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是怎么都不会想到,如此一个懂事的女儿,会提出这么激进的话题。
许阳发现自己有点着急了,于是低了低头,说道:“娘,我觉得委屈,兄长的婚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刘氏不是啥好玩意儿,奶奶无非是看在人家嫁妆不少的情况下,想要撮合,兄长的幸福,她从来不看在眼里,难道让兄长就娶回来一个不检点的女人吗?”
姜氏还在,兄长许熙的婚事,从来都是轮不到许二郎夫妻来决断的,姜氏可以一口敲定。
刘氏是什么人?村里谁不知道?
出身的确是不差,至少在村里也是前十的富户人家,有几分的家底。
刘氏是家中唯一的女儿,年纪最小,如今年岁十四,去年的时候,看上了村里来的一个卖货郎,想着跟人家跑。
卖货郎长得倒是有几分的姿色,说是玉面小生也不为过,像是唱戏的似的。
刘氏十三岁就看上人家了,甚至三次都想跟着人家跑,后面被刘家抓住了而已。
只是这其中到底是有没有什么蹊跷,谁知道呢?
谁知道刘氏还是不是完璧之身?
想来也不会是个好的,不然刘家也不会许诺给二两银子的嫁妆,不要聘礼。
许熙乃是二房长子,姜氏素来不喜欢二房,许熙娶谁,对她来说都一样,要有银子的话,那肯定是选有银子的。
陆氏一听,蹙眉道:“你放心,你们兄妹三人的婚事,我和你爹做主,谁都不能干预。”
“问题是,还有奶奶在。”许阳提出了其中的困难。
婆母还在,万事都是轮不到她来做主的。
陆氏叹息,说道:“且等等吧,你先安生养病,父母尚在,若是闹着分家,会被外人戳脊梁骨的,娘不能害了你们。”
许阳也知道时机未到,也不着急。
索性,让陆氏知道分家是唯一拯救她儿女的出路就成了。
相比于被人戳脊梁骨,陆氏更加担心儿女的未来。
……
吃完了鸡蛋羹,因为今天正好轮到陆氏做饭,一大家子的饭,做起来也是累得很,于是,许阳穿了衣裳后,到了厨房。
因为是在乡下,处处都是矮房子,也是省下油灯钱,于是,天还透亮时,陆氏便开始准备了。
重生后,是三年前的十一月,也是她十三岁时。
地处南方,十一月初,白天太阳晒着,若是不碰水,倒也不会很冷,只是每当即将暮色降临时,秋风萧瑟,便开始觉得冷了起来。
许阳感染风寒后不久,如今正是虚弱之时,陆氏正在淘米,看到许阳过来,皱了皱眉,责怪道:“你过来做什么,不好生歇着?”
“我过来帮帮娘。”许阳走了过去,撒娇道:“娘太辛苦了。”
主要是坐不住,前世总觉得没有能让娘宽心过,愧疚得很。
“辛苦啥,之前不都这样吗?”陆氏笑了笑,心中微暖,道:“你回去休息吧,我能自己来。”
“娘,我身子好了。”许阳忙道。
陆氏看了她一眼,知道她不是逞强的人,便点了点头。
陆氏淘米之后,搁在灶台上蒸着。
米是糙米,许家不富,白米自是吃不起的。
糙米也只是做了一斤半的模样,剩下的便是去煮了糙米粥。
因为地处南方,正好是秋收之后,秋季的玉米收回来了,正好是入仓的时候。
将玉米碾碎了,做成玉米粥,味道还不差。
主要是能裹腹。
乡下清苦,许阳干活也是很麻利的。
白萝卜从地里摘了回来,新鲜得很,水嫩嫩的,洗了泥土,稍微刨了刨皮,再刨成了细丝,和葱丝一起炒着吃,清脆爽口。
萝卜很容易种的,特别是白萝卜,买了种子回来,只要是稍微的勤快一些,便能得到大丰收。
姜氏从坛子里拿出了一个酸萝卜,这是之前就腌好的,拿出来切成了丝状,搁在盘子里,配上粥,也是格外的爽口。
水豆腐是今天买的,许二郎昨儿个去河边抓到了一条鱼,配上西红柿,以及一些葱花,正好是可以做一盘鱼。
白菜苗是很早就种了的,现在正好是能吃的季节,很是清脆。
剩下一些四季豆,因为季节不对,四季豆有些老,拿出之前买回来的猪油,做了个干煸四季豆,正好,天有些黑了。
