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样的工匠必须放到府衙,还需要由专人监控起来。
解决完商人这方面,宁砚便开始上书朝廷,请求调用金陵府库的银钱。
怕有人从中作梗,宁砚还分别给章严维和温梅芷写了私信,言明其中缘由,希望两人能帮助他一二。
府库总计能调用八万贯的钱,加上四家兑票铺能提供的二十万贯,一共是二十八万贯。
即使是这样,宁砚犹觉不够。
而这时候,得知事情的宁家在族长宁远志的决定下,倾尽宗族之力,又联合了金陵城中另外六户世家,共筹措了十万贯,从宁砚这里换得了第五家兑票铺的经营权力。
与此同时,宁砚集合的那批工匠在他的吩咐下,绘制出了第一套兑票。
一共五种面值,以铜钱为本位币,分五百文、一贯、五贯、十贯、五十贯五种。
将这首套官票拿到手后,宁砚让人快马加鞭的让人送往上元府。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现在宁砚就等上元府的那边的一个答复了。
即使不让他动用府库的那八万贯钱,这官办兑票铺,他依旧能办的起来。
作者有话说:
注: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为准备金,首届发行“官交子”126万贯,准备金率为28%。
注明这一点想说我写的没怎么脱离实际的。
另,一贯=一千文=一两银
第55章
上元府, 皇宫紫宸殿。
皇帝萧旻坐于大紫檀雕龙案之后,手里拿着把折扇悠悠的扇着, 御案之上, 由金陵快马加鞭送来的五张兑票一字排开。
萧旻随手拿起了放在最右边的一张兑票,看到上面注明的面额之后, 笑道:“就这薄薄一张纸,就能抵得上铜钱五十贯?”
章严维开口回道:“臣回禀,此之一物在金陵兑票铺确能兑换成铜钱五十贯。”
萧旻放下了兑票, 转而拿起了一旁放着的奏折, 打开,隽秀小楷映入眼帘。
奏折间夹着一张票签,上面是内阁给出的批阅建议。
萧旻扫了两眼, 票签写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意见。
一为准折中所奏, 二则是否决。
萧旻将票签拿开, 看起了折子。
臣宁砚谨奏:臣自任金陵之审判史来, 为天子之耳之目, 察金陵之民情, 闻金陵之民生。
金陵富庶,沃土千顷, 田桑裕民,工商繁华。
市易之间,银铜往来数额日增。
然, 银铜币重, 往来不易。
臣曾见一民欲买耕牛三头, 一牛价八贯,一贯钱重八斤。
是以三牛之钱,由二人共抬于市,方得三牛。
三牛尚如此之艰,况百牛,千牛乎?
金陵大商大贾,市易之间,动辄百贯千贯,深感银钱输运之不易,由是合联,创一物,曰:兑票,置兑票铺于闹市之中。
持兑票之人,兑票书数额几何,便可于铺中换得银钱几何。
千贯之易,不过区区数纸而已,垂髫小儿亦能承其重。
……
兑票一物,关乎铸币,假草民商贾之属,殊为不智。
故臣欲设兑票务于金陵,替商贾而印兑票,而后使之流转互通,利民、利商,更利官、利朝廷。
……
臣乞陛下,允臣之所奏,动金陵府库之财,为兑票务之准备,联金陵之商贾,扬兑票之光大。
其途虽遥,其事弥坚,臣虽不才,愿勉力前往。
述著文字,明证典章,诚惶诚恐,微臣草上。
金陵审判史,宁砚。
合上奏折,萧旻没有先说兑票的事,而是道:“可以将这封奏折供朝臣传阅传阅,奏折合该如此,就事言事,至于那些阿谀之词,奉承之语,完全是可以省了的嘛。”
正等着听萧旻意见的一众阁臣一下听到这话,好几个人还怔了两下。
最后是韩哲松应到:“陛下说的是。”
“朕的这位宁爱卿腹中新颖之法还真是多,才出一个田赋司,如今又出一个兑票务,还真是有意思。”
说着,萧旻看向章严维和韩哲松两人,道:“章卿,韩卿,朕看你二人意见完全相左,想听听其中缘由。”
韩哲松率先发难。
“兑票一物,自古未有,究其根本,就是一张纸而已。
拿它当银钱来用,未免太过儿戏了。
若真如此,纸张无限,可造兑票无限,那要铸币有何用?岂不是完全乱了套。”
“况且,地方府库之财,是供府衙之用,赈灾救济之需的,岂能轻易动用。
莫不是他宁砚想借机中饱私囊,贪污府银?!”
