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杨季元有些老脸发烫,自己的那点心思算计终究还是被这年轻的孙女婿看的一清二楚。
这对翁丈并不贴心,虽说谅山杨家也算是较早归附秦琅的,但当初那也是被秦琅用刀枪硬打服的,可骨子里杨家终究是有些不太服气,或者说是很不甘愿杨家几代人在谅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业,就这样被秦琅夺走的。
孙女虫娘嫁给秦琅,那也不过是当初的权宜之计,是无奈妥协,虽然杨老头也喜爱这个孙女,可女人终究是外人,出嫁从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杨虫娘如今被人称为秦杨氏了,这不算是什么重男轻女,而是本就如此。
家族终究是男姓的。
为了家族老杨可以把孙女毫不犹豫的送给秦琅,所以现在当然也不会因为孙女是秦琅的妾侍,而就会顾忌孙女的感受或是在秦家的地位等,而放弃杨家该有的利益。
外人眼里,老杨是汉人,孙女又嫁给了秦琅为妾,谅山杨家又是最早归附秦琅的武安州土人,如今还任着武安州司马之职,怎么也应当是秦琅的心腹核心,是跟秦琅利益密切的。
但实际上,杨季元一直都没能进入这个核心圈子,他自己其实也是不怎么积极,他害怕被秦家彻底吞并,有意想要保持些独立,然后到头来,终究秦琅还是食言了。
推恩世袭的谅山刺史变成县令,再变成了不再是世袭的武安州司马,谅山现在遍地都是是秦家的势力人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季元认为秦琅背弃了对他的诺言,甚至从一开始就是对杨家压迫,所以当看到中原长安的天子对秦琅下手时,其实心里还有点兴灾乐祸,甚至有些盼着这两翁婿间能够起些冲突矛盾,若是秦琅真的莽撞的乱来,而因此触怒皇帝被降罪,甚至是被收回封地,那对杨家来说,这也许反而是一个机会。
一个摆脱秦琅,重新成为谅山之主的机会。
只是杨季元虽然也是老奸巨滑的家伙,可秦琅却也不是那种愣头青,本来年轻的皮囊之下就是两世为人,深谙世故,更别说在大唐的这十年,可是相当磨砺人的。
杨家做为南迁已经六七代的汉人,被中原人称为南人,而又被这边的俚僚蛮等称为客人。
相比起新一代的中原移民们来说,这些南人其实已经是一个新的族群了,出自中原,却又已经与中原有些脱节,他们对于同样来自中原的汉人新移民,其实并不见的全是欢迎。
相反,他们更多的认为这些新移民是来抢他们地盘,占他们资源的,在许多地方,这些客人跟土人其实反而是站在一条线上的。
秦琅是希望能够把他们融入进来,毕竟根出同源,语言文化习俗等都差不多相同,有天然的亲近感,所以他虽不在武安州,却一直鼓励武安州的新移民与那些南人优先联姻通婚,结成一个更稳固的利益集团,而不是分立对抗。
不少南人家族对于秦琅的这个政策,倒也挺支持,纷纷联姻,可杨家表面上也做的挺好的,但实际上却并不怎么真心积极。
孙女杨虫娘做了秦琅的妾,还有一个孙女做了黄彪的续弦,另外又有数个孙女也是嫁入武安州的封臣,或为妻或为妾侍,而杨家也同样迎娶了一些秦家封臣的女子。
更别说,秦琅还特意把杨虫娘的父亲、兄弟等接到长安,安排他们到部衙任官,或是到国子监读书,或是入东宫三卫里做侍卫。
杨季元其它的几个儿子如今也都各在武安州中安排职事,孙子们也多在州县学中读书就学。
而秦家投资与杨家一起开发谅山的一些矿产,建立作坊等,杨家也都还是比较占便宜的,各方面对他们还不错。
事实上杨家现在年轻一代里,多数都是对现状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已入京城的杨虫娘父亲的那一支,觉得能够重返中原,甚至到长安去,这是家族强大的表现。
当年祖上也是被迫南迁岭南,一路迁到了交州,最后随交蛮造反失败退到这谅山里,虽说是个头,但也只是个鸡头。他认为,做凤尾总比做鸡头强,偏偏杨老爷子始终认为,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以前杨家再怎么说也是方圆数十里的霸主,现在却得处处对秦家俯首贴耳,老爷子转不过弯来。
杨家表现上现在还是老爷子的一言堂,可其实内部已经分裂严重,杨季元的兄弟杨季真当初死在与秦家的交战中,所以杨季真那一支人,对秦家始终抱以极大的仇意,也是坚决的反秦家的。
而杨虫娘父亲做为杨家长子,因到了长安见到了外面更开阔的世界,也深刻认识到杨家的渺小,所以根本没有对抗秦家的意思,认为要积极放开胸怀拥抱秦家,主动的融入秦家,也成为秦家在武安州封地重要的家臣,这样杨家未来才能更光明。
