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远古时代,还是现代社会,以追求“名利”为代表的人类天性,一直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不管你观点如何,我们都很难否认它存在的事实。
这种“存在的事实”和文化中倡导的“理想”,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就象是两个顽强的战士,一个在“现实”中,一个在“理想”中,坚持着自己的存在。
在几十年前的“文革”时代,人民公社的农田里,总是有着很多的杂草,一直认为那是永远锄不掉的。
后来有了“自留地”,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在各家的“自留地”里,好象“永远”都没有杂草。
曾经对这种现象大发感慨。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意思是说,种田不要种公田,只有莠草长的骄。
种田不要种公田,只有莠草长的高。
这是《诗经》里的一段话。
在《春秋公羊传》中,也有“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说法。
春秋时期离我们现在已经有二千七百多年了,经过如此漫长的时空,居然与我们现代人在分田到户时的感慨惊人相似,真可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前几天看资料有这样一个调查:
让一个学校的二年级的学生写下自己的愿望,当调查结果出来以后,让人出乎意料是,这群稚嫩的孩子的答案是:“总经理,董事长,医生。”
当问为什么要当董事长时,一个孩子回答:“只有董事长才有权利,才会制服别人。”
唯有一个当医生的孩子还是要当院长。
其实孩子们的愿望并没有错,拿破仑不就说过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由此看来,二千多年的延续并没有结束,历史将继续下去。
那么我们的文化对于“名利”的定位错了吗?
古圣人说:“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是“名利”的敌人,“淡泊”是内心超脱尘世的豁达。
不为“名利”所累,有着面对一切的从容和冷静,富有远见卓识,而不俯仰随人。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世界万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人们对“名利”的理想化的观点好象始终没有变,把淡泊“名利”视为在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中,展现真正属于人的高贵品质。
定位不可谓不高。
我们当代公认的“文人”余秋雨先生认为:“关于追求名利的问题,这是一种用低层次的人生坐标来读解大千世界的思维习惯。”
“就像饥饿的人会误以为世界上一切人的行为都为了吃饭,挨冻的人都以为世界上一切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找衣服。其实这是一种以自己的认知水平所做出的判断,实际上世界上确实有大量的人并不是在为自己的名利奋斗”。
他告戒:“希望大家对世界改换一种读解方式,名利两字并不是大千世界的主要支柱。”
谁能发现以上观点有不对的地方吗?
多年的教育给人们观点是什么呢?
追求“名利”是极端个人利益,目光短浅,心胸狭窄。
为了“名利”难免会作出伤害他人的事情,同样为了“名利”可抛弃做人的自尊。
因此,“名利”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卑微龌龊,媚俗下贱,人格扭曲,异常贪婪的代名词,是一切堕落的开始,是世界万恶之源的基础。
总之,“名利”是太可怕了,是可怕的不能再可怕的东西,因为它经常能把人变成“鬼”。
“鬼”的确是让人害怕。
这也难免,在我们的周围,有谁喜欢那种见好处就争,看利益就抢,为了蝇头小利出卖人格,出卖朋友,一昧追求“名利”的人呢?
相信没有人喜欢。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呢?
分析原因有四:
一,“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侵犯别人利益;
二,“抢”,搅乱正常秩序,破坏游戏规则;
三,“蝇头小利,出卖人格和朋友”,利益太小,让人藐视。
出卖人格,令人厌恶。
出卖朋友,实在是有违基本道德。
四,“一昧追求”,眼睛只盯着眼前的这点利益,没有远大抱负,更没有“美好”前程。
问题是,如果同样是追求“名利”,却没有以上所讲的四个原因,我们能认可吗?
让我们还是按照以上的四个原因,把它们的意思完全相反,看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人?
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要,把利益让给他人;
二,遵记守法,从不破坏各种“规矩”;
三,目标远大,自尊自强,热心助人,珍惜友谊;
四,不受利益所动,抵御各种诱惑,有着崇高理想,前进的步伐有效而又扎实,有着美好未来。
这是社会“精英”,是老师和家长每天教育的内容,是有志青年向往的目标。
由此看来,意思相反,评价差别巨大,“垃圾”变成了“宝贝”,“败类”变成了“精英”。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有必要分析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一,最大的共性就是“追求”,无论是“名利”还是“理想”,他们都很努力。
二,最大的差别是“追求”的方式不同,不遵守起码的道德标准与符合“游戏规则”,如同铁路的道岔口,一同出发的列车,会奔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得到完全不同的评价。
三,最关键的地方是目标的差别,前者不守“规矩”,为“小利”而“争强”,极端自私;后者遵守各种“游戏规则”,追求方式和目标被主流社会认可,“理想”远大,让人羡慕。
换一个角度。
在我们的周围,有谁喜欢没有进取心,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人吗?
没有,为什么不喜欢呢?
