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麻烦大了

第1075章 鏖战宽城(32)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进去看看,顺便找到最近的一期的题目,里面有九道题;试着考一考自己。

    具体一考,吓坏了。

    九道题仅仅完成了两道题,而且花费时间不少;另外七道题,根本解不出来。

    他不死心,继续打开另一期的九道题,结果依旧不好;这次仅解开一道题。

    执拗地再继续,好几期题目,基本都是只能解开其中一二道题。

    终于,他泄气了。同时,自信心遭受巨大打击。

    前面说过,早在九四年,马架子中学老师们集体去北京旅游那次,他就买回了一整套围棋经典工具书,就是手筋大全、死活大全、定式大全、布局大全这四部大部头。

    可惜,其后那么多年都只是浏览浏览,没有深入刻苦地研究。

    当时他本身棋力也远远不够,只是对定式大全那本书看得略多一些。

    说了半天,为什么水平总还是局限于目前的较低水平?

    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来天分确实不高,二来太不勤奋;后者的比重更高。

    环境啊、条件啊什么的也有关系,但影响小多了。

    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在于,他对自己不够狠,要求没那么高。

    还是更喜欢与别人较量,没有早早养成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具体到李铁如来说,小富即安的思想很浓厚;敲他下围棋的水平,在承德市正好又是不高不低,稀里糊涂地就也能得过且过。

    他曾经劝说王亚峰,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希望同伴少争一些闲气,多一些修炼自身;争取早日达到高水平,那时再争强好胜,岂不快哉?

    说实话,这建议确实很不错,没毛病。

    出处《史记·汉书·董仲舒传》,书中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释义表示与其羡慕,不如动手去干。

    道理

    ①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

    ②告诫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抓住观念、制度这个根本。

    意:你站在河塘边,与其急切地期盼着、幻想着鱼儿到手,还不如回去下功夫结好渔网,这样就不愁得不到鱼。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典故,也告诫人们,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

    例如,我们的目的是打鱼,但只有“退”而织好网,才有可能得到鱼。

    这里,“退”字很重要;“退”的意思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必要把目的暂时搁置起来,先去努力解决手段的问题;就如同我们要过河,得首先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一样。

    此言与磨刀不误砍柴工意义比较相近,前者属于文言,高档一些;后者是白话,糙点。

    在生活中,有的人看到别人先富起来了,会有羡慕之心,这当然是人之常情;但光羡慕是不行的,应该去努力掌握致富的本领,探寻致富的途径,这才是最根本和可行的,这就是“退而结网”。

    同理,对李亚峰而言,此劝告也是很恰当。

    他总是不服气别人说话高声大嗓,非常想尽快尽早拥有话语权;奈何,你本身实力既差,人望更加没有,争个什么劲呢?

    他总是看不起老白,当然老白更是早先明言,看不起他;私下里总对李铁如说,老白最下三滥、势利眼,对柴录丰虽然也是很看不起,却总是维持着,显得特别客气;不就是因为柴录丰是个药厂副厂长吗?

    殊不知,人家对有实力的人报以尊重态度,那是天经地义的,无关巴结还是不巴结。

    要么,你打桥牌水平比较高也行,要么你社会地位比较高也行,再或者,你其他方面不错,比如说下围棋或者什么的水平高,他勉强也能另眼看待。

    话虽如此,李铁如自己却也未能真正那样实践。

    下围棋至关重要的死活、手筋两方面基本功都很差,以致战斗力长期处于弱小状态。

    明明有大批题目,自己解不出来,也找不到答案,望洋兴叹啊。

    无奈,丢下题库足足一年多。

    上个月底,百无聊赖间,再次点进去碰运气;三鼓捣两鼓捣,无意间找到答案了!

    前一次是太粗心,而且电脑水平过低,居然没注意到,题目还有提示这个选项。

    原来那次,他只顾着寻找现成答案;这个真没有。

    找到提示,人家里面会显示一个正确选择,然后自己就可以慢慢推敲,一次一次地试探,总会找出正解。

    这是建立在,他的棋力尚属于还可以的范围;如果给出最重要的提示,依旧茫然找不到解题线索,那只能说明,棋力差距过大,根本还达不到进行相关训练的程度。

    这样他很快上瘾了,每一期题目解题率逐渐增长。

    到后来几乎能够全部解开,心里非常满足。

    其实,经过提示后才能解开题目,训练效果已经大大打了折扣。

    之前,他找到了一个笨方法。

    就是任何题目都只不过有几个点可以选择,那么他就一一去仔细计算。

    后来他才发现,那些解不开的难题,他都是不自觉地忽略了一二个点,没有去计算,下意识地认为那里不行。

    到后来做题做得多了才明白,那些被忽略的点,往往正是自己的“盲点”。

    盲点是对经验的某些方面的否认和忽视。

    因为这些经验与个人理想化的自我意象不相一致。

    例如,如果一个人以为自己才智过人,她就会易于忽视那些显示她的愚蠢的经验,正像一个学生向教师的智慧提出挑战的情形。

    通常的情况时,教师在这一天结束时,就早已将这件偶然的事件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并不是说这个学生错了,而正是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体验与教师理想化的自我不相一致,因此教师没有看到它。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