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安,未央宫。
王临怎么也没想到,他所做的一切安排,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而其手下的绣衣使首领,侍御史鞠平后几日于交州的指认,更让王临跪在了大义之下。
“这条恶狗,办事不利不说,竟然没死,还咬起朕来了!”
惊闻此事,皇帝王临的咆哮声,传遍了宣室殿内外。
站在殿外,听到里面的声音,新册立的皇后刘氏,默默叹息了一声,端着她亲自熬的粥走了进去。
刘氏名叫刘忻,乃刘歆之女。
皇帝王临尚是太子时,其前任太子妃在天凤二年突发急症去世,到了今年年初,在先皇王莽的商议下,又为王临重新接纳了一位太子妃,正是刘忻。
说起来,刘忻之父刘歆素来赏识先皇之子王匡,两人也颇有些私交,原本有意将女儿下嫁给王匡的。奈何王匡早已成亲,他刘歆既然为汉高祖刘邦四弟楚王刘交的后裔刘向之子,也属于前汉皇室,哪有将女儿下嫁为他人妾的说法。
所以,在先皇王莽与刘歆商议,刘歆再一看女儿不小了,也就应允下来。可令刘歆自己都没想到的是,女儿刘忻与太子王临成亲后,两人的夫妻生活并不算多么愉快,渐渐演变成了一起孽缘。
导致这样的缘故,一方面有王临怀念前太子妃的缘故,另一方面,则是因岳翁刘歆与其弟王匡的关系而心生芥蒂,顺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了妻子刘忻的身上。
且自其坐上帝位,刘忻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后,王临也是很少踏入刘忻所在的宫室,两人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淡起来。
但刘忻既生为一国之母,外有家中的教诲,也知晓自身的责任,当以服侍皇帝、为其排忧解难为重任,便依着性子忍受下来,每日还会为在宣室殿处理政务的王临送些吃食。
尽管王临每次都遣人使之倒掉,但刘忻还是没有放弃这种做法,孜孜不倦的做着这些小事,企图赢得王临的心意,但总归是徒劳的。
“你来做什么?滚出去?”
宣室殿内,再次发出了一阵大吼。
可以看到,正中央束手而立、愤怒的如同狮子般的王临,发现有人闯入了他的领地,全身的毛发都炸了起来。那种吃人的目光恶狠狠的定在刘忻身上,看得刘忻打了个寒颤。
连周围的宫人都感觉空气快要凝固了。
面对头顶的压力,刘忻忍着对王临这些时日来养成的惧怕,她努力的平复了心情,将手里做好的粥放在前方的桌子上,然后躬身行礼道:“妾身听陛下一日未曾进食,特意熬了些清粥送来。国事虽重,但陛下的身子更重要。”
“朕不要你假惺惺作态!”王临一顿,目光望向了那冒着热气的清粥,在附近宫人惊恐的目光中,直接端起来,一下子扔到了刘忻的衣衫上。
咔嚓!
粥水浸出,瞬间即把刘歆的衣衫打湿。
清粥尚有高温,可惜清晰的看到,刘歆那双裸露在外的手臂很快泛红。而这位瘦弱的皇后依旧站在原地,咬着牙默默忍受着。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
面对眼前少女楚楚可怜的模样,王临对此却视而不见,反而激起了他的凶性。他一个螺旋踢,又将落在脚下的瓷碗,一脚踢到了门口,发出了哐当的一声脆响。
这样还不满意,迈开双脚走近刘忻后,他的眼睛直盯着刘忻那张苍白的脸,冷冷的警告道:“还有,以后没有朕的允许,不许你踏入宣室殿,也不许随意在宫中阻挡。若是有犯,你知道后果的……来福,送皇后回去!”
王临的这句话语,相当于是将刘忻这位皇后变相的打入了冷宫。
见旁边的宫人走向自己,刘忻再也忍不住了,她红着眼睛,忍着眼泪发出了一直以来的疑问:“妾身可是做错了什么?陛下何至于此?”
“朕做事,不需要理由。”王临背着手回到了前方的御桌前,再也不看刘歆一眼。
只有王临自己知道,他心中对于王匡,乃至于天下那些以刘汉为幌子而起兵造反之人而压抑的怒意,几乎都发泄在了皇后刘歆的身上。
谁让刘歆是前汉刘皇氏之后,且刘歆之父刘歆和兴武王府交好?