在章严维开口之前,次辅夏敬率先站了起来,直视韩哲松。
“韩阁老,若兑票只是儿戏,那为什么金陵民间能使用两年之久,巨额买卖之时,更有商人直言要兑票,而非金银?”
“那金陵商人丢弃铺子,卷数万之款私逃又作何解释?一人之贪,连累百人为之受过。
如此扰乱民生之举,该止该废!”
夏敬再对:“所以才要办兑票务。
由官府来办,便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夏敬在章严维被排挤出内阁的那段时间就任过首辅,和韩哲松也平起平坐过一段时间。
虽然如今又任回次辅,在身份上低了半筹,但与韩哲松理论起来,气势却丝毫不弱。
就在两人僵持不下的时候,章严维缓缓开口,开口的对象是御座之上的萧旻。
“陛下,臣同意宁砚所奏,设兑票务,主要是因为一件事。”
“章卿请说。”
萧旻道。
“大凉如今,北有突厥之患,沿海有倭寇之乱,虽无内乱,但外乱久存,常年累月,军饷日渐耗空国库。”
“但国贫民却富,钱财多积累于世家大族,商人巨贾手中。
臣变法之时,重商税,商人却转而弃商买地,兼并良田。”
“陛下不忍见民生之苦,所以推行累进税收,稍降商税。
但宁砚所提兑票务却让臣看到了另外一条用商之财来强兵的路。”
“宁砚在奏折中说,有三钱,便可印制十钱兑票,十钱兑票用于民间,可当十钱用。
其中多出来的七钱,朝廷便可以动用其中一部分,来练精兵,整军备,以北抗突厥,东拒倭寇。
陛下,如此利国利社稷之举,臣为何不赞同?”
萧旻被章严维这一番话说的心中大动。
大凉开国已经百余年,朝廷上下,积弊日久,内有冗官冗费,外有突厥倭寇,国库亏空。
他想做中兴之主,重现大凉开国之初内外臣服的强大。
所以自他登基,掌控权力之后,便重用章严维变法。
期间虽有波折
解决完商人这方面,宁砚便开始上书朝廷,请求调用金陵府库的银钱。
怕有人从中作梗,宁砚还分别给章严维和温梅芷写了私信,言明其中缘由,希望两人能帮助他一二。
府库总计能调用八万贯的钱,加上四家兑票铺能提供的二十万贯,一共是二十八万贯。
即使是这样,宁砚犹觉不够。
而这时候,得知事情的宁家在族长宁远志的决定下,倾尽宗族之力,又联合了金陵城中另外六户世家,共筹措了十万贯,从宁砚这里换得了第五家兑票铺的经营权力。
与此同时,宁砚集合的那批工匠在他的吩咐下,绘制出了第一套兑票。
一共五种面值,以铜钱为本位币,分五百文、一贯、五贯、十贯、五十贯五种。
将这首套官票拿到手后,宁砚让人快马加鞭的让人送往上元府。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现在宁砚就等上元府的那边的一个答复了。
即使不让他动用府库的那八万贯钱,这官办兑票铺,他依旧能办的起来。
作者有话说:
注: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为准备金,首届发行“官交子”126万贯,准备金率为28%。
注明这一点想说我写的没怎么脱离实际的。
另,一贯=一千文=一两银
第55章
上元府, 皇宫紫宸殿。
皇帝萧旻坐于大紫檀雕龙案之后,手里拿着把折扇悠悠的扇着, 御案之上, 由金陵快马加鞭送来的五张兑票一字排开。
萧旻随手拿起了放在最右边的一张兑票,看到上面注明的面额之后, 笑道:“就这薄薄一张纸,就能抵得上铜钱五十贯?”
章严维开口回道:“臣回禀,此之一物在金陵兑票铺确能兑换成铜钱五十贯。”
萧旻放下了兑票, 转而拿起了一旁放着的奏折, 打开,隽秀小楷映入眼帘。
奏折间夹着一张票签,上面是内阁给出的批阅建议。
萧旻扫了两眼, 票签写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意见。
一为准折中所奏, 二则是否决。
萧旻将票签拿开, 看起了折子。
臣宁砚谨奏:臣自任金陵之审判史来, 为天子之耳之目, 察金陵之民情, 闻金陵之民生。
金陵富庶,沃土千顷, 田桑裕民,工商繁华。
市易之间,银铜往来数额日增。
然, 银铜币重, 往来不易。
臣曾见一民欲买耕牛三头, 一牛价八贯,一贯钱重八斤。
是以三牛之钱,由二人共抬于市,方得三牛。
三牛尚如此之艰,况百牛,千牛乎?
