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棣被朱橚送出来时,徐辉祖果然还在等着。
朱棣将朱元璋的话和他了一遍,徐辉祖便陪他一同从皇城出来,朱橚也就回内宫去了。来到“丁”字街口,朱棣让于谅去馆驿告诉大家收拾收拾,自己跟着徐辉祖直接来到魏国公府。
这里原是朱元璋未称帝前的吴王府,因和徐达君臣情深,便赐给他为府邸,里面也是相当的幽深宽敞。徐辉祖让人将后花园一侧的一处院子收拾好、给朱棣一行人住,自己陪着他到前厅喝茶。
二人刚迈进厅堂,迎面来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公子,见了朱棣当即叫了一声:“大姐夫!”便扑了过来抱住他。
徐辉祖喝道:“是燕王千岁!这么没规矩,还不快放手!”
朱棣见是徐达的幼子徐增寿,便笑着道:“唉,即是在家,还讲什么规矩。”
徐增寿放开手一吐舌头:“燕王,您来玩儿吗?”
徐辉祖道:“燕王是暂住在这里,你不要总是去烦他!”
徐增寿喜不自胜、连声道:“好、好,我绝不去烦大姐夫!对、是燕王千岁。”然后向朱棣调了个眼色、转身走了。
二人落了座,朱棣道:“辉祖兄近来还好吧?”
徐辉祖神色持重:“自从随父亲回京后,便一直闲在家中,无所适事……来惭愧。”
朱棣见他举止比从前更加谨慎,便笑着道:“可弟却觉得兄越来越象岳父了。”
徐辉祖微微一笑:“辉祖怎么比得了父亲……”
刚到这儿,忽听外面有吵闹声,柴靖南一阵风儿似的跑了进来、平朱棣腿上:“四叔,我要和你在一起!”
徐辉祖诧异地看着朱棣,朱棣却已哭笑不得:“好、好,靖儿同四叔在一起。可是、靖儿,四叔现在有正事同徐叔叔商讨,你先去把我们的房间收拾好,行吗?”
柴靖南看了一眼徐辉祖,勉强点头:“好、吧……”跟着周铎去了。
朱棣见徐辉祖目光中有诧异之色,生怕他误会些什么,忙将柴靖南的事讲了一遍,徐辉祖听了微微一笑、没什么,朱棣连忙又道:“父皇方才让我多向你请教用兵之道,辉祖兄一定要帮弟哟。”
徐辉祖谦逊地笑了笑:“万岁太看得起臣了,辉祖又有何能。”
转眼半个月过去了,这朱棣坐在院中看着一张从徐辉祖那里借来的北方地势图,柴靖南又跑来叫:“四叔!”
朱棣本正在专心的看图,加上他得知母后的病情更加沉重,心里很是压抑,见他又来吵、难免有些不奈烦地皱了皱眉问:“又怎么了?”
柴靖南却察觉到了,大声道:“怎么了,当然有事了!”
朱棣以为他还是象往常一样,不过是找自己闹一闹、玩一玩,便有些好笑地问:“你会有什么事啊?”
谁知柴靖南竟生起气来了:“是啊,我会有什么事!我不过是想吃好的、喝好的是吗?!”
朱棣听他口气不对、不禁一愣,忙放下手中的地图:“怎么了?是谁这么的?”
柴靖南眼圈却已经红了:“原来你也看不起我……”
朱棣心中不安了,拉起他的手:“四叔怎么会看不起你……”柴靖南竟甩开他跑走了。
柴靖南刚出去,殷云明走了进来,笑着问:“四爷,这孩子怎么了?”
