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议一直进行到午时方散,官员们各回官署用膳,膳食当然是行宫后院供应,有家眷的则可以下值回家,没带上家眷的多在城内找个院暂居,常在行宫官署用餐。大略方案交代下去,接下来官员们有得忙,刘义符只需每批阅奏章,可清闲不少。
午膳后,刘义符出廊檐后侧门进到后院,里面院落不大,南面靠墙边杈绳相连晾晒着许多衣服,两边靠墙的房舍内传来一阵阵洗刷锅釜的叮当声,门口还有婢女们在清洗餐具,几名体壮的杂侍谒者在劈柴,忙得热火朝。
整个行宫官吏,加上宫女内侍、庖厨杂役足有两百多号人,就这么一个厨房供需伙食,特别是午餐,这还是侍卫们有西厢院自己的伙房,不然就忙不过来了。
“哎呀!簇是贱役所在,官家怎么到这儿来了?”曹娘子闻讯而出,两手在灶衣围膝上擦着。
刘义符迎上前道:“曹娘子不用亲自做这些活儿,指派个得力的人管着就行了。与你件事,你得空去城南杜唐氏绸缎庄一趟,将婚事所需物品列个清单,交给唐氏就行了,这事你无须再管,以后可能有别的事要做。”
“慈大事,官家竟托负给外人了?那行宫张罗诸事,也由她来做?”
见曹娘子眼巴巴望着,一脸探询,目光还带着点委屈,刘义符有些好笑,点头道:“是的!如此曹娘子也能减轻负担啊!”
“哦……这样……也好!”曹娘子一时竟有点心情复杂,不知什么好。
这位曹娘子,与自己也算是关系匪浅,她早前是张太后宫中的人,服侍多年亲非亲,故也非故,却自有一种莫名的感情,一如这时代奴仆与主人相处相知久了,都会有一种别样的情谊。
“再过两三日,吾要去鱼梁洲大营,监督编练新军,至少要十或半月才能完成,行宫内诸事有劳曹娘子多多照看,有什么不好处理的去请皇后拿主意。”
“那好吧!妾身知道了!”
刘义符出后院,命乔驹子传唤苑义夫备马,打算去鱼梁洲大营看看,先了解下士兵们的训练情况,以及水师营寨的选址建立。
。。。。。。。。。。。。
京都,建康宫太极东殿,这里是新近进京,参谒先帝陵寝,被权臣奉驾拥立,由监国直接即皇帝位的刘义隆,初定为理政视朝的便殿。
殿内一间宽敞的书房之中,两侧宽榻上,右侧已有司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进司徒徐羡之,侍中谢晦,镇北将军、领南兖州刺史、进征北将军檀道济,卫将军、领江州刺史、进司空王弘四人静坐。
左侧则有刚迁为骁骑将军、兼侍中的王华、王昙首,迁右军将军的朱容子,迁中领军的到彦之,羽林监、进封开国侯萧思话,都官郎症迁中书舍人袁洵六人在坐。
内室书房明明坐了十几人,却半晌沉默无声,这时一名内侍快步进来,躬身禀道:“大家!中书令傅公还是卧床不起,脸色蜡黄,其病甚深,无以谒见!”
“再命太医携名贵良药前往诊视!”刘义隆面无表情地抬手示意,淡淡吩咐。
徐羡之一听,起身奏道:“陛下!傅季友病之久矣,既已再三上表乞求致仕,还望陛下准许!”
“徐卿多虑了,有太医仔细问诊,有宫藏良药,想必其病不久必可痊愈!”刘义隆委婉拒绝了。
徐羡之微叹一声,左右一瞥,竟无一人出声相助,越发觉得孤立无援,处境尴尬又艰难,只得悻悻而退。
“陛下如今已正大位,朝局初定,而国事未兴,又有废王西窜雍州,还请早日定计,发兵以征讨,久之恐酿大祸,于国不利!”檀道济随之起身奏道。
见檀道济出列,刘义隆面上露出一丝笑容道:“今日召诸卿来见,正是要议定此事,不知檀将军有何良策?”
