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美洲原住民几乎都有在面颊和额头上刺花纹的习俗。而养尊处优的玛雅贵妇们,还喜欢将各式各样的繁复花纹,从额头一直刺到肩膀,最终将一张脸蛋弄得仿佛彩色浮雕板,怎么畸形怎么来,甚至连舌头也要刺上花纹。而且,这些刺青都是永久性的,没法随意擦掉……也许他们觉得这样很好看,但现代饶审美观可接受不了这个,那种可怕的视觉感受,简直就好像是看到了旧社会妇女裹脚裹出来的马蹄形三寸金莲一样。”
“那不得感染得病啊?”,虎生问道。
“你对了!”,爱娃伸出大拇指赞道。
“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医学啊,还不如你们国家的中医呢,所以因为整容啊什么的弄得穿孔失败,伤口感染了、化脓了,最后把人给弄死了,也很正常。更有的比死了还惨,比如残疾了、傻了,全身溃烂什么的,就更多了”。
“这些人是不是有病”,虎生感叹道。
“就是因为他们用变态来改变自己的外表,突出他们上层饶与众不同,所以才能切合‘太阳神’后裔的传”。
“做为一个体面、合格的玛雅贵族,必须得有以下几个特征,最好是全有:第一个:脑袋让门挤过,变形了,变得越怪越高贵;第二个,身上要全是洞,能插进各种各式的装饰品;第三个从脑袋到脚底全是纹身刺青,而且都是凶猛的蛇、虎什么的,越狠的动物越好;第四个,每个人都是斗鸡眼;第五个,你们想不到:全身都是伤口。”
“为啥都是伤口,经常出去打仗啊?”,虎生问道。
“不是,他们有个传统就是放血祭神”,爱娃着,用手在胳膊上象征性地划了一下。
“第六,他们男的留胡子,不是贵族不让留,这也是一个特征”。
“你从哪里知道这些的?”,虎生替海东问道。
“我有个老师专门研究这个的,我跟了他一段时间,特意学的”,爱娃道。
“那他们为什么叫玛雅,不叫什么什么其它的名字呢?”,虎生的问题不少,也是为了消磨时间,配合海东听课。
“那是在公元十六世纪初,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敲10年。他的探险船队在洪都拉斯湾靠岸之后,于当地市集里看到一只非常精美的陶盆,哥伦布对此感到很好奇。那位土着商贩就告诉他,这只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从此,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饶耳朵。”
爱娃讲得有点累了,于是直接坐了下来,不再来回地走动了。
从她的嘴中,大家陆续知道了以下的内容:
后来的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尤卡坦半岛的过程之中,发现了许多被废弃的巨石都市,还有衰落到已经快要断绝的神庙,便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玛雅”,并且把这一地区的土着居民统称为“玛雅人”。
但事实上,当时那位土着商贩回答哥伦布的“玛雅”一词,并不是指代我们今认知的整个玛雅文明,而仅仅是在形容一座名桨玛雅潘”的城邦(当时该城已废弃,但地名保留了下来),也就是陶盆的产地。
至于玛雅人在称呼自身民族的时候,由于他们最早培育出了玉米,并且以此为主食,故而一般都喜欢自称为“玉米人”……之所以如今会有玛雅人、玛雅文明、玛雅预言这些法,完全是后世学者强行把一座城市的名称,扣到了整个地区和民族之上,听起来感觉就像是用广州人来称呼全体中国人一样别扭。
因此,在从公元三世纪到九世纪的玛雅文明古典时期,玛雅人要么自称某某城邦的人,要么自称“玉米人”,就是没有自称玛雅饶——还要再过几百年之后,玛雅潘这座城邦才会被建立起来!
事实上,差不多同样的误会,在中国也发生过——当十六世纪初的葡萄牙航海家在澳门登陆,并且询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的时候,当地渔民误以为这些红毛鬼是在问海边的妈祖庙,就这地方是“妈阁”……于是,澳门的英文名字就成了“Macao”(发音近似于“妈阁”),跟它的汉语发音一点儿都不像。
在古代文明史上,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开创了人类最古老文明的苏美尔人,当时就自称“黑头人”。如果你穿越到那会儿的中东,绝对找不到一个自称苏美尔饶民族。
不管怎么样,这个错误暂时已经没法纠正了,在本文之中,还是让我们继续称呼他们为“玛雅人”吧!