男人们都回家了。
许三郎也从地里回来了。
许大郎和许二郎从镇上回来。
因为现在不是农忙时候,地里也没有啥活儿,于是,许大郎和许二郎去镇上给人抗包赚点工钱。
大房老大许川也跟着去了。
到底是成了亲,所以也要赚钱养家了。
人陆陆续续的回来了,三房小姜氏进到了厨房中,看到了菜,便端了出去。
“二娃今天还不在?”按照堂兄弟的辈分,许熙排行老二,是以叫二娃。
“嗯,出去了。”陆氏点头,摆好了碗筷,回答了小姜氏的话。
“天天就知道出去,都多大年纪了,也不知道帮衬家里。”汪氏不满道:“以前大娃十五岁的时候,都去镇上扛包赚钱了。”
许川老实,长得高大,虎背熊腰的,力气大,汪氏总是让他去做体力活,十三岁时,便是去打零工。
话音落,许川的媳妇,林氏从外头回来,脸都绿了。
自己的男人,婆母不心疼,她心疼啊。
每次去扛包,很容易吗?
不,很辛苦,肩膀上摸破了皮,有些时候还渗血了,林氏可心疼坏了。
“娘。”林氏不冷不热的说了一句:“二弟虽然不去扛包,但是也没少了家里的钱。”
许熙常年往外跑,每年二两银子,都没有缺了的,年底交给公中的二两银子,从来都是不拖着的。
“我说话轮到你插嘴了吗?”汪氏立马拿出了婆婆的架势,本想刺一下二房,谁知道有个吃里扒外的。
话糙理不糙,林氏也不想搭理她,反正对汪氏,素来是有意见的。
“好了,吵什么吵,吃饭,三郎呢,快叫三郎过来,今天有鱼,给三郎多补补。”姜氏拄着拐杖,走了进来。
许三郎就在门口。
……
……
许阳发现自己有点着急了,于是低了低头,说道:“娘,我觉得委屈,兄长的婚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刘氏不是啥好玩意儿,奶奶无非是看在人家嫁妆不少的情况下,想要撮合,兄长的幸福,她从来不看在眼里,难道让兄长就娶回来一个不检点的女人吗?”
姜氏还在,兄长许熙的婚事,从来都是轮不到许二郎夫妻来决断的,姜氏可以一口敲定。
刘氏是什么人?村里谁不知道?
出身的确是不差,至少在村里也是前十的富户人家,有几分的家底。
刘氏是家中唯一的女儿,年纪最小,如今年岁十四,去年的时候,看上了村里来的一个卖货郎,想着跟人家跑。
卖货郎长得倒是有几分的姿色,说是玉面小生也不为过,像是唱戏的似的。
刘氏十三岁就看上人家了,甚至三次都想跟着人家跑,后面被刘家抓住了而已。
只是这其中到底是有没有什么蹊跷,谁知道呢?
谁知道刘氏还是不是完璧之身?
想来也不会是个好的,不然刘家也不会许诺给二两银子的嫁妆,不要聘礼。
许熙乃是二房长子,姜氏素来不喜欢二房,许熙娶谁,对她来说都一样,要有银子的话,那肯定是选有银子的。
陆氏一听,蹙眉道:“你放心,你们兄妹三人的婚事,我和你爹做主,谁都不能干预。”
“问题是,还有奶奶在。”许阳提出了其中的困难。
婆母还在,万事都是轮不到她来做主的。
陆氏叹息,说道:“且等等吧,你先安生养病,父母尚在,若是闹着分家,会被外人戳脊梁骨的,娘不能害了你们。”
许阳也知道时机未到,也不着急。
索性,让陆氏知道分家是唯一拯救她儿女的出路就成了。
相比于被人戳脊梁骨,陆氏更加担心儿女的未来。
……
吃完了鸡蛋羹,因为今天正好轮到陆氏做饭,一大家子的饭,做起来也是累得很,于是,许阳穿了衣裳后,到了厨房。
因为是在乡下,处处都是矮房子,也是省下油灯钱,于是,天还透亮时,陆氏便开始准备了。
重生后,是三年前的十一月,也是她十三岁时。
地处南方,十一月初,白天太阳晒着,若是不碰水,倒也不会很冷,只是每当即将暮色降临时,秋风萧瑟,便开始觉得冷了起来。
许阳感染风寒后不久,如今正是虚弱之时,陆氏正在淘米,看到许阳过来,皱了皱眉,责怪道:“你过来做什么,不好生歇着?”
