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林甫做宰相的第十九个年头了。
年迈的身体让他愈发力不从心,只能勉强竭力而已。
在王一案上,李林甫是主张力保王的。正如李隆基喜欢操纵棋盘一般地平衡朝堂,李林甫如何不会?在王和杨国忠之间,李林甫早就做出了选择显然王更服帖,而杨国忠,野心与才能甚不匹配,他就从来都没瞧上眼过。王在,才有人牵制杨国忠,就算李林甫要坐收渔翁之利,也不能是在杨国忠咄咄逼人力压王的情况下,这样一来,哪来的两败俱伤?
可他没料到,王在关键时刻竟然没丢车保帅,反而有了妇人之仁。
见王的两个儿子被流放岭南,旋即赐死,而杨国忠不仅得了御史大夫和京兆尹之职,还继承了王的二十余个使职,实力大增,李林甫纵然另加了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多年未有的警惕也还是又出现了。
李林甫虽然看不上杨国忠,但不得不说,杨国忠比他年富力强,比他更顺从圣人心意,再加上如今圣人的倚重和实力,堪为一个劲敌。
杨国忠显然有些急不可耐,王刚死,就上奏李隆基说,李林甫与王结党。
若是杨国忠入朝之前,有人弹劾李林甫结党,李隆基是不会太在意的,但眼下,终究今时不同往日了。
十九年的宰相,足以让相权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与皇权分庭抗礼,这也是李隆基一直以来,陆续以太子、左相、宠臣和边将制衡李林甫的原因。李林甫为相时权倾天下,虽不知为何从未威胁过皇权,也始终对李隆基礼敬有加,从不僭越,但李隆基作为皇帝,做不到丝毫不防。
李林甫是否真的结党,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隆基在多年安稳之后,终于动了更换宰相的想法。
萧江沅万分不理解,这为什么是因为杨国忠。待她问了才明白,原来李隆基眼中的杨国忠与她及众人眼中的,并不相同。
众人眼中,杨国忠不过就是个凭借已远的血亲关系,硬扯着贵妃的裙带攀附入朝,一个会算数的赌徒罢了,可在李隆基眼里,杨国忠能使国库和私库前所未有之充盈,在其他政务上也没出过太大的差错,平日里又能与他志趣相投,实在是个合格的臣子。再加上杨国忠是杨家人,哪怕关系远了些,亦能宠遇极盛。
倒不能苛责杨国忠面前一套背后一套谁又不是如此呢?毕竟伴君如伴虎,事关身家性命,粉饰一下自己总是有必要的。
李隆基终究还是逐渐疏远了李林甫,倘若李林甫是当年的姚崇,此时明白了李隆基的心意之后,便会主动请辞,急流勇退,但他不是。
他是为了相位机关算尽,没有什么忠正耿介可言,柔顺却不婉转的弄獐奸相李林甫啊。
眼见杨国忠有了拜相之势,李林甫借着剑南道战报中所提的南诏多次骚扰一事,咬死了杨国忠剑南节度使的身份,请李隆基响应剑南百姓之请,命令杨国忠赴任出征,平复战事。
剑南蜀地,正是杨国忠的发迹之地。这一朝虽是出将,来日能否入相却不一定,且不说杨国忠此一去,便相当于被排挤出了长安的权力中心,一旦杨国忠没有稳定剑南,别说李林甫,李隆基都会顺理成章地给杨国忠治罪。
杨国忠也没想到,李林甫不仅还能反击,还一招便让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个剑南节度使一职,正是杨国忠为自己算计来的。
微末之时,杨国忠便与富户鲜于仲通结识,后来也是通过鲜于仲通,才在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面前露了脸,得以携财宝入长安,联络杨家亲眷,一跃成为朝廷里的红人。后来章仇兼琼入朝为官,鲜于仲通继任剑南节度使,却不想能力不足,与南诏逐渐交恶,天宝十载四月,还率领八万大军与南诏大战于西洱河,结果大败。
杨国忠便让鲜于仲通在引咎请辞的同时上奏李隆基,举荐他为新任剑南节度使。他自然不是想真离开长安,去做什么劳什子节度使,也不在乎外头那些根本使不上手的兵权。他只是是为了让自己能在重视军功的李隆基面前,更得宠罢了,却不想今朝竟因此而被掣肘。
