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后回到清宁宫时,就得知了皇帝在慈庆宫枯坐大半天,太子回宫之后又盘桓了许久,最后人直接把太子带回了乾清宫的事。至于个中详情,因为楚宽临时有事离开,三皇子这个太子又不愿意用其他人,平日杂事也就是那些侍读帮着做了,所以竟是没法打听出来。
毕竟,据说小小的太子回宫的时候,其他的侍读早早就被皇帝给遣退了,只留下了张寿和陆三郎,如今人都已经出宫,没法召来问。陈永寿倒是知道,但人是乾清宫的。
当然,太后也不会为了这事大张旗鼓召见两个外臣,从留守的女官那儿得知之后,她就姑且去沐浴更衣,竟是为此推迟了晚饭。然而,等到她从浴室出来,守在门口的玉泉为她更换上宫中常服时,却低声说道:“太后娘娘,太子殿下来了。”
“就只有三郎一个?”太后有些意外地眉头一扬,见玉泉微微颔首,她就不禁笑了起来,“我还当皇帝肯定会来兴师问罪,现在看来,他这次倒是很能沉得住气……不过也未必,赌气不来,这比亲自来和我吵一架兴许更糟糕一点。”
面对太后这自嘲,玉泉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默然无语地跟在后头。来到了清宁宫东暖阁,她就看到三皇子双目微微红肿,仿佛刚刚曾经哭过,但表情舒展,一点都不像是被皇帝痛责过,迎上前来行礼之后,竟是非常顺手地搀扶住了太后的胳膊。
而玉泉都能看得出来的事,太后又怎会看不出来?她笑着拍了拍三皇子的手:“怎么,看你这样子,难不成是和你父皇抱头痛哭了一场?”
三皇子顿时瞪大了眼睛:“祖母你怎么知道?”
太后不过是随口调侃一句,此时听到这么一个完全意外的回答,她顿时一下子愣住了,脚下也不知不觉为之一顿。她侧头看着三皇子,满脸不可思议地说:“真的和你父皇抱头痛哭了一场?你可不是那种爱哭的孩子,倒是特别善解人意。”
“老师教我的。”三皇子有些不好意思地揉了揉眼睛,这才小声把张寿临走时说的话,以及皇帝的反应都说了说,见太后一脸又好气又好笑的样子,他就有些难为情地说,“我抱着父皇哭了一阵子,父皇就被我哭得心软了,后来还坦陈说,他小的时候不懂事……”
太后从来就没奢望过皇帝会反省当时年少轻狂,所以听到三皇子说皇帝竟然还承认当时年少不懂事,她顿时忍俊不禁:“你确信没有歪曲你父皇的意思?”
“当然没有!”三皇子信誓旦旦地保证,随即却还小声说,“其实父皇本来打算和我一块来的,但因为不大好意思见您,所以就委托我来和祖母赔个礼……”
听到三皇子顺口就是一大堆赔礼道歉的话,哪怕知道其中真属于皇帝原话的也许万中无一,但她至少确信,这确实是她那个儿子的意思。多年母子,虽然也有推心置腹的商量,但更多的时候,两人都是固执己见,动辄闹翻,然后许久都抹不开面子,见面了也淡淡的。
现在想想,是不是就因为她和皇帝之间缺一个知心知意的人做调和?朱莹虽好,但毕竟又不是真正的公主,不可能天天把皇宫当成家似的呆着,更何况现在她还成了亲?
因此,太后笑着对三皇子打趣道:“你父皇是一百年不认错的性子,这要不是你,我也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等到他的赔礼……以后我这个祖母可就要靠你了。”
说到这里,太后突然意识到,刚刚三皇子一直都用祖母两个字来称呼她,和往日那拘泥恭敬的皇祖母有所不同。而且,不仅仅是称呼,就如同朱莹能够把别人也那样叫的太后娘娘四个字叫得千回百转一样,三皇子现如今这祖母两个字,明显多了几分真心实意的亲近。
而三皇子没注意到太后的表情变化,听到太后这么说,他顿时抿嘴一笑,可那依旧有些红肿的眼睛却让他这笑容显得有几分委屈似的,然而,太后当然不会因为他这表情,就理解错他说出来的话。
“祖母,父皇说,以后就让我在清宁宫和乾清宫昭仁殿那边两头住,你可不要嫌我烦!”