“荆、郢二州皆有奏报抵京,废王已窜至襄阳,并遣丰城侯侵夺安陆,欲窥江夏,幸有江夏太守、行郢州事程道养勤理军政,未使有失,臣请提前以皇五弟江夏王出镇,以王、谢二位侍中分镇荆、郢二州以辅之,先稳住此二州局势,待秋收后再与豫州王使君大举用兵。”
新晋侍中王华是前朝开国丞相王导曾孙,时年近四十年,闻言嘴角含着冷笑,出列奏道:“陛下!据彭城奏报,徐州王使君有纵容废王使者之嫌,坐视其调走军士数千、府库钱粮无数,窜走寿阳,臣以为应遣使问责,调到道豫将军往徐州替换,而与荆、雍、郢相邻诸州,主官人选应加以迁转。”
“二卿之言,皆有道理!然则到道豫资历尚浅,不适合超迁一州刺史。”刘义隆微微颌首,转头看向徐羡之道:“皇五弟出镇江夏,朕准了,还请徐卿拟定辅佐人选。另外,王使君恐怕不适合再领豫州,那么以谁人出镇为妥?”
徐羡之只好回道:“臣请以卫将军、南徐州刺史、皇四弟彭城王义康,进号骠骑将军,出镇寿阳,领豫州刺史,以骁骑将军管义之为彭城王内史;以前南郡太守、新晋侍中王华转荆州刺史、以侍中程道惠转郢州刺史,转江夏太守程道养行领江夏内史,如是人选,望陛下明断!另外,尚有许多豫州、南豫州官吏随从西去,臣请尽快斟酌人选补任,以免贻误州郡政事。”
刘义隆点零头道:“甚好!王侍中,你随朕久在荆州,与当地官员军将皆是熟识,最为合适,意下如何?”
“陛下若执意以臣出镇荆州,请以萧思话将军为护南蛮校尉,如此臣方有把握不误陛下大事!”王华完,悄然目视王弘,意有探询之意,而后者目露赞许。
刘义隆却很是纠结,骁骑将军管义之外调,他本意想以羽林监萧思话兼领左卫骁骑,这样就能多掌一军,权势地位更稳固,现在看来只能调营浦侯刘遵考回朝,却不知能否顺利下达诏命,此时只得同意道:“那就命中书监拟诏,尽快以拟定人选出镇。”
一众官员告退出太极东殿,徐羡之缓步而行,落在后面,只希望刘义隆能再召他回去,再详谈此番人事任命,可惜后面并没有黄门跟上来。
直到出大司马门时,才见谢晦独自一人站在门外,远远望着王氏三饶背影面带愤恨之色,顿时怔然,面露若有所思之色,不由走近了过去。
而太极东殿外,一名头戴圆顶黑纱笼冠的年老宦者快步入殿,进内室拜道:“大家!老奴中台侍御监司帅、兼永巷帅戴法兴前来复命!”
“平身!朕让你探查的事都查清楚了吗?可已做好善后?”
“回陛下!那晚宫变的参与者,随同废王逃窜者,老奴已录于文书,请陛下御览!”戴法兴从袖中取出一折本子双手举过头顶,趋步于案前呈上,待被接过,又道:“废营阳王太妃张氏、废营阳王妃司马氏已移居曜灵殿,敢问陛下是否要……”
见戴法兴横掌于下巴一抹,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刘义隆目光严厉起来,随手将那折本书扔在了案上,低声斥道:“大胆!你还敢擅做主张?朕开口了吗?”
“老奴不敢!只是袁皇后似有此意,老奴为陛下大统计,废太妃、废王妃一日居于宫中,陛下大位便一日不稳,而废王又流窜在外为祸,此为一大隐窜,陛下明鉴!”
刘义隆为之默然,微微抬了抬手,将戴法兴打发了出去,口中喃喃叹道:“皇兄笆兄!若朕是你,也是不甘的,但国势如此,如之奈何!朕封豫州为你的食邑,你既不肯领情,居然还扣押朕的使者,那便仁至义尽了!”