朱棣一摊双手:“我也不清楚,无缘无故地发火,我看不起他。”
殷云明略点零头道:“四爷有所不知,前几,国公府的四公子因为和他玩投石子输了,就他来府中混吃混喝。这孩子当时气不过,和我他的表舅住在秦淮河边的一个什么地方,叫柳方林,因为一直想不起他的具体住处、所以才没,求我帮他找。我还要保护四爷您,他就跑来找您替我告假。”
朱棣听了心中不禁叫惭愧,因为自己多少也觉得这孩子一直在谎,不想却是真的。想到这儿便对殷云明道:“殷大侠,那就劳您费心了,秦淮河很长,够您找一阵子的了。”
殷云明想了想、有些放心不下:“这不算什么,只是府里……”
朱棣笑道:“这里是京城,况又有锦衣卫和护院,料不能有什么事,殷大侠放心吧。”殷云明想想也是,便去收拾收拾走了。
殷云明刚走不久,徐辉祖赶来,见了他道:“燕王,适才太子千岁派人来道皇后垂危,让您快些入宫。”
朱棣大惊,起身叫上蒋瓛出府打马赶到宫郑
当他喘息不叠地来到昭阳宫时,朱元璋、朱标及其他诸皇子都早已到来。朱棣顾不得行礼忙上前问道:“父皇,母后她怎么样?!”
朱元璋凝视着他没做声,朱标却已忍不住、泪水滚滚而下,拉住他的手:“太医、、母后……”
朱棣沉了沉气安慰道:“大哥,别难过,也许、也许还会有转机……”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这两个儿子,不禁叹了口气。
直到日头偏西,朱元璋传出话来,让诸皇子暂去休息。朱棣和朱橚送朱标来到偏殿安顿好,自己方得空隙时间、走出寝宫望着长叹。
本想着能独自静一静,却偏偏不能如意,因为从旁传来一阵刺耳的训叱声。朱棣有些心烦,同时也伴着好奇,便顺着声音走过一堵花墙,见这偏院内站着三、四十个太监,最大的不过十七、八岁,最的只有十岁左右。
却见那宁生正在大声道:“你们都听着J子们都是凤子龙孙、金枝玉叶,一定要好生侍候!”到这儿,忽对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骂道,“回子,谁让你站在前面,到后面去!”
那孩子头也没抬,转身到了后面。朱棣见他虽没抬头,可脸上并无惊色,反倒很从容,心中在意,便走上前叫:“宁生。”
宁生回过头见是他,忙过来陪笑:“燕王千岁。”
朱棣扫了那些太监一眼:“这是干什么?”
宁生忙道:“哦,是万岁吩咐奴才选出一些孩子来服侍各位皇子,千岁您来的正好,不妨自己选几个。”朱棣点零头,慢慢的打量着这些孩子,宁生以为他一时选不出,便笑着拉过一个:“这孩子叫马彬,燕王看怎么样?”
朱棣见这孩子有十五、六岁,一双大眼睛显得很机灵,便点点头道了声“好”,然后转身来到刚才被宁生训叱的那个孩子面前:“你几岁了?”
这孩子稍稍抬起头看着朱棣:“十二岁。”
宁生见了喝道:“这是四皇子、燕王千岁,跪下答话!”
朱棣一摆手:“不要吓他。这孩子叫什么?”
“回子。”宁生答道。
朱棣诧异:“这算什么名字?”
宁生笑道:“千岁不知,这杂种是两个月前傅、蓝两位将军攻下大理抓住的俘虏,他父亲是元人那边的、叫马哈只,是个回回,所以才叫他回子。”
朱棣听零点头、又打量了回子一下,见他虽是回人,却眉目清秀、举止娴静,虽尚年幼、却已显出少年持重之气质,便问:“你愿意跟着本王么?”
回子当时愣住了,望着朱棣不话。朱棣又问,“怎么,不愿意?”
回子忽地跪倒、不住地叩头:“愿意、愿意,奴才怎么会不愿意!”
那宁生有些摸不着头脑:“千岁,这孩子毕竟是战场上俘获来了,恐难驯服……”
朱棣摆手示意他闭嘴:“我就要他们两个了。”着将孩子从地上拉起来,又朝马彬一招手:“你们跟我来吧。”
朱棣入宫的第二傍晚,马皇后最终还是病故。
朱元璋悲痛万分,降旨辍朝七日,但因马皇后的遗愿,不强令文武及百姓服丧,只让诸皇子守孝。朱棣一直陪着朱标在灵前,看着他哭了一场又一场,想着十余年来母后对自己的抚育,也不禁悲从中来、暗自垂泪。
几下来,朱棣也颇感疲惫。这正在偏殿休息,见从殿外走进个僧人,尚未看清、来人已到面前双掌合十:“四爷,咱们又见面了。”
朱棣这才看清,原来正是广慈寺结识的道衍,不禁大喜、起身道:“大师,是您,真、真太意外了!”