这又是一个先前没料到的要求。太后之前就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留着三皇子在身边,皇帝的忍耐应该也已经到了极限,可是,如今皇帝却愿意让三皇子过来陪着她,她顿时眉头舒展,顾盼之间,又流露出了年轻时那种动人的风韵。
“是你父皇答应的,还是你要求的?还有,你就不顾着你母妃吗?她现如今见你这个儿子的次数都有限,你只顾着我和你父皇,就不怕忽略了她?总不能就因为她绝不会说你不孝,就把她丢在一边。”
面对太后这责备,三皇子不禁有些心虚,随即小声说道:“我向父皇提了要求,每旬休假一日,这一日我会去多陪陪母妃。不过,母妃素来恬淡,常年在宫里呆着不出门,祖母您不是答应了莹莹姐姐,常去女学看看吗?到时候能不能带上她一起?纯当散散心也好。”
如果是别人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太后一定会当成是有所图谋,然而,见三皇子说出这话的时候,眉眼间恰恰满是期冀和请求,太后就一下子心软了。
毕竟,如今的三皇子根本不用操心自己的地位,曾经的和妃亦然——一个已经是太子,一个是皇贵妃,哪怕裕妃眼下也已经是贵妃,腹中还怀着胎儿,但先不提是男是女,可那至少在十年之内都是不会动摇东宫的。
想到这里,她就欣然应允道:“我要是不答应你,你岂不是又要去你父皇那抱着他哭诉?如此小事,我答应你了。”
三皇子顿时喜形于色。毕竟,生母和妃就是那样一个小心谨慎的性子,哪怕如今号称皇贵妃,人却依旧不改旧日脾气,甚至为了少给他惹麻烦,大多数时候干脆连自己的宫苑都不出了,平日也只和裕妃以及蒋妃往来。
于是,皇贵妃傲气凌人这种非常不靠谱的流言,宫里宫外遍地都是。
此时竟然真的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三皇子顿时喜出望外。接下来,他如同之前和自己的父皇交流时一样,详详细细说了自己到白家村见到四皇子的经过,说了自己对未来的畅想,甚至连从张寿那儿听说的轨道马车以及蒸汽铁船这种东西也没有遗漏……
曾经腼腆羞涩的孩子,就那样津津有味地从自己那想当然的角度说着未来,没有小心谨慎,没有温文面具,更没有佯装成熟……可就是这样的态度,太后反而觉得很有趣。
皇帝当年也是这样的真性情,只不过那真性情是飞扬跋扈,唯我独尊,所以动辄和她争执就是火星四射,不欢而散,相形之下,庐王就非常会讨她的欢心,什么都顺着她,就连提出要求的时候,也仿佛都事先猜准了她的喜好和底线。
而她也乐得对先帝留下的这另外一个儿子好一点,更何况皇帝对这个兄弟非常偏袒,那么她大度一些,朝中宫中也能省点事。可这并不意味着她就看不出那个乖巧的孩子在背后的张狂和狠毒,也不意味着她不知道人一直都在她面前假装扮演一个乖儿子。
正因为如此,当初在业王之乱后,她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地赐死了庐王,哪怕皇帝因此几个月都不愿意和她说一句话。
可是,她永远都记得,庐王在面对那一杯毒酒时的疯狂叫嚣:“我是一直都在讨你欢喜,讨皇兄欢喜,可你也不是一样,你一直都在假装偏袒我,假装喜欢我这个庶子!我娘怎么会这么早死,难道不是你下的手?”
“我就是要把你们掀翻,我就是不自量力,贪得无厌!陈胜一个泥腿子都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是正儿八经的王孙贵胄,我凭什么就想不得!”
