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外阳光正好,李成器十分悠闲地走向立政殿,仿佛在赴一场最寻常不过的赏花之约。
此时的立政殿中,一些联合归返的臣子正在连番劝谏,权衡利弊,甚至极其隐晦地搬出了玄武门之变——太宗皇帝虽为一代明君,对于此事也坦坦荡荡,任凭后人评说,然而他发动兵变杀兄弑弟,最终才得以龙登九五一事,终究还是给后代们立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这是皇权万丈光芒之下的阴影,是最多治标而无法治本的隐疾。
若真的让宋王成为太子,只怕平王会有所不服,纵然兄弟之间感情深又如何,难道在李家争夺天下之前,隐太子和太宗皇帝感情不深吗?
大唐才刚刚乱过一番,若紧接着再来一场,且不论朝廷内外根本再经不住,到时候兵变好似儿戏,大唐疆域辽阔,只怕谁都想分一杯羹了。最严重的话,国将不国,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大唐安在?
李旦听得十分头疼。不掌权的时候,渴望掌权,而一旦掌权了,又觉得烦躁疲累。这些臣子不是应该效忠于他的么,为何不为他打算打算,竟如此团结地为李三郎说话?他们要是同意了他的想法,现在立大郎为太子的诏书都草拟好了,就算有隐患有麻烦,那也是以后的事。他可不信,若是事先做好防范,一个初初崭露头角的李三郎还能掀起又一场风波,导致出那般严重的后果?
身为九五至尊,大臣却不帮着自己,他明明手中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仍是什么都做不了,这个皇帝当着还有什么意思?李旦不觉竟有些怀念昔年身为母亲傀儡时的日子了。那时候他也是皇帝,却什么事都不用管,虽不像个皇帝,但也不像现在这样烦心。
李旦不禁暗叹一声,自己果然不适合做天子啊,从古至今,哪有一个皇帝才刚刚登上皇位就后悔了,甚至心想何时才能结束这样的生活?
臣子们说的都对,他并非不知。他对于这些臣子虽然不大喜欢,却也不敢对他们怎么样。谁说皇帝就能随心所欲了,很多时候不也得听大臣的,太宗皇帝与魏征如是,阿娘与狄仁杰亦如是。他虽然不想做皇帝了,却不代表他希望自己被评价为一个不纳忠言的昏君。
也不知大郎什么时候才来向他表态,他这样坚持着,真的有意义吗?
这时,有宦者恭敬躬身入殿道:“启大家,宋王至。”
李旦忙道:“快请。”
先帝丧期未过,李成器身穿一身遍无纹饰的素淡雪白圆领袍,头戴墨色幞头,简简单单而来。他的面容俊美,自有一番温柔的轮廓,衬着他霜白的肤色,更显脱俗而超然。他的步子不紧不慢,十分轻缓,衣摆却流动如江水波浪,一步又一步间,他便好似那踏浪而来的仙人,不急不躁,不慌不忙。
看到长子如此悠闲自在的模样,李旦暗暗点了点头,不觉瞥了众臣一眼——如此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方是天子本色,他家大郎哪里不如投机取巧借机算计的李三郎了?
却见李成器甫一站定,便直直地跪了下来,不问安而直接伏拜道:“儿臣恳请圣人立平王为太子,以安天下民心!”
从听闻李成器来了起,众臣便面面相觑,暗自低谷。见李成器这般,他们纷纷自席子上站起身,走到李成器两侧,朝李旦跪拜道:“宋王贤德,臣等附议,还请圣人三思!”
李旦这下可忍不住。经宦者搀扶,他有些吃力地站起来,指着李成器便皱眉道:“你……你这是做什么?!”
李成器直起身子,抬头拱手道:“儿臣知道,圣人爱子心切,不忍儿臣身居嫡长却无缘继承。然国家安方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眼下废后韦氏之逆乱不过初定,儿臣虽为嫡长,却无尺寸之功,相反平王于国于民,皆有大功。若圣人舍弃平王而立儿臣为太子,使有功之人得不到奖赏,且不论儿臣羞于应诏,更不敢面对大唐子民,届时功臣们会如何想,百姓们会如何想?不仅诸公为平王不平,儿臣亦是如此!恳请圣人顺应天意民心,立平王为太子,儿臣宁死不敢居于平王之上!”