萧江沅这次支持李林甫,却不想杨国忠不仅自己到李隆基面前痛哭流涕,口口声声说李林甫要害死他,还通过虢国夫人说服了杨玉环替他说话。李隆基本就没想轻易放弃杨国忠,又如何看不穿李林甫的目的,便道:“稍安勿躁,你且先去蜀地做个部署,我会在长安,屈指数着日子等你回来。待你归来,便当入相。”
如此一来,杨国忠走得虽不情愿,却放心多了。
得知了李隆基对杨国忠的承诺,李林甫一病不起。
李隆基的决定看似圆了李林甫的面子,却同时许给了杨国忠更为实在的东西,两相比较,李林甫一败涂地。
此时李隆基正在骊山华清宫,李林甫则住在华清宫附近的别院里。萧江沅去探望李林甫的时候,无论这宅邸还是李林甫本人,都半晌没认出来。
上次来的时候,宅子门外尚排着绵长的队伍,如市井一般热闹,如今却门可罗雀,安安静静。而进了卧房之后,李林甫更是病得瘦骨嶙峋,除了那一双眼睛,再看不出任何往日的神采。
听萧江沅低叹一声,李林甫笑道:“朝廷的风向总是传得极快,从前李适之被罢相时,家中尚有筵席未撤,不也如今日这般?人心之必然罢了,可不以为然。”
见李林甫这般豁达,萧江沅便放了些心:“你若能一直这样,这病或许还能好起来。”
“好起来又如何?”李林甫自嘲地一笑,“我是真的老了,连区区杨国忠都对付不了了。”
“击败你的不是杨国忠,是圣人。”
“……还有什么区别么?”
一直在侧侍奉汤药的李岫,忽然向萧江沅跪了下来:“还望叔父救父亲一命!”
萧江沅讶然道:“这是何意?”
李岫道:“有医者曾言,父亲这病多是心病,只要见圣人一面,必能好转!”
萧江沅看向李林甫:“你想见圣人?”
她本以为,李林甫只忠于自己,对于什么君臣情义,从一开始就看透了,既不执着也不看重,正是因此,他才能一直客观而理智地走自己的路,还能同时给予她建议。可如今看来,李林甫并不仅是如此。他对李隆基,不知从何时开始,便有了连她都未能发觉的牵系。
“或许你是对的。昔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他,近年懈怠懒散、贪图享乐,也是他。都是他,是你我心甘情愿追随的主君,成也他来,败也他。”李林甫叹道,“我多少也算恩怨分明,他于我有知遇之恩,我才有了这二十年,终夙愿达成,不枉此生。我命不久矣,临死之前,我想再见他最后一面。”
“好,”萧江沅胸有成竹地浅浅一笑,“我帮你。”
李林甫毕竟是数十年老臣了,从前的宰相即便在退下来之后,李隆基也礼遇有加,从无慢待,李林甫这最后一面,李隆基一定会见。
萧江沅这样想着,果然见李隆基听完自己的陈述和请求之后,得知李林甫如今缠绵病榻时日无多,怅然了半晌:
“这最后一面,理当一见。”
却听边令诚突然道:“大家不可!右相既已行将就木,必然病气沉重,大家万金之躯,怎可沾染?万一……便不好了。右相只比大家年长两岁,大家一身牵动大唐江山与万民,切不能随意处之,善自保重才是正理。右相往日那般善解人意,定然会理解大家的。”
王承恩则支支吾吾地道:“只是去看一眼,不至于吧……”
边令诚立即反驳:“你懂什么?向来大事起因,不外乎一着不慎,大家是天子,理应慎之又慎!”
萧江沅看似温和,御下却极严,又向来以法规办事,故而这么多年,内侍省一直稳稳当当,内飞龙兵也不事二将。她允许宦官们因情也好,因利也罢,分别拥有自己的小团体,只要不恶意党争,坏彼此的事便好。每当有新的小宦官入宫之时,她都会亲自去为他们上入宫的第一课:宦官已是身有残疾,众人既同病相怜,便不该彼此拆台,争来斗去。
却不想多年以后,或许是因为李隆基给予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或许是因为宦官人数也在增长,争斗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还是在李隆基面前。
她这个内侍监,可真是颜面扫地,威严无存。
李隆基也明白这一点,便有些意外地瞧了萧江沅一眼。见她盯着边令诚若有所思,他轻咳了一声:“当着我和你们萧将军的面,争执不休,成何体统?”
边令诚和王承恩立即闭上了嘴,萧江沅也醒过神来,想了想,道:“见一面而已,大家不用必须驾临右相宅邸。”
李隆基问道:“那如何能见?”