那时候,面对那样一个又哭又笑,整个人就像是个疯子似的庐王,她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在静静地看着人被灌下鸩酒一命呜呼之后,悄然转身离开。她不像皇帝那样,错付了一番真心,于是自怨自艾,久久不能释怀,她从来都没有付出真情,所以也就不怎么在乎背叛。
那又不是她生的儿子,她给他挑选了最好的老师,给了他最好的华屋美宅,吃穿用度,甚至王爵都是她亲自求来的,平日在人前也如同对亲生儿子一般对他,还要她如何?
如同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为他的一举一动或悲或喜?
想着这些陈年旧事,太后不禁有些神情恍惚,直到三皇子禁不住连叫了她几声,她这才猛然间回过神,却是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嫡亲孙子,因笑道:“你是个好孩子,你父皇是天大的运气才有你这样一个好儿子,你四弟也是天大的运气,才有你这样一个好哥哥。”
“那也是父皇和四弟一向都对我好。”
三皇子摇了摇头,继而就眼神闪闪发亮地说:“祖母,我真的很好奇,那些异域小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过,我连京城都未必能出去,就只能寄希望于四弟了。”
“天子出行,地动山摇,所以历朝历代,除却开国天子之外,后来的一代代天子往往困于深宫,更出不去京城,于是再也看不到真正的民间,更看不到那逐渐燎原的星星之火。”
太后说到这,也不禁深有感触,旋即就莞尔一笑道:“这是太祖皇帝说的,从前的人常常以为他说的是元末天下大乱,可后来才知道,他说的话不止适用于乱世,也适用于治世。王朝开国,往往风虎云龙,豪杰满朝,百废俱兴,什么政令都好推行,但越是往后走……”
“越是容易沉疴累累,弊病缠身,因为旧时元勋已经成了世家,累世官宦也成了地方上的缙绅豪族,要改变什么都会动他们的利益。即便你四弟在异国他乡增广见识之后回来,你觉得那些有益的东西能推行开来吗?你父皇何等强硬的脾气,如今也只能强耐性子慢慢来。”
她说着就笑眯眯地看向了三皇子:“你说是不是?”
“祖母,父皇不能做的事情,我知道日后我来做自然更难,毕竟,我没有父皇那样强力的手腕,但是,”他轻轻吸了一口气,随即小声说道,“古今通集库里有很多太祖皇帝的文稿,谁也看不懂,但也有人能看懂的。比方说……”
“比方说,太祖皇帝认为海船往东面,越过高丽和日本继续东行,那么就能够抵达一块富饶的土地,那边幅员辽阔,土地肥美,非常适合农耕。历朝历代常常是开国时能够按户授田,但日久天长人口渐多,那就渐渐土地不够了,于是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有很多失地之人。”
“这些人虽说能去做工,但做工需要的人手也是有限的,那么剩下的人无地又无业,怎么办?如若有土地能够安置这些人,那么是不是所谓的沉疴就能够稍微缓解一点?”
太后静静地听着三皇子明显字斟句酌的话,突然开口打断道:“我记得你之前是说,想让你四弟去西边那些小国看看,怎么又变成东边那块葬送了太祖皇帝的大陆了?”
三皇子此时沉浸在自己的话语当中,没注意到太后的语气突然有些冷冽,却是不假思索地说:“西边那些国家据说也是土地丰饶,老师说很多地方的河流,其本名甚至都是诸如流淌着牛奶和蜂蜜之类的。我想让四弟去看看,那边的风土人情究竟如何……”
“如果那边的百姓日子过得艰难困苦,还要被什么王侯和教会压榨,读过书的人也没有用武之地,那么……是不是可以招揽过来?他们不懂礼法经史,但他们也许懂技术和机械?”
太后还以为三皇子会说,如果西方那些小国民不聊生,那么大明作为天朝上国,可不可以借此出兵,开疆拓土,可是当三皇子有些腼腆地笑笑,然后说出了招揽人才的话,她不禁哑然失笑。
这是太子,又不是皇帝,不是动不动就想用强硬手段的狂人!想到这里,她就打趣道:“这么说,你想让你那四弟学一学诸多番语,也是为了和人交流便利,到时候可以招揽更多的人才?”