金陵大商大贾,市易之间,动辄百贯千贯,深感银钱输运之不易,由是合联,创一物,曰:兑票,置兑票铺于闹市之中。
持兑票之人,兑票书数额几何,便可于铺中换得银钱几何。
千贯之易,不过区区数纸而已,垂髫小儿亦能承其重。
……
兑票一物,关乎铸币,假草民商贾之属,殊为不智。
故臣欲设兑票务于金陵,替商贾而印兑票,而后使之流转互通,利民、利商,更利官、利朝廷。
……
臣乞陛下,允臣之所奏,动金陵府库之财,为兑票务之准备,联金陵之商贾,扬兑票之光大。
其途虽遥,其事弥坚,臣虽不才,愿勉力前往。
述著文字,明证典章,诚惶诚恐,微臣草上。
金陵审判史,宁砚。
合上奏折,萧旻没有先说兑票的事,而是道:“可以将这封奏折供朝臣传阅传阅,奏折合该如此,就事言事,至于那些阿谀之词,奉承之语,完全是可以省了的嘛。”
正等着听萧旻意见的一众阁臣一下听到这话,好几个人还怔了两下。
最后是韩哲松应到:“陛下说的是。”
“朕的这位宁爱卿腹中新颖之法还真是多,才出一个田赋司,如今又出一个兑票务,还真是有意思。”
说着,萧旻看向章严维和韩哲松两人,道:“章卿,韩卿,朕看你二人意见完全相左,想听听其中缘由。”
韩哲松率先发难。
“兑票一物,自古未有,究其根本,就是一张纸而已。
拿它当银钱来用,未免太过儿戏了。
若真如此,纸张无限,可造兑票无限,那要铸币有何用?岂不是完全乱了套。”
“况且,地方府库之财,是供府衙之用,赈灾救济之需的,岂能轻易动用。
莫不是他宁砚想借机中饱私囊,贪污府银?!”
在章严维开口之前,次辅夏敬率先站了起来,直视韩哲松。
“韩阁老,若兑票只是儿戏,那为什么金陵民间能使用两年之久,巨额买卖之时,更有商人直言要兑票,而非金银?”
“那金陵商人丢弃铺子,卷数万之款私逃又作何解释?一人之贪,连累百人为之受过。
如此扰乱民生之举,该止该废!”
夏敬再对:“所以才要办兑票务。
由官府来办,便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夏敬在章严维被排挤出内阁的那段时间就任过首辅,和韩哲松也平起平坐过一段时间。
虽然如今又任回次辅,在身份上低了半筹,但与韩哲松理论起来,气势却丝毫不弱。
就在两人僵持不下的时候,章严维缓缓开口,开口的对象是御座之上的萧旻。
“陛下,臣同意宁砚所奏,设兑票务,主要是因为一件事。”
“章卿请说。”
萧旻道。
“大凉如今,北有突厥之患,沿海有倭寇之乱,虽无内乱,但外乱久存,常年累月,军饷日渐耗空国库。”
“但国贫民却富,钱财多积累于世家大族,商人巨贾手中。
臣变法之时,重商税,商人却转而弃商买地,兼并良田。”
“陛下不忍见民生之苦,所以推行累进税收,稍降商税。
但宁砚所提兑票务却让臣看到了另外一条用商之财来强兵的路。”
“宁砚在奏折中说,有三钱,便可印制十钱兑票,十钱兑票用于民间,可当十钱用。
其中多出来的七钱,朝廷便可以动用其中一部分,来练精兵,整军备,以北抗突厥,东拒倭寇。
陛下,如此利国利社稷之举,臣为何不赞同?”
萧旻被章严维这一番话说的心中大动。
大凉开国已经百余年,朝廷上下,积弊日久,内有冗官冗费,外有突厥倭寇,国库亏空。
他想做中兴之主,重现大凉开国之初内外臣服的强大。
所以自他登基,掌控权力之后,便重用章严维变法。
期间虽有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