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台言情 > 大新主
    秋,戊寅年九月十一日。

    距离莽新皇帝王莽驾崩两年半之际,于谷成之地,以莽新正统自居的兴武王王匡所率的新军将领,和以光复刘汉为己任的刘秀等南阳军统将门,正式确立了《谷成之约》。

    根据《谷成之约》,南阳军内部可自行选择离开大新之地,前往隔海相望的陈林之地,与刘秀一道建立刘汉。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大新,但因其反抗大新之罪责,需要前往边境之地戍边,其之家眷并不受此连累……

    《谷成之约》还明确规定,无论是在本土的莽新,亦或是迁徙到海外之地,待建立的新刘汉,皆同宗同源,属华夏。

    达成盟约后的一月之内,南阳军可在新军的监督下,完成迁徙等事宜……

    新军内部在王匡的建议下,交由邓禹专门执行南阳军去往陈林之地的监视任务,陈林为向导。

    这场史无前例的特殊盟约,一经传出,即让闻者感叹不已。其产生的影响是为深远,也解决了莽新的数十年以来的许多矛盾。

    一些对莽新怀有敌意,却对刘汉怀疑念想者,纷纷从全国各地出发,回合于谷成,跟随刘秀等最后留下来的三万南阳军,往辽东方向迁徙,之后会在涨海水军的监视下,由极北之地的岛屿乘船到达陈林之地。

    此类人的离开,王匡并没有让人阻止。有的心不在这里,那就没有必要留下,留在这片土地者,要使他心甘情愿的留下,不会再反抗大新之统治,愿意全心全意的建设大新。

    刘秀及其南阳军的妥协,使得河内郡和河南郡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收复。而为表诚意,那些选择留下的三万南阳军每到一城,当地守城的将领就会按照王匡的要求主动空出一城。

    当解决南阳军这个最大的隐患,且取得了比较双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后,王匡及随同将领的目光放到了临近充州和青州之地的叛乱中。

    以冯异和王林,还有修养恢复身体的孙建为主的多路大军,迅速向当地叛军聚集之地开始围攻,力图在一年的时间内,让大新恢复安定。

    虽然有大将在前方冲锋陷阵,但王匡也没有歇下来。他亲自在近几年来受灾严重的荆州之地开展民生恢复工作,以及帮助安置流民。原本破损的官寺体系,也开始了重建。

    时间回到一月之前,在刘秀率军离开洛阳之时,王匡亲自入了洛阳城,拜见了樊母,以感谢当年的救命之恩。

    这两年来,樊母的身体变的稍微有些羸弱,好在还算健朗,说到去往陈林之地之事,樊母语气中还是有些感慨的,她见识不浅,自然明白王匡这么做,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给了南阳刘氏一条活路,算是回报了当日的救命之恩。

    “文叔一路保重!”

    “保重!”

    ……

    数日后,洛阳城外,王匡亲自送别了刘秀这群曾经的敌人,未来的开拓者。

    两人都是简单的告别,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长长的一条队伍如同一条长龙,里面有愿意随刘秀通行的南阳军将领和普通将士,如李通王霸等,也有世家大族的子弟,像南阳阴氏,便率领了小部分的族人同行,还有南阳陈氏子弟。

    “这一别,此生怕是很难再见了!”刘秀骑在马头,身后的马车里坐着阿母和小妹,还有阿姊。

    他说的再见,除了人,更重要的刘氏祖祖辈辈生活着的土地。

    转念一想,即为败军之将,有能再复汉,还有什么好奢求的呢?他将扛起刘氏祖辈的旗帜!

    刘秀的胸怀渐渐变得开阔起来。

    “我刘汉的旗帜永不会落下,那陈林之地,我刘秀来了!”

    ……

    “十月二十三日,刘秀军过太原郡。”

    “十一月一日,刘秀军出雁门郡。”

    “冬十二月,刘秀军离开辽东之地,进入了扶余。”

    ……

    转眼冬去春来,天气回暖,刘秀等数万人已是到达了极北之地的海岸,在随行的匠工帮助下,准备就地制作楼船,渡过重洋,按照陈林的海图前往新大陆,陈林之地。

    目光回到大新国内,青州北海郡内,占山为王的一万丛山军为铫期所破,北海和胶东之地,终于是从数年的混乱局面中走了出来。

    徐州的东海郡也为冯异部平定,由此宣布着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再无战事。到是平原郡的叛军稍微有些棘手,其人多躲藏在深山之中,每当新军一到,便很果断的躲藏,平叛的新军一离开,又会走出来,去往各乡邑烧杀抢夺。

    最终是耿弇献计,采用他那惯用的围点打援战法,击破了胖橘在信都的叛军。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日里的战事正在慢慢落下帷幕,各地的播种被提上了日程。

    常安及广大关中之地的春耕事宜暂时交由留守常安的逯并全权督导,王匡则是留守洛阳,主导了荆州和相邻并州的春种事宜,交扬州的春种则是由大州牧陈崇负责。

    在这期间,举国内开始恢复运行的各地官寺之奏书,自是不断的送往洛阳。

    春种过后,关于新皇登基的消息便不断涌来,尤其在信都之乱平定,西部都护府和北方都护府,乃至于扶余鲜卑,还有西羌等外族送来进贡后,这种新皇登基的声音达到了高潮。

    几乎每日里都有不少朝臣来王匡于洛阳的住处进谏。

    “国不可一日无主,大王即为先帝承认之储君,当会常安以继承大统,鄙臣等人亦是为民请命。”

    ……

    像这样的奏书,由各地送来的更是不计其数。

    于此同时,各地的祥瑞亦是不断的上报,有天降巨石者,也有人挖到山宝,加以进献者。

    这还仅仅是开始,到了四月末的一天,兴武县有农户于地里挖掘到了传国玺,经过太学博士鉴定,是为真正的传国玺后,将王匡的个人声望顿时推向了高潮。

    再由当地将领亲自将传国玺送到洛阳,王匡的手中后,每日都能看到有洛阳百姓在城内游行,以请兴武王王匡登临帝位。

    “兴武王乃真正的天命之子,否则又怎能解释被毁坏的真传国玺重新回到他的手中?”

    “不但如此,乡里乡亲的都应看到,大王爱民如子,这些时日一直于我等百姓亲近,重农事。”

    “兴武王还是仁义之辈,那刘汉者反新,没有赶尽杀绝,还给予了生路,实为当世之明君也!”

    ……

    也就在四月四日,王匡接受了群臣和民众的建议,由洛阳返回常安,沿途更是有数万万百姓相随,场面乃世间罕见。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