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城一年之中有两大诗会,一是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夕,再就是中秋诗会。这两大文人聚会,朝廷也极为看重,会参与其中。
除了这两大诗会以外,也还有其他许多文人聚会,比如春游踏青,比如其他一些节庆日子,也颇为盛大。至于文人圈子的好友之间聚会,那就数不胜数了。
上元佳节,全城灯火通明,汴梁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出门逛花灯。中秋佳节却不然,民众们出门的不多,多在自己家中,好友闲叙,亲属娱乐。
但是城中的各大名店,却早已人满为患。文人士子们穿着自己最得体的衣服,把发髻梳得一丝不苟,冠帽更要戴得不能有丝毫的歪斜。白天的时候,那些街边净面的小摊,也会被这些文人士子挤满。
年轻人折扇在手,时不时拂过胸膛,显出仪表不凡的模样,君子风流的气度。
正店名楼的姑娘们,也早早梳洗的干干净净,娥眉粉黛,甚至也把琴弦反复调试到最佳状态,等待着今日光临的客人们。
甘奇自然也做了一番打扮,年不满二十,倒是不必戴冠,一个清爽的发髻即可,只是甘奇的儒衫看起来有些老旧,虽然没有什么褶皱,但是一看就知道有些年头了,淡蓝色已经微微泛青黄。
显然这件衣服不是甘奇自己的,而是甘奇父亲的衣服。被吴巧儿用炭斗熨烫了许久,才把上面的褶皱熨平。
与甘奇同行的苏轼则不然,一身青色儒衫,说不尽的文人潇洒。还有一个苏辙,与苏轼穿得差不多,兄弟俩相得益彰。
若非吴巧儿坚持,甘奇哪里愿意穿这身出门?还是那套粉红绸缎刺绣花鸟的袍子合身。对的,就是粉红色,兴许还可以叫“绯色”,极为骚气的粉红。
在唐之时,男人就开始穿粉红色,这是身份的象征,官服就有许多粉色的。到得后来,民间也开始流行粉色,到得如今大宋,红色是标准的官服颜色,甚至皇帝也多穿红色官服,粉红色算是在跟风流行。后人兴许难以想象古代街上的男人,时不时穿一身骚气粉红出门。
遇仙楼里早已人满为患,倒也没有人注意楼里又进来了两个年轻人,今夜诗会,所以那些闺房里并没有入幕之宾。所有人都在遇仙楼的雅苑花园之中。
雅苑花园里,条案一张一张,到处都是成群结队文人正在谈笑风生。如甘奇与苏轼这般三人一伙的,当真少见。读书人没有点人脉圈子,不免被人看轻,再加上甘奇穿的那一套几十年的老儒衫,所以那些伺候人的小厮们都懒得往这三人身边凑,大概是觉得这三人翻遍口袋也翻不出几个打赏钱。
好在甘奇与苏轼、苏辙三人也能自得其乐,点了酒菜,迟迟不见人送来,三人倒也不生气,自顾自调笑着。
苏轼虽然是个外地人,但是他对这遇仙楼比甘奇还要熟悉一些,还与甘奇笑道:“甘兄,头前我与弟弟来过一次这里,这楼里的姑娘,当真不是成都那种小地方可以比的,不论是身姿还是妆容,亦或者琴技唱腔,皆是顶尖。”
苏轼说着说着,还竖起大拇指,可见夸得真心。
甘奇闻言答道:“子瞻岂能说成都是小地方?”
苏轼连连摆手说道:“以往在成都求学的时候,还觉得成都是个大城池,到得汴京一比,算不得什么了。”
“子瞻,上次你既然来过,缘何没有听你谈起其中雅事啊?”甘奇笑着说道,所谓雅事,便不用多说了。
甘奇一问,苏轼还未回答,一旁的苏辙已然笑道:“甘兄,头前几天,家父在此会客,家父当面,兄长还能有什么雅事可谈?哈哈……”
“哦,原道是这般,难怪子瞻头前一开口就说要来遇仙楼,怕是已经看好了哪个姑娘了吧?”甘奇取笑一语。
苏轼此时也不矫情,说道:“一个姓萧的姑娘家,挺好。稍后且看我送她一曲,让她一曲闻名天下知。”
“子瞻上一次怎么不送他一曲?”甘奇问道。
苏轼闻言,把头一昂,答道:“宴客之时,不好发挥,总要照顾着众人脸面。”
此时的苏轼,当真是年轻,年轻的傲气展露无疑,听得甘奇只夸:“子瞻大气!”