“你……”李成器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在了李旦的心房。听着长子如此正式的言辞,凝视着长子温和淡然的神色,李旦既愠怒又心疼。待众臣又一番附议之后,他轻靠着身后宦者的臂弯,十分无力地垂下头道:“众卿也都累了,正值午时,便赐食廊下。待用过膳,诸公便都回去休息吧。”
众臣怎会不知,圣人这是想跟宋王单独聊聊,反正宋王已经当着他们的面说出了那些话,日后想收回来也无法了,他们便都识趣地退了下去。
李旦又挥了挥手,让殿内的宦者宫人也都退到殿外去,就连身后坚持扶着自己的,也被他呵斥了出去。离开了宦者的扶持,他的身子晃了晃,却仍是站住了。静默良久,见长子刚刚虽想起身扶住自己,却在自己站住之后松了口气,继续端正跪着,李旦长叹一声,冲长子招了招手:“起来吧。你我至亲父子,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
李成器这才站起来,扶着李旦坐下:“那现在儿要说的话,阿耶可还愿意听?”
李旦瞥了李成器一眼,没有说话。
李成器温和一笑:“儿要说的话,刚刚已经说得差不多了。道理,阿耶都懂,不需要赘述,只是有一点,儿还是要对阿耶说。阿耶提出立儿为太子之前,应也想过会有今日,群臣如此激烈的反对,自然在意料之中,而阿耶对儿那般了解,难道不知儿会如何反应吗?可阿耶还是这样做了——事情早就过去了,阿耶还在责怪三郎吗?”
李旦还是没有说话,双手却不禁缓缓收紧,攥住了衣摆。
“阿耶对三郎的所有偏见,其实都源于当年。可当年,一切都是三郎的错吗?这些年来,儿对当年之事绝口不提,固然有防范祖母之意,也是希望阿耶能渐渐走出来,却不想造成今日。有些话,儿深埋心中已久,此刻却不得不说了。”
李成器声音一沉,掷地有声之意油然而生:“当年,若被武懿宗当街拦下肆意侮辱的人是我,我就算不会像三郎做得那样痛快,也绝不会轻饶了那厮。阿耶当时毕竟是皇嗣,亲子受辱,阿耶又当如何?我怎能让一介卑鄙无耻之徒轻侮,又让朝堂内外轻视东宫?”
李旦一直都是知道的,长子表面和气而温顺,实则自有坚韧傲骨,只是从不轻易显露罢了,若是发作起来,只怕三子甚至幼子也硬不过他。却直到今日,他才见到长子的这番模样,不觉越发心疼。
李成器叹了叹:“且三郎当时所说的话,难道不是阿耶的心声吗?”
吾李家朝堂,干汝何事?
这是我李家的朝堂,跟你们武家有什么关系?
李旦自小生活在李家优渥的天家里,后来却为母亲所迫退位禅让,更求赐武姓,他心里怎会没有一丝不甘和怨愤?只是他全都压抑住了,总要留着这条命,才可期待来日。奈何他如何压抑,哪怕后来真的恍若无事了,他的心底也始终都存在着这样一句质问和呐喊。他一直都想问问母亲,这是阿耶留下的李家朝堂,她为什么要据为己有,连亲生骨肉都不顾?
李隆基喊出了这句话,殊不知李旦在得知此事之时,最初的感觉竟是心胸一瞬的畅快。
然而后果,却是他不堪回首的。
与其说,他是在计较当年的李隆基,不如说,他是在怨怼当年的自己。只是他始终不肯承认罢了。这一点,李成器看得清,却不能说破。
见阿耶神色松动,李成器接着道:“三郎毕竟是阿耶亲生子,阿耶最多在情分上,较之我等淡上一些,心中却还是在乎的,不然年前大唐与吐蕃打马球时,阿耶怎会那般担心三郎的安危?即便是现在,阿耶在立储之事上,也仅仅是在儿与三郎之间摇摆不定,并不曾全然倾向儿这一边,想必也是心中不忍的缘故吧。”
李旦默了默,终是点了点头。
李成器笑道:“大局已定,大势所趋,儿心里都看得清也看得开,阿耶若真的心疼儿,那就让儿妥妥当当地做一个富贵闲人吧,可不要再做无谓的挣扎,给儿添麻烦了。若真有朝一日,儿成了天子,儿的那些花儿可怎么办?若交给宫人照料,她们不给折下来戴在头上,儿就谢天谢地了,若交给宦官那帮粗人,儿还不如亲手葬花,也省得它们受苦。”
“你啊……”面对这样的长子,李旦也唯有沉沉一叹了。
李成器敛了敛容:“待国本立后,再处理一些迫在眉睫之事,阿耶便可静下心来,为阿娘和窦姨娘招魂安葬了。”
此时的立政殿中,一些联合归返的臣子正在连番劝谏,权衡利弊,甚至极其隐晦地搬出了玄武门之变——太宗皇帝虽为一代明君,对于此事也坦坦荡荡,任凭后人评说,然而他发动兵变杀兄弑弟,最终才得以龙登九五一事,终究还是给后代们立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这是皇权万丈光芒之下的阴影,是最多治标而无法治本的隐疾。
若真的让宋王成为太子,只怕平王会有所不服,纵然兄弟之间感情深又如何,难道在李家争夺天下之前,隐太子和太宗皇帝感情不深吗?
