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落幕后已是午时,依以往规例,当留五品及以上大臣入太极宫麟德殿宴饮。
不过如今太极宫仍是李渊居所,还未让出于李世民,李世民自然不便征用,于是便将宴饮的地址置在了内坊旁的光天殿。
“铮、铮、铮”
光天殿中,随着一阵琴音如流水般倾斜而出,紧接着一阵密集鼓点声响起,让人仿佛置身大胜之后的战场。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着,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秦王破阵乐首作于武德三年,李世民大败刘武周之时,那时关中同庆,将士们旧曲填新词,遂作此曲以贺大胜。
彼时李恪年幼,不过两岁,自然未能亲历盛事,不过如今听来,依旧觉壮阔非凡。
奏秦王破阵乐已臣李世民宴饮前的规程,一曲奏罢,大宴方才开席。
虽是庆贺李世民登基的宫廷宴会,但一阵寒暄后,席间仍旧难免朝中政务的商讨,李恪自然插不上嘴。
李恪早间站了许久,早就腹中空空,李恪只出了耳朵听着,嘴上却不曾停下。坐在李恪身旁的小胖子李泰见李恪如此,于是也举箸大快朵颐,只剩下比他们大不了多少,但却不得不注重太子仪态的李承乾在一旁故作老成地端坐着,眼中却颇有几分艳羡。
“今日朕初登皇位,欲定来年年号,众卿可有提议?”新帝年号乃是大事,酒过三巡之后,李世民便当众提了出来。
新皇登基,另设年号本就是应有之意,自古便是如此。不过年号意义重大,非比寻常,非朝之权贵或饱学之士不敢擅言。
就在众人沉思的时候,胸中已有腹稿的孔颖达站了出来。
孔颖达起身拜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如今海内靖平,天下安定,当渐重文事,臣以为‘昭文’二字甚好。”
孔颖达乃孔子嫡后,海内文宗,又为弘文馆十八学士之一,他自然足够分量来提这个年号,可他提议的年号却偏偏捅了篓子。
所谓昭文,光昭文事也,寓意如今天下已安,武事当次,以文事为先,孔颖达本就是儒家门人,会这样想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可他却没考虑到,如今在光天殿中坐着的可有不少武臣。
“突厥未灭,西域、辽东、吐蕃未平,武备岂能荒驰,孔颖达此言简直是包藏祸心。”
孔颖达之言一出,满朝的武城纷纷坐不住了,其中更以陈咬金和尉迟敬德的脾气最为火爆,就差指着孔颖达的面骂出来了。
唐朝风气开放,没有那么多的规矩,这些武臣又多是随着李世民一起打江山的人物,哪里会将孔颖达看在眼中。
不过孔颖达倒也是个硬骨头,面对这些个如狼似虎的猛将,竟也不甘示弱,反倒一句一句地回了回去,一时间整个大殿乱作了一锅粥。
“肃静,须知你等俱是朝中大臣,而非市井商贩,如今喧哗成何体统!”李世民见状,当机轻喝了一声,叫住了眼下杂乱的场面。
李世民发话,众人都悻悻闭上了嘴。
李世民吩咐道:“但有提议者,每人均写于纸上,由内侍交至朕的手中,不得喧哗。”
那些武臣大多出身行伍,虽通些文墨,但也颇为粗浅,要他们上阵杀敌,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亦非难事,但是提一个年号,却难住了他们,前后一盏茶的功夫,不过才呈上去十多个备选的年号。
彰武、贞亨、元初、咸兴
李世民口中念着这些年号,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显然,这些年号中无一是叫他满意的。
不过大殿中皱眉的还不止李世民,还有坐在李世民右侧下首的李恪。
李恪坐席离李世民很近,李恪竖起耳朵听了许久,却始终没有听到他脑海中的那个年号。
“咦?”李恪眉头轻锁,轻轻地唤了出来。