“是啊是啊,祖母您真是明察秋毫!”三皇子笑得眼睛都眯缝了起来,“四弟若是学识渊博,番语流利,再加上他那身份,走出去可不是无往不利?到时,就是天下英雄入我彀中了!”
毕竟,据说小小的太子回宫的时候,其他的侍读早早就被皇帝给遣退了,只留下了张寿和陆三郎,如今人都已经出宫,没法召来问。陈永寿倒是知道,但人是乾清宫的。
当然,太后也不会为了这事大张旗鼓召见两个外臣,从留守的女官那儿得知之后,她就姑且去沐浴更衣,竟是为此推迟了晚饭。然而,等到她从浴室出来,守在门口的玉泉为她更换上宫中常服时,却低声说道:“太后娘娘,太子殿下来了。”
“就只有三郎一个?”太后有些意外地眉头一扬,见玉泉微微颔首,她就不禁笑了起来,“我还当皇帝肯定会来兴师问罪,现在看来,他这次倒是很能沉得住气……不过也未必,赌气不来,这比亲自来和我吵一架兴许更糟糕一点。”
面对太后这自嘲,玉泉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默然无语地跟在后头。来到了清宁宫东暖阁,她就看到三皇子双目微微红肿,仿佛刚刚曾经哭过,但表情舒展,一点都不像是被皇帝痛责过,迎上前来行礼之后,竟是非常顺手地搀扶住了太后的胳膊。
而玉泉都能看得出来的事,太后又怎会看不出来?她笑着拍了拍三皇子的手:“怎么,看你这样子,难不成是和你父皇抱头痛哭了一场?”
三皇子顿时瞪大了眼睛:“祖母你怎么知道?”
太后不过是随口调侃一句,此时听到这么一个完全意外的回答,她顿时一下子愣住了,脚下也不知不觉为之一顿。她侧头看着三皇子,满脸不可思议地说:“真的和你父皇抱头痛哭了一场?你可不是那种爱哭的孩子,倒是特别善解人意。”
“老师教我的。”三皇子有些不好意思地揉了揉眼睛,这才小声把张寿临走时说的话,以及皇帝的反应都说了说,见太后一脸又好气又好笑的样子,他就有些难为情地说,“我抱着父皇哭了一阵子,父皇就被我哭得心软了,后来还坦陈说,他小的时候不懂事……”
太后从来就没奢望过皇帝会反省当时年少轻狂,所以听到三皇子说皇帝竟然还承认当时年少不懂事,她顿时忍俊不禁:“你确信没有歪曲你父皇的意思?”
“当然没有!”三皇子信誓旦旦地保证,随即却还小声说,“其实父皇本来打算和我一块来的,但因为不大好意思见您,所以就委托我来和祖母赔个礼……”
听到三皇子顺口就是一大堆赔礼道歉的话,哪怕知道其中真属于皇帝原话的也许万中无一,但她至少确信,这确实是她那个儿子的意思。多年母子,虽然也有推心置腹的商量,但更多的时候,两人都是固执己见,动辄闹翻,然后许久都抹不开面子,见面了也淡淡的。
现在想想,是不是就因为她和皇帝之间缺一个知心知意的人做调和?朱莹虽好,但毕竟又不是真正的公主,不可能天天把皇宫当成家似的呆着,更何况现在她还成了亲?
因此,太后笑着对三皇子打趣道:“你父皇是一百年不认错的性子,这要不是你,我也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等到他的赔礼……以后我这个祖母可就要靠你了。”
说到这里,太后突然意识到,刚刚三皇子一直都用祖母两个字来称呼她,和往日那拘泥恭敬的皇祖母有所不同。而且,不仅仅是称呼,就如同朱莹能够把别人也那样叫的太后娘娘四个字叫得千回百转一样,三皇子现如今这祖母两个字,明显多了几分真心实意的亲近。
而三皇子没注意到太后的表情变化,听到太后这么说,他顿时抿嘴一笑,可那依旧有些红肿的眼睛却让他这笑容显得有几分委屈似的,然而,太后当然不会因为他这表情,就理解错他说出来的话。
“祖母,父皇说,以后就让我在清宁宫和乾清宫昭仁殿那边两头住,你可不要嫌我烦!”