大唐才刚刚乱过一番,若紧接着再来一场,且不论朝廷内外根本再经不住,到时候兵变好似儿戏,大唐疆域辽阔,只怕谁都想分一杯羹了。最严重的话,国将不国,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大唐安在?
李旦听得十分头疼。不掌权的时候,渴望掌权,而一旦掌权了,又觉得烦躁疲累。这些臣子不是应该效忠于他的么,为何不为他打算打算,竟如此团结地为李三郎说话?他们要是同意了他的想法,现在立大郎为太子的诏书都草拟好了,就算有隐患有麻烦,那也是以后的事。他可不信,若是事先做好防范,一个初初崭露头角的李三郎还能掀起又一场风波,导致出那般严重的后果?
身为九五至尊,大臣却不帮着自己,他明明手中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仍是什么都做不了,这个皇帝当着还有什么意思?李旦不觉竟有些怀念昔年身为母亲傀儡时的日子了。那时候他也是皇帝,却什么事都不用管,虽不像个皇帝,但也不像现在这样烦心。
李旦不禁暗叹一声,自己果然不适合做天子啊,从古至今,哪有一个皇帝才刚刚登上皇位就后悔了,甚至心想何时才能结束这样的生活?
臣子们说的都对,他并非不知。他对于这些臣子虽然不大喜欢,却也不敢对他们怎么样。谁说皇帝就能随心所欲了,很多时候不也得听大臣的,太宗皇帝与魏征如是,阿娘与狄仁杰亦如是。他虽然不想做皇帝了,却不代表他希望自己被评价为一个不纳忠言的昏君。
也不知大郎什么时候才来向他表态,他这样坚持着,真的有意义吗?
这时,有宦者恭敬躬身入殿道:“启大家,宋王至。”
李旦忙道:“快请。”
先帝丧期未过,李成器身穿一身遍无纹饰的素淡雪白圆领袍,头戴墨色幞头,简简单单而来。他的面容俊美,自有一番温柔的轮廓,衬着他霜白的肤色,更显脱俗而超然。他的步子不紧不慢,十分轻缓,衣摆却流动如江水波浪,一步又一步间,他便好似那踏浪而来的仙人,不急不躁,不慌不忙。
看到长子如此悠闲自在的模样,李旦暗暗点了点头,不觉瞥了众臣一眼——如此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方是天子本色,他家大郎哪里不如投机取巧借机算计的李三郎了?
却见李成器甫一站定,便直直地跪了下来,不问安而直接伏拜道:“儿臣恳请圣人立平王为太子,以安天下民心!”
从听闻李成器来了起,众臣便面面相觑,暗自低谷。见李成器这般,他们纷纷自席子上站起身,走到李成器两侧,朝李旦跪拜道:“宋王贤德,臣等附议,还请圣人三思!”
李旦这下可忍不住。经宦者搀扶,他有些吃力地站起来,指着李成器便皱眉道:“你……你这是做什么?!”
李成器直起身子,抬头拱手道:“儿臣知道,圣人爱子心切,不忍儿臣身居嫡长却无缘继承。然国家安方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眼下废后韦氏之逆乱不过初定,儿臣虽为嫡长,却无尺寸之功,相反平王于国于民,皆有大功。若圣人舍弃平王而立儿臣为太子,使有功之人得不到奖赏,且不论儿臣羞于应诏,更不敢面对大唐子民,届时功臣们会如何想,百姓们会如何想?不仅诸公为平王不平,儿臣亦是如此!恳请圣人顺应天意民心,立平王为太子,儿臣宁死不敢居于平王之上!”
