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仙侠 > 覆宋
文 / 懒散成球

正文 第一卷 胡地西风卷苍狼 第二十一章 此去西土无知己(一)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柴宗训为什么赶在赵匡胤面前提到军队的事情呢?

    就是因为他知道,李筠和李重进两个人,一直都是赵匡胤的心腹大患。

    如果他能帮赵匡胤“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那赵匡胤绝对会欢迎至极!

    当然,这里说的“除掉”,并不是杀死李筠、李重进二人。

    这二人都是领兵一方的大将,又对柴氏皇朝忠心耿耿,日后即使到了西域,他二人也能发挥大作用。

    他说的“除掉”的意思,是带着二人离开后周,让赵匡胤避免一场刀兵之灾。

    这对赵匡胤来说,绝对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问题也不是没有。

    还是那句话,赵匡胤怎么知道他是真心想离开后周,还是准备拿到兵权后,立马翻脸呢?

    所以柴宗训才提出,只让李筠、李重进二人带不超过两千兵马,跟着他一起离开大周国境。

    赵匡胤身为一代雄主,如果连两千人都害怕的话,那他这个皇帝……估计就得让人好生再掂量掂量了。

    赵匡胤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当他听到柴宗训说可以把李筠和李重进带走,同时最多只带走两千兵马时,他的眼睛果不其然的亮了起来。

    柴宗训走了,李筠走了,李重进也走了,如此一来,他等于一下子去掉了三个心腹大患。

    这样的买卖,有的做啊!

    但赵匡胤也不可避免的担心,柴宗训这些话,到底是在糊弄他,还是真心实意的?

    所以他犹豫了一下,问到:“贤侄如何向我保证,李筠、李重进二人不会趁机闹事?”

    柴宗训早就在等着他这句话,当即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说过了,他们各带一千兵马,可以完全在你的监视下,到边境去等我,我会在边境和他们两人汇合,然后直接离开,这样你就不用担心他们会趁机搞事情了,不是吗?”

    他的话说的有理有据,连赵匡胤也不由信服地点了点头。

    但点过头之后,赵匡胤倏然一惊,他明白,自己已经被柴宗训给说动了!

    他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离开汴梁城才短短的不到半月的时间,柴宗训就突然变得这么伶牙俐齿了?

    想当初他还在汴梁城内的时候,又不是没跟柴宗训接触过,那时候的柴宗训,言谈举止完全符合他一个六岁孩童的身份,虽然聪慧,但却无处不显示出他的幼稚。

    可是这次回来,他却豁然发现,柴宗训说话条理清晰,思绪成熟,而且言语间完全没有一个孩童的幼稚,反倒是处处引导着话题的主动权,让自己都不知不觉间被他给绕了进去!

    这个发现让赵匡胤心底涌出一丝警惕,他不知道,这样一个柴宗训,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更不知道他若是把这样一个柴宗训给放走,日后会发生怎样的事?

    他竟莫名的从这个年仅六岁的柴宗训身上,感受到了一丝若有似无的危险!

    身为一个帝王,避免危险是他的本能,赵匡胤此时就是如此。

    他虽然已经被柴宗训给说动,认为他带着李筠、李重进二人离开大周,是一件好事,可他的本能却仍在拼命提醒他:不能放他们走,否则日后必定会后悔!

    一时间有些拿捏不定,赵匡胤也再次陷入了沉吟之中。

    看到赵匡胤突然间又犹豫起来,柴宗训心里也是咯噔一声,不明白又发生了问题。

    难道赵匡胤连这点儿胆量都没有,连两千人的兵马都怕?

    他觉得问题可能不是出现在这儿,毕竟赵匡胤也是驰骋沙场多年的悍将,当初追随周太祖郭威,南征北战,年纪轻轻就成为统兵一方的大员,后来更是被周世宗柴荣给看重,成为统领禁军的主将。

    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真的被李筠、李重进二人给吓到?

    事实上,赵匡胤在称帝之后,李筠、李重进二人确实造反了,但赵匡胤也很快就派兵马平定了这场叛乱,他自己甚至都没有出马,只是派出了马仔石守信、慕容延钊、高怀德等几个马仔,就轻轻松松将二李的叛乱给扑灭。

    他之所以犹豫,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

    柴宗训或许是因为灯下黑的缘故,还没有想到赵匡胤之所以在面对这么巨大的诱惑时,依然能保持冷静,纯粹是因为他的原因。

    但他对此也早已经有了准备。

    赵匡胤不开口,他就主动开口,打断他的思绪!

    柴宗训说做就做,当即毫不停歇地开口对赵匡胤说到: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其实朕还有一个要求!”

    “哦?”赵匡胤果然刚刚才冒起怀疑念头的心思,又被他给吸引住了,当即皱着眉头问到:“贤侄还想说什么?”

    柴宗训拍了拍座下的马头,让那匹渐渐躁动不安的骏马冷静下来,这才说到:

    “城中文武百官,虽然大多数都是墙头草一般的废物,但依然有不少忠臣义士,仍愿追随朕的左右,朕不忍弃他们而去,所以朕恳求赵世叔,若城中的文武官员或是百姓,愿意随朕一起去西域的,请赵世叔务必放行,不要难为他们!”

