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若不是有先生手把手的教,学子们要学会认字都很难。
所以在童生考试,许多人字都认不全。
雍正登基后,也试图推广官话,曾下旨不会说官话就不准科举,没几年就失败,就是因为这个切字法要“同音”,实在是太困难。
当然,用某岛国的偏旁部首注音也不是不行,但满洲勋贵想要的满语,肯定是与汉字长得完全不一样,否则骗不到他们。
汉语拼音正好符合满洲勋贵的心理预期。
胤礽摩拳擦掌,要完成四弟弟完不成的事。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点也被康熙否决了。
康熙并不是不知道满语的弊端,也不是不知道“字同音”的重要性,但他第一不希望满语失去表义的功能,第二……
康熙居然不希望识字变得太容易。
看到胤礽的愕然,康熙摸着儿子的脑袋道:“我知道你有一颗惠泽天下的仁心,但保成啊,你若是敢把拼音拿出来,让全天下的老百姓只要拿着拼音表就能读书习字,你大概就活不过明天了,我们大清也大概会立刻灭亡了。”
“这是挖全天下文人的根啊。”
胤礽沉默。
他声音沙哑道:“和科举制度一样吗?但科举制度不也推行了吗?”
康熙道:“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乱世削弱士族豪强,隋唐敢做这些事吗?即使这样,他们也经历了很多很多代人。你想毕其功于一役,怎么可能?朕先做一点,你再做一点,你的儿子再做一点,徐徐图之。”
“朕知道你想看到怎样的国家,但在朕在世的时候不可能实现,在你在世的时候大概率也不可能实现。甚至朕的孙子、重孙都实现不了。但我们一步一步铺垫,说不定到了大清灭亡的时候,就厚积薄发,将你想要的世界实现了。”
大概是听多了胤礽满嘴的“大清灭亡后”如何如何,康熙也不再避讳谈论大清灭亡的事。
华夏历史中有那么多强悍的朝代,哪怕是汉差点灭亡后又复国,最后也成了历史长河中的过眼烟云。
大清不可能例外。
康熙知道胤礽看得很远,他也不由看得远了一些。所以他希望胤礽稳一点,再稳一点,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先稳住了国力、不让海外有可趁之机之后,再小心翼翼对国内改革。
如果没有海外,胤礽激进一点就激进一点,只要稳住国内就能赢。
可现在不是啊。海外群狼环伺,大清稍稍弱一些,就会引来狼群捕食。
有时候,康熙自己都会从梦中惊醒,担心睁开眼睛之后,周围已经被那些长相和大清人迥异的海外人占据。
哪怕是五胡乱华,哪怕是宋元、宋金之争,哪怕是大清铁蹄入关,对于华夏而言,后许多苦痛灾难,但远远不到文明灭绝的程度。而是这些“蛮夷”当了一段时间蛮夷之后,就被文明同化,成为华夏文明新的血肉。
可海外那些人不是。
他们的文明起源就和华夏不一样。
大清可以灭亡,可以被其他朝代取缔,那些朝代可以是汉人、蒙人、或者其他华夏大地上的民族。
但若大清亡在海外文明手中,爱新觉罗家就一辈子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无论之前创造了多少辉煌都会被一笔勾销。
康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很害怕看到这一幕。
他也逐渐理解胤礽的想法。
到了大清末代的时候,宁愿爱新觉罗家亲手砸掉龙椅,也绝不可以让海外有可趁之机。
爱新觉罗家最终肯定会有一个亡国之君,但绝对不能有一个灭亡华夏文明的君王。
这罪,爱新觉罗不能背、也背不起。
这也让康熙下定了决心。
但这决心,他暂时不想告诉胤礽。
他只是笑呵呵地打趣将要大婚的儿子,让小阿哥们胡闹,让恼羞成怒的胤礽气得跳脚。
在太子成婚前,康熙和胤礽再次促膝长谈,将以前的矛盾达成了统一。
胤礽再次描述了自己的愿景,康熙告诉了胤礽一些政策为何不能现在施行。
胤礽在当了近一年的实权皇帝之后,也逐渐明白了康熙的苦心。
康熙除了时代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有立足于实际出发的原因。
还是那句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匹配,步子大了会扯着蛋。
穿越者王莽就有很多话要说。
胤礽像个小孩子一样,趴在康熙膝盖上道:“儿子知道了。儿子会更加小心谨慎,只要不能预见结果,就一动不如一静。一切以保存大清国力,维持大清内部稳定为准。”
康熙笑着摸了摸胤礽的头发:“这就对了。”
胤禔打断了这对父子和乐融融:“但是汗阿玛啊,你怎么就动得厉害,一点都没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样子?你做菜快把锅都拍碎了。”
康熙无奈:“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处置方式。朕若不激进一些,别说国力强盛,恐怕连踏足海外的机会,国内的满族勋贵和汉族豪强都不会给我们。明白吗?”
