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路波折的登上6124点顶峰
现在看看这一轮牛市的周k线,我们明显地看出来着名的“5·30”留下的凹坑。
但是,我们知道此次只是牛市的一个暂停,稍作休息后,股指在机构资金以及储蓄大搬家的推动下,以蓝筹为主要投资对象,最终攀上了6124点的险峰。
首先,在牛市时候,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技术支撑,而是信心的支撑,这个信心就幻化为虚假的传言和神话。
记得当时流传这样一个笑话,也可以说是一个神话吧:
一位老太太买了三只股票,其中两只涨停,还有一只没有涨停,于是她就质问起推荐她买这只股票的经纪人,为啥我那一只股票没有涨停?
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反正大体意思是这样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2007年的这一波牛市,很多股票甚至是垃圾股都“鸡犬升天”了,而这肯定是不正常的。
但是,大家宁愿相信这个故事,人人都自认为自己是“股神”。
2007年4月份的时候,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殷省的“全民炒股”的疯狂景象;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出现两个致命的因素,导致2008年的惨跌。
其一是中石油的上市改变了股市的性质;其二是借助疯狂的储蓄大搬家为“大小非”减持提供了天赐良机,而且是以大盘蓝筹股为炒作对象。
关于全民炒股的现象,有位股评家曾经写道:如果你还没结婚,如果你想再婚,那么建议你在征婚启事中大大方方地写上:“我,……股民……”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爱上你!
5、价值投资理念被疯狂地曲解
2007年,被人们滥用得最多的一个词之一就是“价值投资理念”。
其实,价值投资理念是对的,但是由于我们的股市的特殊性,造成这个价值投资理念被严重地曲解。
首先,我们设想一下我们的股市到底与基本面有多大的关系?
这一点想清楚了,我们就能理解有时候过分提倡价值投资理念其实是名不副实的。
比如说,一个公司的业绩良好,但是它如果是一个“铁公鸡”,不分红、只是再融资,其业绩再好,与它的股票有多大的联系呢?
价值投资怎么体现呢?
还有,“大小非”的成本极低,而二级市场的购入成本很高,到底这只股票价值几何?
都无从知晓。无从知晓的东西,投资它岂不是很盲目。
基金在股改之初就确立价值投资的理念,人们也认同对此观念。
因为大家认为,毕竟基金有专门的研究人员,经验也比较丰富。
因此基金经理一时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意味着赚钱的良机。
一个东西一旦被市场公认,都会带来危险。
毕竟市场赚钱的只占少数,公认意味着陷阱。
譬如技术分析,一旦被广泛模仿传播,就布满了陷阱。
价值投资理念也是如此,后来的经验证明,所谓的价值投资理念,其实已被严重地曲解。 2007年的大牛市,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
其中,主推手当然属于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基金。
它的投资理念,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整个市场的价值理念。
但是,当时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藏在股市上的“堰塞湖”———“大小非”们能够扳倒价值理念这个巨无霸。
当时的基金经理张口价值投资,闭口价值投资,讲他们如何推崇、或崇拜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
在对“”暴跌的反思中,不断有人对垃圾股、消息股和题材股表示反对,积极主张“从中国股市的长远发展看,只有主流资金的投资选择重新回归价值,回归蓝筹,才能保证市场发展的健康与理性”。
这一种提法具有很强的诱惑性,把“”大跌归结为政策打压或者垃圾股被爆炒后的泡沫破裂,当然是非常轻率的。
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回归a股市场,以当时的定价,总市值超过埃克森—美孚石油,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还要高一倍以上,中石油成为中国a股市场第一大权重股。
彼时李亚峰特别关注这些,特意每天购买“环球时报”,告知李铁如最新消息。
他认为眼前这就是一场盛宴,而他需要尽快弄明白其间规律、原理,以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参与进去,迅速大展身手,甚至成为时代弄潮儿。
他的心思昭然若揭,连李铁如都察觉了。
不过李铁如对那些丝毫不感兴趣,既不鼓励也不泼冷水。
当时,不少评论家认为,中石油王者归来,以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的高位定价,机构投资者在高位的高调承接,也预示着这轮牛市的延伸行情仍然会是价值蓝筹这条主线。
可见,当时价值投资被捧为股市惟一上涨的理由。
现在想想,当时的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个和公司基本面没有多大关系的价值理念,只能是幻化的。
公司基本面是基本面,股市是股市,两者背离严重,公司业绩可以很好,但个股不一定好。
这种现象为2008年股指下跌65%埋下了暴跌的种子。
但是,当时的人们对于机构奉行的价值投资理念,并没有认真地去细究。
直到后来,人们才发现,基金已经退化为最大的趋势投资者,价值投资的理念,被他们自己踩在脚下。
一向标榜“价值投资”的基金公司在2300多点的时候减持重仓股,从“抱团取暖”到“联手杀跌”。
人们开始对于价值投资产生了普遍的怀疑,但是,为时已晚,很多股民被套在6000点的高空里,苦笑着举着沉重的杠铃。
价值投资理念没有错,关键是这个价值评估体系要明确。
不能一股存在几个不同的成本。
另外,公司要与股市一致,股价要大致反应公司的基本面。
现在看看这一轮牛市的周k线,我们明显地看出来着名的“5·30”留下的凹坑。
但是,我们知道此次只是牛市的一个暂停,稍作休息后,股指在机构资金以及储蓄大搬家的推动下,以蓝筹为主要投资对象,最终攀上了6124点的险峰。
首先,在牛市时候,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技术支撑,而是信心的支撑,这个信心就幻化为虚假的传言和神话。
记得当时流传这样一个笑话,也可以说是一个神话吧:
一位老太太买了三只股票,其中两只涨停,还有一只没有涨停,于是她就质问起推荐她买这只股票的经纪人,为啥我那一只股票没有涨停?
