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购证的事情,于东其实也就听了个大概,但是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认购证也被称为发财证,反正只要是买了这个东西,就一定能发财。
身为上沪人,在他身边也有过活生生的例子,他的某个还在来往的表姑家就买过认购证,还赚了不少钱。
但是至于这个认购证是什么时候发行,怎么购买,于东是一概不知。
想到这里,于东有些急了起来,毕竟是近在眼前的宝山,要是让它从身边溜走,那就太可惜了。
于东没有经商脑,也不太会赚钱,前一世年轻的时候甚至视钱财如粪土。
但是生过病后,他的想法转变很多。就因为得过病,拖累了家里,他才知道钱是多么重要的东西。
如今重生,烟也戒了,但是他可不敢保证自己不会再生病。
假如真的又生病,还是要重蹈覆辙,幸苦的是他的父母双亲。
有了钱,至少在他再次生病的时候,也能够更加从容一点,父母的生活也不至于那么艰难。
就算他没有生病,手头有钱撑着,以后想要做点事情也好办。
比如他曾经就有个梦想办个杂志社,后来杂志社不火的时候,后来杂志社不火了,网络时兴后,他又想弄个文学网站。
想干这些事情,没有钱可不成。
所以于东开始对股市的事情上了心,他决定抽时间去探探消息,看看这个认购证什么时候发行。
如果时间够的话,这段时间他可以攒点本钱到时候去多买几张认购证。如果时间不够,多少也买几张,能赚多少是多少。
……
后面一段时间,学生们正式上课,于东反而轻松起来,偶尔去看看学生,给学生开开会,其他时间大部分都能自己支配。
这些可支配时间,大部分被他用来写,剩下的就在琢磨股票的事情。
关于认购证的事情他从多处侧方面打听了,但是没有听到什么具体消息。没有消息,也算是个好消息,至少说明短期内这事不会发生,也给了他一些准备的时间。
……
九月十六日,蓉城,《科幻世界》杂志社。
谭锴坐在办公室里,用笔帽点着桌面发呆,而让他发呆的是摆在桌面上的这一叠稿子。
对于《科幻世界》来说,这份稿子显得有些厚了,他们一般收的就只有短篇。
这叠稿子粗略算下来有近四万字,而最为关键的是,这还只是全文的是八分之一,全文预计三十二万字!
往常,遇到这种情况,谭锴会把稿子退回去,然后附上一份退稿信,告诉对方不适合。
但是这次,谭锴犹豫了。
因为他看到了这篇的巨大潜力。
虽然作者只寄来四万字,甚至连作品大纲都没有寄来,但是仅仅这八分之一的内容已经足以震撼谭锴。
文笔很好,构思很好,节奏很好……但是这些好都不足以让谭锴犹豫,真正让他犹豫的是这四万字里展现的一个别样的近未来世界。
他从未见过一个作者能把近未来写得这么实在,这么细致,而其中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又让人感觉非常合理。
比如文章中提到的手机、社交网络……这两个东西一看就脱胎于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网络,但是看起来又好像是不同的东西。
手机不仅仅能打电话,还能随时随地地发实时电报,甚至还能进行面对面的视频交流。
在这些东西面前,后面的故事怎么样谭锴已经不关注了。
他没有办法写退稿信,但是……不写退稿信又怎么办,难道真给人发到杂志上去?
搞连载么?
这怎么行,这种强制读者购买的手段可不好用,用得不好本来就风雨飘摇的《科幻世界》直接就死了。
或者,联系出版社帮忙出单行本?
哪个出版社愿意?
谭锴在脑海中把自己能联系到的几个出版社都过了一遍,最后发现自己没有把握说服任何一个出版社。现在科幻行情不好是一方面,前些年发生的“精神污染”事件余波未平,没有几个出版社愿意轻易地碰一本国内的科幻。
就在桌面都快被敲了个洞的时候,谭锴像是下定了决心,抓起桌上的稿子走出了办公室,朝着社长杨萧的办公室走去。
杨萧正在研究这几期的销售数据,再结合国内最近关于科幻文学的新闻,她得出一个结论,华夏科幻正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咚咚咚。
敲门声很急促,杨萧还没来得及应门,抬头就见谭锴急匆匆地跑进来。
“杨社长,你看看这个。”
杨萧看了看桌上的稿子,又看了看谭锴,她不知道为什么向来持重的谭主编会有这样的表现。
“这是什么?”她问道。
“一篇。”
“一篇?”杨萧瞄了一眼稿子的厚度,“得有好几万字吧,我们……”
“不止,这才全文的八分之一,全文有三十多万字。”
“三十多万字!?”杨萧一脸的疑问,随后像是明白了什么,她用手按着桌上的稿子,说道:“谭主编,我以为我们已经达成共识,长篇稿子我们不收。或者说,我们也没有能力收,如果你真的觉得可以,我可以帮忙联系一下出版社。”
谭锴摇了摇头,只说:“你先看看稿子,其他事情我们后面再说。”
听到谭锴的话,杨萧认真地盯了一会儿他的脸,最后显得有些无奈地说道:“好吧,我会看的。”
“我建议你现在就看。”
如果换个人跟杨萧这么说话,她已经拍桌子让人滚出去了。但是谭锴不同,他们一起为了《科幻世界》付出很多,一路风风雨雨并肩走过来的。
而且谭锴平时从来不这样,今天也是反常。
综合这些,杨萧没有生气,而是点了点头:“那你在这等我一下。”
她拿起稿子的第一页,看到了上面的作品名——第二世界。
随后她慢慢地看了下去,一直看完了一万字,她脑海中冒出了一个疑问——这是科幻么?