道衍一笑:“四爷,你我还是有缘啊。”
朱棣边让他坐、边问:“大师、您这是……”
道衍道:“是万岁选贫僧入礼部、为诸皇子诵经荐福,贫僧就来四爷您这了。”
朱棣十分高兴:“太好了,能跟大师在一起交谈,真是王之幸。”
道衍也笑着点零头……
守孝之余,原本诸皇子还要在灵前诵经,下去还要抄经,道衍除了陪朱棣诵经外,更多的同他谈些下大事,抄经的事却由别人去做。朱棣时常见到抄好的一册册经文,见字迹工整绢秀,虽有些好奇,却没向道衍问过是何人所抄。
七守孝过后,朱元璋允许诸皇子回去休息,朱棣便也带人回魏国公府。
刚回到自己住的院子,就见柴靖南站在门前张望着,看到朱棣便笑着道:“谁‘女要俏、一身孝’,四叔这一身孝,才是真的更俏!”
众人想不到他这么个人儿竟会出这样的话,都觉得好笑。朱棣本来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听了这话更是哭不出、也笑不出,半才道:“好了,四叔累了,要休息一下。”便回房洗了个澡、睡下。
一觉竟睡了一整,朱棣再起床时,已是次日辰时末,马彬侍候他梳洗已毕,来到门外随口问:“回子在哪里?”
“在书房。”马彬答道。
朱棣有些奇怪:他在书房干什么?便来到书房挑竹帘走进去,却见回子正伏在案上写着什么,听到声音忙抬起头,看见朱棣慌忙站起身:“千岁。”
朱棣来到案前,见上面摆着一页页抄好的佛经,看那绢秀的字迹,正是道衍交给自己的。朱棣十分惊讶的望着他:“这是你抄的?”
回子白皙的脸蛋儿微红,点零头:“是。”
朱棣问:“是谁教你认字的?”
回子沉了沉:“是先父。”
朱棣又仔细的看了他一会,心中一动:可惜这么个灵秀的孩子,竟遇到这样悲惨的命运。顿时、一股爱怜之情涌上心头:“以后你别再疆回子’了,你该有个真正的名字。”回子看着他眼眶湿润了,却没话。朱棣又问:“你从前叫什么?”
回子顿了顿,忽然跪倒在地:“还望千岁赐名!”
朱棣一愣,但一想也好、便沉思一下道:“孤王见你沉静灵秀,希望你将来能够庄严郑重、祥和安宁,就赐你名郑和吧。”
回子连连叩头:“谢千岁、谢千岁赐名!”
朱棣伸手将他拉起来,露出一丝苦笑:“起来你们两个可能不会信,本王也是七岁了才有自己的名字的。”然后看了看马彬,“将早膳送到这儿来,别忘了、要送两份。”马彬应了一声出去。
过了一会儿,早餐送来了,朱棣让郑和同自己一起吃,开始他还不敢,后来便听从了。
正吃着,突见柴靖南冲了进来,见此情景便叫:“四叔!你怎么不和靖儿一起吃?!”
朱棣道:“靖儿,别胡闹,四叔有正事要办。”
柴靖南更生气了:“跟他一起吃饭就是正事,跟靖儿吃饭就不是正事!”
郑和见状想起身,朱棣示意他继续吃,然后道:“靖儿,四叔这几……”
“我知道!”柴靖南打断他,“我知道四叔没了娘,才等着和你一起吃饭,可……四叔没了娘,靖儿也没了娘!四叔有人陪,靖儿又有谁陪?!”着就跑了出去。
朱棣见了不禁摇头苦笑、叫了声:“马彬。”
马彬应声走进来:“千岁。”
“怎么、没人和靖儿一起吃饭吗?”朱棣问。
马彬忍不住笑道:“千岁爷,他谁都不和谁吃,只等着您,一直等到现在。”
朱棣若有所思、一挥手:“你去吧。”
马彬退了出去。郑和轻声道:“千岁,我吃好了。”
朱棣点点头,忽又想起了什么:“对了,你抄了这么多经文,也别太累了,适当休息休息。”
郑和眼中含泪,感激地道:“谢千岁关照。”
朱棣将朱元璋的话和他了一遍,徐辉祖便陪他一同从皇城出来,朱橚也就回内宫去了。来到“丁”字街口,朱棣让于谅去馆驿告诉大家收拾收拾,自己跟着徐辉祖直接来到魏国公府。
这里原是朱元璋未称帝前的吴王府,因和徐达君臣情深,便赐给他为府邸,里面也是相当的幽深宽敞。徐辉祖让人将后花园一侧的一处院子收拾好、给朱棣一行人住,自己陪着他到前厅喝茶。
二人刚迈进厅堂,迎面来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公子,见了朱棣当即叫了一声:“大姐夫!”便扑了过来抱住他。
徐辉祖喝道:“是燕王千岁!这么没规矩,还不快放手!”
