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参与的御前廷议并未带来什么有效意义的改进,提倡的久守必失、预防人心思变,以攻代守,干扰田信代汉,分离汉室老臣等等之类的提议也只是个提议。
会议结束,曹爽陪曹叡在园林中散布,曹爽眉目不展带着忧虑情绪。
作为大魏目前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国势衰败令他苦恼不已,只恨自己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
虽说如此也能看明白司马懿的用意,也清楚司马懿的提议注定不可能施行……朝廷花了那么大的代价,才达成了暂时停战协议。
很大的代价,很宝贵的停战协议。
自武皇帝与汉成祖皇帝争夺汉中以来,整个大魏就连年作战,从最初的主动调集兵力攻伐汉军,再到后来心疲力竭的应对汉军、府兵一轮轮的进攻。
从曹爽开始有记忆的时候,整个大魏就是不断的在打仗。
曹爽如此,曹叡也是如此。
当年武皇帝巡视东南,带着他与妹妹随军;那年江淮地多雨,益州战事又快分出胜负,武皇帝才舍弃孙权,去处理更为棘手的汉成祖,抢先一步对汉中张鲁发动攻势。
最后旷日持久的汉中拉锯战爆发,从此大魏士民连年鏖战,以至于中原被打空。
若不是有孙权时不时能给与汉军重要的一击,以汉军的推进速度,或许早已扭转天下格局。
所以面对这个宝贵的停战协议……不止是曹叡、曹爽,绝大多数的魏国官吏、士民都很是珍惜。
对于司马懿不切实际的提议……曹叡反应比曹爽更平静,也就一笑了之。
司马懿提出一个无法实行,还会招惹各方面诽议、不满的提议,除了表达坚定的抵抗态度外,估计还想以此污染自身的名望。
或许只是为了自保。
猜测到这个目的,也就没有必要细细深究,暂且揭过就好。
反正人是有记忆的,魏国百官士民不会忘记司马懿的态度,南边那些人也不会忘记司马懿做下的旧事,说过的话。
曹叡、曹爽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状态,过着有一日是一日的日子。
大魏可以躲在宫里做甩手掌柜,可三省六部的重臣们不能真的就这么干等着。
谁都不甘心引颈就戮,也不愿放弃现在的身份地位。
乱世浮沉几十年、家族几代人、十几代人攒下的基业、社会地位,哪能说放弃就放弃?
走在路上被平民不屑瞥一眼都值得拼命、杀人的时代……若非情非得已,谁又愿意宣扬、谋求什么‘以和为贵’?
如何更好为未来的决战做准备,是绝大多数重臣谋求的共同目标。
于是大魏重臣们再一次提倡铸造、流通五铢钱,以振兴经济的方式增加国力、可动员力量。
神宗皇帝时期就短暂的推行过五铢钱,因为各种原因又不得不放弃,继续以布帛、谷物为货币。
帛谷做货币,是战争时期一种不得已的办法,是战时经济的一部分。
可汉军也处于战时,为什么能顺利推广五铢钱?
大概是汉军腹心区域内的吏民对战争长远的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信心……最重要的是对方治下始终维持着经济贸易,各种商业行为的日益活跃,助长了对钱币的需求。
各种贸易活动里,蜀锦又是硬通货,江东、大魏都在以各种渠道购买。真的是应了那句话,神宗皇帝花钱买的每一匹蜀锦,都变成了汉军的坚韧盔甲、锋利兵器。
不管汉成祖、诸葛亮还是田信,都在努力保护治下的商业,打击豪强垄断,让利于民,刺激民间的生产积极性、经商积极性。
远近山民都来投奔,达到了人聚、财聚的综合目的。
为了保护脆弱、日益壮大的商业、手工业,和治下百信的生活水准;汉军几次决战获胜却不得不退军,原因就是征多少粮,就打多少钱粮预算的仗。
从不会因为战争的进度做杀鸡取卵的事情,甚至为了帮助中原兖豫二州的逃难士民迁移南阳,北伐汉军倾尽储备军粮,带着兖豫士民完整撤回南阳。
结果是很显着的,南阳人口聚集,逃难百姓缓过气后就成了汉军、北府国力的一部分。
与此相对,大魏这些年是怎么过的?