李恪的声音虽然不大,只有周围几人能够听到,但仔细说来仍旧有些失礼,毕竟这些年号都是朝中大臣所提,李恪一个孩童总不该去褒贬什么。
失礼终归是有些失礼,不过李恪年幼,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李恪的反应却偏偏落在了长孙无忌的眼中,长孙无忌想起今日李恪的异常,竟生出了将小事化大的意思。
“蜀王殿下之意似有不满,莫非也有腹稿在胸吗?”长孙无忌问的声音不大,但因为他们的席位离李世民很近,敲能叫李世民听到。
李恪没想到长孙无忌会突然这么说,他本能地抬头看向了李世民的方向,只见李世民看向他的眼神已经带上了些许的疑惑。
李丬清楚,这是长孙无忌在给李恪挖坑了,长孙无忌这么一问,李恪若是回答不上,必然会给李世民留下不学无术,娇纵傲慢的印象,对李恪极为不利,而且这样一来李愎会在无形中开罪方向提议年号的那些朝中大臣,将关系弄僵。
而长孙无忌也是料定了李恪小小年纪,哪会想出叫李世民满意的年号,毕竟今日李世民问的突然,连朝中许多大臣都被问住了,更何况是刚刚开蒙的李恪。
唐史之上的李恪与长孙无忌乃是死对头,最后李愎是死在了长孙无忌的手中,可如今的李恪年只八岁,还远远没到能够威胁太子地位的时候,李恪自己也未曾想到,长孙无忌竟这么早便对他动了心思。
李恪无暇思量长孙无忌的想法,因为此时李世民的眼睛已经盯在了他的身上。
“哦?虎头也有拟好的年号呈上吗?”李世民看着李忝奇地问道。
此时的李恪已经没有了退路,李恪迎着李世民疑惑的眼神,只得硬着头皮站起身来,俯身道:“儿臣方才偶然想得一个年号,本也想以此为父皇分忧,但自觉才疏学浅,也不知该不该在父皇和众位饱学之士面前献丑。”
李世民听了李恪的话,笑道:“虎头有这份心便是好的,你尽管说来,自有众臣为你斧正。”
“诺。”李恪朗声应道。
李阖完了李世民的话,稍稍顿了顿,接着,他便在李世民还有长孙无忌等满朝文武的注目下吐出了两个字:“贞观。”
不过如今太极宫仍是李渊居所,还未让出于李世民,李世民自然不便征用,于是便将宴饮的地址置在了内坊旁的光天殿。
“铮、铮、铮”
光天殿中,随着一阵琴音如流水般倾斜而出,紧接着一阵密集鼓点声响起,让人仿佛置身大胜之后的战场。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着,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秦王破阵乐首作于武德三年,李世民大败刘武周之时,那时关中同庆,将士们旧曲填新词,遂作此曲以贺大胜。
彼时李恪年幼,不过两岁,自然未能亲历盛事,不过如今听来,依旧觉壮阔非凡。
奏秦王破阵乐已臣李世民宴饮前的规程,一曲奏罢,大宴方才开席。
虽是庆贺李世民登基的宫廷宴会,但一阵寒暄后,席间仍旧难免朝中政务的商讨,李恪自然插不上嘴。
李恪早间站了许久,早就腹中空空,李恪只出了耳朵听着,嘴上却不曾停下。坐在李恪身旁的小胖子李泰见李恪如此,于是也举箸大快朵颐,只剩下比他们大不了多少,但却不得不注重太子仪态的李承乾在一旁故作老成地端坐着,眼中却颇有几分艳羡。
“今日朕初登皇位,欲定来年年号,众卿可有提议?”新帝年号乃是大事,酒过三巡之后,李世民便当众提了出来。
新皇登基,另设年号本就是应有之意,自古便是如此。不过年号意义重大,非比寻常,非朝之权贵或饱学之士不敢擅言。
就在众人沉思的时候,胸中已有腹稿的孔颖达站了出来。
孔颖达起身拜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如今海内靖平,天下安定,当渐重文事,臣以为‘昭文’二字甚好。”
孔颖达乃孔子嫡后,海内文宗,又为弘文馆十八学士之一,他自然足够分量来提这个年号,可他提议的年号却偏偏捅了篓子。