这又是一个先前没料到的要求。太后之前就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留着三皇子在身边,皇帝的忍耐应该也已经到了极限,可是,如今皇帝却愿意让三皇子过来陪着她,她顿时眉头舒展,顾盼之间,又流露出了年轻时那种动人的风韵。
“是你父皇答应的,还是你要求的?还有,你就不顾着你母妃吗?她现如今见你这个儿子的次数都有限,你只顾着我和你父皇,就不怕忽略了她?总不能就因为她绝不会说你不孝,就把她丢在一边。”
面对太后这责备,三皇子不禁有些心虚,随即小声说道:“我向父皇提了要求,每旬休假一日,这一日我会去多陪陪母妃。不过,母妃素来恬淡,常年在宫里呆着不出门,祖母您不是答应了莹莹姐姐,常去女学看看吗?到时候能不能带上她一起?纯当散散心也好。”
如果是别人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太后一定会当成是有所图谋,然而,见三皇子说出这话的时候,眉眼间恰恰满是期冀和请求,太后就一下子心软了。
毕竟,如今的三皇子根本不用操心自己的地位,曾经的和妃亦然——一个已经是太子,一个是皇贵妃,哪怕裕妃眼下也已经是贵妃,腹中还怀着胎儿,但先不提是男是女,可那至少在十年之内都是不会动摇东宫的。
想到这里,她就欣然应允道:“我要是不答应你,你岂不是又要去你父皇那抱着他哭诉?如此小事,我答应你了。”
三皇子顿时喜形于色。毕竟,生母和妃就是那样一个小心谨慎的性子,哪怕如今号称皇贵妃,人却依旧不改旧日脾气,甚至为了少给他惹麻烦,大多数时候干脆连自己的宫苑都不出了,平日也只和裕妃以及蒋妃往来。
于是,皇贵妃傲气凌人这种非常不靠谱的流言,宫里宫外遍地都是。
此时竟然真的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三皇子顿时喜出望外。接下来,他如同之前和自己的父皇交流时一样,详详细细说了自己到白家村见到四皇子的经过,说了自己对未来的畅想,甚至连从张寿那儿听说的轨道马车以及蒸汽铁船这种东西也没有遗漏……
曾经腼腆羞涩的孩子,就那样津津有味地从自己那想当然的角度说着未来,没有小心谨慎,没有温文面具,更没有佯装成熟……可就是这样的态度,太后反而觉得很有趣。
皇帝当年也是这样的真性情,只不过那真性情是飞扬跋扈,唯我独尊,所以动辄和她争执就是火星四射,不欢而散,相形之下,庐王就非常会讨她的欢心,什么都顺着她,就连提出要求的时候,也仿佛都事先猜准了她的喜好和底线。
而她也乐得对先帝留下的这另外一个儿子好一点,更何况皇帝对这个兄弟非常偏袒,那么她大度一些,朝中宫中也能省点事。可这并不意味着她就看不出那个乖巧的孩子在背后的张狂和狠毒,也不意味着她不知道人一直都在她面前假装扮演一个乖儿子。
正因为如此,当初在业王之乱后,她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地赐死了庐王,哪怕皇帝因此几个月都不愿意和她说一句话。
可是,她永远都记得,庐王在面对那一杯毒酒时的疯狂叫嚣:“我是一直都在讨你欢喜,讨皇兄欢喜,可你也不是一样,你一直都在假装偏袒我,假装喜欢我这个庶子!我娘怎么会这么早死,难道不是你下的手?”
“我就是要把你们掀翻,我就是不自量力,贪得无厌!陈胜一个泥腿子都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是正儿八经的王孙贵胄,我凭什么就想不得!”
那时候,面对那样一个又哭又笑,整个人就像是个疯子似的庐王,她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在静静地看着人被灌下鸩酒一命呜呼之后,悄然转身离开。她不像皇帝那样,错付了一番真心,于是自怨自艾,久久不能释怀,她从来都没有付出真情,所以也就不怎么在乎背叛。
那又不是她生的儿子,她给他挑选了最好的老师,给了他最好的华屋美宅,吃穿用度,甚至王爵都是她亲自求来的,平日在人前也如同对亲生儿子一般对他,还要她如何?
