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杜松不愿意落井下石,洪涛也不强求。但对于丁顺的表现必须予以迎头痛击,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自信没毛病,但不能自傲。一场大战都没打过,仅凭书本上的东西也没资格骄傲。
“……万岁爷,学生这次又错在了何处?”
但丁顺并不像王承恩和蹴鞠队员们那般恭顺,被皇帝当面批评之后马上认罪,虽然少了几分傲气,却没有半点认错的意思,还在顶嘴。
“称为建虏可以,但不要忘了他们已经称帝建国,国号大金,不再是原来的部落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傻眼了吧,朕今天再给你上一课,想建国必要有盟友。
你也说了,女真人三面强敌环伺,朝鲜、蒙古、大明,哪一个都不是能轻易言和的,可他们依旧选择了称帝建国,这又该何解?”
丁顺真的有重大判断失误吗?确实有,洪涛还没到看谁胡子比自己浓密就公报私仇的地步。
作为陆军参谋长,责任是协助陆军总督制定作战计划,必须具备大局观,眼光不能只盯着战场上的敌我兵力,还得多看多想一些东西。对其要求也得比普通将领高至少一个档次,否则为啥别人只能当参谋,伱却多个长字?
“朝鲜人?”这时李如樟看着地图略有所悟,只是不太敢确定。
“有可能!”洪涛点了点头,没继续往下讲,而是用眼神扫视着桌边的每个人。
“……难道还有蒙古人?”丁顺觉得这种眼神很熟悉,在海户司的课堂上,每当还有正确答案时皇帝就会如此巡视下面的每个孩子。
“也有可能,或者朝鲜人和蒙古人都参与了。假如女真人此次调集了十万兵马,最少也得再有十万辅兵,算下来的话他们在南边就剩不下什么兵力了。
如果朝鲜人没与其结盟,此时趁机大举北上会占很大便宜。但朝鲜人纹丝不动,节前还专门派使节前来想让朕同意在铁山再增设一处铸造厂,言之凿凿需要更多火炮才能加紧北伐。
如果蒙古人未与其私下达成了某种默契,努尔哈赤也不敢深入辽西。他难道不怕与大明战至正酣时被蒙古骑兵断了后路?那样一来,十万精锐恐怕连两成都回不去了。”
这时洪涛收回了鼓励的眼神,来了个归纳总结,把李如樟和丁顺的猜测全接受了,并挨个做出了简单的逻辑分析,以证明其合理性。
“可这有些说不通啊……陛下恕罪,臣想入迷了,一时无状!”杜松越听越迷糊,既觉得有道理又觉得没道理,疑虑脱口而出,然后才意识到面对的不是参谋而是皇帝,赶紧大礼请罪。
“王承恩,你来!”洪涛眉头一皱,比听了丁顺的战况分析还烦。好不容易整理出来的思路,一下子全被打断了,还不能发火,只好回头努了努嘴。
“杜总兵,万岁爷有旨,在军中行军规,有违犯者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军法从事。您未曾知情,咱家这里暂且先不记录在案了,勿要再犯,切记切记!”
在这种级别的会议上,王承恩基本是没有发言权的,正揣着手百无聊赖呢,一听说还有自己发挥的机会,马上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再从腰带上拿起亮闪闪的钢笔,皮笑肉不笑的警告了杜松一顿。
“杜总兵是想说与女真人结盟得不到好处对吧?你换个角度想一想,有没有可能好处不仅仅需要拿到手的才算,能让对手有损失也应该归于好处呢?
