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台言情 > 明末不求生
文 / 宇文郡主

第三十六章 大顺的水利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王鑨是河南本地孟津人,清军窃据北京时,他大哥王铎尚在北廷为官。清军颁布剃发令以后,道路传闻王铎已经剃发遵制,这条消息传到孟津以后,王氏族人闻讯都感到极度的震惊和不可思议。

    王鑨本人更是特别难以相信,王氏兄弟皆以文采闻名于世,但王鑨本人仕途非常不顺利,崇祯十二年时已经三十四岁的王鑨参加乡试,就因为行文犯忌讳而落榜,同他官途蒸蒸日上的京官哥哥王铎差距甚大。

    十月初清廷颁布剃发令,要求北方军民全部一体剃发,甚至就连被多尔衮捏在手心里的傀儡同治帝朱慈烺,据闻都已经被迫剃发。

    大河南北的仁人志士,不管他们是心向大顺,还是忠心故明,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都不能不为之愤慨至极。

    王鑨本人对大顺军没有多少好感,崇祯十四年起义军攻克洛阳时,王鑨就因此逃离孟津老家,躲进了卢氏县深山中。

    但他听说大哥王铎投降东虏的消息后,对于兄长的尊敬之情荡然无存,旧有的世界观遭到了严重冲击。

    恰逢此时大顺在洛阳开科取士,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和文谕院总裁谢徵都亲到洛阳观摩考试。

    王鑨想到宋企郊身为明朝名士,谢徵又是原任大学士谢升的侄子,连这些人都已经归诚大顺,做到了尚书、总裁的高官。孟津王氏想要保全家业,依靠已经剃发降清的大哥王铎显然是不可能了,所以既是为了得到出人头地的机会,也是为了避免因为大哥剃发降清而遭到大顺的清算,王鑨便决定前往洛阳参加大顺的科举。

    王鑨的大哥王铎是崇祯皇帝的词臣,他自己也和兄长类似,在河南富有文名,只是因为放浪的文风而不被过去河南的主考官所欣赏。

    这次宋企郊和谢徵到河南选拔人才,依旧是按照礼政府尚书巩焴改革后的科举新制,着重考验士子的策论和时务能力。

    王鑨以一篇《大梁论》为谢徵所欣赏,而获得了“上上”之评,得授举人,不就即被委为灵宝县县令。

    他刚刚被授为举人和大顺的灵宝县县令,马上就见识到了新政权雷厉风行的行政效率和办事作风。中举庆宴刚刚结束的第二天,文谕院总裁谢徵就派来专人催促王鑨立刻前往灵宝,随行的还有率兵前往陕州镇守的威武将军李玮群。

    大顺军采取右武政策,权将军可以节制数省之经略使、制将军可以节制一省之节度使、果毅将军可以节制防御使和州牧,威武将军当然也可以节制一县县令。

    李玮群身材高大,但年纪极轻,看起来不过十几二十岁的模样。但王鑨一听说这位小将军是随州人出身,马上就知道绝对不能轻易慢待。

    他虽然新近加入大顺政权不久,但作为河南本地士绅,王鑨对大顺军的了解却并不浅薄。他当然知道如今主政大顺军的监国皇太子、晋王李来亨,就是在随州起家,他执掌大顺权柄以后,就从湖广调来许多楚人为官。

    王鑨听说如今在开封,还流行有这样一句话:“会说陕北话,就把军刀挎;会说湖北话,就把官印挂”。

    陕北是大顺开国元勋重臣们的老家,湖北则是晋王嫡系骨干的老家,这两个地方籍贯出身的人物,因此成为大顺政权中势力特别强大的两大主要派系,按照明朝党争的方式,这就应该叫做“秦党”和“楚党”了。

    这个李玮群年纪轻轻就已经高居大顺的威武将军之位,又是随州人,不出意外肯定是晋王殿下的身边人。王鑨虽然自负是清高的文人,但经过大哥剃发降清的事情以后,他也看开很多,打定主意要在大顺走出自己的仕途,因此跟着李玮群前往陕州的一路上,也都积极奉承这位少年得意的大将军。

    不过李玮群似乎对王鑨很不感兴趣,他被王鑨吹捧得烦了,便不耐烦地直言道:

    “王知县,你知不知道大顺的法度?”

