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农长渊县唐军中军大营外,一队魁梧的骑兵飞驰而来,转眼之间,已经到了营门。
“晋王殿下!”看到为首那名汗水淋漓的俊朗将军,几名卫士连忙上前行礼。
李世民甩镫下马,将马缰扔给身后的随从,大步朝内走去,并随口问道:“诸位将军都到了吗?”
“回殿下!诸将皆已到达,就等殿下了。”卫士首领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好!”李世民满意点头,大步走入了大帐。
对峙这些日子,李世民并没有关在军营闭门造车,而是不时外出,多番察看四周地型和敌方大营,企图找到破敌良策。与之对峙的隋军主将是杨善会,对于杨善会这个,李世民也有过深入了解,依照他以往经历来说,这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这种人其实是很好对付的,但是事情到了这一步,他发现杨善会根本没有动兵的意识,防的是点滴不漏,没有给唐军半点机会。
渐渐地,李世民也就领会杨善会的意思了,只不过这一发现却让李世民感到深深的无力和悲哀。
大国征伐,历来行的是稳健正道,讲究以正克奇,隋朝资本雄厚、大势在握,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还用得着兵出险招吗?其实杨侗、杨善会等人苦心孤诣在此留下李世民,便有围点打援的意思……
大隋布下的这一局棋,可下也可不下,什么时候下都由大隋说了算,主动权全部都在大隋之手,而唐朝却不敢以国运去赌杨侗撤棋不下。大隋此举说白了,无非就是以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充足物资压倒李世民和李唐王朝,逼得李唐不得不调集兵马与隋军对峙。
驻扎在熊耳县的隋军本就是一支兵力充足、械备精良的精锐部队,又有洛阳就近支援,还有潼关、上洛方向的隋军遥相呼应,甚至还能从黄河对岸调派军队,可谓是兵员充足、武备精良、粮草充足,比之李唐,优势何止一星半点?此境下的杨善会完全是进可攻、退可守,根本不惧他李世民这支‘孤军’,在强大后援之下,杨善会就算想败都难。
如此,战争的主动权便牢牢掌握在了大隋的手里,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出现意外的话,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唐朝只能被大隋牵着鼻子走,按照大隋的期望的方式作战,从而彻底失去战争的主动权决定权,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除非答应李世民之前的请求,早早让出弘农郡,安然退到淅阳郡,然后采取闭关锁国谋生机的策略,埋头发展两三年,再跟大隋抬头相见。
但能决定的既不是进退维谷的李世民,也不是对李唐王朝处境心知肚明李建成,而是他们的父亲李渊,当然,从皇帝的角度上说,李渊的坚持也并没有错,只因李唐上下弥漫着一服悲观情绪,朝野上下都以为唐军畏隋如虎,连作战的勇气都没有,所以李渊不仅要让天下知道李唐敢战、能战,还要一场胜利振奋李唐丧失的精气神,这一点,李氏兄弟都理解,可理解归理解,但实力上的差距摆在那里,你让大家怎么打?
李世民无力的是出于李唐国情考虑,他不仅要胜,还要胜得漂漂亮亮的,否则,也会赢了当下,输掉全局。
大帐内,军中大将各抒己见。
侯君集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圣上让太子殿下坐镇朱阳关的战略意思无非是我军胜了的话,南北二军合力,将战果无限扩大;如果我军败了,则起到接应我军南下的作用。但是这么浅显的战略意图,能人无数的隋廷不会不知,甚至已经针对性的作出了多重应对之策,如果我们采纳这种打法,成功的可能十分渺茫。故而,我以为我们不能按照对隋朝百利无一害的既定套路来打。”
侯君集的观点被大步入内的李世民听了清楚,他阻止了众将的行礼,坐上主位之后,并让侯君集说出自己的战略意图:“说说你的战略意图。”
“喏。”侯君集应了一声,精神振奋的说道:“殿下,末将认为稳妥之策是先取淆关,再夺潼关,挥师关中。”
“理由呢?”李世民微微一笑,侯君集眼光独到,大局观非常强,具有冒险精神,很合李世民的脾胃,李世民对他特别关照,将之视为擎天玉柱来培养。
“崤关……东南两侧的山峰相互连接,多有深谷险崖。此处,兵家必争!……不过潼关易守难攻,我们拿下崤关之后,先不着急去打,先采取围而不打之法,调动隋朝各路兵马来援,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将隋军各路援军逐个击破。重要的是这一带山势险阻,不利于骑军冲锋,失去了骑兵之利的隋军还是隋军吗?”