苏辙也点头说道:“看多了兄长的词,再听别人填的,当真是味同嚼蜡。”
有时候,天才与凡人,就是这么大的差距,有些人读了一辈子书,诗词文章还离不开一个“憋”字,有些人提起笔,什么东西都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苏轼忽然抬手指了指甘奇身后,开口问道:“甘兄,你可是认识那人?那人一直往你在看。”
甘奇闻言回头一看,还真碰到熟人了,答道:“认得认得,那是我同族之人,名唤甘正,国子学的大才。”
苏轼倒是疑惑起来,问道:“国子学之人,缘何不去汝南郡王府,却到这里来了?”
甘奇摇摇头表示不知。
却是不远处的甘正见得甘奇回头来看自己,立马与左右之人开口说道:“诸位兄台,当真失礼了,不能久陪,时候不早,该告辞了。”
左右之人连忙起身,有人答道:“甘兄只管去,你能来这里陪着昔日同窗们坐坐,已然周到了。再晚了,怕是王府那边宴会就开始了,诸多先生当面,迟到了可就真正失了大礼。”
又有人说道:“甘兄快去,切不可因小失大。”
甘正左右拱手,又往甘奇这边看得几眼,忽然低头与身旁之人说得几语,再见他左右之人,皆往甘奇这边看来,一边看还一边点头。
苏轼见得这般场景,问道:“甘兄,既然是同族兄弟,要不要过去照面一二?”
“不必。”甘奇答道。
苏轼其实也看出了不对劲,便也不多问,只是随意口气说道:“国子学大才啊!”
甘奇听得出苏轼语气中的揶揄,便也知道苏轼看出了他与甘正的不对付,笑道:“子瞻何必小气。”
“哈哈……甘兄头前不是还夸兄长大气吗?”苏辙出言一语。
三人立马前仰后合起来,苏轼也自嘲道:“我向来小气。”
此时却见甘正从甘奇身边不远路过,昂首挺胸,折扇轻挥,刚刚路过甘奇身边,甘正还忽然回头一语:“诸位兄台,若是王府那边散得早,我便再来寻你们,今夜不醉不归。”
已然隔了十几步距离的人也连忙答道:“老学士、老先生们多早眠,熬不得夜,王府那边宴会定然散得早,我们等你来,不醉不归。”
甘正闻言,点点头,脚步一抬,似乘风而走,说不尽的潇洒气度。
苏辙评价一语:“矫揉造作。”
苏轼笑道:“国子学大才啊!”
甘奇微微抬手,话还没说。
苏轼已然又道:“甘兄,你别说,我就是向来小气。”
甘奇也只有笑而不语。
苏辙接道:“这厮若是中个进士,十有八九能平地飞升!”
除了这两大诗会以外,也还有其他许多文人聚会,比如春游踏青,比如其他一些节庆日子,也颇为盛大。至于文人圈子的好友之间聚会,那就数不胜数了。
上元佳节,全城灯火通明,汴梁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出门逛花灯。中秋佳节却不然,民众们出门的不多,多在自己家中,好友闲叙,亲属娱乐。
但是城中的各大名店,却早已人满为患。文人士子们穿着自己最得体的衣服,把发髻梳得一丝不苟,冠帽更要戴得不能有丝毫的歪斜。白天的时候,那些街边净面的小摊,也会被这些文人士子挤满。
年轻人折扇在手,时不时拂过胸膛,显出仪表不凡的模样,君子风流的气度。
正店名楼的姑娘们,也早早梳洗的干干净净,娥眉粉黛,甚至也把琴弦反复调试到最佳状态,等待着今日光临的客人们。
甘奇自然也做了一番打扮,年不满二十,倒是不必戴冠,一个清爽的发髻即可,只是甘奇的儒衫看起来有些老旧,虽然没有什么褶皱,但是一看就知道有些年头了,淡蓝色已经微微泛青黄。
显然这件衣服不是甘奇自己的,而是甘奇父亲的衣服。被吴巧儿用炭斗熨烫了许久,才把上面的褶皱熨平。
与甘奇同行的苏轼则不然,一身青色儒衫,说不尽的文人潇洒。还有一个苏辙,与苏轼穿得差不多,兄弟俩相得益彰。
若非吴巧儿坚持,甘奇哪里愿意穿这身出门?还是那套粉红绸缎刺绣花鸟的袍子合身。对的,就是粉红色,兴许还可以叫“绯色”,极为骚气的粉红。
在唐之时,男人就开始穿粉红色,这是身份的象征,官服就有许多粉色的。到得后来,民间也开始流行粉色,到得如今大宋,红色是标准的官服颜色,甚至皇帝也多穿红色官服,粉红色算是在跟风流行。后人兴许难以想象古代街上的男人,时不时穿一身骚气粉红出门。
遇仙楼里早已人满为患,倒也没有人注意楼里又进来了两个年轻人,今夜诗会,所以那些闺房里并没有入幕之宾。所有人都在遇仙楼的雅苑花园之中。
雅苑花园里,条案一张一张,到处都是成群结队文人正在谈笑风生。如甘奇与苏轼这般三人一伙的,当真少见。读书人没有点人脉圈子,不免被人看轻,再加上甘奇穿的那一套几十年的老儒衫,所以那些伺候人的小厮们都懒得往这三人身边凑,大概是觉得这三人翻遍口袋也翻不出几个打赏钱。
好在甘奇与苏轼、苏辙三人也能自得其乐,点了酒菜,迟迟不见人送来,三人倒也不生气,自顾自调笑着。
苏轼虽然是个外地人,但是他对这遇仙楼比甘奇还要熟悉一些,还与甘奇笑道:“甘兄,头前我与弟弟来过一次这里,这楼里的姑娘,当真不是成都那种小地方可以比的,不论是身姿还是妆容,亦或者琴技唱腔,皆是顶尖。”
苏轼说着说着,还竖起大拇指,可见夸得真心。
甘奇闻言答道:“子瞻岂能说成都是小地方?”
