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文气汇聚,祖宗的坟地里冒着青烟,状若一顶官帽,说明以后顾家一定有人能当官,对她非常孝顺,让老陈氏不用担心后半辈子的生活了。
当时把老陈氏忽悠得晕头转向,笑得合不拢嘴。
事后老陈氏还在村里打探一番,发现还有一家人遇到了老道士,那家人也说老道士说得很准。
之后,老陈氏就开始若有所思了。
现在,顾伯山这么一上门,自家儿子又有天分,事情肯定能成。
当晚,顾大河一家子睡着很香。
果然不出所料,三天后,顾青云就开始正式开蒙了,和他一起的还有顾青亮。
本来顾伯山觉得自家小孙子太小了,准备等他再大一岁再说,没想到顾青云现在都入学了,那比他大一岁的小孙子就更要在一起了。
此时,三小在书房里正襟危坐,顾伯山先教两小的背三字经,顾青明就自己先复习。
老师只有一个,只能轮流教学。
新书是,是顾伯山连续抄了好几天才抄出来的新书,用麻线装订起来,整整齐齐的一本,也很像样。
在书店,的雕刻版售价是800文钱一本,手抄本的便宜一点,要600文钱。所以才说读书的花费多,区区一本最基础的蒙学书本就这么贵,而且如果上面还有某某人读书的批注,那就更贵了,主要看写批注的那个人的名气和身份。
刚拿到书时,顾伯山告诉他们价格的时候,三小的眼睛都睁大了。
“爷爷,那你帮我把这本书卖了,把600文钱给我。”顾青亮眼珠子一转,马上叫道。
最后换回来的是小屁股被打了几巴掌。
后来顾青云才知道,不是谁抄的书都能卖出去的,你起码要抄着很工整,字体要大小一致,一张纸一个字都不能错。
这样的要求就导致每个抄书的人都抄得小心翼翼,一本一千字的书都要抄七八天到半个月,除去笔墨纸砚的成本,利润就少很多,只在100-200文之间。
像顾伯山的手抄本,因为时间赶得紧,加上要节约成本,里面有错字涂改的痕迹,有被墨水污染的地方,字体也不大一致,有些还有点潦草,这样的书书店根本就不收。
顾青云估计二堂哥是撞在枪口上了,哈哈。
总之,和顾青亮一起上课,笑料百出,小家伙根本就坐不住,时不时要停下来喝口水吃点零食,圆嘟嘟的身子在凳子上动来动去的,加上有他奶奶和娘亲的宠爱,他根本就不怕他爷爷,这就更导致了顾伯山的愤怒。
才上学几天呢,顾青亮每天的小屁股都是肿的。
旁边看着的顾青云都替他觉得疼,有时候他也觉得大爷爷实在是太严厉了,动不动就体罚学生不太好吧?万一把人打坏了怎么办?顾青亮还小呢。
回家跟顾大河这么一说,这才知道是顾家的传统。小时候顾大河几兄弟跟着他学认字的时候也被打过,而且比这还厉害呢,发展到最后,他们两兄弟就不肯再学,只好回来让顾季山教了。
“现在你大爷爷年纪大了,人也慈爱许多,都很少动手了。”最后,顾大河感叹了一句,“儿子,不要怕,你大爷爷有分寸的。”
顾青云听后,很是无语。这还是少的?难怪他爹这一代的三兄弟最后都厌学了呢。
可是没办法,顾伯山又没学过现代的和,估计以前他上学也经常挨老师打,所以就依样画葫芦了。
还没过半个月,顾青亮就惨遭退学了。主要是他还坐不定,而且和顾青云相比,对比太强烈了。
第8章 读书
对比顾青云读书的刻苦努力,顾青亮毕竟还是一个真小孩,他又不是传说中的天才,学东西肯定比不上顾青云快的。
而顾青云呢?他不会为了照顾顾青亮的情绪故意放慢自己的速度,因为这个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他要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无论是伪装起来的天赋还是勤奋的态度,实在是,他太需要这个机会了!