“而潼关雄踞秦、晋、豫三地要冲,北控渭、洛之水,黄河之水抱关而下,南依秦岭,地势险要。此关在手,关中我有。关中大地不仅城池坚固,我大唐还在关中有雄厚的根基,若是我军攻入关中,必得到百姓的支持,军队兵源和粮食都不在话下,稍作休整,即可威胁雍北、凉州,杨侗视丝绸之路为经济重心,一旦这条经济要道受到我军破坏,隋廷必然上下震动,于四周调兵支援。”
“朝廷此时若是能够给予支持,挥师北伐,我们完全可以合力吞下汉阳、汉川、上洛三路隋军!重新把雍凉、巴蜀连成一片。”
大帐内顿时落针可闻,诸将听着侯君集的作战计划,默默的思索其中的可行性。
“侯将军的想法非常好。”
帐中沉默了片刻,闭目思索的宇文士及慢慢睁开了眼睛,作为晋王党中的后来者,与隋朝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宇文士及很会做人,他肯定了侯君集之策。
侯君集谦虚的说道:“多谢宇文御史认同,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李世民一系也有多个小团体,出身不高的侯君集在世家子弟众多的李世民麾下是一个异类般的存在,且他骄傲自负脾气臭,仗着李世民重视之因,着实是得罪了不少人,从而在金城惨败之后,落得无人代为说话的惨景,若非李世民一力担保,早就被李渊砍了,这让侯君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打那开始便学好收敛,变得谦虚低调起来,并努力与同僚交好。宇文士及在李唐王朝的职位不高,但他以前和李渊交情极好,李渊对他和别的大臣大有不同,且他妹妹是李渊十分庞爱的宇文昭仪,继室又是唐朝宗室寿光县主,因此,侯君集早有结交之心,将自己的态度摆得十分卑下。
“侯将军,我军如果按照你的思路来打,便彻底和太子殿下中断联系,成为深入敌境的孤军,却不知道你要如何攻、如何打?我担心如果冒进,会落得跟昔日东魏一样的下场。”宇文士及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很清楚潼关之险,也有一个折戟沉沙在潼关城下的活生生例子,那就是——东魏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高欢自晋阳起兵西征,派车骑大将军窦泰攻潼关,当时宇文泰屯兵于广阳,声称欲保陇西,却于暗地集结兵马准备奇袭窦泰。窦泰果然中计,等他发现宇文泰大军从天而降,慌忙依山结阵,但阵势还没结成,就被西魏铁骑破掉,窦泰兵败自杀!也正是因为窦泰的惨败激怒了高欢,间接的引发了后来东魏在弘农、沙苑、玉璧战役中的一系列惨败。
高欢的实力原本远高宇文泰,东魏大军甚至已经渡过黄河了,西魏当时危在旦夕,但就这样被宇文泰逆袭了。高欢的一系列惨败也让东魏永远失去攻取关中机会……归根结底还是东魏太过冒进。
潼关难啃是出了名的,当年占据绝对优势的东魏尚且奈何不得,更不要说处于绝对劣势的唐军了,宇文士及并不看好侯君集这个计划。
“再者说了,杨善会近在咫尺,我军一动他就能察觉到,我军失去突袭潼关之奇效。到时别说攻下潼关了,甚至还被他衔尾击破。”
“这……”一时之间,侯君集无话可说。
见他语塞,宇文士及不禁叹了口气,暂时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实际上,有一点他没有说,也不敢说:那就是隋朝可以承受杨善会、薛万均全军覆没的代价,因为强大的国力使隋朝轻而易举的卷土重来,而唐军不但败不起,甚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资格都没有,这是国力上的差距,不是现在的李唐王朝能够改变的。
宇文士及能够想到这点,李世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实在坐的所有将军都知道破局的最佳办法就是在李建成的掩护下,两军交替南撤,但李渊并没有同意他们的诉求。
在李世民看来,国内固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危机,但只要保住军队,那些不满声音也只能在暗中发发牢骚罢了,难道他们还敢造反不行?他之所以请求援军、提出扩军三十万的疯狂举动,不过是虚晃一枪而已,他本意是让李渊感受到唐朝的危境,是而同意他的撤军的诉求,继而巩固国土,埋头发展、苦练精兵,等时机成熟再与隋朝决一死战,可结果还是没能打消李渊的侥幸之心。
世人常说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事实上,大将敢不受的结果就是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汉周亚夫惨遭灭门之祸,根源不就是细柳营只知周亚夫,而不知皇帝所导致的吗?