年迈的身体让他愈发力不从心,只能勉强竭力而已。
在王一案上,李林甫是主张力保王的。正如李隆基喜欢操纵棋盘一般地平衡朝堂,李林甫如何不会?在王和杨国忠之间,李林甫早就做出了选择显然王更服帖,而杨国忠,野心与才能甚不匹配,他就从来都没瞧上眼过。王在,才有人牵制杨国忠,就算李林甫要坐收渔翁之利,也不能是在杨国忠咄咄逼人力压王的情况下,这样一来,哪来的两败俱伤?
可他没料到,王在关键时刻竟然没丢车保帅,反而有了妇人之仁。
见王的两个儿子被流放岭南,旋即赐死,而杨国忠不仅得了御史大夫和京兆尹之职,还继承了王的二十余个使职,实力大增,李林甫纵然另加了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多年未有的警惕也还是又出现了。
李林甫虽然看不上杨国忠,但不得不说,杨国忠比他年富力强,比他更顺从圣人心意,再加上如今圣人的倚重和实力,堪为一个劲敌。
杨国忠显然有些急不可耐,王刚死,就上奏李隆基说,李林甫与王结党。
若是杨国忠入朝之前,有人弹劾李林甫结党,李隆基是不会太在意的,但眼下,终究今时不同往日了。
十九年的宰相,足以让相权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与皇权分庭抗礼,这也是李隆基一直以来,陆续以太子、左相、宠臣和边将制衡李林甫的原因。李林甫为相时权倾天下,虽不知为何从未威胁过皇权,也始终对李隆基礼敬有加,从不僭越,但李隆基作为皇帝,做不到丝毫不防。
李林甫是否真的结党,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隆基在多年安稳之后,终于动了更换宰相的想法。
萧江沅万分不理解,这为什么是因为杨国忠。待她问了才明白,原来李隆基眼中的杨国忠与她及众人眼中的,并不相同。
众人眼中,杨国忠不过就是个凭借已远的血亲关系,硬扯着贵妃的裙带攀附入朝,一个会算数的赌徒罢了,可在李隆基眼里,杨国忠能使国库和私库前所未有之充盈,在其他政务上也没出过太大的差错,平日里又能与他志趣相投,实在是个合格的臣子。再加上杨国忠是杨家人,哪怕关系远了些,亦能宠遇极盛。
倒不能苛责杨国忠面前一套背后一套谁又不是如此呢?毕竟伴君如伴虎,事关身家性命,粉饰一下自己总是有必要的。
李隆基终究还是逐渐疏远了李林甫,倘若李林甫是当年的姚崇,此时明白了李隆基的心意之后,便会主动请辞,急流勇退,但他不是。
他是为了相位机关算尽,没有什么忠正耿介可言,柔顺却不婉转的弄獐奸相李林甫啊。
眼见杨国忠有了拜相之势,李林甫借着剑南道战报中所提的南诏多次骚扰一事,咬死了杨国忠剑南节度使的身份,请李隆基响应剑南百姓之请,命令杨国忠赴任出征,平复战事。
剑南蜀地,正是杨国忠的发迹之地。这一朝虽是出将,来日能否入相却不一定,且不说杨国忠此一去,便相当于被排挤出了长安的权力中心,一旦杨国忠没有稳定剑南,别说李林甫,李隆基都会顺理成章地给杨国忠治罪。
杨国忠也没想到,李林甫不仅还能反击,还一招便让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个剑南节度使一职,正是杨国忠为自己算计来的。
微末之时,杨国忠便与富户鲜于仲通结识,后来也是通过鲜于仲通,才在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面前露了脸,得以携财宝入长安,联络杨家亲眷,一跃成为朝廷里的红人。后来章仇兼琼入朝为官,鲜于仲通继任剑南节度使,却不想能力不足,与南诏逐渐交恶,天宝十载四月,还率领八万大军与南诏大战于西洱河,结果大败。
杨国忠便让鲜于仲通在引咎请辞的同时上奏李隆基,举荐他为新任剑南节度使。他自然不是想真离开长安,去做什么劳什子节度使,也不在乎外头那些根本使不上手的兵权。他只是是为了让自己能在重视军功的李隆基面前,更得宠罢了,却不想今朝竟因此而被掣肘。
萧江沅这次支持李林甫,却不想杨国忠不仅自己到李隆基面前痛哭流涕,口口声声说李林甫要害死他,还通过虢国夫人说服了杨玉环替他说话。李隆基本就没想轻易放弃杨国忠,又如何看不穿李林甫的目的,便道:“稍安勿躁,你且先去蜀地做个部署,我会在长安,屈指数着日子等你回来。待你归来,便当入相。”
