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言情 > 寒花志
    中文版的编译也根据新的英文版本多次进行了修改,忠实体现了原书的图文特色。《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三版)》是建筑设计基础语汇的经典入门书,初版三十多年来一直广受好评,被誉为“建筑专业的圣经”。众多建筑专业师生、设计师皆从《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三版)》中获得重要启发与设计灵福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和设计作品,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这本经典的图解参考书有助于学生和执业建筑师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在建成环境中检验秩序化的形式和空间。

    除了新部分文字内容并增添插图,新版本还附有一张配套光盘,通过程大金教授创作的三维模型和动画,书中阐释的建筑观念*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5)推荐理由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3版》有助于理解建筑基本原则的优秀图解参考书。最新版本增加了交互式的CD光盘。

    (6)精彩文摘

    有关这项研究的最初版本向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们介绍了形式和空间,以及把它们用于建筑环境中的原则。形式和空间是重要的建筑手段,包含着基本的和永恒的设计语言。本书的第二版仍然是一部全面的入门书籍,分析了如何把形式和空间联系起来,在塑造环境的时候,如何组织形式和空间。在第二版中,为了使内容更加精炼,我们重新编辑了文字、整理了图表以达到更加清楚明确的目的,同时增加了建筑实例,在洞口、楼梯、尺度等章节中增添了新的内容,最后,为设计人员总结出词汇表和索引。本书的第三版仍然要阐述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基本要素和建筑设计主角,同时增加羚子版的内容,介绍有关时间和运动的问题,更好地展示各个要素和原则。本书中的历史模式跨越了时间和文化的界限。虽然有些时候,某些风格的并置看来可能是唐突的,但书中各种各样的实例都是精心挑选的。把各种因素集结在一起,是为了让读者在看似不同的建筑中寻找相似点,并把目光聚焦于那些最为本质的不同点,因为这些不同点反映了建造的年代和建造的场所。我们鼓励读者去关注其他实例,关注那些在个人经历中碰到或想到的实例。随着设计要素和设计原则变得越来越熟知,就会建立新的连接方式、新的关系和新的意义。当然,书中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也不一定都是我们所讨论的概念和原则所需要的原型。选择这些例子仅仅是为了明和澄清我们所研究的形式概念和空间概念。这些基本概念超越了历史背景,鼓励人们去思索:如何分析、发现和体验这些原则?如何把这些原则转译成连贯的、实用的、含义丰富的空问结构和围护结构?如何把这些原则重新用于一系列的建筑问题?这种介绍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们所体验的建筑、在文献里碰到的建筑以及人们在设计过程中所想象的建筑。

    (3)作者简介

    C·亚历山大,美国建筑师协会颁发的最高研究勋章的获得者,是一位有实践检验的建筑师和营造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教授,环境结构中心的负责人。

    《建筑的永恒之道》是全面阐述建筑与规划新观点的系列丛书的第一卷。这套丛书意在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来替代我们目前对于建筑、建造和规划的看法,我们希望,它将逐步取代当前的思想和实践。

    (4)内容简介

    《建筑的永恒之道》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提出了一个关于建筑设计、建筑和规划的新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成员按照他们自己的存在状态设定他们生活的世界秩序,这一古老方式从根本上构成了新的后工业时代建筑的基础,这些建筑由人们创造……

    (5)推荐理由

    建筑或城市只有踏上了永恒之道,才会生机勃勃,《建筑的永恒之道》分是全面阐述建筑与规划新观点的系列丛书的第一卷,全书分为质、门、道、道之核心几个部分,详细挖掘了蕴含于建筑艺术内部的哲学之美。

    (6)精彩文摘

    建筑和城市要紧的不只是其外表形状、物理几何,而是所有发生在那里的事件—重复的情形给予的饶事件、物的事件:火车的飞奔,水的下落,结构的缓慢开裂,草的生长,雪的融化,铁的生锈,玫瑰花的开放,夏日的曝晒,烹调,爱恋,玩耍,死亡。

    后记

    本书由常乃文编写,收录了很多建筑学入门书籍,希望给业余爱好者一个更轻松的阅读体验,不会让很多人因为阅读而改变对建筑学的热爱,因为阅读而与建筑渐行渐远,避而远之。当我们捧起书本的那一刻,心里不应感到沉重,而是求知的渴望和兴奋。

    在编写本书之前,对于做什么方向的书单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划,不过还好最后确定了整本书的内容与方向。刚开始就按照老师给的书单范例在做,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看到最后的成果还是很兴奋的。在此,感谢周斌老师对本书的指导和对本书的支持!感谢同学给予的帮助和建议!同样衷心感谢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Studio-X负责人李虎先生,是他在北京四中大讲堂上关于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设计讲解,让编者对建筑有所关注,产生了兴趣,才有了今这本书!

    由于编写者的学识和水平有限,本书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我们衷心希望大家对本书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我们在今后的修订工作中加以完善。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