所谓昭文,光昭文事也,寓意如今天下已安,武事当次,以文事为先,孔颖达本就是儒家门人,会这样想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可他却没考虑到,如今在光天殿中坐着的可有不少武臣。
“突厥未灭,西域、辽东、吐蕃未平,武备岂能荒驰,孔颖达此言简直是包藏祸心。”
孔颖达之言一出,满朝的武城纷纷坐不住了,其中更以陈咬金和尉迟敬德的脾气最为火爆,就差指着孔颖达的面骂出来了。
唐朝风气开放,没有那么多的规矩,这些武臣又多是随着李世民一起打江山的人物,哪里会将孔颖达看在眼中。
不过孔颖达倒也是个硬骨头,面对这些个如狼似虎的猛将,竟也不甘示弱,反倒一句一句地回了回去,一时间整个大殿乱作了一锅粥。
“肃静,须知你等俱是朝中大臣,而非市井商贩,如今喧哗成何体统!”李世民见状,当机轻喝了一声,叫住了眼下杂乱的场面。
李世民发话,众人都悻悻闭上了嘴。
李世民吩咐道:“但有提议者,每人均写于纸上,由内侍交至朕的手中,不得喧哗。”
那些武臣大多出身行伍,虽通些文墨,但也颇为粗浅,要他们上阵杀敌,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亦非难事,但是提一个年号,却难住了他们,前后一盏茶的功夫,不过才呈上去十多个备选的年号。
彰武、贞亨、元初、咸兴
李世民口中念着这些年号,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显然,这些年号中无一是叫他满意的。
不过大殿中皱眉的还不止李世民,还有坐在李世民右侧下首的李恪。
李恪坐席离李世民很近,李恪竖起耳朵听了许久,却始终没有听到他脑海中的那个年号。
“咦?”李恪眉头轻锁,轻轻地唤了出来。
李恪的声音虽然不大,只有周围几人能够听到,但仔细说来仍旧有些失礼,毕竟这些年号都是朝中大臣所提,李恪一个孩童总不该去褒贬什么。
失礼终归是有些失礼,不过李恪年幼,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李恪的反应却偏偏落在了长孙无忌的眼中,长孙无忌想起今日李恪的异常,竟生出了将小事化大的意思。
“蜀王殿下之意似有不满,莫非也有腹稿在胸吗?”长孙无忌问的声音不大,但因为他们的席位离李世民很近,敲能叫李世民听到。
李恪没想到长孙无忌会突然这么说,他本能地抬头看向了李世民的方向,只见李世民看向他的眼神已经带上了些许的疑惑。
李丬清楚,这是长孙无忌在给李恪挖坑了,长孙无忌这么一问,李恪若是回答不上,必然会给李世民留下不学无术,娇纵傲慢的印象,对李恪极为不利,而且这样一来李愎会在无形中开罪方向提议年号的那些朝中大臣,将关系弄僵。
而长孙无忌也是料定了李恪小小年纪,哪会想出叫李世民满意的年号,毕竟今日李世民问的突然,连朝中许多大臣都被问住了,更何况是刚刚开蒙的李恪。
唐史之上的李恪与长孙无忌乃是死对头,最后李愎是死在了长孙无忌的手中,可如今的李恪年只八岁,还远远没到能够威胁太子地位的时候,李恪自己也未曾想到,长孙无忌竟这么早便对他动了心思。
李恪无暇思量长孙无忌的想法,因为此时李世民的眼睛已经盯在了他的身上。
“哦?虎头也有拟好的年号呈上吗?”李世民看着李忝奇地问道。
此时的李恪已经没有了退路,李恪迎着李世民疑惑的眼神,只得硬着头皮站起身来,俯身道:“儿臣方才偶然想得一个年号,本也想以此为父皇分忧,但自觉才疏学浅,也不知该不该在父皇和众位饱学之士面前献丑。”
李世民听了李恪的话,笑道:“虎头有这份心便是好的,你尽管说来,自有众臣为你斧正。”
“诺。”李恪朗声应道。
李阖完了李世民的话,稍稍顿了顿,接着,他便在李世民还有长孙无忌等满朝文武的注目下吐出了两个字:“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