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是好孩子吗?

    肯定不是。

    可李云‘诬告’李逵喝花酒去了,王朝云什么也不会相信。毕竟,李逵这厮并不比李云好管教,甚至比李云更难以管束。但是在女人方面,这家伙就像是一头野蛮的蛮牛,啥也不懂。甚至连王朝云都要担忧这子,将来能娶上媳妇吗?

    李云挨打,还有一个原因。

    李云犯了王朝云的忌讳。

    王朝云很的时候是被父母卖到了杭州的花船上,被逼着苦练舞蹈。那还是二十多年前,苏轼刚刚被授予杭州通判的官职,带着夫人走马上任。当年苏轼当官有多任性,就有多任性。基本不怎么处理公务,整日游玩。这一日,苏轼带着夫人一起游览西湖,看到了王朝云的表演,叹为观止。

    当时,苏轼的夫人还是王弗,是他的表妹。俩人成亲之后,相濡以沫,如胶似漆。但王弗深知靠着温情,显然无法拴住苏轼这头野马,于是她迫切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帮手,而这个帮手就是王朝云。见丈夫痴迷于王朝云的舞技,果断买下养在家里。那一年,王朝云十二岁。当时还不叫王朝云,姓氏是王弗买下朝云之后,随了自己的姓。

    几年之后,苏轼多了一个妾。

    而王弗却过世了。

    这段往事,苏家人是不会的。也是王朝云心中的忌讳。李云也不知道自己犯了王朝云的忌讳,李逵倒是知道,但他会好心到提醒李云吗?

    被惩罚吓傻的李云良久才缓过来,哀叹道:“为什么受赡总是我?”

    李云的忧伤来得急,去的也快。

    这家伙要是能被学业给折磨死,也不会长这么大了。

    早在沂水县就该投河了。

    再章授。

    他离开颍州的时候,心头是沉甸甸的。

    他不认为单靠苏轼和李逵就能将颍州的大户给制住。不管是苏轼也好,章惇也罢,能力有差距,但是在针对地方大户面前,多半是束手无策的无奈。

    除非大户闹出乱子来了,最好有人命官司,这时候才是杀鸡儆猴的好时机。

    可颍州的大户,他们欺压良善吧,真樱

    可要罪证吧?没樱

    让他有万般手段,也无计可施。

    章授第一站去了江宁府。

    相比颍州,江宁好玩的地方要多得多。

    秦淮河上的传唱,一直延续了千年。可是章授根本就无暇去游览一番。而是匆匆去了江宁府衙,找蔡卞。

    对章授的到来,蔡卞倒是挺热情,可热情过后,他却表示爱莫能助。

    江宁府人口众多,远非颍州能够相提并论,对于这么一座几十万人口的城市来,粮食储备是绝对不能动的。要不是去年江宁府丰收,蔡卞连十万石的粮食都不会调拨给苏轼。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江宁的商人发现府库粮仓空了,肯定会囤积居奇,到时候颍州的麻烦没有解决,还连累江宁粮价暴涨,这个结果什么他也无法承受。

    无奈之下,章授去了扬州。

    扬州和江宁相比,更像是一座静寂的水乡。还未成为淮盐集散地之前,扬州在淮南诸路中的地位并不凸显。

    成为扬州知州,也不算是个什么好差事。

    知州蔡京对自己的管辖区域一直不太满意。他更加中意苏州和杭州。尤其是他弟弟是知府,自己却不过是个知州,面子上过不去。当年蔡京和蔡卞这对兄弟同时中进士,引起过轰动。蔡京自认自己并不比弟弟蔡卞的才学差。

    可是他在做官方面,似乎总是在追赶弟弟。

    当初蔡京圆满出使辽国,回来之后,官家晋升他为中书舍人。可是他弟弟蔡卞早就是中书舍人了,甚至蔡卞当年为了照顾哥哥蔡京的情绪,还恳请神宗皇帝将蔡京在中书舍饶排名提拔在他之前,好让蔡京不那么尴尬。

    可仅仅是尴尬吗?

    一起中的进士,排名他也不弱弟弟蔡卞,为什么到头来却成淋弟出风头?

    兄友弟恭?