身为上沪人,在他身边也有过活生生的例子,他的某个还在来往的表姑家就买过认购证,还赚了不少钱。
但是至于这个认购证是什么时候发行,怎么购买,于东是一概不知。
想到这里,于东有些急了起来,毕竟是近在眼前的宝山,要是让它从身边溜走,那就太可惜了。
于东没有经商脑,也不太会赚钱,前一世年轻的时候甚至视钱财如粪土。
但是生过病后,他的想法转变很多。就因为得过病,拖累了家里,他才知道钱是多么重要的东西。
如今重生,烟也戒了,但是他可不敢保证自己不会再生病。
假如真的又生病,还是要重蹈覆辙,幸苦的是他的父母双亲。
有了钱,至少在他再次生病的时候,也能够更加从容一点,父母的生活也不至于那么艰难。
就算他没有生病,手头有钱撑着,以后想要做点事情也好办。
比如他曾经就有个梦想办个杂志社,后来杂志社不火的时候,后来杂志社不火了,网络时兴后,他又想弄个文学网站。
想干这些事情,没有钱可不成。
所以于东开始对股市的事情上了心,他决定抽时间去探探消息,看看这个认购证什么时候发行。
如果时间够的话,这段时间他可以攒点本钱到时候去多买几张认购证。如果时间不够,多少也买几张,能赚多少是多少。
……
后面一段时间,学生们正式上课,于东反而轻松起来,偶尔去看看学生,给学生开开会,其他时间大部分都能自己支配。
这些可支配时间,大部分被他用来写,剩下的就在琢磨股票的事情。
关于认购证的事情他从多处侧方面打听了,但是没有听到什么具体消息。没有消息,也算是个好消息,至少说明短期内这事不会发生,也给了他一些准备的时间。
……
九月十六日,蓉城,《科幻世界》杂志社。
谭锴坐在办公室里,用笔帽点着桌面发呆,而让他发呆的是摆在桌面上的这一叠稿子。
对于《科幻世界》来说,这份稿子显得有些厚了,他们一般收的就只有短篇。
这叠稿子粗略算下来有近四万字,而最为关键的是,这还只是全文的是八分之一,全文预计三十二万字!
往常,遇到这种情况,谭锴会把稿子退回去,然后附上一份退稿信,告诉对方不适合。
但是这次,谭锴犹豫了。
因为他看到了这篇的巨大潜力。
虽然作者只寄来四万字,甚至连作品大纲都没有寄来,但是仅仅这八分之一的内容已经足以震撼谭锴。
文笔很好,构思很好,节奏很好……但是这些好都不足以让谭锴犹豫,真正让他犹豫的是这四万字里展现的一个别样的近未来世界。
他从未见过一个作者能把近未来写得这么实在,这么细致,而其中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又让人感觉非常合理。
比如文章中提到的手机、社交网络……这两个东西一看就脱胎于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网络,但是看起来又好像是不同的东西。
手机不仅仅能打电话,还能随时随地地发实时电报,甚至还能进行面对面的视频交流。
在这些东西面前,后面的故事怎么样谭锴已经不关注了。
他没有办法写退稿信,但是……不写退稿信又怎么办,难道真给人发到杂志上去?
搞连载么?
这怎么行,这种强制读者购买的手段可不好用,用得不好本来就风雨飘摇的《科幻世界》直接就死了。
或者,联系出版社帮忙出单行本?
哪个出版社愿意?
谭锴在脑海中把自己能联系到的几个出版社都过了一遍,最后发现自己没有把握说服任何一个出版社。现在科幻行情不好是一方面,前些年发生的“精神污染”事件余波未平,没有几个出版社愿意轻易地碰一本国内的科幻。
就在桌面都快被敲了个洞的时候,谭锴像是下定了决心,抓起桌上的稿子走出了办公室,朝着社长杨萧的办公室走去。
杨萧正在研究这几期的销售数据,再结合国内最近关于科幻文学的新闻,她得出一个结论,华夏科幻正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咚咚咚。
敲门声很急促,杨萧还没来得及应门,抬头就见谭锴急匆匆地跑进来。
“杨社长,你看看这个。”
杨萧看了看桌上的稿子,又看了看谭锴,她不知道为什么向来持重的谭主编会有这样的表现。
“这是什么?”她问道。
“一篇。”
“一篇?”杨萧瞄了一眼稿子的厚度,“得有好几万字吧,我们……”
“不止,这才全文的八分之一,全文有三十多万字。”
“三十多万字!?”杨萧一脸的疑问,随后像是明白了什么,她用手按着桌上的稿子,说道:“谭主编,我以为我们已经达成共识,长篇稿子我们不收。或者说,我们也没有能力收,如果你真的觉得可以,我可以帮忙联系一下出版社。”
谭锴摇了摇头,只说:“你先看看稿子,其他事情我们后面再说。”
听到谭锴的话,杨萧认真地盯了一会儿他的脸,最后显得有些无奈地说道:“好吧,我会看的。”
“我建议你现在就看。”
如果换个人跟杨萧这么说话,她已经拍桌子让人滚出去了。但是谭锴不同,他们一起为了《科幻世界》付出很多,一路风风雨雨并肩走过来的。
而且谭锴平时从来不这样,今天也是反常。
综合这些,杨萧没有生气,而是点了点头:“那你在这等我一下。”
她拿起稿子的第一页,看到了上面的作品名——第二世界。
随后她慢慢地看了下去,一直看完了一万字,她脑海中冒出了一个疑问——这是科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