胤禔老实道:“好麻烦,我还是不明白好了。”
康熙:“……”
他捂着胸口。
还好他有保成这个完美太子。如果他当时没想立嫡,而是立长,怕不是大清下一代就亡国了。
胤礽笑着站起来,替康熙扶胸口:“大哥虽然不爱思考这些,但大哥做事什么时候错过?大哥就算不思考也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这不是更说明大哥厉害吗?”
胤禔挺胸:“对!”
康熙:“对个屁!给朕滚!你们俩都滚!”
胤禔笑着和胤礽勾肩搭背走了,留下康熙老父亲继续抚胸口。
“你不管管你外甥!”康熙抱怨。
回京后暂时担任康熙侍卫的常泰无奈地从阴影中走出来:“这不是皇上您纵容着大阿哥吗?大阿哥仗着皇上您的溺爱有恃无恐,旁的人怎么管?”
康熙冷哼了两声,转移话题:“朕交给你的事,你做好了?”
常泰道:“做好了。但皇上,您这样是不是有些过了?”
康熙摆手:“闭嘴,你从回大清一路上就唠叨到现在,还没唠叨够?”
常泰叹气:“皇上,太子去年才被您吓了一跳,今年还被您吓,您是不是……”
康熙呲牙:“这不叫吓,叫惊喜。好了,你闭嘴。若此事被泄露,就算你是我小舅子,朕把你关进大牢。”
常泰只能跪地保证自己绝对不会泄露。
他在心里道,对不起了保成,对不起了姐姐,我实在是……我怎么摊上这么个姐夫?!
……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终于到了太子大婚那一日。
这是大清历史上第一位太子大婚,所有细节都经过大臣们互殴拿出,然后由太子、太子妃决定,最后汇总到皇帝那里。
康熙大手一挥,直接盖印。
就这样,准了!
大臣们的脸色都很难看。皇上您就不能多看看吗?您哪怕挑挑刺呢?这么重要的事,您却表现得这么轻松,我们心里很不平衡。
大臣们心里再不平衡,也不能对康熙瞎逼逼。
于是太子大婚,就这么开始了。
是日,宫殿中门大开,太子妃如皇后一般待遇,从正门拱桥一路进宫。
什么十里红妆二十里红妆已经完全不能表明太子妃的尊荣,开宫殿正中的大门就能证明一切。
更让老百姓们惊奇的是,太子妃的嫁妆,展现的居然不是金银珠宝、贵重家具,而是一排一排老百姓们不认识的科学仪器和先进武器、道具、医药等。
太子妃入宫的时候,顾太监亲自为太子妃唱嫁妆。
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洪亮,一点都不像是个老年人。
蒸汽机。
新式火铳火炮。
救命药。
新式钟表。
显微镜。
印刷机。
改革后的纸墨……
许多许多东西,老百姓们听过的、没听过的,被一台一台抬进了宫中。
老百姓们先啧啧称奇,然后越听越震撼,最后居然跪在地上,高呼神仙娘娘,神仙妃子,神仙太子妃。
天啦,这太子妃究竟是什么人啊!她怎么能做出这么多奇妙的东西?这还是人吗?
我们的太子,究竟娶了怎样的奇女子?
这从古至今,估计都很少有如此奇女子吧?
百姓们高呼太子妃千岁、几千岁……总之除了万岁之外,他们都一阵乱喊。
富察家的人不断冒冷汗,生怕惹皇上不高兴。
康熙却笑呵呵,左顾右盼炫耀:“朕的儿媳妇如何?是不是太子天生一对?”
大臣们都点头,是是是,对对对。
他们可不是敷衍,确实是如此想。
这一场太子大婚如此奇异,百姓们津津乐道许久。
他们以为这次太子大婚就只这么奇异,没想到还能有更奇异的事。
在太子和太子妃向皇上叩首的时候,皇帝宣布禅位。
第233章 完结
胤礽傻眼:“啊?”