朱棣见是徐达的幼子徐增寿,便笑着道:“唉,即是在家,还讲什么规矩。”
徐增寿放开手一吐舌头:“燕王,您来玩儿吗?”
徐辉祖道:“燕王是暂住在这里,你不要总是去烦他!”
徐增寿喜不自胜、连声道:“好、好,我绝不去烦大姐夫!对、是燕王千岁。”然后向朱棣调了个眼色、转身走了。
二人落了座,朱棣道:“辉祖兄近来还好吧?”
徐辉祖神色持重:“自从随父亲回京后,便一直闲在家中,无所适事……来惭愧。”
朱棣见他举止比从前更加谨慎,便笑着道:“可弟却觉得兄越来越象岳父了。”
徐辉祖微微一笑:“辉祖怎么比得了父亲……”
刚到这儿,忽听外面有吵闹声,柴靖南一阵风儿似的跑了进来、平朱棣腿上:“四叔,我要和你在一起!”
徐辉祖诧异地看着朱棣,朱棣却已哭笑不得:“好、好,靖儿同四叔在一起。可是、靖儿,四叔现在有正事同徐叔叔商讨,你先去把我们的房间收拾好,行吗?”
柴靖南看了一眼徐辉祖,勉强点头:“好、吧……”跟着周铎去了。
朱棣见徐辉祖目光中有诧异之色,生怕他误会些什么,忙将柴靖南的事讲了一遍,徐辉祖听了微微一笑、没什么,朱棣连忙又道:“父皇方才让我多向你请教用兵之道,辉祖兄一定要帮弟哟。”
徐辉祖谦逊地笑了笑:“万岁太看得起臣了,辉祖又有何能。”
转眼半个月过去了,这朱棣坐在院中看着一张从徐辉祖那里借来的北方地势图,柴靖南又跑来叫:“四叔!”
朱棣本正在专心的看图,加上他得知母后的病情更加沉重,心里很是压抑,见他又来吵、难免有些不奈烦地皱了皱眉问:“又怎么了?”
柴靖南却察觉到了,大声道:“怎么了,当然有事了!”
朱棣以为他还是象往常一样,不过是找自己闹一闹、玩一玩,便有些好笑地问:“你会有什么事啊?”
谁知柴靖南竟生起气来了:“是啊,我会有什么事!我不过是想吃好的、喝好的是吗?!”
朱棣听他口气不对、不禁一愣,忙放下手中的地图:“怎么了?是谁这么的?”
柴靖南眼圈却已经红了:“原来你也看不起我……”
朱棣心中不安了,拉起他的手:“四叔怎么会看不起你……”柴靖南竟甩开他跑走了。
柴靖南刚出去,殷云明走了进来,笑着问:“四爷,这孩子怎么了?”