如同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为他的一举一动或悲或喜?
想着这些陈年旧事,太后不禁有些神情恍惚,直到三皇子禁不住连叫了她几声,她这才猛然间回过神,却是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嫡亲孙子,因笑道:“你是个好孩子,你父皇是天大的运气才有你这样一个好儿子,你四弟也是天大的运气,才有你这样一个好哥哥。”
“那也是父皇和四弟一向都对我好。”
三皇子摇了摇头,继而就眼神闪闪发亮地说:“祖母,我真的很好奇,那些异域小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过,我连京城都未必能出去,就只能寄希望于四弟了。”
“天子出行,地动山摇,所以历朝历代,除却开国天子之外,后来的一代代天子往往困于深宫,更出不去京城,于是再也看不到真正的民间,更看不到那逐渐燎原的星星之火。”
太后说到这,也不禁深有感触,旋即就莞尔一笑道:“这是太祖皇帝说的,从前的人常常以为他说的是元末天下大乱,可后来才知道,他说的话不止适用于乱世,也适用于治世。王朝开国,往往风虎云龙,豪杰满朝,百废俱兴,什么政令都好推行,但越是往后走……”
“越是容易沉疴累累,弊病缠身,因为旧时元勋已经成了世家,累世官宦也成了地方上的缙绅豪族,要改变什么都会动他们的利益。即便你四弟在异国他乡增广见识之后回来,你觉得那些有益的东西能推行开来吗?你父皇何等强硬的脾气,如今也只能强耐性子慢慢来。”
她说着就笑眯眯地看向了三皇子:“你说是不是?”
“祖母,父皇不能做的事情,我知道日后我来做自然更难,毕竟,我没有父皇那样强力的手腕,但是,”他轻轻吸了一口气,随即小声说道,“古今通集库里有很多太祖皇帝的文稿,谁也看不懂,但也有人能看懂的。比方说……”
“比方说,太祖皇帝认为海船往东面,越过高丽和日本继续东行,那么就能够抵达一块富饶的土地,那边幅员辽阔,土地肥美,非常适合农耕。历朝历代常常是开国时能够按户授田,但日久天长人口渐多,那就渐渐土地不够了,于是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有很多失地之人。”
“这些人虽说能去做工,但做工需要的人手也是有限的,那么剩下的人无地又无业,怎么办?如若有土地能够安置这些人,那么是不是所谓的沉疴就能够稍微缓解一点?”
太后静静地听着三皇子明显字斟句酌的话,突然开口打断道:“我记得你之前是说,想让你四弟去西边那些小国看看,怎么又变成东边那块葬送了太祖皇帝的大陆了?”
三皇子此时沉浸在自己的话语当中,没注意到太后的语气突然有些冷冽,却是不假思索地说:“西边那些国家据说也是土地丰饶,老师说很多地方的河流,其本名甚至都是诸如流淌着牛奶和蜂蜜之类的。我想让四弟去看看,那边的风土人情究竟如何……”
“如果那边的百姓日子过得艰难困苦,还要被什么王侯和教会压榨,读过书的人也没有用武之地,那么……是不是可以招揽过来?他们不懂礼法经史,但他们也许懂技术和机械?”
太后还以为三皇子会说,如果西方那些小国民不聊生,那么大明作为天朝上国,可不可以借此出兵,开疆拓土,可是当三皇子有些腼腆地笑笑,然后说出了招揽人才的话,她不禁哑然失笑。
这是太子,又不是皇帝,不是动不动就想用强硬手段的狂人!想到这里,她就打趣道:“这么说,你想让你那四弟学一学诸多番语,也是为了和人交流便利,到时候可以招揽更多的人才?”
“是啊是啊,祖母您真是明察秋毫!”三皇子笑得眼睛都眯缝了起来,“四弟若是学识渊博,番语流利,再加上他那身份,走出去可不是无往不利?到时,就是天下英雄入我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