所以在童生考试,许多人字都认不全。
雍正登基后,也试图推广官话,曾下旨不会说官话就不准科举,没几年就失败,就是因为这个切字法要“同音”,实在是太困难。
当然,用某岛国的偏旁部首注音也不是不行,但满洲勋贵想要的满语,肯定是与汉字长得完全不一样,否则骗不到他们。
汉语拼音正好符合满洲勋贵的心理预期。
胤礽摩拳擦掌,要完成四弟弟完不成的事。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点也被康熙否决了。
康熙并不是不知道满语的弊端,也不是不知道“字同音”的重要性,但他第一不希望满语失去表义的功能,第二……
康熙居然不希望识字变得太容易。
看到胤礽的愕然,康熙摸着儿子的脑袋道:“我知道你有一颗惠泽天下的仁心,但保成啊,你若是敢把拼音拿出来,让全天下的老百姓只要拿着拼音表就能读书习字,你大概就活不过明天了,我们大清也大概会立刻灭亡了。”
“这是挖全天下文人的根啊。”
胤礽沉默。
他声音沙哑道:“和科举制度一样吗?但科举制度不也推行了吗?”
康熙道:“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乱世削弱士族豪强,隋唐敢做这些事吗?即使这样,他们也经历了很多很多代人。你想毕其功于一役,怎么可能?朕先做一点,你再做一点,你的儿子再做一点,徐徐图之。”
“朕知道你想看到怎样的国家,但在朕在世的时候不可能实现,在你在世的时候大概率也不可能实现。甚至朕的孙子、重孙都实现不了。但我们一步一步铺垫,说不定到了大清灭亡的时候,就厚积薄发,将你想要的世界实现了。”
大概是听多了胤礽满嘴的“大清灭亡后”如何如何,康熙也不再避讳谈论大清灭亡的事。
华夏历史中有那么多强悍的朝代,哪怕是汉差点灭亡后又复国,最后也成了历史长河中的过眼烟云。
大清不可能例外。
康熙知道胤礽看得很远,他也不由看得远了一些。所以他希望胤礽稳一点,再稳一点,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先稳住了国力、不让海外有可趁之机之后,再小心翼翼对国内改革。
如果没有海外,胤礽激进一点就激进一点,只要稳住国内就能赢。
可现在不是啊。海外群狼环伺,大清稍稍弱一些,就会引来狼群捕食。
有时候,康熙自己都会从梦中惊醒,担心睁开眼睛之后,周围已经被那些长相和大清人迥异的海外人占据。
哪怕是五胡乱华,哪怕是宋元、宋金之争,哪怕是大清铁蹄入关,对于华夏而言,后许多苦痛灾难,但远远不到文明灭绝的程度。而是这些“蛮夷”当了一段时间蛮夷之后,就被文明同化,成为华夏文明新的血肉。
可海外那些人不是。
他们的文明起源就和华夏不一样。
大清可以灭亡,可以被其他朝代取缔,那些朝代可以是汉人、蒙人、或者其他华夏大地上的民族。
但若大清亡在海外文明手中,爱新觉罗家就一辈子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无论之前创造了多少辉煌都会被一笔勾销。
康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很害怕看到这一幕。
他也逐渐理解胤礽的想法。
到了大清末代的时候,宁愿爱新觉罗家亲手砸掉龙椅,也绝不可以让海外有可趁之机。
爱新觉罗家最终肯定会有一个亡国之君,但绝对不能有一个灭亡华夏文明的君王。
这罪,爱新觉罗不能背、也背不起。
这也让康熙下定了决心。
但这决心,他暂时不想告诉胤礽。
他只是笑呵呵地打趣将要大婚的儿子,让小阿哥们胡闹,让恼羞成怒的胤礽气得跳脚。
在太子成婚前,康熙和胤礽再次促膝长谈,将以前的矛盾达成了统一。
胤礽再次描述了自己的愿景,康熙告诉了胤礽一些政策为何不能现在施行。
胤礽在当了近一年的实权皇帝之后,也逐渐明白了康熙的苦心。
康熙除了时代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有立足于实际出发的原因。
还是那句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匹配,步子大了会扯着蛋。
穿越者王莽就有很多话要说。
胤礽像个小孩子一样,趴在康熙膝盖上道:“儿子知道了。儿子会更加小心谨慎,只要不能预见结果,就一动不如一静。一切以保存大清国力,维持大清内部稳定为准。”
康熙笑着摸了摸胤礽的头发:“这就对了。”
胤禔打断了这对父子和乐融融:“但是汗阿玛啊,你怎么就动得厉害,一点都没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样子?你做菜快把锅都拍碎了。”
康熙无奈:“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处置方式。朕若不激进一些,别说国力强盛,恐怕连踏足海外的机会,国内的满族勋贵和汉族豪强都不会给我们。明白吗?”