    他说这句话,一方面是因为早有谋划,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转移赵匡胤的注意力。

    赵匡胤果然上当,听到这番话,当即脸色变得极其难看,咬着牙似乎从牙缝里一个一个的蹦出字儿道:

    “贤侄过分了,若城中百姓与官员全都随你而去,那朕要这一个空荡荡的汴梁城来,又有何用?”

    柴宗训闻言哈哈大笑,当即一脸讥讽地看着赵匡胤问到:

    “怎么,赵世叔就连这点儿信心都没有,以为这汴梁城中,真有那么多忠臣义士吗?”

    说完他回过头,满脸不屑的指着城门口的方向说到:

    “赵世叔不妨看看,那里挤在一起的文武官员,大多都是在等着你进城,正准备向你阿谀奉承、大拍马屁的,若是城中真的有那么多人,愿意随朕而去,你以为就凭你这十万兵马,能拿下汴梁城?”

    赵匡胤听到他这番话,真是恨不得立马给自己一耳光!

    失态了,失态了呀!

    他其实早该想到,柴氏虽然在民间名望不错,但周世宗柴荣早逝,如今是他手握大权,又掌控着京城的二十万禁军,这些官员和百姓在面对切身的威胁时,有有谁敢站出来帮柴氏说话呢?

    他们只会服从强者,完全匍匐在自己的脚下,从此奉自己为主,因为自己手里掌握着刀枪,掌握着真理!

    而柴氏,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又有多少人肯为了他们,背井离乡,到遥远的西域苦寒之地去受罪?

    自己也是突然听到柴宗训说出那么大胆的话,才一下子慌了神,生怕柴宗训把汴梁城的人都给带走了。

    可仔细想想,愿意跟着柴宗训离开的人,恐怕万中无一吧?

    柴宗训提这个要求,多半是因为朝中有几个老顽固,比如范质、王溥等人,深受柴荣的恩典,不肯背叛旧主,所以想跟他一起远赴西域,展现自己的忠烈气节。

    可大部分的官员,其实还是愿意审时度势,留在朝中拼命向新主子献媚的!

    这么一想,赵匡胤顿时觉得心气儿平顺了许多,刚才的一丝慌乱也瞬间消散不见,反倒是把之前那一点点疑虑给消磨了,笑着对柴宗训说:

    “贤侄说的有道理,忠臣义士,甚为难得,朕理当礼敬这样的人物!也罢,朕就答应你,汴梁城中,若是有人愿意继续追随你,远赴西域,朕一定不会阻拦,并且还会赐予盘缠,让他们不至于因为背井离乡,而遭受苦难!”

    说实话,在听到赵匡胤这番回答时,连柴宗训都不得不在心底感叹:赵匡胤此人,确实是有个大胸襟的雄主!

    若非此人莫名早逝,又因为太忌惮兵变而自断臂助,只怕大宋当初真的会在他的带领下,收复幽云,一统中原,彻底恢复汉唐时期的强盛景象!

    自己提出的那三个条件,换做其他任何一个君主,恐怕都不会同意,可偏偏只有他,在认真的衡量了一番得失之后,居然做出意动的倾向。

    光以胸襟而论,此人倒是配得上与唐太宗、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并立,甚至还有超出之势。

    只是可惜了,一场斧声烛影,让此人英年早逝,也让大宋的中兴步伐,至此戛然而止。

    此后上任的宋太宗赵光义,虽然能力也算不错,但毕竟不如赵匡胤的雄才伟略,他不仅两次北伐失败,还将汉人的脊梁给打断了,从此以后,宋人成为软弱的代名词,不敢再复北望幽燕,甚至还和契丹人订立了耻辱的“澶渊之盟”,用岁贡来买平安!

    纵观世界历史上下数千年,强国向弱国交钱保平安的,恐怕仅此一例。

    也正因为如此,柴宗训才会不屑于赵宋的风骨,换做是他,宁愿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做这样苟且偷生的贪鄙之辈!

    眼见着赵匡胤似乎已经有了答应的迹象,柴宗训赶紧趁热打铁,想把这件事赶快确定下来。

    于是他对赵匡胤拱拱手道:

    “赵世叔既然已经答应了这一点,相比对前两个条件也没有异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不妨约法三章,将此事就此定下来,然后尽快完成皇位的交接,也免得赵世叔日思夜想,等的心痒难耐!”

    说完他故意晃了晃手中的长方形檀木盒子,引得赵匡胤不断注目!

    赵匡胤也被那唾手可得的诏书给勾得魂不守舍,这时候他已经失去了刚才的那一点点警觉,反而认为柴宗训提出的条件,相当不错。

    只要柴氏不留在国内,他就不用担心别人借助他们的身份来暗中搞事,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柴宗训到达西域后会怎样,那就不用他来操心了。

    西域数千年来一直战乱不休,从秦汉时期一直到五代十国,从未有过统一的时候,就连当初不可一世的盛唐,也只能勉强在这里占据一角,同时面对众多中小势力的围攻。

    他才不相信,柴宗训带着区区几千人,就能把整个西域给荡平了,然后威胁到赵氏!

    终于,他在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挣扎之后,狠狠地点了下头,对柴宗训应了一声:“好!”

    柴宗训当即心花怒放,要努力握紧自己的拳头,才能避免内心的狂喜从脸上泄露出来!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