“我过来帮帮娘。”许阳走了过去,撒娇道:“娘太辛苦了。”
主要是坐不住,前世总觉得没有能让娘宽心过,愧疚得很。
“辛苦啥,之前不都这样吗?”陆氏笑了笑,心中微暖,道:“你回去休息吧,我能自己来。”
“娘,我身子好了。”许阳忙道。
陆氏看了她一眼,知道她不是逞强的人,便点了点头。
陆氏淘米之后,搁在灶台上蒸着。
米是糙米,许家不富,白米自是吃不起的。
糙米也只是做了一斤半的模样,剩下的便是去煮了糙米粥。
因为地处南方,正好是秋收之后,秋季的玉米收回来了,正好是入仓的时候。
将玉米碾碎了,做成玉米粥,味道还不差。
主要是能裹腹。
乡下清苦,许阳干活也是很麻利的。
白萝卜从地里摘了回来,新鲜得很,水嫩嫩的,洗了泥土,稍微刨了刨皮,再刨成了细丝,和葱丝一起炒着吃,清脆爽口。
萝卜很容易种的,特别是白萝卜,买了种子回来,只要是稍微的勤快一些,便能得到大丰收。
姜氏从坛子里拿出了一个酸萝卜,这是之前就腌好的,拿出来切成了丝状,搁在盘子里,配上粥,也是格外的爽口。
水豆腐是今天买的,许二郎昨儿个去河边抓到了一条鱼,配上西红柿,以及一些葱花,正好是可以做一盘鱼。
白菜苗是很早就种了的,现在正好是能吃的季节,很是清脆。
剩下一些四季豆,因为季节不对,四季豆有些老,拿出之前买回来的猪油,做了个干煸四季豆,正好,天有些黑了。
男人们都回家了。
许三郎也从地里回来了。
许大郎和许二郎从镇上回来。
因为现在不是农忙时候,地里也没有啥活儿,于是,许大郎和许二郎去镇上给人抗包赚点工钱。
大房老大许川也跟着去了。
到底是成了亲,所以也要赚钱养家了。
人陆陆续续的回来了,三房小姜氏进到了厨房中,看到了菜,便端了出去。
“二娃今天还不在?”按照堂兄弟的辈分,许熙排行老二,是以叫二娃。
“嗯,出去了。”陆氏点头,摆好了碗筷,回答了小姜氏的话。
“天天就知道出去,都多大年纪了,也不知道帮衬家里。”汪氏不满道:“以前大娃十五岁的时候,都去镇上扛包赚钱了。”
许川老实,长得高大,虎背熊腰的,力气大,汪氏总是让他去做体力活,十三岁时,便是去打零工。
话音落,许川的媳妇,林氏从外头回来,脸都绿了。
自己的男人,婆母不心疼,她心疼啊。
每次去扛包,很容易吗?
不,很辛苦,肩膀上摸破了皮,有些时候还渗血了,林氏可心疼坏了。
“娘。”林氏不冷不热的说了一句:“二弟虽然不去扛包,但是也没少了家里的钱。”
许熙常年往外跑,每年二两银子,都没有缺了的,年底交给公中的二两银子,从来都是不拖着的。
“我说话轮到你插嘴了吗?”汪氏立马拿出了婆婆的架势,本想刺一下二房,谁知道有个吃里扒外的。
话糙理不糙,林氏也不想搭理她,反正对汪氏,素来是有意见的。
“好了,吵什么吵,吃饭,三郎呢,快叫三郎过来,今天有鱼,给三郎多补补。”姜氏拄着拐杖,走了进来。
许三郎就在门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