他不想让家人后悔。
所以顾青亮就悲剧了。
顾伯山见状,生怕顾青亮以后厌学,就决定先让他玩一年,等懂事点再开始教,主要是和顾青云错开时间。
于是,顾青云就享受到了几乎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每天辰时(大概七点钟)起床,学习到午时(十二点左右),下午就自由活动了,因为顾伯山还有村务要处理,或者还要出外走访一下朋友,不可能把时间都花在他身上。
此外,还有顾青明也要教呢。
剩下的时间就靠顾青云自己把握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小孩子,没有像顾青明一样有空就出去玩。他事先做一个长期的计划表,再做一个短期的计划表,比如前一天都会做出一个计划表,第二天就根据安排表来学习,这样就显得有条不紊,可以时刻督促自己努力。
他现在年纪还小,手骨还未长成,就暂时不练字,都是以背书为主。
在问过顾伯山后,他才知道在古代,要考科举,其实要背诵很多本书的。
如果是那些以读书传家的世家大族,读书是一件按部就班的事情,有一套程序在里面。
四岁或五岁开始发蒙认字,学习、、等蒙学书籍。
认了字后,开始读、、,每天都是先复习旧的知识,能背诵串讲才算是过关,旧书温完,才开始学新书。
学完这三本后,开始学和,这是内容不断加深。
他们一般七八岁就要学完、、、这四书。
先读孝、学、庸,后读论、孟,这个先后顺序一般不能颠倒。
接着是五经关,分别为、、、、,这是更深更难的内容,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以上就是常人所说的四书五经。
等把这些都读得差不多,人差不多就十五六岁,可以下场去试试考秀才。
当顾伯山和他说起这些的时候,顾青云目瞪口呆。
知道古代读书难是一回事,真正身处其中了才明白其中的艰难。
“所以说想考上一个秀才,起码要把这十三本书背完。”顾伯山对着孙子和侄孙,叹了口气,道,“你们俩是幸运的,想当初爷爷读书的时候,为了凑齐这些书就花了很多精力,家里的银钱都用来买书了,甚至要卖地卖田才凑够。”
顾青云心里暗自点头,这些书加起来起码要三四十两了吧?甚至更高?他暂时不能估算出来。如果自家没书的话就要向别人借来抄,甚至是在书店花费很大精力抄回来,
当时把老陈氏忽悠得晕头转向,笑得合不拢嘴。
事后老陈氏还在村里打探一番,发现还有一家人遇到了老道士,那家人也说老道士说得很准。
之后,老陈氏就开始若有所思了。
现在,顾伯山这么一上门,自家儿子又有天分,事情肯定能成。
当晚,顾大河一家子睡着很香。
果然不出所料,三天后,顾青云就开始正式开蒙了,和他一起的还有顾青亮。
本来顾伯山觉得自家小孙子太小了,准备等他再大一岁再说,没想到顾青云现在都入学了,那比他大一岁的小孙子就更要在一起了。
此时,三小在书房里正襟危坐,顾伯山先教两小的背三字经,顾青明就自己先复习。
老师只有一个,只能轮流教学。
新书是,是顾伯山连续抄了好几天才抄出来的新书,用麻线装订起来,整整齐齐的一本,也很像样。
在书店,的雕刻版售价是800文钱一本,手抄本的便宜一点,要600文钱。所以才说读书的花费多,区区一本最基础的蒙学书本就这么贵,而且如果上面还有某某人读书的批注,那就更贵了,主要看写批注的那个人的名气和身份。
刚拿到书时,顾伯山告诉他们价格的时候,三小的眼睛都睁大了。
“爷爷,那你帮我把这本书卖了,把600文钱给我。”顾青亮眼珠子一转,马上叫道。
最后换回来的是小屁股被打了几巴掌。
后来顾青云才知道,不是谁抄的书都能卖出去的,你起码要抄着很工整,字体要大小一致,一张纸一个字都不能错。
这样的要求就导致每个抄书的人都抄得小心翼翼,一本一千字的书都要抄七八天到半个月,除去笔墨纸砚的成本,利润就少很多,只在100-200文之间。
像顾伯山的手抄本,因为时间赶得紧,加上要节约成本,里面有错字涂改的痕迹,有被墨水污染的地方,字体也不大一致,有些还有点潦草,这样的书书店根本就不收。
顾青云估计二堂哥是撞在枪口上了,哈哈。