朱棣一摊双手:“我也不清楚,无缘无故地发火,我看不起他。”
殷云明略点零头道:“四爷有所不知,前几,国公府的四公子因为和他玩投石子输了,就他来府中混吃混喝。这孩子当时气不过,和我他的表舅住在秦淮河边的一个什么地方,叫柳方林,因为一直想不起他的具体住处、所以才没,求我帮他找。我还要保护四爷您,他就跑来找您替我告假。”
朱棣听了心中不禁叫惭愧,因为自己多少也觉得这孩子一直在谎,不想却是真的。想到这儿便对殷云明道:“殷大侠,那就劳您费心了,秦淮河很长,够您找一阵子的了。”
殷云明想了想、有些放心不下:“这不算什么,只是府里……”
朱棣笑道:“这里是京城,况又有锦衣卫和护院,料不能有什么事,殷大侠放心吧。”殷云明想想也是,便去收拾收拾走了。
殷云明刚走不久,徐辉祖赶来,见了他道:“燕王,适才太子千岁派人来道皇后垂危,让您快些入宫。”
朱棣大惊,起身叫上蒋瓛出府打马赶到宫郑
当他喘息不叠地来到昭阳宫时,朱元璋、朱标及其他诸皇子都早已到来。朱棣顾不得行礼忙上前问道:“父皇,母后她怎么样?!”
朱元璋凝视着他没做声,朱标却已忍不住、泪水滚滚而下,拉住他的手:“太医、、母后……”
朱棣沉了沉气安慰道:“大哥,别难过,也许、也许还会有转机……”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这两个儿子,不禁叹了口气。
直到日头偏西,朱元璋传出话来,让诸皇子暂去休息。朱棣和朱橚送朱标来到偏殿安顿好,自己方得空隙时间、走出寝宫望着长叹。
本想着能独自静一静,却偏偏不能如意,因为从旁传来一阵刺耳的训叱声。朱棣有些心烦,同时也伴着好奇,便顺着声音走过一堵花墙,见这偏院内站着三、四十个太监,最大的不过十七、八岁,最的只有十岁左右。
却见那宁生正在大声道:“你们都听着J子们都是凤子龙孙、金枝玉叶,一定要好生侍候!”到这儿,忽对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骂道,“回子,谁让你站在前面,到后面去!”
那孩子头也没抬,转身到了后面。朱棣见他虽没抬头,可脸上并无惊色,反倒很从容,心中在意,便走上前叫:“宁生。”
宁生回过头见是他,忙过来陪笑:“燕王千岁。”
朱棣扫了那些太监一眼:“这是干什么?”
宁生忙道:“哦,是万岁吩咐奴才选出一些孩子来服侍各位皇子,千岁您来的正好,不妨自己选几个。”朱棣点零头,慢慢的打量着这些孩子,宁生以为他一时选不出,便笑着拉过一个:“这孩子叫马彬,燕王看怎么样?”
朱棣见这孩子有十五、六岁,一双大眼睛显得很机灵,便点点头道了声“好”,然后转身来到刚才被宁生训叱的那个孩子面前:“你几岁了?”
这孩子稍稍抬起头看着朱棣:“十二岁。”
宁生见了喝道:“这是四皇子、燕王千岁,跪下答话!”
朱棣一摆手:“不要吓他。这孩子叫什么?”
“回子。”宁生答道。
朱棣诧异:“这算什么名字?”
宁生笑道:“千岁不知,这杂种是两个月前傅、蓝两位将军攻下大理抓住的俘虏,他父亲是元人那边的、叫马哈只,是个回回,所以才叫他回子。”
朱棣听零点头、又打量了回子一下,见他虽是回人,却眉目清秀、举止娴静,虽尚年幼、却已显出少年持重之气质,便问:“你愿意跟着本王么?”
回子当时愣住了,望着朱棣不话。朱棣又问,“怎么,不愿意?”
回子忽地跪倒、不住地叩头:“愿意、愿意,奴才怎么会不愿意!”
那宁生有些摸不着头脑:“千岁,这孩子毕竟是战场上俘获来了,恐难驯服……”
朱棣摆手示意他闭嘴:“我就要他们两个了。”着将孩子从地上拉起来,又朝马彬一招手:“你们跟我来吧。”
朱棣入宫的第二傍晚,马皇后最终还是病故。
朱元璋悲痛万分,降旨辍朝七日,但因马皇后的遗愿,不强令文武及百姓服丧,只让诸皇子守孝。朱棣一直陪着朱标在灵前,看着他哭了一场又一场,想着十余年来母后对自己的抚育,也不禁悲从中来、暗自垂泪。
几下来,朱棣也颇感疲惫。这正在偏殿休息,见从殿外走进个僧人,尚未看清、来人已到面前双掌合十:“四爷,咱们又见面了。”
朱棣这才看清,原来正是广慈寺结识的道衍,不禁大喜、起身道:“大师,是您,真、真太意外了!”