因为没有理想就没有抱负,没有抱负就没有“斗志”,没有“斗志”就没有行动,没有行动就没有“成功”,而无论自己“成功”如何,在人们的基本标准里,各种各样的“成功”始终是人们的向往。
这种“存在的事实”和文化中倡导的“理想”,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就象是两个顽强的战士,一个在“现实”中,一个在“理想”中,坚持着自己的存在。
在几十年前的“文革”时代,人民公社的农田里,总是有着很多的杂草,一直认为那是永远锄不掉的。
后来有了“自留地”,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在各家的“自留地”里,好象“永远”都没有杂草。
曾经对这种现象大发感慨。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意思是说,种田不要种公田,只有莠草长的骄。
种田不要种公田,只有莠草长的高。
这是《诗经》里的一段话。
在《春秋公羊传》中,也有“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说法。
春秋时期离我们现在已经有二千七百多年了,经过如此漫长的时空,居然与我们现代人在分田到户时的感慨惊人相似,真可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前几天看资料有这样一个调查:
让一个学校的二年级的学生写下自己的愿望,当调查结果出来以后,让人出乎意料是,这群稚嫩的孩子的答案是:“总经理,董事长,医生。”
当问为什么要当董事长时,一个孩子回答:“只有董事长才有权利,才会制服别人。”
唯有一个当医生的孩子还是要当院长。
其实孩子们的愿望并没有错,拿破仑不就说过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由此看来,二千多年的延续并没有结束,历史将继续下去。
那么我们的文化对于“名利”的定位错了吗?
古圣人说:“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是“名利”的敌人,“淡泊”是内心超脱尘世的豁达。
不为“名利”所累,有着面对一切的从容和冷静,富有远见卓识,而不俯仰随人。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世界万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人们对“名利”的理想化的观点好象始终没有变,把淡泊“名利”视为在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中,展现真正属于人的高贵品质。
定位不可谓不高。
我们当代公认的“文人”余秋雨先生认为:“关于追求名利的问题,这是一种用低层次的人生坐标来读解大千世界的思维习惯。”
“就像饥饿的人会误以为世界上一切人的行为都为了吃饭,挨冻的人都以为世界上一切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找衣服。其实这是一种以自己的认知水平所做出的判断,实际上世界上确实有大量的人并不是在为自己的名利奋斗”。
他告戒:“希望大家对世界改换一种读解方式,名利两字并不是大千世界的主要支柱。”
谁能发现以上观点有不对的地方吗?
多年的教育给人们观点是什么呢?
追求“名利”是极端个人利益,目光短浅,心胸狭窄。
为了“名利”难免会作出伤害他人的事情,同样为了“名利”可抛弃做人的自尊。
因此,“名利”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卑微龌龊,媚俗下贱,人格扭曲,异常贪婪的代名词,是一切堕落的开始,是世界万恶之源的基础。
总之,“名利”是太可怕了,是可怕的不能再可怕的东西,因为它经常能把人变成“鬼”。
“鬼”的确是让人害怕。
这也难免,在我们的周围,有谁喜欢那种见好处就争,看利益就抢,为了蝇头小利出卖人格,出卖朋友,一昧追求“名利”的人呢?
相信没有人喜欢。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呢?
分析原因有四:
一,“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侵犯别人利益;
二,“抢”,搅乱正常秩序,破坏游戏规则;
三,“蝇头小利,出卖人格和朋友”,利益太小,让人藐视。
出卖人格,令人厌恶。
出卖朋友,实在是有违基本道德。
四,“一昧追求”,眼睛只盯着眼前的这点利益,没有远大抱负,更没有“美好”前程。
问题是,如果同样是追求“名利”,却没有以上所讲的四个原因,我们能认可吗?
让我们还是按照以上的四个原因,把它们的意思完全相反,看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人?
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要,把利益让给他人;
二,遵记守法,从不破坏各种“规矩”;
三,目标远大,自尊自强,热心助人,珍惜友谊;
四,不受利益所动,抵御各种诱惑,有着崇高理想,前进的步伐有效而又扎实,有着美好未来。
这是社会“精英”,是老师和家长每天教育的内容,是有志青年向往的目标。
由此看来,意思相反,评价差别巨大,“垃圾”变成了“宝贝”,“败类”变成了“精英”。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有必要分析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一,最大的共性就是“追求”,无论是“名利”还是“理想”,他们都很努力。
二,最大的差别是“追求”的方式不同,不遵守起码的道德标准与符合“游戏规则”,如同铁路的道岔口,一同出发的列车,会奔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得到完全不同的评价。
三,最关键的地方是目标的差别,前者不守“规矩”,为“小利”而“争强”,极端自私;后者遵守各种“游戏规则”,追求方式和目标被主流社会认可,“理想”远大,让人羡慕。
换一个角度。
在我们的周围,有谁喜欢没有进取心,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人吗?
没有,为什么不喜欢呢?
因为没有理想就没有抱负,没有抱负就没有“斗志”,没有“斗志”就没有行动,没有行动就没有“成功”,而无论自己“成功”如何,在人们的基本标准里,各种各样的“成功”始终是人们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