胤禔老实道:“好麻烦,我还是不明白好了。”
康熙:“……”
他捂着胸口。
还好他有保成这个完美太子。如果他当时没想立嫡,而是立长,怕不是大清下一代就亡国了。
胤礽笑着站起来,替康熙扶胸口:“大哥虽然不爱思考这些,但大哥做事什么时候错过?大哥就算不思考也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这不是更说明大哥厉害吗?”
胤禔挺胸:“对!”
康熙:“对个屁!给朕滚!你们俩都滚!”
胤禔笑着和胤礽勾肩搭背走了,留下康熙老父亲继续抚胸口。
“你不管管你外甥!”康熙抱怨。
回京后暂时担任康熙侍卫的常泰无奈地从阴影中走出来:“这不是皇上您纵容着大阿哥吗?大阿哥仗着皇上您的溺爱有恃无恐,旁的人怎么管?”
康熙冷哼了两声,转移话题:“朕交给你的事,你做好了?”
常泰道:“做好了。但皇上,您这样是不是有些过了?”
康熙摆手:“闭嘴,你从回大清一路上就唠叨到现在,还没唠叨够?”
常泰叹气:“皇上,太子去年才被您吓了一跳,今年还被您吓,您是不是……”
康熙呲牙:“这不叫吓,叫惊喜。好了,你闭嘴。若此事被泄露,就算你是我小舅子,朕把你关进大牢。”
常泰只能跪地保证自己绝对不会泄露。
他在心里道,对不起了保成,对不起了姐姐,我实在是……我怎么摊上这么个姐夫?!
……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终于到了太子大婚那一日。
这是大清历史上第一位太子大婚,所有细节都经过大臣们互殴拿出,然后由太子、太子妃决定,最后汇总到皇帝那里。
康熙大手一挥,直接盖印。
就这样,准了!
大臣们的脸色都很难看。皇上您就不能多看看吗?您哪怕挑挑刺呢?这么重要的事,您却表现得这么轻松,我们心里很不平衡。
大臣们心里再不平衡,也不能对康熙瞎逼逼。
于是太子大婚,就这么开始了。
是日,宫殿中门大开,太子妃如皇后一般待遇,从正门拱桥一路进宫。
什么十里红妆二十里红妆已经完全不能表明太子妃的尊荣,开宫殿正中的大门就能证明一切。
更让老百姓们惊奇的是,太子妃的嫁妆,展现的居然不是金银珠宝、贵重家具,而是一排一排老百姓们不认识的科学仪器和先进武器、道具、医药等。
太子妃入宫的时候,顾太监亲自为太子妃唱嫁妆。
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洪亮,一点都不像是个老年人。
蒸汽机。
新式火铳火炮。
救命药。
新式钟表。
显微镜。
印刷机。
改革后的纸墨……
许多许多东西,老百姓们听过的、没听过的,被一台一台抬进了宫中。
老百姓们先啧啧称奇,然后越听越震撼,最后居然跪在地上,高呼神仙娘娘,神仙妃子,神仙太子妃。
天啦,这太子妃究竟是什么人啊!她怎么能做出这么多奇妙的东西?这还是人吗?
我们的太子,究竟娶了怎样的奇女子?
这从古至今,估计都很少有如此奇女子吧?
百姓们高呼太子妃千岁、几千岁……总之除了万岁之外,他们都一阵乱喊。
富察家的人不断冒冷汗,生怕惹皇上不高兴。
康熙却笑呵呵,左顾右盼炫耀:“朕的儿媳妇如何?是不是太子天生一对?”
大臣们都点头,是是是,对对对。
他们可不是敷衍,确实是如此想。
这一场太子大婚如此奇异,百姓们津津乐道许久。
他们以为这次太子大婚就只这么奇异,没想到还能有更奇异的事。
在太子和太子妃向皇上叩首的时候,皇帝宣布禅位。
第233章 完结
胤礽傻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