而杨虫娘的其它叔父兄弟们,也是意见不一,有觉得现状很好的,也有认为还是以前那种情况好的,有人想甩开秦家,独自开发矿山建立工坊,一家独占,认为现在技术等也都有了,根本不需要再让秦家来分一杯羹了。
有人则对秦琅的儿子分封为谅山世袭县令很不满,认为这抢了杨家的利益。
老爷子还在,所以下面的这些声音虽杂,但终究杨家还是老爷子做主。
秦琅虽几年没在封地,可对于杨家这样的大家族,也是一直紧盯不放的,他很清楚现在杨家的境况,也明白老爷子的心思,更了解杨家年轻一代里的分岐。
杨家其实不成威胁,永远也威胁不到秦家,当年他们反抗过,可很快被打服。只是秦琅不愿意把他们视为对立面,团结大多数,这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才能力量更加强大,如果一味的排除异已,那么就会树敌越来越多,自己也会越来越孤立。
这就好比杨坚和杨广爷俩,杨坚当年本是北周丞相,女儿是北周几个太后里的一个而已,杨家也只是北周核心家族中的一个,甚至杨坚父亲杨忠当年都并不是八大柱国之一,可杨坚这人虽崇佛,也没怎么打过仗,但最懂的还是结交朋友,有好处一起分,所以他才能很快独揽朝政,并轻易的篡夺宇文氏的皇位。
事后虽然另一位太后的父亲尉迟迥起兵反叛,一度并州益州等几十州起兵,可实际上大多数北周的核心家族都是支持杨坚的,因为杨坚能够照顾到更多人的利益。
所以最后杨坚成功篡夺皇位,后人都说华夏历史上夺天下最轻松的莫过于杨坚,可其实杨坚能夺位成功,靠的可不仅是运气,而是他的权谋手腕。
恰相反,杨广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继承皇位时,隋朝早结束天下几百年的分治,并在他父亲手里开启了开皇盛世,他当皇帝时,可谓是国力强盛,是几百年来之最。
可偏偏这么大的家业,在杨广的手里只不过折腾了十几年,最后他就把整个隋朝给折腾没了,甚至把自己小命都折腾没了,不仅是杨玄感这样曾经助杨广夺嫡的心腹宰相杨素的儿子都造他反,就是他最信任的招募禁军骁果军也造他反,而最后杀掉他的,更是他一直以来最为信任的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兄弟们。
为啥?
说到底,杨坚这人长袖擅舞,最懂得分享利益,他篡周的前提是,给北周的那些勋戚权贵高官们利益保证,天下换了个主人,皇位换人来坐,但其它人的利益不受影响,甚至还能加官晋爵,所以大家没意见。
而杨广为何败?因为他志向高远,一心要建旷世大业,整天想着改革,而改革其实就是动既得利益集团们盘子里的蛋糕,他重用南人等新贵,却整天想着削夺打压关陇集团,忘记了那是他杨家的根本。
天天自己挖自己墙基,终究把自己的墙堪挖塌掉了。
远大的志向,却没有才华相匹配,于是很快把杨坚辛苦打造的盛世江山给毁了。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秦琅认为,这个道其实也很有讲究,若是说的浅显一些,这个道换成利益其实也是可以的,只要利益分享,那么你就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果你不分享,别人失去利益,就都会来反对你了。
杨广的许多大业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大隋的根基核心关陇集团是被一直打压的,不论是州县郡,还是各种官职官阶甚至爵位等改革,都是如此。
杨坚也改,可杨坚永远是拉拢一大部份人打压一小部份人,杨广却头铁,非要一人正面刚全天下人。
后来杨广的姨表兄李渊就很聪明,处处学杨坚,坚决拿杨广当反面教材,所以起兵后,公侯大方封赏,甚至异姓王也封了许多,至于杨广被围在雁门,让几十万突厥人打都不肯轻易授赏的勋官散阶,李渊更是经常一次就封赏几百数千,所以当天下群雄纷纷乱战之时,天下那些世族门阀却纷纷投奔归附李渊。
“杨公,我这次远征句町,在南中新设通海郡,最近都督程处默来信说,昆州刺史爨弘达主动把通海城西北的玉溪划给通海府管辖,据说在玉溪发现了一处储量巨大,且较易开采的超大型铜矿,通海都督府正准备招商引资,与通海府合作开采这处铜矿,不知杨公可愿意一起?若是有意,可与秦家一起前往,前景可观啊。”
杨季元侧脸望向秦琅,夜风下秦琅脸上表情看不太真切,但他这话却值得人玩味,秦琅明明看透了他的心思,为何还要这般示好?