简直没法细说,几乎所有有利于休缓国力的政策都与汉军反着来干。
越是打仗,国力是越打越弱,民心越打越是涣散,如同一个快要沉默的朽木大船,已经不起更多的撞击。
这种情况下停战协议就显得十分宝贵,可以让紧绷的大魏吏民好好的缓一缓,也能给大魏公卿一点时间,好研究各种措施政策,进而找一个恢复、振兴魏国经济的切入点。
于是乎,效仿、引进北府各项措施就成了眼下的快捷方式。
没有什么好犹豫的,先引进、仿造木轨,增加陆地运输效率。
解决了运输成本,再做别的事情也就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否则按着老办法搞无为而治……那根本没希望;关东四州有繁复的水系,既能满足农业灌溉也能用作水运,再加上木轨辅助,仅仅关东四州的恢复速度就会很快。
恢复、发展速度比不上关东四州,更比不上关陇、荆湘地区。
那么停战协议对大魏来说就是一个缓期执行的死刑……就没有实质的意义。
为了让宝贵的停战协议有些实际意义,因此必须革除顽疾,饮尽北府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
可又担心修筑的轨车系统会沦为己方灭亡的加速器,因此魏国开始修筑的木轨……两条木轨之间的轨距正好比关中的标准轨距断一尺,是窄轨。
这样一来即便战争初期失利,让对方夺走部分轨道控制权后,己方却能提前焚毁车厢,或者把车厢成批次集中储放到战线后方。
黄河为阻,北府再厉害,总不可能把车厢运到河北来……轨道的轨距不同,关陇、关东的轨车即便运来,也用不上。
这种设计……却让司马师感到好笑,有一种掩耳盗铃的嫌疑。
明明已经劣势了,关注这样的细节有什么意义?
输了就输尽一切,正该全力以赴才对……却围着一个窄化的轨道问题讨论个不停,完全无法理解这些人的想法。
嘲笑归嘲笑,司马师积极投身轨车修筑一事……新的轨车将连同邺城与蓟县,以此增加对幽云六镇的控制。
会议结束,曹爽陪曹叡在园林中散布,曹爽眉目不展带着忧虑情绪。
作为大魏目前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国势衰败令他苦恼不已,只恨自己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
虽说如此也能看明白司马懿的用意,也清楚司马懿的提议注定不可能施行……朝廷花了那么大的代价,才达成了暂时停战协议。
很大的代价,很宝贵的停战协议。
自武皇帝与汉成祖皇帝争夺汉中以来,整个大魏就连年作战,从最初的主动调集兵力攻伐汉军,再到后来心疲力竭的应对汉军、府兵一轮轮的进攻。
从曹爽开始有记忆的时候,整个大魏就是不断的在打仗。
曹爽如此,曹叡也是如此。
当年武皇帝巡视东南,带着他与妹妹随军;那年江淮地多雨,益州战事又快分出胜负,武皇帝才舍弃孙权,去处理更为棘手的汉成祖,抢先一步对汉中张鲁发动攻势。
最后旷日持久的汉中拉锯战爆发,从此大魏士民连年鏖战,以至于中原被打空。
若不是有孙权时不时能给与汉军重要的一击,以汉军的推进速度,或许早已扭转天下格局。
所以面对这个宝贵的停战协议……不止是曹叡、曹爽,绝大多数的魏国官吏、士民都很是珍惜。
对于司马懿不切实际的提议……曹叡反应比曹爽更平静,也就一笑了之。
司马懿提出一个无法实行,还会招惹各方面诽议、不满的提议,除了表达坚定的抵抗态度外,估计还想以此污染自身的名望。
或许只是为了自保。
猜测到这个目的,也就没有必要细细深究,暂且揭过就好。
反正人是有记忆的,魏国百官士民不会忘记司马懿的态度,南边那些人也不会忘记司马懿做下的旧事,说过的话。
曹叡、曹爽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状态,过着有一日是一日的日子。
大魏可以躲在宫里做甩手掌柜,可三省六部的重臣们不能真的就这么干等着。
谁都不甘心引颈就戮,也不愿放弃现在的身份地位。
乱世浮沉几十年、家族几代人、十几代人攒下的基业、社会地位,哪能说放弃就放弃?