外人尚且如此,父子之间所存在的军权之争,更加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李渊可以在任何事情容忍他的儿子,包括在朝堂上营结私党、拉帮结派,只要不涉及军权这个敏感神经,李渊全都可以不追究。惟独在军权上,李渊绝对不会容忍,哪怕是他最为倚重的两个儿子也不能动。
:。:
“晋王殿下!”看到为首那名汗水淋漓的俊朗将军,几名卫士连忙上前行礼。
李世民甩镫下马,将马缰扔给身后的随从,大步朝内走去,并随口问道:“诸位将军都到了吗?”
“回殿下!诸将皆已到达,就等殿下了。”卫士首领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好!”李世民满意点头,大步走入了大帐。
对峙这些日子,李世民并没有关在军营闭门造车,而是不时外出,多番察看四周地型和敌方大营,企图找到破敌良策。与之对峙的隋军主将是杨善会,对于杨善会这个,李世民也有过深入了解,依照他以往经历来说,这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这种人其实是很好对付的,但是事情到了这一步,他发现杨善会根本没有动兵的意识,防的是点滴不漏,没有给唐军半点机会。
渐渐地,李世民也就领会杨善会的意思了,只不过这一发现却让李世民感到深深的无力和悲哀。
大国征伐,历来行的是稳健正道,讲究以正克奇,隋朝资本雄厚、大势在握,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还用得着兵出险招吗?其实杨侗、杨善会等人苦心孤诣在此留下李世民,便有围点打援的意思……
大隋布下的这一局棋,可下也可不下,什么时候下都由大隋说了算,主动权全部都在大隋之手,而唐朝却不敢以国运去赌杨侗撤棋不下。大隋此举说白了,无非就是以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充足物资压倒李世民和李唐王朝,逼得李唐不得不调集兵马与隋军对峙。
驻扎在熊耳县的隋军本就是一支兵力充足、械备精良的精锐部队,又有洛阳就近支援,还有潼关、上洛方向的隋军遥相呼应,甚至还能从黄河对岸调派军队,可谓是兵员充足、武备精良、粮草充足,比之李唐,优势何止一星半点?此境下的杨善会完全是进可攻、退可守,根本不惧他李世民这支‘孤军’,在强大后援之下,杨善会就算想败都难。
如此,战争的主动权便牢牢掌握在了大隋的手里,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出现意外的话,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唐朝只能被大隋牵着鼻子走,按照大隋的期望的方式作战,从而彻底失去战争的主动权决定权,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除非答应李世民之前的请求,早早让出弘农郡,安然退到淅阳郡,然后采取闭关锁国谋生机的策略,埋头发展两三年,再跟大隋抬头相见。
但能决定的既不是进退维谷的李世民,也不是对李唐王朝处境心知肚明李建成,而是他们的父亲李渊,当然,从皇帝的角度上说,李渊的坚持也并没有错,只因李唐上下弥漫着一服悲观情绪,朝野上下都以为唐军畏隋如虎,连作战的勇气都没有,所以李渊不仅要让天下知道李唐敢战、能战,还要一场胜利振奋李唐丧失的精气神,这一点,李氏兄弟都理解,可理解归理解,但实力上的差距摆在那里,你让大家怎么打?
李世民无力的是出于李唐国情考虑,他不仅要胜,还要胜得漂漂亮亮的,否则,也会赢了当下,输掉全局。
大帐内,军中大将各抒己见。
侯君集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圣上让太子殿下坐镇朱阳关的战略意思无非是我军胜了的话,南北二军合力,将战果无限扩大;如果我军败了,则起到接应我军南下的作用。但是这么浅显的战略意图,能人无数的隋廷不会不知,甚至已经针对性的作出了多重应对之策,如果我们采纳这种打法,成功的可能十分渺茫。故而,我以为我们不能按照对隋朝百利无一害的既定套路来打。”
侯君集的观点被大步入内的李世民听了清楚,他阻止了众将的行礼,坐上主位之后,并让侯君集说出自己的战略意图:“说说你的战略意图。”
“喏。”侯君集应了一声,精神振奋的说道:“殿下,末将认为稳妥之策是先取淆关,再夺潼关,挥师关中。”
“理由呢?”李世民微微一笑,侯君集眼光独到,大局观非常强,具有冒险精神,很合李世民的脾胃,李世民对他特别关照,将之视为擎天玉柱来培养。
“崤关……东南两侧的山峰相互连接,多有深谷险崖。此处,兵家必争!……不过潼关易守难攻,我们拿下崤关之后,先不着急去打,先采取围而不打之法,调动隋朝各路兵马来援,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将隋军各路援军逐个击破。重要的是这一带山势险阻,不利于骑军冲锋,失去了骑兵之利的隋军还是隋军吗?”