这对翁丈并不贴心,虽说谅山杨家也算是较早归附秦琅的,但当初那也是被秦琅用刀枪硬打服的,可骨子里杨家终究是有些不太服气,或者说是很不甘愿杨家几代人在谅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业,就这样被秦琅夺走的。
孙女虫娘嫁给秦琅,那也不过是当初的权宜之计,是无奈妥协,虽然杨老头也喜爱这个孙女,可女人终究是外人,出嫁从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杨虫娘如今被人称为秦杨氏了,这不算是什么重男轻女,而是本就如此。
家族终究是男姓的。
为了家族老杨可以把孙女毫不犹豫的送给秦琅,所以现在当然也不会因为孙女是秦琅的妾侍,而就会顾忌孙女的感受或是在秦家的地位等,而放弃杨家该有的利益。
外人眼里,老杨是汉人,孙女又嫁给了秦琅为妾,谅山杨家又是最早归附秦琅的武安州土人,如今还任着武安州司马之职,怎么也应当是秦琅的心腹核心,是跟秦琅利益密切的。
但实际上,杨季元一直都没能进入这个核心圈子,他自己其实也是不怎么积极,他害怕被秦家彻底吞并,有意想要保持些独立,然后到头来,终究秦琅还是食言了。
推恩世袭的谅山刺史变成县令,再变成了不再是世袭的武安州司马,谅山现在遍地都是是秦家的势力人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季元认为秦琅背弃了对他的诺言,甚至从一开始就是对杨家压迫,所以当看到中原长安的天子对秦琅下手时,其实心里还有点兴灾乐祸,甚至有些盼着这两翁婿间能够起些冲突矛盾,若是秦琅真的莽撞的乱来,而因此触怒皇帝被降罪,甚至是被收回封地,那对杨家来说,这也许反而是一个机会。
一个摆脱秦琅,重新成为谅山之主的机会。
只是杨季元虽然也是老奸巨滑的家伙,可秦琅却也不是那种愣头青,本来年轻的皮囊之下就是两世为人,深谙世故,更别说在大唐的这十年,可是相当磨砺人的。
杨家做为南迁已经六七代的汉人,被中原人称为南人,而又被这边的俚僚蛮等称为客人。
相比起新一代的中原移民们来说,这些南人其实已经是一个新的族群了,出自中原,却又已经与中原有些脱节,他们对于同样来自中原的汉人新移民,其实并不见的全是欢迎。
相反,他们更多的认为这些新移民是来抢他们地盘,占他们资源的,在许多地方,这些客人跟土人其实反而是站在一条线上的。
秦琅是希望能够把他们融入进来,毕竟根出同源,语言文化习俗等都差不多相同,有天然的亲近感,所以他虽不在武安州,却一直鼓励武安州的新移民与那些南人优先联姻通婚,结成一个更稳固的利益集团,而不是分立对抗。
不少南人家族对于秦琅的这个政策,倒也挺支持,纷纷联姻,可杨家表面上也做的挺好的,但实际上却并不怎么真心积极。
孙女杨虫娘做了秦琅的妾,还有一个孙女做了黄彪的续弦,另外又有数个孙女也是嫁入武安州的封臣,或为妻或为妾侍,而杨家也同样迎娶了一些秦家封臣的女子。
更别说,秦琅还特意把杨虫娘的父亲、兄弟等接到长安,安排他们到部衙任官,或是到国子监读书,或是入东宫三卫里做侍卫。
杨季元其它的几个儿子如今也都各在武安州中安排职事,孙子们也多在州县学中读书就学。
而秦家投资与杨家一起开发谅山的一些矿产,建立作坊等,杨家也都还是比较占便宜的,各方面对他们还不错。
事实上杨家现在年轻一代里,多数都是对现状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已入京城的杨虫娘父亲的那一支,觉得能够重返中原,甚至到长安去,这是家族强大的表现。
当年祖上也是被迫南迁岭南,一路迁到了交州,最后随交蛮造反失败退到这谅山里,虽说是个头,但也只是个鸡头。他认为,做凤尾总比做鸡头强,偏偏杨老爷子始终认为,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以前杨家再怎么说也是方圆数十里的霸主,现在却得处处对秦家俯首贴耳,老爷子转不过弯来。
杨家表现上现在还是老爷子的一言堂,可其实内部已经分裂严重,杨季元的兄弟杨季真当初死在与秦家的交战中,所以杨季真那一支人,对秦家始终抱以极大的仇意,也是坚决的反秦家的。
而杨虫娘父亲做为杨家长子,因到了长安见到了外面更开阔的世界,也深刻认识到杨家的渺小,所以根本没有对抗秦家的意思,认为要积极放开胸怀拥抱秦家,主动的融入秦家,也成为秦家在武安州封地重要的家臣,这样杨家未来才能更光明。