总之,和顾青亮一起上课,笑料百出,小家伙根本就坐不住,时不时要停下来喝口水吃点零食,圆嘟嘟的身子在凳子上动来动去的,加上有他奶奶和娘亲的宠爱,他根本就不怕他爷爷,这就更导致了顾伯山的愤怒。
才上学几天呢,顾青亮每天的小屁股都是肿的。
旁边看着的顾青云都替他觉得疼,有时候他也觉得大爷爷实在是太严厉了,动不动就体罚学生不太好吧?万一把人打坏了怎么办?顾青亮还小呢。
回家跟顾大河这么一说,这才知道是顾家的传统。小时候顾大河几兄弟跟着他学认字的时候也被打过,而且比这还厉害呢,发展到最后,他们两兄弟就不肯再学,只好回来让顾季山教了。
“现在你大爷爷年纪大了,人也慈爱许多,都很少动手了。”最后,顾大河感叹了一句,“儿子,不要怕,你大爷爷有分寸的。”
顾青云听后,很是无语。这还是少的?难怪他爹这一代的三兄弟最后都厌学了呢。
可是没办法,顾伯山又没学过现代的和,估计以前他上学也经常挨老师打,所以就依样画葫芦了。
还没过半个月,顾青亮就惨遭退学了。主要是他还坐不定,而且和顾青云相比,对比太强烈了。
第8章 读书
对比顾青云读书的刻苦努力,顾青亮毕竟还是一个真小孩,他又不是传说中的天才,学东西肯定比不上顾青云快的。
而顾青云呢?他不会为了照顾顾青亮的情绪故意放慢自己的速度,因为这个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他要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无论是伪装起来的天赋还是勤奋的态度,实在是,他太需要这个机会了!
他不想让家人后悔。
所以顾青亮就悲剧了。
顾伯山见状,生怕顾青亮以后厌学,就决定先让他玩一年,等懂事点再开始教,主要是和顾青云错开时间。
于是,顾青云就享受到了几乎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每天辰时(大概七点钟)起床,学习到午时(十二点左右),下午就自由活动了,因为顾伯山还有村务要处理,或者还要出外走访一下朋友,不可能把时间都花在他身上。
此外,还有顾青明也要教呢。
剩下的时间就靠顾青云自己把握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小孩子,没有像顾青明一样有空就出去玩。他事先做一个长期的计划表,再做一个短期的计划表,比如前一天都会做出一个计划表,第二天就根据安排表来学习,这样就显得有条不紊,可以时刻督促自己努力。
他现在年纪还小,手骨还未长成,就暂时不练字,都是以背书为主。
在问过顾伯山后,他才知道在古代,要考科举,其实要背诵很多本书的。
如果是那些以读书传家的世家大族,读书是一件按部就班的事情,有一套程序在里面。
四岁或五岁开始发蒙认字,学习、、等蒙学书籍。
认了字后,开始读、、,每天都是先复习旧的知识,能背诵串讲才算是过关,旧书温完,才开始学新书。
学完这三本后,开始学和,这是内容不断加深。
他们一般七八岁就要学完、、、这四书。
先读孝、学、庸,后读论、孟,这个先后顺序一般不能颠倒。
接着是五经关,分别为、、、、,这是更深更难的内容,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以上就是常人所说的四书五经。
等把这些都读得差不多,人差不多就十五六岁,可以下场去试试考秀才。
当顾伯山和他说起这些的时候,顾青云目瞪口呆。
知道古代读书难是一回事,真正身处其中了才明白其中的艰难。
“所以说想考上一个秀才,起码要把这十三本书背完。”顾伯山对着孙子和侄孙,叹了口气,道,“你们俩是幸运的,想当初爷爷读书的时候,为了凑齐这些书就花了很多精力,家里的银钱都用来买书了,甚至要卖地卖田才凑够。”
顾青云心里暗自点头,这些书加起来起码要三四十两了吧?甚至更高?他暂时不能估算出来。如果自家没书的话就要向别人借来抄,甚至是在书店花费很大精力抄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