身为皇帝,理应保持理智,但面临天下的乱局,王临已慢慢丢失了理智,犹如陷入了魔怔一般。
当宫人来福与其他几个宫人一同将皇后刘忻“送”回去的时候,正走入宫向皇帝王临禀报军情的大司空王邑正巧看到了这一幕。
皇宫里的事根本瞒不住外人,王邑甚至有些怀疑,当日他和大司徒王寻力排众议,扶着有“弑父”罪名的太子王临上位,会不会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更让王邑有些无奈的是,王临硬是落下他作为皇帝的脸面,明目张胆的诬陷声势正旺的兴武王王匡。与之彻底交恶不说,还令其抓住了把柄,那明晃晃的证据亦是为天下人所知,使得常安陷入了尴尬与被动的局面里。
“何至于此啊!真是胡闹!”王邑看着未央宫的宫墙,摇了摇头,在宫人的带领下,往宣室殿走去。
皇帝这种私下里的小动作,令他及满朝文武非常的不满意。
王邑今次入宫除了汇报近段时间的军情,还存了敲打这位侄子的意思。要明着告诉他,他王临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
凡事,当以大局为重。否则,包括他王邑在内的王氏皇族及满朝文武,不介意换上另一个皇帝。
先皇王莽生前留下的儿子不止一个……
一个不行,再换上另一个不就成了,反正这位侄子王临的名声已经臭了,于大新朝廷而言,由正统性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累赘。
王邑不是没想过废掉王临,转而迎接另一个侄子,兴武王王匡继承大统。但就算他王邑原因,朝中一些利益想干,并逐渐崛起的豪族权贵也不会愿意。
很简单,从这两月来,关中之地开始废储先皇王莽所定下的各项律令就能看出原因。
王临可以成为他们手中把持朝政,并为家族谋利的棋子。
王匡则不同,从其性格和处事之法看,若是其登上了皇位,绝不会容他人干扰,或将成为先皇王莽的继任者!
这是常安许多权贵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王临怎么也没想到,他所做的一切安排,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而其手下的绣衣使首领,侍御史鞠平后几日于交州的指认,更让王临跪在了大义之下。
“这条恶狗,办事不利不说,竟然没死,还咬起朕来了!”
惊闻此事,皇帝王临的咆哮声,传遍了宣室殿内外。
站在殿外,听到里面的声音,新册立的皇后刘氏,默默叹息了一声,端着她亲自熬的粥走了进去。
刘氏名叫刘忻,乃刘歆之女。
皇帝王临尚是太子时,其前任太子妃在天凤二年突发急症去世,到了今年年初,在先皇王莽的商议下,又为王临重新接纳了一位太子妃,正是刘忻。
说起来,刘忻之父刘歆素来赏识先皇之子王匡,两人也颇有些私交,原本有意将女儿下嫁给王匡的。奈何王匡早已成亲,他刘歆既然为汉高祖刘邦四弟楚王刘交的后裔刘向之子,也属于前汉皇室,哪有将女儿下嫁为他人妾的说法。
所以,在先皇王莽与刘歆商议,刘歆再一看女儿不小了,也就应允下来。可令刘歆自己都没想到的是,女儿刘忻与太子王临成亲后,两人的夫妻生活并不算多么愉快,渐渐演变成了一起孽缘。
导致这样的缘故,一方面有王临怀念前太子妃的缘故,另一方面,则是因岳翁刘歆与其弟王匡的关系而心生芥蒂,顺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了妻子刘忻的身上。
且自其坐上帝位,刘忻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后,王临也是很少踏入刘忻所在的宫室,两人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淡起来。
但刘忻既生为一国之母,外有家中的教诲,也知晓自身的责任,当以服侍皇帝、为其排忧解难为重任,便依着性子忍受下来,每日还会为在宣室殿处理政务的王临送些吃食。
尽管王临每次都遣人使之倒掉,但刘忻还是没有放弃这种做法,孜孜不倦的做着这些小事,企图赢得王临的心意,但总归是徒劳的。
“你来做什么?滚出去?”