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反正大体意思是这样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2007年的这一波牛市,很多股票甚至是垃圾股都“鸡犬升天”了,而这肯定是不正常的。
但是,大家宁愿相信这个故事,人人都自认为自己是“股神”。
2007年4月份的时候,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殷省的“全民炒股”的疯狂景象;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出现两个致命的因素,导致2008年的惨跌。
其一是中石油的上市改变了股市的性质;其二是借助疯狂的储蓄大搬家为“大小非”减持提供了天赐良机,而且是以大盘蓝筹股为炒作对象。
关于全民炒股的现象,有位股评家曾经写道:如果你还没结婚,如果你想再婚,那么建议你在征婚启事中大大方方地写上:“我,……股民……”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爱上你!
5、价值投资理念被疯狂地曲解
2007年,被人们滥用得最多的一个词之一就是“价值投资理念”。
其实,价值投资理念是对的,但是由于我们的股市的特殊性,造成这个价值投资理念被严重地曲解。
首先,我们设想一下我们的股市到底与基本面有多大的关系?
这一点想清楚了,我们就能理解有时候过分提倡价值投资理念其实是名不副实的。
比如说,一个公司的业绩良好,但是它如果是一个“铁公鸡”,不分红、只是再融资,其业绩再好,与它的股票有多大的联系呢?
价值投资怎么体现呢?
还有,“大小非”的成本极低,而二级市场的购入成本很高,到底这只股票价值几何?
都无从知晓。无从知晓的东西,投资它岂不是很盲目。
基金在股改之初就确立价值投资的理念,人们也认同对此观念。
因为大家认为,毕竟基金有专门的研究人员,经验也比较丰富。
因此基金经理一时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意味着赚钱的良机。
一个东西一旦被市场公认,都会带来危险。
毕竟市场赚钱的只占少数,公认意味着陷阱。
譬如技术分析,一旦被广泛模仿传播,就布满了陷阱。
价值投资理念也是如此,后来的经验证明,所谓的价值投资理念,其实已被严重地曲解。 2007年的大牛市,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
其中,主推手当然属于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基金。
它的投资理念,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整个市场的价值理念。
但是,当时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藏在股市上的“堰塞湖”———“大小非”们能够扳倒价值理念这个巨无霸。
当时的基金经理张口价值投资,闭口价值投资,讲他们如何推崇、或崇拜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
在对“”暴跌的反思中,不断有人对垃圾股、消息股和题材股表示反对,积极主张“从中国股市的长远发展看,只有主流资金的投资选择重新回归价值,回归蓝筹,才能保证市场发展的健康与理性”。
这一种提法具有很强的诱惑性,把“”大跌归结为政策打压或者垃圾股被爆炒后的泡沫破裂,当然是非常轻率的。
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回归a股市场,以当时的定价,总市值超过埃克森—美孚石油,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还要高一倍以上,中石油成为中国a股市场第一大权重股。
彼时李亚峰特别关注这些,特意每天购买“环球时报”,告知李铁如最新消息。
他认为眼前这就是一场盛宴,而他需要尽快弄明白其间规律、原理,以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参与进去,迅速大展身手,甚至成为时代弄潮儿。
他的心思昭然若揭,连李铁如都察觉了。
不过李铁如对那些丝毫不感兴趣,既不鼓励也不泼冷水。
当时,不少评论家认为,中石油王者归来,以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的高位定价,机构投资者在高位的高调承接,也预示着这轮牛市的延伸行情仍然会是价值蓝筹这条主线。
可见,当时价值投资被捧为股市惟一上涨的理由。
现在想想,当时的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个和公司基本面没有多大关系的价值理念,只能是幻化的。
公司基本面是基本面,股市是股市,两者背离严重,公司业绩可以很好,但个股不一定好。
这种现象为2008年股指下跌65%埋下了暴跌的种子。
但是,当时的人们对于机构奉行的价值投资理念,并没有认真地去细究。
直到后来,人们才发现,基金已经退化为最大的趋势投资者,价值投资的理念,被他们自己踩在脚下。
一向标榜“价值投资”的基金公司在2300多点的时候减持重仓股,从“抱团取暖”到“联手杀跌”。
人们开始对于价值投资产生了普遍的怀疑,但是,为时已晚,很多股民被套在6000点的高空里,苦笑着举着沉重的杠铃。
价值投资理念没有错,关键是这个价值评估体系要明确。
不能一股存在几个不同的成本。
另外,公司要与股市一致,股价要大致反应公司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