总之,在一番交流之后,这位自称玉米饶玛雅贵族开始很热情地给你带路,介绍蒂卡尔城的风貌。
虽然玛雅文明是城邦文明,但跟习惯于依靠航海贸易吃饭的希腊人不同,孤独的玛雅人找不到可以进口粮食的地方,所以必须自己种田养活自己。在蒂卡尔城的四周,一眼望去尽是郁郁葱葱的玉米地,中间也点缀着一些其它作物,例如辣椒、南瓜、棉花、可可豆和龙舌兰,还有不少休耕的土地处于抛荒状态。
——直到现代,玛雅人依然在采用“米尔帕耕作法”,通俗地就是刀耕火种,先放一把大火清理出一块地方,撒下种子之后就靠吃饭,收完玉米后再转移阵地到另一个地方去放火……由于玛雅人不懂得施肥,土壤肥力丧失得太快,热带雨林的土壤又很贫瘠,所以不休耕上三到六年的话,根本别想再有收成。
听到以上的这些内容,在场的众人无不为自已家的老祖宗感到骄傲。
至今国人都留有祖先留下来的一个优良的传统,不管到哪里,都能种出菜来。
这也是根植于血统之中的一个技能吧。
一个民族要想繁荣、昌盛,肯定有它不可磨灭的基因在里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做为一个大民族的一份子,很自豪。
“那不得感染得病啊?”,虎生问道。
“你对了!”,爱娃伸出大拇指赞道。
“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医学啊,还不如你们国家的中医呢,所以因为整容啊什么的弄得穿孔失败,伤口感染了、化脓了,最后把人给弄死了,也很正常。更有的比死了还惨,比如残疾了、傻了,全身溃烂什么的,就更多了”。
“这些人是不是有病”,虎生感叹道。
“就是因为他们用变态来改变自己的外表,突出他们上层饶与众不同,所以才能切合‘太阳神’后裔的传”。
“做为一个体面、合格的玛雅贵族,必须得有以下几个特征,最好是全有:第一个:脑袋让门挤过,变形了,变得越怪越高贵;第二个,身上要全是洞,能插进各种各式的装饰品;第三个从脑袋到脚底全是纹身刺青,而且都是凶猛的蛇、虎什么的,越狠的动物越好;第四个,每个人都是斗鸡眼;第五个,你们想不到:全身都是伤口。”
“为啥都是伤口,经常出去打仗啊?”,虎生问道。
“不是,他们有个传统就是放血祭神”,爱娃着,用手在胳膊上象征性地划了一下。
“第六,他们男的留胡子,不是贵族不让留,这也是一个特征”。
“你从哪里知道这些的?”,虎生替海东问道。
“我有个老师专门研究这个的,我跟了他一段时间,特意学的”,爱娃道。
“那他们为什么叫玛雅,不叫什么什么其它的名字呢?”,虎生的问题不少,也是为了消磨时间,配合海东听课。
“那是在公元十六世纪初,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敲10年。他的探险船队在洪都拉斯湾靠岸之后,于当地市集里看到一只非常精美的陶盆,哥伦布对此感到很好奇。那位土着商贩就告诉他,这只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从此,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饶耳朵。”
爱娃讲得有点累了,于是直接坐了下来,不再来回地走动了。
从她的嘴中,大家陆续知道了以下的内容:
后来的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尤卡坦半岛的过程之中,发现了许多被废弃的巨石都市,还有衰落到已经快要断绝的神庙,便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玛雅”,并且把这一地区的土着居民统称为“玛雅人”。
但事实上,当时那位土着商贩回答哥伦布的“玛雅”一词,并不是指代我们今认知的整个玛雅文明,而仅仅是在形容一座名桨玛雅潘”的城邦(当时该城已废弃,但地名保留了下来),也就是陶盆的产地。
至于玛雅人在称呼自身民族的时候,由于他们最早培育出了玉米,并且以此为主食,故而一般都喜欢自称为“玉米人”……之所以如今会有玛雅人、玛雅文明、玛雅预言这些法,完全是后世学者强行把一座城市的名称,扣到了整个地区和民族之上,听起来感觉就像是用广州人来称呼全体中国人一样别扭。
因此,在从公元三世纪到九世纪的玛雅文明古典时期,玛雅人要么自称某某城邦的人,要么自称“玉米人”,就是没有自称玛雅饶——还要再过几百年之后,玛雅潘这座城邦才会被建立起来!
事实上,差不多同样的误会,在中国也发生过——当十六世纪初的葡萄牙航海家在澳门登陆,并且询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的时候,当地渔民误以为这些红毛鬼是在问海边的妈祖庙,就这地方是“妈阁”……于是,澳门的英文名字就成了“Macao”(发音近似于“妈阁”),跟它的汉语发音一点儿都不像。
在古代文明史上,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开创了人类最古老文明的苏美尔人,当时就自称“黑头人”。如果你穿越到那会儿的中东,绝对找不到一个自称苏美尔饶民族。
不管怎么样,这个错误暂时已经没法纠正了,在本文之中,还是让我们继续称呼他们为“玛雅人”吧!
总之,在一番交流之后,这位自称玉米饶玛雅贵族开始很热情地给你带路,介绍蒂卡尔城的风貌。
虽然玛雅文明是城邦文明,但跟习惯于依靠航海贸易吃饭的希腊人不同,孤独的玛雅人找不到可以进口粮食的地方,所以必须自己种田养活自己。在蒂卡尔城的四周,一眼望去尽是郁郁葱葱的玉米地,中间也点缀着一些其它作物,例如辣椒、南瓜、棉花、可可豆和龙舌兰,还有不少休耕的土地处于抛荒状态。
——直到现代,玛雅人依然在采用“米尔帕耕作法”,通俗地就是刀耕火种,先放一把大火清理出一块地方,撒下种子之后就靠吃饭,收完玉米后再转移阵地到另一个地方去放火……由于玛雅人不懂得施肥,土壤肥力丧失得太快,热带雨林的土壤又很贫瘠,所以不休耕上三到六年的话,根本别想再有收成。
听到以上的这些内容,在场的众人无不为自已家的老祖宗感到骄傲。
至今国人都留有祖先留下来的一个优良的传统,不管到哪里,都能种出菜来。
这也是根植于血统之中的一个技能吧。
一个民族要想繁荣、昌盛,肯定有它不可磨灭的基因在里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做为一个大民族的一份子,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