朝鲜和蒙古各部,与我朝就属于此种,用面和心不和形容更恰当。他们都不愿意看到大明强盛起来,但又都没能力为此与我朝正面对抗。
此时如果有人肯站出来当出头鸟,他们明面上不会支持,暗地里肯定非常高兴,并巴不得我朝吃个大败仗。女真人就是出头鸟,所以朝鲜人才会与他们明着征战不断,暗中偷偷媾和,还帮忙购买粮食、铁器、乃至走私火炮。
蒙古人也一样,大批兵马带着辎重想抵达喜峰口攻城,必须要通过喀尔喀五部的领地。但他们好像没发现任何异动,任由女真大军招摇而过。
假如此战女真胜了,蒙古人什么话也不会讲,但女真人若是敢大举入关攻打京师,他们可能就会向我朝主动示好,愿意出兵相助。
最终我朝损兵折将,还要付出一大笔货物求着蒙古人出兵相救。女真人攻城掠寨,获取了大量关内人口和辎重,虽然没打下京城也算收获颇丰。朝鲜虽然没有直接拿到好处,却可以得到我朝极力拉拢,避免其倒向女真人。
看看吧,一场局部战争牵扯到至少四方的利益。最强大的我朝被消弱了,其它比较弱的三方各得所需,实力上升,整体局面趋于平衡。
过上几年,同样的事情可能又会来一次。有可能是相同的结局,也有可能结果不同。具体哪一方能最终获利,除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之外还有人为因素和偶然因素。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在短时间内大明不太可能得到蒙古大汗和朝鲜国王的真心帮助。道理很简单,大明实力最强也最富,消弱大明更符合另外三方的需求。”
强调完了纪律问题,洪涛继续阐述此次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既有军事方面的也有经济和地缘政治,比三国还复杂,居然出现了四国角力。
“……陛下以为我等该如何应对?”分析的挺全面,可惜杜松想不了那么全面,他现在只关心眼下。
“山海关留有多少兵马?”
“步兵20000骑兵2000。”
“古北口与喜峰口呢?”
“各有4000步兵。”
“再给古北口和喜峰口各调2000步兵、10门火炮以及弹药。桃林口、界岭口、义院口、一片石各派500步兵3门火炮。参谋部要派专人在这几个重点关隘盯着,不许出关迎战。”
大概问了问杜松的兵力部署情况,洪涛开始重新调配。转眼间就分出去近万步兵和二十多门火炮,好像算准了敌人不会来大举进攻山海关。
(本章完)
“……万岁爷,学生这次又错在了何处?”
但丁顺并不像王承恩和蹴鞠队员们那般恭顺,被皇帝当面批评之后马上认罪,虽然少了几分傲气,却没有半点认错的意思,还在顶嘴。
“称为建虏可以,但不要忘了他们已经称帝建国,国号大金,不再是原来的部落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傻眼了吧,朕今天再给你上一课,想建国必要有盟友。
你也说了,女真人三面强敌环伺,朝鲜、蒙古、大明,哪一个都不是能轻易言和的,可他们依旧选择了称帝建国,这又该何解?”
丁顺真的有重大判断失误吗?确实有,洪涛还没到看谁胡子比自己浓密就公报私仇的地步。
作为陆军参谋长,责任是协助陆军总督制定作战计划,必须具备大局观,眼光不能只盯着战场上的敌我兵力,还得多看多想一些东西。对其要求也得比普通将领高至少一个档次,否则为啥别人只能当参谋,伱却多个长字?