苏轼连连摆手说道:“以往在成都求学的时候,还觉得成都是个大城池,到得汴京一比,算不得什么了。”
“子瞻,上次你既然来过,缘何没有听你谈起其中雅事啊?”甘奇笑着说道,所谓雅事,便不用多说了。
甘奇一问,苏轼还未回答,一旁的苏辙已然笑道:“甘兄,头前几天,家父在此会客,家父当面,兄长还能有什么雅事可谈?哈哈……”
“哦,原道是这般,难怪子瞻头前一开口就说要来遇仙楼,怕是已经看好了哪个姑娘了吧?”甘奇取笑一语。
苏轼此时也不矫情,说道:“一个姓萧的姑娘家,挺好。稍后且看我送她一曲,让她一曲闻名天下知。”
“子瞻上一次怎么不送他一曲?”甘奇问道。
苏轼闻言,把头一昂,答道:“宴客之时,不好发挥,总要照顾着众人脸面。”
此时的苏轼,当真是年轻,年轻的傲气展露无疑,听得甘奇只夸:“子瞻大气!”
苏辙也点头说道:“看多了兄长的词,再听别人填的,当真是味同嚼蜡。”
有时候,天才与凡人,就是这么大的差距,有些人读了一辈子书,诗词文章还离不开一个“憋”字,有些人提起笔,什么东西都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苏轼忽然抬手指了指甘奇身后,开口问道:“甘兄,你可是认识那人?那人一直往你在看。”
甘奇闻言回头一看,还真碰到熟人了,答道:“认得认得,那是我同族之人,名唤甘正,国子学的大才。”
苏轼倒是疑惑起来,问道:“国子学之人,缘何不去汝南郡王府,却到这里来了?”
甘奇摇摇头表示不知。
却是不远处的甘正见得甘奇回头来看自己,立马与左右之人开口说道:“诸位兄台,当真失礼了,不能久陪,时候不早,该告辞了。”
左右之人连忙起身,有人答道:“甘兄只管去,你能来这里陪着昔日同窗们坐坐,已然周到了。再晚了,怕是王府那边宴会就开始了,诸多先生当面,迟到了可就真正失了大礼。”
又有人说道:“甘兄快去,切不可因小失大。”
甘正左右拱手,又往甘奇这边看得几眼,忽然低头与身旁之人说得几语,再见他左右之人,皆往甘奇这边看来,一边看还一边点头。
苏轼见得这般场景,问道:“甘兄,既然是同族兄弟,要不要过去照面一二?”
“不必。”甘奇答道。
苏轼其实也看出了不对劲,便也不多问,只是随意口气说道:“国子学大才啊!”
甘奇听得出苏轼语气中的揶揄,便也知道苏轼看出了他与甘正的不对付,笑道:“子瞻何必小气。”
“哈哈……甘兄头前不是还夸兄长大气吗?”苏辙出言一语。
三人立马前仰后合起来,苏轼也自嘲道:“我向来小气。”
此时却见甘正从甘奇身边不远路过,昂首挺胸,折扇轻挥,刚刚路过甘奇身边,甘正还忽然回头一语:“诸位兄台,若是王府那边散得早,我便再来寻你们,今夜不醉不归。”
已然隔了十几步距离的人也连忙答道:“老学士、老先生们多早眠,熬不得夜,王府那边宴会定然散得早,我们等你来,不醉不归。”
甘正闻言,点点头,脚步一抬,似乘风而走,说不尽的潇洒气度。
苏辙评价一语:“矫揉造作。”
苏轼笑道:“国子学大才啊!”
甘奇微微抬手,话还没说。
苏轼已然又道:“甘兄,你别说,我就是向来小气。”
甘奇也只有笑而不语。
苏辙接道:“这厮若是中个进士,十有八九能平地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