“而潼关雄踞秦、晋、豫三地要冲,北控渭、洛之水,黄河之水抱关而下,南依秦岭,地势险要。此关在手,关中我有。关中大地不仅城池坚固,我大唐还在关中有雄厚的根基,若是我军攻入关中,必得到百姓的支持,军队兵源和粮食都不在话下,稍作休整,即可威胁雍北、凉州,杨侗视丝绸之路为经济重心,一旦这条经济要道受到我军破坏,隋廷必然上下震动,于四周调兵支援。”
“朝廷此时若是能够给予支持,挥师北伐,我们完全可以合力吞下汉阳、汉川、上洛三路隋军!重新把雍凉、巴蜀连成一片。”
大帐内顿时落针可闻,诸将听着侯君集的作战计划,默默的思索其中的可行性。
“侯将军的想法非常好。”
帐中沉默了片刻,闭目思索的宇文士及慢慢睁开了眼睛,作为晋王党中的后来者,与隋朝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宇文士及很会做人,他肯定了侯君集之策。
侯君集谦虚的说道:“多谢宇文御史认同,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李世民一系也有多个小团体,出身不高的侯君集在世家子弟众多的李世民麾下是一个异类般的存在,且他骄傲自负脾气臭,仗着李世民重视之因,着实是得罪了不少人,从而在金城惨败之后,落得无人代为说话的惨景,若非李世民一力担保,早就被李渊砍了,这让侯君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打那开始便学好收敛,变得谦虚低调起来,并努力与同僚交好。宇文士及在李唐王朝的职位不高,但他以前和李渊交情极好,李渊对他和别的大臣大有不同,且他妹妹是李渊十分庞爱的宇文昭仪,继室又是唐朝宗室寿光县主,因此,侯君集早有结交之心,将自己的态度摆得十分卑下。
“侯将军,我军如果按照你的思路来打,便彻底和太子殿下中断联系,成为深入敌境的孤军,却不知道你要如何攻、如何打?我担心如果冒进,会落得跟昔日东魏一样的下场。”宇文士及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很清楚潼关之险,也有一个折戟沉沙在潼关城下的活生生例子,那就是——东魏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高欢自晋阳起兵西征,派车骑大将军窦泰攻潼关,当时宇文泰屯兵于广阳,声称欲保陇西,却于暗地集结兵马准备奇袭窦泰。窦泰果然中计,等他发现宇文泰大军从天而降,慌忙依山结阵,但阵势还没结成,就被西魏铁骑破掉,窦泰兵败自杀!也正是因为窦泰的惨败激怒了高欢,间接的引发了后来东魏在弘农、沙苑、玉璧战役中的一系列惨败。
高欢的实力原本远高宇文泰,东魏大军甚至已经渡过黄河了,西魏当时危在旦夕,但就这样被宇文泰逆袭了。高欢的一系列惨败也让东魏永远失去攻取关中机会……归根结底还是东魏太过冒进。
潼关难啃是出了名的,当年占据绝对优势的东魏尚且奈何不得,更不要说处于绝对劣势的唐军了,宇文士及并不看好侯君集这个计划。
“再者说了,杨善会近在咫尺,我军一动他就能察觉到,我军失去突袭潼关之奇效。到时别说攻下潼关了,甚至还被他衔尾击破。”
“这……”一时之间,侯君集无话可说。
见他语塞,宇文士及不禁叹了口气,暂时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实际上,有一点他没有说,也不敢说:那就是隋朝可以承受杨善会、薛万均全军覆没的代价,因为强大的国力使隋朝轻而易举的卷土重来,而唐军不但败不起,甚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资格都没有,这是国力上的差距,不是现在的李唐王朝能够改变的。
宇文士及能够想到这点,李世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实在坐的所有将军都知道破局的最佳办法就是在李建成的掩护下,两军交替南撤,但李渊并没有同意他们的诉求。
在李世民看来,国内固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危机,但只要保住军队,那些不满声音也只能在暗中发发牢骚罢了,难道他们还敢造反不行?他之所以请求援军、提出扩军三十万的疯狂举动,不过是虚晃一枪而已,他本意是让李渊感受到唐朝的危境,是而同意他的撤军的诉求,继而巩固国土,埋头发展、苦练精兵,等时机成熟再与隋朝决一死战,可结果还是没能打消李渊的侥幸之心。
世人常说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事实上,大将敢不受的结果就是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汉周亚夫惨遭灭门之祸,根源不就是细柳营只知周亚夫,而不知皇帝所导致的吗?
外人尚且如此,父子之间所存在的军权之争,更加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李渊可以在任何事情容忍他的儿子,包括在朝堂上营结私党、拉帮结派,只要不涉及军权这个敏感神经,李渊全都可以不追究。惟独在军权上,李渊绝对不会容忍,哪怕是他最为倚重的两个儿子也不能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