“朝鲜人?”这时李如樟看着地图略有所悟,只是不太敢确定。
“有可能!”洪涛点了点头,没继续往下讲,而是用眼神扫视着桌边的每个人。
“……难道还有蒙古人?”丁顺觉得这种眼神很熟悉,在海户司的课堂上,每当还有正确答案时皇帝就会如此巡视下面的每个孩子。
“也有可能,或者朝鲜人和蒙古人都参与了。假如女真人此次调集了十万兵马,最少也得再有十万辅兵,算下来的话他们在南边就剩不下什么兵力了。
如果朝鲜人没与其结盟,此时趁机大举北上会占很大便宜。但朝鲜人纹丝不动,节前还专门派使节前来想让朕同意在铁山再增设一处铸造厂,言之凿凿需要更多火炮才能加紧北伐。
如果蒙古人未与其私下达成了某种默契,努尔哈赤也不敢深入辽西。他难道不怕与大明战至正酣时被蒙古骑兵断了后路?那样一来,十万精锐恐怕连两成都回不去了。”
这时洪涛收回了鼓励的眼神,来了个归纳总结,把李如樟和丁顺的猜测全接受了,并挨个做出了简单的逻辑分析,以证明其合理性。
“可这有些说不通啊……陛下恕罪,臣想入迷了,一时无状!”杜松越听越迷糊,既觉得有道理又觉得没道理,疑虑脱口而出,然后才意识到面对的不是参谋而是皇帝,赶紧大礼请罪。
“王承恩,你来!”洪涛眉头一皱,比听了丁顺的战况分析还烦。好不容易整理出来的思路,一下子全被打断了,还不能发火,只好回头努了努嘴。
“杜总兵,万岁爷有旨,在军中行军规,有违犯者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军法从事。您未曾知情,咱家这里暂且先不记录在案了,勿要再犯,切记切记!”
在这种级别的会议上,王承恩基本是没有发言权的,正揣着手百无聊赖呢,一听说还有自己发挥的机会,马上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再从腰带上拿起亮闪闪的钢笔,皮笑肉不笑的警告了杜松一顿。
“杜总兵是想说与女真人结盟得不到好处对吧?你换个角度想一想,有没有可能好处不仅仅需要拿到手的才算,能让对手有损失也应该归于好处呢?
朝鲜和蒙古各部,与我朝就属于此种,用面和心不和形容更恰当。他们都不愿意看到大明强盛起来,但又都没能力为此与我朝正面对抗。
此时如果有人肯站出来当出头鸟,他们明面上不会支持,暗地里肯定非常高兴,并巴不得我朝吃个大败仗。女真人就是出头鸟,所以朝鲜人才会与他们明着征战不断,暗中偷偷媾和,还帮忙购买粮食、铁器、乃至走私火炮。
蒙古人也一样,大批兵马带着辎重想抵达喜峰口攻城,必须要通过喀尔喀五部的领地。但他们好像没发现任何异动,任由女真大军招摇而过。
假如此战女真胜了,蒙古人什么话也不会讲,但女真人若是敢大举入关攻打京师,他们可能就会向我朝主动示好,愿意出兵相助。
最终我朝损兵折将,还要付出一大笔货物求着蒙古人出兵相救。女真人攻城掠寨,获取了大量关内人口和辎重,虽然没打下京城也算收获颇丰。朝鲜虽然没有直接拿到好处,却可以得到我朝极力拉拢,避免其倒向女真人。
看看吧,一场局部战争牵扯到至少四方的利益。最强大的我朝被消弱了,其它比较弱的三方各得所需,实力上升,整体局面趋于平衡。
过上几年,同样的事情可能又会来一次。有可能是相同的结局,也有可能结果不同。具体哪一方能最终获利,除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之外还有人为因素和偶然因素。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在短时间内大明不太可能得到蒙古大汗和朝鲜国王的真心帮助。道理很简单,大明实力最强也最富,消弱大明更符合另外三方的需求。”
强调完了纪律问题,洪涛继续阐述此次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既有军事方面的也有经济和地缘政治,比三国还复杂,居然出现了四国角力。
“……陛下以为我等该如何应对?”分析的挺全面,可惜杜松想不了那么全面,他现在只关心眼下。
“山海关留有多少兵马?”
“步兵20000骑兵2000。”
“古北口与喜峰口呢?”
“各有4000步兵。”
“再给古北口和喜峰口各调2000步兵、10门火炮以及弹药。桃林口、界岭口、义院口、一片石各派500步兵3门火炮。参谋部要派专人在这几个重点关隘盯着,不许出关迎战。”
大概问了问杜松的兵力部署情况,洪涛开始重新调配。转眼间就分出去近万步兵和二十多门火炮,好像算准了敌人不会来大举进攻山海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