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言情 > 寒花志
    俗话:“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孕育自农耕社会的俗话,经历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辛苦了一年的农夫总算有段清闲的日子,而春节就在这段日子中来临。人们对春节的期盼,无疑要比对其他节日更热切,因此腊月刚过了一个星期,便创造了一些过年的气氛。今人对时间的感觉已与古人大为不同,也许距离春节还有一个星期,我们才开始嗅到空气中愈加浓厚的年味,而这一正是腊月二十三。

    腊月三十过大年,腊月二十三过年。关于哪一过年,不同地方有不同习惯,有二十三过年的,有二十四过年的,还有将除夕前一称为“年”的。中国幅员辽阔,风俗不同自然不奇怪,我们也不必纠缠于此,而单腊月二十三的一项古老的习俗——祭灶。

    腊月二十三这,家家户户的灶王爷都要上去向玉帝报告所在人家一年来做了哪些善事,又做了哪些恶事,据玉帝要根据灶王爷的话降下福祸来,因此灶王爷的话便颇为重要了。为了不让灶王爷出对自家不利的话,就得请其吃糖,让黏糊糊、甜滋滋的糖粘住灶王爷的嘴,即便要,也只能出蜜一样的好话。因此,腊月二十三这,家家户户都要吃糖,俗话“二十三,糖瓜粘”,有的地方将麦芽糖做成瓜的样子,这便是糖瓜了,咬一口糖瓜,那叫一个脆,咀嚼了几口后,可真粘牙啊。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把它放在屋外,因为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懈”。“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糖瓜来。

    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元代程文海模仿灶王爷口吻写成《祭灶诗》,仿佛向人们述自己的苦衷:“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在北方,腊月二十三就是年了,也就是从这一开始,大家就开始置办年货,正式准备过年了,这一也是农村过年的一个重要标志。时候老家流传着一段顺口溜,的是: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为什么“二十三,糖瓜粘”呢?

    这个和传中的“灶神”有关。腊月二十三,在民间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在古代,家家户户家里都供奉这灶神,又叫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祭祀灶神的由来已久,远在在我国商朝时期,民间就已经开始普遍祭祀灶神了,在秦汉以前,就被列为五种最重要的祭祀之一。

    灶神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人们的饮食生活,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赐予大家生活上的各种便利,因为这个涉及民生,所以受众很广,大家都很熟悉。据民间传,灶王爷本是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除此之外,灶神还有一项职责,就是玉皇大帝让他专门负责考察每一户人家的善恶,让玉皇大帝参考后加以赏罚,相当于现在的监督员。灶神身边还带有两个随从,一个手里捧着“善罐”,一个手里捧着“恶罐”,这家人做一件好事,就记录在“善罐”里,做一件坏事,就记录在“恶罐”里,到年终的时候,也就是腊月二十三的这一,灶神就把每一户人家在这一年所做的善恶之事分别统计好,离开世间,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各户的所作所为,到大年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

    所以腊月二十三这一,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为灶神摆上供品,烧香祭拜,因为大家都怕灶神君在玉皇大帝面前自己的坏话,怕遭到上的惩罚,让他“上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一般供品都是又甜又粘的东西,比如这个糖瓜,时候我们一般都吃过,牙口不好的能把牙粘下来。给灶神供糖瓜,就是为了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尽量不了话。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即使灶神不话,那两个“善恶罐”里不是还有详细记录吗?

    所以民间才有了“二十三,糖瓜粘”这段顺口溜,这也是表达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愿望,期盼来年平安吉祥,五谷丰登。

    儿童们则把这一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称为“过年”。

    比较有名的有陈楼糖瓜,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制作糖瓜先从制作黄米饴开始,然后精加工而成。陈楼饴糖是用黄米(黍子米,也叫大黄米;粘谷米,也叫黄米。)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