如此一来,杨国忠走得虽不情愿,却放心多了。
得知了李隆基对杨国忠的承诺,李林甫一病不起。
李隆基的决定看似圆了李林甫的面子,却同时许给了杨国忠更为实在的东西,两相比较,李林甫一败涂地。
此时李隆基正在骊山华清宫,李林甫则住在华清宫附近的别院里。萧江沅去探望李林甫的时候,无论这宅邸还是李林甫本人,都半晌没认出来。
上次来的时候,宅子门外尚排着绵长的队伍,如市井一般热闹,如今却门可罗雀,安安静静。而进了卧房之后,李林甫更是病得瘦骨嶙峋,除了那一双眼睛,再看不出任何往日的神采。
听萧江沅低叹一声,李林甫笑道:“朝廷的风向总是传得极快,从前李适之被罢相时,家中尚有筵席未撤,不也如今日这般?人心之必然罢了,可不以为然。”
见李林甫这般豁达,萧江沅便放了些心:“你若能一直这样,这病或许还能好起来。”
“好起来又如何?”李林甫自嘲地一笑,“我是真的老了,连区区杨国忠都对付不了了。”
“击败你的不是杨国忠,是圣人。”
“……还有什么区别么?”
一直在侧侍奉汤药的李岫,忽然向萧江沅跪了下来:“还望叔父救父亲一命!”
萧江沅讶然道:“这是何意?”
李岫道:“有医者曾言,父亲这病多是心病,只要见圣人一面,必能好转!”
萧江沅看向李林甫:“你想见圣人?”
她本以为,李林甫只忠于自己,对于什么君臣情义,从一开始就看透了,既不执着也不看重,正是因此,他才能一直客观而理智地走自己的路,还能同时给予她建议。可如今看来,李林甫并不仅是如此。他对李隆基,不知从何时开始,便有了连她都未能发觉的牵系。
“或许你是对的。昔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他,近年懈怠懒散、贪图享乐,也是他。都是他,是你我心甘情愿追随的主君,成也他来,败也他。”李林甫叹道,“我多少也算恩怨分明,他于我有知遇之恩,我才有了这二十年,终夙愿达成,不枉此生。我命不久矣,临死之前,我想再见他最后一面。”
“好,”萧江沅胸有成竹地浅浅一笑,“我帮你。”
李林甫毕竟是数十年老臣了,从前的宰相即便在退下来之后,李隆基也礼遇有加,从无慢待,李林甫这最后一面,李隆基一定会见。
萧江沅这样想着,果然见李隆基听完自己的陈述和请求之后,得知李林甫如今缠绵病榻时日无多,怅然了半晌:
“这最后一面,理当一见。”
却听边令诚突然道:“大家不可!右相既已行将就木,必然病气沉重,大家万金之躯,怎可沾染?万一……便不好了。右相只比大家年长两岁,大家一身牵动大唐江山与万民,切不能随意处之,善自保重才是正理。右相往日那般善解人意,定然会理解大家的。”
王承恩则支支吾吾地道:“只是去看一眼,不至于吧……”
边令诚立即反驳:“你懂什么?向来大事起因,不外乎一着不慎,大家是天子,理应慎之又慎!”
萧江沅看似温和,御下却极严,又向来以法规办事,故而这么多年,内侍省一直稳稳当当,内飞龙兵也不事二将。她允许宦官们因情也好,因利也罢,分别拥有自己的小团体,只要不恶意党争,坏彼此的事便好。每当有新的小宦官入宫之时,她都会亲自去为他们上入宫的第一课:宦官已是身有残疾,众人既同病相怜,便不该彼此拆台,争来斗去。
却不想多年以后,或许是因为李隆基给予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或许是因为宦官人数也在增长,争斗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还是在李隆基面前。
她这个内侍监,可真是颜面扫地,威严无存。
李隆基也明白这一点,便有些意外地瞧了萧江沅一眼。见她盯着边令诚若有所思,他轻咳了一声:“当着我和你们萧将军的面,争执不休,成何体统?”
边令诚和王承恩立即闭上了嘴,萧江沅也醒过神来,想了想,道:“见一面而已,大家不用必须驾临右相宅邸。”
李隆基问道:“那如何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