“你……”李成器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在了李旦的心房。听着长子如此正式的言辞,凝视着长子温和淡然的神色,李旦既愠怒又心疼。待众臣又一番附议之后,他轻靠着身后宦者的臂弯,十分无力地垂下头道:“众卿也都累了,正值午时,便赐食廊下。待用过膳,诸公便都回去休息吧。”
众臣怎会不知,圣人这是想跟宋王单独聊聊,反正宋王已经当着他们的面说出了那些话,日后想收回来也无法了,他们便都识趣地退了下去。
李旦又挥了挥手,让殿内的宦者宫人也都退到殿外去,就连身后坚持扶着自己的,也被他呵斥了出去。离开了宦者的扶持,他的身子晃了晃,却仍是站住了。静默良久,见长子刚刚虽想起身扶住自己,却在自己站住之后松了口气,继续端正跪着,李旦长叹一声,冲长子招了招手:“起来吧。你我至亲父子,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
李成器这才站起来,扶着李旦坐下:“那现在儿要说的话,阿耶可还愿意听?”
李旦瞥了李成器一眼,没有说话。
李成器温和一笑:“儿要说的话,刚刚已经说得差不多了。道理,阿耶都懂,不需要赘述,只是有一点,儿还是要对阿耶说。阿耶提出立儿为太子之前,应也想过会有今日,群臣如此激烈的反对,自然在意料之中,而阿耶对儿那般了解,难道不知儿会如何反应吗?可阿耶还是这样做了——事情早就过去了,阿耶还在责怪三郎吗?”
李旦还是没有说话,双手却不禁缓缓收紧,攥住了衣摆。
“阿耶对三郎的所有偏见,其实都源于当年。可当年,一切都是三郎的错吗?这些年来,儿对当年之事绝口不提,固然有防范祖母之意,也是希望阿耶能渐渐走出来,却不想造成今日。有些话,儿深埋心中已久,此刻却不得不说了。”
李成器声音一沉,掷地有声之意油然而生:“当年,若被武懿宗当街拦下肆意侮辱的人是我,我就算不会像三郎做得那样痛快,也绝不会轻饶了那厮。阿耶当时毕竟是皇嗣,亲子受辱,阿耶又当如何?我怎能让一介卑鄙无耻之徒轻侮,又让朝堂内外轻视东宫?”
李旦一直都是知道的,长子表面和气而温顺,实则自有坚韧傲骨,只是从不轻易显露罢了,若是发作起来,只怕三子甚至幼子也硬不过他。却直到今日,他才见到长子的这番模样,不觉越发心疼。
李成器叹了叹:“且三郎当时所说的话,难道不是阿耶的心声吗?”
吾李家朝堂,干汝何事?
这是我李家的朝堂,跟你们武家有什么关系?
李旦自小生活在李家优渥的天家里,后来却为母亲所迫退位禅让,更求赐武姓,他心里怎会没有一丝不甘和怨愤?只是他全都压抑住了,总要留着这条命,才可期待来日。奈何他如何压抑,哪怕后来真的恍若无事了,他的心底也始终都存在着这样一句质问和呐喊。他一直都想问问母亲,这是阿耶留下的李家朝堂,她为什么要据为己有,连亲生骨肉都不顾?
李隆基喊出了这句话,殊不知李旦在得知此事之时,最初的感觉竟是心胸一瞬的畅快。
然而后果,却是他不堪回首的。
与其说,他是在计较当年的李隆基,不如说,他是在怨怼当年的自己。只是他始终不肯承认罢了。这一点,李成器看得清,却不能说破。
见阿耶神色松动,李成器接着道:“三郎毕竟是阿耶亲生子,阿耶最多在情分上,较之我等淡上一些,心中却还是在乎的,不然年前大唐与吐蕃打马球时,阿耶怎会那般担心三郎的安危?即便是现在,阿耶在立储之事上,也仅仅是在儿与三郎之间摇摆不定,并不曾全然倾向儿这一边,想必也是心中不忍的缘故吧。”
李旦默了默,终是点了点头。
李成器笑道:“大局已定,大势所趋,儿心里都看得清也看得开,阿耶若真的心疼儿,那就让儿妥妥当当地做一个富贵闲人吧,可不要再做无谓的挣扎,给儿添麻烦了。若真有朝一日,儿成了天子,儿的那些花儿可怎么办?若交给宫人照料,她们不给折下来戴在头上,儿就谢天谢地了,若交给宦官那帮粗人,儿还不如亲手葬花,也省得它们受苦。”
“你啊……”面对这样的长子,李旦也唯有沉沉一叹了。
李成器敛了敛容:“待国本立后,再处理一些迫在眉睫之事,阿耶便可静下心来,为阿娘和窦姨娘招魂安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