走在路上被平民不屑瞥一眼都值得拼命、杀人的时代……若非情非得已,谁又愿意宣扬、谋求什么‘以和为贵’?
如何更好为未来的决战做准备,是绝大多数重臣谋求的共同目标。
于是大魏重臣们再一次提倡铸造、流通五铢钱,以振兴经济的方式增加国力、可动员力量。
神宗皇帝时期就短暂的推行过五铢钱,因为各种原因又不得不放弃,继续以布帛、谷物为货币。
帛谷做货币,是战争时期一种不得已的办法,是战时经济的一部分。
可汉军也处于战时,为什么能顺利推广五铢钱?
大概是汉军腹心区域内的吏民对战争长远的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信心……最重要的是对方治下始终维持着经济贸易,各种商业行为的日益活跃,助长了对钱币的需求。
各种贸易活动里,蜀锦又是硬通货,江东、大魏都在以各种渠道购买。真的是应了那句话,神宗皇帝花钱买的每一匹蜀锦,都变成了汉军的坚韧盔甲、锋利兵器。
不管汉成祖、诸葛亮还是田信,都在努力保护治下的商业,打击豪强垄断,让利于民,刺激民间的生产积极性、经商积极性。
远近山民都来投奔,达到了人聚、财聚的综合目的。
为了保护脆弱、日益壮大的商业、手工业,和治下百信的生活水准;汉军几次决战获胜却不得不退军,原因就是征多少粮,就打多少钱粮预算的仗。
从不会因为战争的进度做杀鸡取卵的事情,甚至为了帮助中原兖豫二州的逃难士民迁移南阳,北伐汉军倾尽储备军粮,带着兖豫士民完整撤回南阳。
结果是很显着的,南阳人口聚集,逃难百姓缓过气后就成了汉军、北府国力的一部分。
与此相对,大魏这些年是怎么过的?
简直没法细说,几乎所有有利于休缓国力的政策都与汉军反着来干。
越是打仗,国力是越打越弱,民心越打越是涣散,如同一个快要沉默的朽木大船,已经不起更多的撞击。
这种情况下停战协议就显得十分宝贵,可以让紧绷的大魏吏民好好的缓一缓,也能给大魏公卿一点时间,好研究各种措施政策,进而找一个恢复、振兴魏国经济的切入点。
于是乎,效仿、引进北府各项措施就成了眼下的快捷方式。
没有什么好犹豫的,先引进、仿造木轨,增加陆地运输效率。
解决了运输成本,再做别的事情也就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否则按着老办法搞无为而治……那根本没希望;关东四州有繁复的水系,既能满足农业灌溉也能用作水运,再加上木轨辅助,仅仅关东四州的恢复速度就会很快。
恢复、发展速度比不上关东四州,更比不上关陇、荆湘地区。
那么停战协议对大魏来说就是一个缓期执行的死刑……就没有实质的意义。
为了让宝贵的停战协议有些实际意义,因此必须革除顽疾,饮尽北府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
可又担心修筑的轨车系统会沦为己方灭亡的加速器,因此魏国开始修筑的木轨……两条木轨之间的轨距正好比关中的标准轨距断一尺,是窄轨。
这样一来即便战争初期失利,让对方夺走部分轨道控制权后,己方却能提前焚毁车厢,或者把车厢成批次集中储放到战线后方。
黄河为阻,北府再厉害,总不可能把车厢运到河北来……轨道的轨距不同,关陇、关东的轨车即便运来,也用不上。
这种设计……却让司马师感到好笑,有一种掩耳盗铃的嫌疑。
明明已经劣势了,关注这样的细节有什么意义?
输了就输尽一切,正该全力以赴才对……却围着一个窄化的轨道问题讨论个不停,完全无法理解这些人的想法。
嘲笑归嘲笑,司马师积极投身轨车修筑一事……新的轨车将连同邺城与蓟县,以此增加对幽云六镇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