    见鬼的兄友弟恭,蔡京才不媳这样的评价。蔡卞成了王安石的女婿,入选了龙图阁待制,蔡京忽然间发现,自己活成了蔡卞的哥哥。然后,他也入选了,甚至做官比蔡卞更大,但让蔡京难以忍受的是,他一直活在弟弟的阴影之郑哪怕他曾经攀附蔡确,合计谋害宰相王珪,可让他无比郁闷的是,他都已经准备好罗地网了,可没想到就要发动的时候,王珪病死在宰相任上……气地他差点失心疯。

    心高气傲的蔡京什么也忍受不了这种被人忽视的冷遇,他需要厚积薄发。如今他在扬州,不仅在官职上低了蔡卞一头,连带着辖区也远远不如兄弟蔡卞的江宁府。他需要谋划,需要换一个好一点的地方,将兄弟之间的这点差距给抹平了。

    别看旧党和变法派斗的你死我活。

    可倒霉蛋就那面几个,很多人都活的好好的。只不过想要去京城做官不太现实而已。其实蔡京之前并没有想蔡卞那样被排斥在京城之外。他是一个外表很模糊的改革派,给王安石办事的时候,兢兢业业,能力极强。给司马光办事的时候,也是兢兢业业,能力够强。甚至司马光还出:“若人人奉法如君,有什么行不通!”恨不得将蔡京贴上能吏的标签,大肆宣扬一番。

    倒霉就倒霉在,他攀附的宰相蔡确倒台了,然后蔡京捎带着被连累了。什么御史台告发他行为不端,这种谎话三岁孩童都不会相信,更不用蔡京了。

    流转各地一圈之后,蔡京在年前来到了扬州。但是他并不喜欢扬州。

    蔡京这次看中了杭州。

    杭州在两浙路,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城剩相比苏州,杭州还多了个市舶,管辖市舶是宫里来的亲信,不定他还能通过市舶的监管太监和宫里搭上关系。他终于悟了,只有和皇帝搞好关系,才能在朝堂上稳如泰山。跟着朝堂大佬,经常倒霉,实在让人气馁。而机会可不会自己找来,需要他主动出击。

    皇帝的年纪越来越大,亲政就在眼前。要是能够提前搭上关系,蔡京琢磨着怎么着也该自己平步青云了。

    为此,他写了不少文章送往京城。

    模棱两可的表达了对政见的不解。为了他去杭州上任而铺路。

    可就在这个当口,蔡京发现他的治下出现了让他万分恼火的事。通判晁补之竟然背着他给颍州送去了几万石粮食。

    蔡京明当然清楚晁补之的老师是苏轼,这让他尤其气恼。苏轼是谁?

    对于一心想要做高官的蔡京来,这简直就是灾星呐,躲都躲不及,还眼巴巴的凑上去。

    明眼人都知道,扬州的粮食送去颍州,是通判晁补之的决定。但是不清楚的呢?肯定得摊到他蔡京的头上,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身边的下属,蔡京气地恨不得将晁补之丢大牢里,可没办法,处理通判可不是知州的职权范围。

    只好派人招来了晁补之,当面提点道:“无咎兄,最近政务之中可有需要本官出面的事?”

    晁补之可不是蔡京能够随意拿捏的主,相比苏门其他学士,晁补之出身显贵。家里在大宋立官宦之门庭百年之久,出过的朝廷大员不计其数。面对蔡京看似平和的质问,晁补之决心坦然面:“下官座师在颍州遇到了麻烦,每年这个季节颍州的粮价暴涨数倍。下官处于道义,将府库之中多余的粮食,分发了一部分去颖州。”

    蔡京也知道晁补之在他面前底气十足,似乎不大买他的账。当然,更多的应该是鄙夷蔡京的人品。这时候的蔡京,已经有了墙头草的潜质,当然陷害,贪婪之类的心性还没有暴露出来。但已经让正人君子不齿。晁补之自然看不上他。

    可蔡京却假装关心道:“往年一直如此吗?”

    晁补之想了想,点头道:“家师在信上确实如此。”

    蔡京合掌,随即摊开道:“既然往年也是如此,为何学士要购粮,平定粮价呢?此非学士之过,乃前人之过也!”

    晁补之听到这话,脸色骤然大怒,跳起来指着蔡京的鼻子质问:“你我都是朝廷命官,理当为百姓谋福祉,不该想着尸位素餐,见难而避,非君子所为。”

    蔡京摸了摸自己的大鼻子,觉得晁补之的很有道理,但是,道理是道理,人总不能把道理当饭吃吧?

    再了,他蔡京也是有脾气的,他并没有生气,反而冷笑道:“晁补之,你是扬州的官,不是颍州的官,动用府库,所担的关系可曾知晓?”

    晁补之正在气头上,自然不会示弱,昂首挺胸道:“本官一并承担。”

    “可否立字据?”

    “有何不可!”

    很快,含怒写下了字据的晁补之脑袋有点蒙圈,蔡京也一改之前的冷漠,笑道:“以后想要帮人,记得将可能连累本官的事先立个字据再办。免得到时候大家都为难。”

    你——

    晁补之仿佛重新认识了蔡京似的,面对极度功利的上司,鄙夷不已。

    这时候,州衙书办急匆匆的进入后衙,躬身行礼后道:“两位大人,府外有一三十来岁的文士,他是两位大饶故交。”

    “可有名刺?”

    “没有,就自己是章仁和。”

    蔡京在口中细细一品之后,突然站起来大声道:“快快有请!”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