可这一场战争的消耗还是严重折损了晋国的国力,即便十多年过去了,依旧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就原身留给江流的记忆里,当年那场大战征召了不少男丁去边关打仗,最后回来的不足走之前的十分之三,因此那场大战过后晋国一下子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寡妇,因为劳动力不足的缘故,大批田地空置,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力才恢复的那般缓慢。

    这个朝代的行政制度类似于江流记忆中唐朝和明朝的结合,全国分十六个行省,省以下依次以府,州,县划分,而县以下110户为一里,由县令选该里中的一人为里长,里以下为村,村正和里长一样,只任用白丁,一般来说,丁粮最多的那户人家的当家人,自动胜任村正一职。

    原身所在的江家村顾名思义,是江姓族人的聚居地,江家村的村正同时也是江家的族长,按辈分,原身得管对方叫一声叔爷。

    据传江家的祖辈也曾是个人物,只是因为不知道惹了什么事,全族迁移到此地避祸,嫡支在这一片拥有大量的田产,只是一代代传下来,现在的嫡支早没有以前富裕了。

    原身所在的这一支并没有分得太多田产,但是分到了一个能够长久吃饭的手艺——点豆腐,为了能够将财富尽量集中传承,祖辈规定了这个技艺只能传长子一脉,如果长子早逝,留有子孙,则将技艺传给长孙。

    作为弥补,其他子孙可以分得更多的田产也现银。

    当初原身父辈分家的时候,原身的父亲分得了六亩田地外加现在他们居住的这套祖宅,银钱却没有分到多少,而原身的小叔也就是他父亲的弟弟则是分了十五亩田地,外加三十两银子。

    他们虽然没有一门能够长久吃饭的手艺,可那些田地和银两,也足以让他们安稳度日。

    原本分家之后两家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原身的小叔江二春觉得自家吃了亏,记恨这个大哥,逢年过节都不愿意上门,如果原身的父亲还活着,或许两家就这样渐渐冷淡下来,子孙辈再无联系,可谁成想一场风寒夺走了原身父亲的性命,那时候原身也将将六岁,留下良田祖宅和一门能生钱的手艺,其他江姓族人自然就盯上了原身这对孤儿寡母。

    尤其是江二春、苏潘云夫妇,恨不得立马接收大哥留下来的财产。

    那段时间,江家热闹极了,成天有人上门,不是为了悼念原身的父亲江大春,而是为了打江家财产的主意。

    好在孟芸娘立得住,她知道自己一个寡妇,很难守住这份家财,她当机立断找到了族长兼村正的族叔,表示夫婿临终有遗言,说他走后妻儿还得劳烦族里照看,因此愿意将家中那六亩田借族人耕种,只求在儿子江流成年前,村里能提供母子俩每年所需的口粮,等儿子成年后,地契则过户到族中,归家族有所。

    当时江大春病的都快说不出话来了,哪里会有这样的临终遗言,这个所谓遗言,实际上都是孟芸娘在思索考量后的决断。

    首先,她一个女人根本没法耕种家里那六亩田地,与其将那些田地荒废,不如给族人一些好处。

    至于等儿子成年后那六亩田地归于家族,实际上就是归于族长那一脉,出于利益考量,族长也会偏袒照顾他们母子,毕竟真要如了江二春苏潘云夫妇的愿,这些田地可不会到族长的手中。

    至于他们母子俩,有一门点豆腐的手艺,在儿子成年前,她一定能够攒出买地的钱来,重新为儿子置办一份家产。

    孟芸娘的头脑格外清醒,她明白,地是死的,手艺是活的,只要保住那一门手艺和儿子,牺牲点东西都是值得的。

    果然,在村正插手后那些闹腾的人都消停了,也就江二春和苏潘云夫妇时不时还闹腾一下。

    因为给出去的那六亩田地,孤儿寡母过了一段时间的舒心日子,只是寡妇门前是非多,虽然孟芸娘立身以正,可保不齐还有那些闲言碎语搬弄是非的人存在,加上她长了那样一张脸,即便她没想过改嫁,也有无数狂蜂浪蝶扑过来,今天早上江流看见过的管事就是其中之一。

    至于苏潘云嘴中提到过的胡归荣,江流也从原身的记忆里查找到对方的身份,那人是孟芸娘娘家那边的猎户,据传在孟芸娘嫁到江家之前,曾和胡归荣情投意合,只是因为孟家看中了江家的家资,逼着女儿嫁到了江家,一对有情人就这样被拆散。

    现在孟芸娘都已经是一个六岁孩子的娘了,胡归荣也一直没有再娶,大伙儿都说,他是忘不了孟芸娘,一直守着呢。

    不过对于娘亲曾经的情缘原身知晓的并不多,甚至对于年幼时的这段记忆,他的印象也不是那么深刻。

    他只记得,在他七岁准备进学堂的时候,家里曾经出过一件大事,那件事差点要了娘亲的性命,最后这件事以孟芸娘划花了自己的脸告终。

    因为没有了娇艳的脸蛋,围绕着这个寡妇的桃色新闻终于消停了,没人相信还会有男人愿意和这样丑如鬼魅的女人偷/情/欢/好,族里也终于相信孟芸娘会为亡夫好好守着,开始主动维护这对孤儿寡母。

    那一段记忆格外深刻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