宣室殿内,再次发出了一阵大吼。
可以看到,正中央束手而立、愤怒的如同狮子般的王临,发现有人闯入了他的领地,全身的毛发都炸了起来。那种吃人的目光恶狠狠的定在刘忻身上,看得刘忻打了个寒颤。
连周围的宫人都感觉空气快要凝固了。
面对头顶的压力,刘忻忍着对王临这些时日来养成的惧怕,她努力的平复了心情,将手里做好的粥放在前方的桌子上,然后躬身行礼道:“妾身听陛下一日未曾进食,特意熬了些清粥送来。国事虽重,但陛下的身子更重要。”
“朕不要你假惺惺作态!”王临一顿,目光望向了那冒着热气的清粥,在附近宫人惊恐的目光中,直接端起来,一下子扔到了刘忻的衣衫上。
咔嚓!
粥水浸出,瞬间即把刘歆的衣衫打湿。
清粥尚有高温,可惜清晰的看到,刘歆那双裸露在外的手臂很快泛红。而这位瘦弱的皇后依旧站在原地,咬着牙默默忍受着。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
面对眼前少女楚楚可怜的模样,王临对此却视而不见,反而激起了他的凶性。他一个螺旋踢,又将落在脚下的瓷碗,一脚踢到了门口,发出了哐当的一声脆响。
这样还不满意,迈开双脚走近刘忻后,他的眼睛直盯着刘忻那张苍白的脸,冷冷的警告道:“还有,以后没有朕的允许,不许你踏入宣室殿,也不许随意在宫中阻挡。若是有犯,你知道后果的……来福,送皇后回去!”
王临的这句话语,相当于是将刘忻这位皇后变相的打入了冷宫。
见旁边的宫人走向自己,刘忻再也忍不住了,她红着眼睛,忍着眼泪发出了一直以来的疑问:“妾身可是做错了什么?陛下何至于此?”
“朕做事,不需要理由。”王临背着手回到了前方的御桌前,再也不看刘歆一眼。
只有王临自己知道,他心中对于王匡,乃至于天下那些以刘汉为幌子而起兵造反之人而压抑的怒意,几乎都发泄在了皇后刘歆的身上。
谁让刘歆是前汉刘皇氏之后,且刘歆之父刘歆和兴武王府交好?
身为皇帝,理应保持理智,但面临天下的乱局,王临已慢慢丢失了理智,犹如陷入了魔怔一般。
当宫人来福与其他几个宫人一同将皇后刘忻“送”回去的时候,正走入宫向皇帝王临禀报军情的大司空王邑正巧看到了这一幕。
皇宫里的事根本瞒不住外人,王邑甚至有些怀疑,当日他和大司徒王寻力排众议,扶着有“弑父”罪名的太子王临上位,会不会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更让王邑有些无奈的是,王临硬是落下他作为皇帝的脸面,明目张胆的诬陷声势正旺的兴武王王匡。与之彻底交恶不说,还令其抓住了把柄,那明晃晃的证据亦是为天下人所知,使得常安陷入了尴尬与被动的局面里。
“何至于此啊!真是胡闹!”王邑看着未央宫的宫墙,摇了摇头,在宫人的带领下,往宣室殿走去。
皇帝这种私下里的小动作,令他及满朝文武非常的不满意。
王邑今次入宫除了汇报近段时间的军情,还存了敲打这位侄子的意思。要明着告诉他,他王临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
凡事,当以大局为重。否则,包括他王邑在内的王氏皇族及满朝文武,不介意换上另一个皇帝。
先皇王莽生前留下的儿子不止一个……
一个不行,再换上另一个不就成了,反正这位侄子王临的名声已经臭了,于大新朝廷而言,由正统性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累赘。
王邑不是没想过废掉王临,转而迎接另一个侄子,兴武王王匡继承大统。但就算他王邑原因,朝中一些利益想干,并逐渐崛起的豪族权贵也不会愿意。
很简单,从这两月来,关中之地开始废储先皇王莽所定下的各项律令就能看出原因。
王临可以成为他们手中把持朝政,并为家族谋利的棋子。
王匡则不同,从其性格和处事之法看,若是其登上了皇位,绝不会容他人干扰,或将成为先皇王莽的继任者!
这是常安许多权贵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