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麻烦大了

第1145章 股市狂飙(4)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那么,什么是价值投资呢?

    价值投资就是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细致分析,通过使用合适的估值模型,将股票的内在价值予以量化,并与其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发掘出被市场低估的股票的过程。

    所以,价值投资与其说是一种理念,不如说是一种方法,而后者更为准确。

    按照传统理论的思路,投机也分为价值投机和价格投机。

    价值投机本身是真实价值显现的内在动力之一。

    由于价格与价值的不符合,发现其中的机会就成了价值投机的利润来源。

    而价格投机方法被认为是以价格发现价格,完全不考虑内在价值因素,是完全以市场的价格走势为基础的市场博弈方法。

    在价值被整体低估的时期,价值的系统性风险较小,而在上涨行情中,随着股价的一路抬高,风险加大的同时便暗藏着理念分裂的风险。

    同一种策略的投资者可能会成为相反方向的对手。

    在达到市场价格峰值时,价值投资策略的投资者之间、价值投资和价格投资策略的投资者之间,都会沿着各自的思路开始更为激烈的搏杀。

    价值高估的同时,投机机会也出现了。

    当价值投机和价格投机两方面的因素同时作用时候,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杀跌动能,市场可能会出现暴跌的趋势。

    那么,投机的动能本身是短期和易变的,市场的跟风者中会出现。

    价值投资———价值投机———价格投机———价值投资等是种循环往复的动荡心态。

    每一种极端到了极限又会向另一种状态转变。

    市场终会在动荡中达到新的平衡。

    6、关于流动性过剩的理解上的认识误区

    2007年有一个最流行的词汇叫“流动性过剩”。

    无论什么经济现象,很多人都愿意往这个词汇上牵强附会。

    我们知道,2007年楼市、股市出现双牛的局面,这个双牛的局面,被一些人看成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他们看到了银行储蓄大搬家,搬到楼市和股市里面去了,此时如何赶回这个出笼的资金潮,也就成了关键。

    我们知道,2007年的储蓄大搬家实际上是由物价上涨引发的货币贬值造成的。

    大家觉得与其眼睁睁地看着银行的钱贬值,不如拿出来炒股票、买房子来升值或者保值。

    再加上漫长的熊市后,市场出现了赚钱效应,房价的不断上涨刺激了银行资金的疯狂出笼,给人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假象。

    之所以不能称之为流动性过剩,是因为股市虽然有着充足甚至过剩的资金,一旦“大小非”减持之后,这些资金就迅速地被捞走。

    楼市呢,虽然楼市一度出现一天一个价,投机逐步盛行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要不然,在2007年12月份实行从紧政策之后,楼市成交量就开始立即反应,马上就开始了低迷状态,“拐点论”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从理论上说,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

    现在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

    至于造成2007年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则来自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一般来说,根治流动性过剩不能单靠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央行票据等各种货币政策手段虽然对流动性过剩起到一定的收缩作用,但在准备金率和利率屡次上调之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逐步缩小,这就需要财政政策及时跟上并对货币政策加以配合。

    在股票市场,提到流动性就是指参与交易的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即己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股票账户里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

    如果在股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或交易资金增长速度快于股票供给增长速度的话,即便公司盈利不变,也会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这是很简单的需求供给关系。

    但这种股价上涨是有限度的,受过多或叫过剩的资金追捧导致股价过度上涨而没有业绩支撑,终难持久,这种资金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钱”。

    2007年的流动性还是正常的,虽然不得不承认有泡沫,但总体上泡沫不是十分严重。

    大家不要认为,后期的股市大跌65%,就说明2007年股市存在着严重的泡沫。

    这纯粹是一种误解。

    真正导致股指大跌的原因,恰恰是后期流动性不足造成的。

    也就是说,“大小非”减持出局,造成了股市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场外资金不敢入场,而场内资金不断地蒸发。

    还有,大家不要误解的是,这里并非说某一只股票一定没有泡沫,而是说,从整体来看,股市的流动性过剩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命题。

    后期证明,当时的“流动性过剩”不过是全民储蓄大搬家制造的暂时性的泡沫。

    事实上,等到美国次贷危机真相毕露后,全球才意识到流动性枯竭更为可怕,机构性通缩可以把经济拖入衰退的泥潭。

    直到2008年9月,人们开始转变所谓流动性过剩的思维,转而担心流动性枯竭。

    关注流动性紧缩要比关注流动性过剩更为重要。

    这是基于当时的中国经济的微观主体有很多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因此,呼吁国家要认清物价上涨的幻象,从紧政策要适度松动。

    总之,我们可能对2007年存在的流动性过剩存在误解。

    这一误解,或许让我们的市场从根子上跌了下来。

    这不是否认2007年有流动性过剩的存在,只是觉得还没有主流媒体想象那么严重。

    其实,当时很多国家都误判了通胀,采取收缩的政策防通胀,结果导致了后来严重地流动性枯竭的结果。

    即使在2008年9月,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华尔街金融地震,很多国家还没有转变思维。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