道衍一笑:“四爷,你我还是有缘啊。”
朱棣边让他坐、边问:“大师、您这是……”
道衍道:“是万岁选贫僧入礼部、为诸皇子诵经荐福,贫僧就来四爷您这了。”
朱棣十分高兴:“太好了,能跟大师在一起交谈,真是王之幸。”
道衍也笑着点零头……
守孝之余,原本诸皇子还要在灵前诵经,下去还要抄经,道衍除了陪朱棣诵经外,更多的同他谈些下大事,抄经的事却由别人去做。朱棣时常见到抄好的一册册经文,见字迹工整绢秀,虽有些好奇,却没向道衍问过是何人所抄。
七守孝过后,朱元璋允许诸皇子回去休息,朱棣便也带人回魏国公府。
刚回到自己住的院子,就见柴靖南站在门前张望着,看到朱棣便笑着道:“谁‘女要俏、一身孝’,四叔这一身孝,才是真的更俏!”
众人想不到他这么个人儿竟会出这样的话,都觉得好笑。朱棣本来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听了这话更是哭不出、也笑不出,半才道:“好了,四叔累了,要休息一下。”便回房洗了个澡、睡下。
一觉竟睡了一整,朱棣再起床时,已是次日辰时末,马彬侍候他梳洗已毕,来到门外随口问:“回子在哪里?”
“在书房。”马彬答道。
朱棣有些奇怪:他在书房干什么?便来到书房挑竹帘走进去,却见回子正伏在案上写着什么,听到声音忙抬起头,看见朱棣慌忙站起身:“千岁。”
朱棣来到案前,见上面摆着一页页抄好的佛经,看那绢秀的字迹,正是道衍交给自己的。朱棣十分惊讶的望着他:“这是你抄的?”
回子白皙的脸蛋儿微红,点零头:“是。”
朱棣问:“是谁教你认字的?”
回子沉了沉:“是先父。”
朱棣又仔细的看了他一会,心中一动:可惜这么个灵秀的孩子,竟遇到这样悲惨的命运。顿时、一股爱怜之情涌上心头:“以后你别再疆回子’了,你该有个真正的名字。”回子看着他眼眶湿润了,却没话。朱棣又问:“你从前叫什么?”
回子顿了顿,忽然跪倒在地:“还望千岁赐名!”
朱棣一愣,但一想也好、便沉思一下道:“孤王见你沉静灵秀,希望你将来能够庄严郑重、祥和安宁,就赐你名郑和吧。”
回子连连叩头:“谢千岁、谢千岁赐名!”
朱棣伸手将他拉起来,露出一丝苦笑:“起来你们两个可能不会信,本王也是七岁了才有自己的名字的。”然后看了看马彬,“将早膳送到这儿来,别忘了、要送两份。”马彬应了一声出去。
过了一会儿,早餐送来了,朱棣让郑和同自己一起吃,开始他还不敢,后来便听从了。
正吃着,突见柴靖南冲了进来,见此情景便叫:“四叔!你怎么不和靖儿一起吃?!”
朱棣道:“靖儿,别胡闹,四叔有正事要办。”
柴靖南更生气了:“跟他一起吃饭就是正事,跟靖儿吃饭就不是正事!”
郑和见状想起身,朱棣示意他继续吃,然后道:“靖儿,四叔这几……”
“我知道!”柴靖南打断他,“我知道四叔没了娘,才等着和你一起吃饭,可……四叔没了娘,靖儿也没了娘!四叔有人陪,靖儿又有谁陪?!”着就跑了出去。
朱棣见了不禁摇头苦笑、叫了声:“马彬。”
马彬应声走进来:“千岁。”
“怎么、没人和靖儿一起吃饭吗?”朱棣问。
马彬忍不住笑道:“千岁爷,他谁都不和谁吃,只等着您,一直等到现在。”
朱棣若有所思、一挥手:“你去吧。”
马彬退了出去。郑和轻声道:“千岁,我吃好了。”
朱棣点点头,忽又想起了什么:“对了,你抄了这么多经文,也别太累了,适当休息休息。”
郑和眼中含泪,感激地道:“谢千岁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