    王鑨心中一凛,赶紧说:“还请将军指教。”

    李玮群笑骂道:

    “大顺的法度专治你这等溜须拍马之人。王知县,你若真是心上长了七个窍的聪明人,就该多熟悉一下大顺的法度,多熟悉一下晋王殿下的为人和行事风格。溜须拍马可以,但是做得这样简单直接,是生怕不被巡官们报去开封吗?

    晋王府上时不时就会差人微服暗访,有廉者立加奖擢,贪者立拿斩首,传示各府州县。我听谢总裁说你是一个在明朝不得志的有名文士,如今好不容易获得一个县令的尊位,如果爱惜官途的话,即便不喜,也得要逼自己做一个刚直不阿的人。

    还有啊,晋王殿下最恨文官舞文弄墨,他是武人出身,一言不合就会派龙衣卫过来将你剥皮实草。怕不怕?在大顺文官最是难做!你好生了解了解,免得哪天被巡官、龙衣卫拿去斩首就不美了。”

    李玮群一番话半实半虚,将王鑨恐吓得半死,他才哈哈大笑着骑马走开。王鑨背上冷汗直流,到此时才感到自己是否上错了船,这大顺新朝开国,难道真的要恢复朱元璋剥皮填草的恶政?

    可怕,可怕!

    在陕州等待李玮群、王鑨一行人的是陕州州牧裴守约。裴守约没有功名,以前做过几年的义塾,也帮人打过衙门官司。但他是襄阳府枣阳县人,也是“楚人”,很早就参加了楚闯政权,从枣阳县巡官、蕲州推官、襄阳府推官、扬武州营田使一路坐上来。

    裴守约既是晋王的嫡系人马,又富有基层实务经验。晋王执掌大顺政权以后,就调裴守约到豫西任陕州州牧,他虽然原先只是塾师出身,但如今做惯了州县一级的高官,看起来亦颇有一番深沉似水的威势在。

    王鑨知道自己今后免不了和裴州牧打交道,赶紧摆正了自己的态度。他又想到此前从洛阳到豫西的一路上,李玮群讲的那番话,便不敢再做出什么明显的巴结姿态,总算搞清楚了弄好自己的工作,才是在大顺为官的正途。

    陕州州牧裴守约和威武将军李玮群似乎是旧识,他们重逢以后又互相谈了谈所见所闻。

    裴守约因为是不久前才从湖广调来的官员,便为李玮群和王鑨介绍起了湖广如今的现状。

    他边走边说:

    “湖广地形复杂,湖泊众多,湖滨极易发生涝灾。我们在湖广为官,多以修缮水利为第一要务。陈经略有经营之大才,湖广绅商又常常积极报效,因此时间虽然不长,但仅是围绕武汉三镇,便又重新修缮了不少荒废水利,还新近建成不少水渠。”

    王鑨吃惊道:“下官听闻湘汉之地易攻难守,其上游为张献忠所据,其下游金陵之兵亦多。我朝方在戎马倥惚之际,军资粮秣尚且未必能够充足,怎么还有余力修缮水利呢?”

    裴守约淡淡地回答说:

    “国之根本在于农,农之根本在于沟皿。晋王殿下所委任的官员,道劳不肩舆,炎暑不张盖,如此尽力乎沟渠,何愁大事不成?

    何况湖广有营田之利,民兵之制,本就不缺乏人力。晋王殿下在楚北推行营庄制后,田利不盛,地价一日低过一日,绅商中不乏有人卖田为银来经商。士绅经商,有经验的人又不多,因此常有一些人合股与大顺合作经营商铺,修缮水利所需之建材、吃食,皆可以走此渠道。

    楚北襟江带湖,民田庐舍,多在水乡,不修建坚固的堤坝、不疏浚河湾淤塞,则积水在田,无路可出,军民都将无米可吃了。”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