而杨虫娘的其它叔父兄弟们,也是意见不一,有觉得现状很好的,也有认为还是以前那种情况好的,有人想甩开秦家,独自开发矿山建立工坊,一家独占,认为现在技术等也都有了,根本不需要再让秦家来分一杯羹了。
有人则对秦琅的儿子分封为谅山世袭县令很不满,认为这抢了杨家的利益。
老爷子还在,所以下面的这些声音虽杂,但终究杨家还是老爷子做主。
秦琅虽几年没在封地,可对于杨家这样的大家族,也是一直紧盯不放的,他很清楚现在杨家的境况,也明白老爷子的心思,更了解杨家年轻一代里的分岐。
杨家其实不成威胁,永远也威胁不到秦家,当年他们反抗过,可很快被打服。只是秦琅不愿意把他们视为对立面,团结大多数,这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才能力量更加强大,如果一味的排除异已,那么就会树敌越来越多,自己也会越来越孤立。
这就好比杨坚和杨广爷俩,杨坚当年本是北周丞相,女儿是北周几个太后里的一个而已,杨家也只是北周核心家族中的一个,甚至杨坚父亲杨忠当年都并不是八大柱国之一,可杨坚这人虽崇佛,也没怎么打过仗,但最懂的还是结交朋友,有好处一起分,所以他才能很快独揽朝政,并轻易的篡夺宇文氏的皇位。
事后虽然另一位太后的父亲尉迟迥起兵反叛,一度并州益州等几十州起兵,可实际上大多数北周的核心家族都是支持杨坚的,因为杨坚能够照顾到更多人的利益。
所以最后杨坚成功篡夺皇位,后人都说华夏历史上夺天下最轻松的莫过于杨坚,可其实杨坚能夺位成功,靠的可不仅是运气,而是他的权谋手腕。
恰相反,杨广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继承皇位时,隋朝早结束天下几百年的分治,并在他父亲手里开启了开皇盛世,他当皇帝时,可谓是国力强盛,是几百年来之最。
可偏偏这么大的家业,在杨广的手里只不过折腾了十几年,最后他就把整个隋朝给折腾没了,甚至把自己小命都折腾没了,不仅是杨玄感这样曾经助杨广夺嫡的心腹宰相杨素的儿子都造他反,就是他最信任的招募禁军骁果军也造他反,而最后杀掉他的,更是他一直以来最为信任的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兄弟们。
为啥?
说到底,杨坚这人长袖擅舞,最懂得分享利益,他篡周的前提是,给北周的那些勋戚权贵高官们利益保证,天下换了个主人,皇位换人来坐,但其它人的利益不受影响,甚至还能加官晋爵,所以大家没意见。
而杨广为何败?因为他志向高远,一心要建旷世大业,整天想着改革,而改革其实就是动既得利益集团们盘子里的蛋糕,他重用南人等新贵,却整天想着削夺打压关陇集团,忘记了那是他杨家的根本。
天天自己挖自己墙基,终究把自己的墙堪挖塌掉了。
远大的志向,却没有才华相匹配,于是很快把杨坚辛苦打造的盛世江山给毁了。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秦琅认为,这个道其实也很有讲究,若是说的浅显一些,这个道换成利益其实也是可以的,只要利益分享,那么你就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果你不分享,别人失去利益,就都会来反对你了。
杨广的许多大业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大隋的根基核心关陇集团是被一直打压的,不论是州县郡,还是各种官职官阶甚至爵位等改革,都是如此。
杨坚也改,可杨坚永远是拉拢一大部份人打压一小部份人,杨广却头铁,非要一人正面刚全天下人。
后来杨广的姨表兄李渊就很聪明,处处学杨坚,坚决拿杨广当反面教材,所以起兵后,公侯大方封赏,甚至异姓王也封了许多,至于杨广被围在雁门,让几十万突厥人打都不肯轻易授赏的勋官散阶,李渊更是经常一次就封赏几百数千,所以当天下群雄纷纷乱战之时,天下那些世族门阀却纷纷投奔归附李渊。
“杨公,我这次远征句町,在南中新设通海郡,最近都督程处默来信说,昆州刺史爨弘达主动把通海城西北的玉溪划给通海府管辖,据说在玉溪发现了一处储量巨大,且较易开采的超大型铜矿,通海都督府正准备招商引资,与通海府合作开采这处铜矿,不知杨公可愿意一起?若是有意,可与秦家一起前往,前景可观啊。”
杨季元侧脸望向秦琅,夜风下秦琅脸上表情看不太真切,但他这话却值得人玩味,秦琅明明看透了他的心思,为何还要这般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