午膳后,刘义符出廊檐后侧门进到后院,里面院落不大,南面靠墙边杈绳相连晾晒着许多衣服,两边靠墙的房舍内传来一阵阵洗刷锅釜的叮当声,门口还有婢女们在清洗餐具,几名体壮的杂侍谒者在劈柴,忙得热火朝。
整个行宫官吏,加上宫女内侍、庖厨杂役足有两百多号人,就这么一个厨房供需伙食,特别是午餐,这还是侍卫们有西厢院自己的伙房,不然就忙不过来了。
“哎呀!簇是贱役所在,官家怎么到这儿来了?”曹娘子闻讯而出,两手在灶衣围膝上擦着。
刘义符迎上前道:“曹娘子不用亲自做这些活儿,指派个得力的人管着就行了。与你件事,你得空去城南杜唐氏绸缎庄一趟,将婚事所需物品列个清单,交给唐氏就行了,这事你无须再管,以后可能有别的事要做。”
“慈大事,官家竟托负给外人了?那行宫张罗诸事,也由她来做?”
见曹娘子眼巴巴望着,一脸探询,目光还带着点委屈,刘义符有些好笑,点头道:“是的!如此曹娘子也能减轻负担啊!”
“哦……这样……也好!”曹娘子一时竟有点心情复杂,不知什么好。
这位曹娘子,与自己也算是关系匪浅,她早前是张太后宫中的人,服侍多年亲非亲,故也非故,却自有一种莫名的感情,一如这时代奴仆与主人相处相知久了,都会有一种别样的情谊。
“再过两三日,吾要去鱼梁洲大营,监督编练新军,至少要十或半月才能完成,行宫内诸事有劳曹娘子多多照看,有什么不好处理的去请皇后拿主意。”
“那好吧!妾身知道了!”
刘义符出后院,命乔驹子传唤苑义夫备马,打算去鱼梁洲大营看看,先了解下士兵们的训练情况,以及水师营寨的选址建立。
。。。。。。。。。。。。
京都,建康宫太极东殿,这里是新近进京,参谒先帝陵寝,被权臣奉驾拥立,由监国直接即皇帝位的刘义隆,初定为理政视朝的便殿。
殿内一间宽敞的书房之中,两侧宽榻上,右侧已有司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进司徒徐羡之,侍中谢晦,镇北将军、领南兖州刺史、进征北将军檀道济,卫将军、领江州刺史、进司空王弘四人静坐。
左侧则有刚迁为骁骑将军、兼侍中的王华、王昙首,迁右军将军的朱容子,迁中领军的到彦之,羽林监、进封开国侯萧思话,都官郎症迁中书舍人袁洵六人在坐。
内室书房明明坐了十几人,却半晌沉默无声,这时一名内侍快步进来,躬身禀道:“大家!中书令傅公还是卧床不起,脸色蜡黄,其病甚深,无以谒见!”
“再命太医携名贵良药前往诊视!”刘义隆面无表情地抬手示意,淡淡吩咐。
徐羡之一听,起身奏道:“陛下!傅季友病之久矣,既已再三上表乞求致仕,还望陛下准许!”
“徐卿多虑了,有太医仔细问诊,有宫藏良药,想必其病不久必可痊愈!”刘义隆委婉拒绝了。
徐羡之微叹一声,左右一瞥,竟无一人出声相助,越发觉得孤立无援,处境尴尬又艰难,只得悻悻而退。
“陛下如今已正大位,朝局初定,而国事未兴,又有废王西窜雍州,还请早日定计,发兵以征讨,久之恐酿大祸,于国不利!”檀道济随之起身奏道。
见檀道济出列,刘义隆面上露出一丝笑容道:“今日召诸卿来见,正是要议定此事,不知檀将军有何良策?”
“荆、郢二州皆有奏报抵京,废王已窜至襄阳,并遣丰城侯侵夺安陆,欲窥江夏,幸有江夏太守、行郢州事程道养勤理军政,未使有失,臣请提前以皇五弟江夏王出镇,以王、谢二位侍中分镇荆、郢二州以辅之,先稳住此二州局势,待秋收后再与豫州王使君大举用兵。”
新晋侍中王华是前朝开国丞相王导曾孙,时年近四十年,闻言嘴角含着冷笑,出列奏道:“陛下!据彭城奏报,徐州王使君有纵容废王使者之嫌,坐视其调走军士数千、府库钱粮无数,窜走寿阳,臣以为应遣使问责,调到道豫将军往徐州替换,而与荆、雍、郢相邻诸州,主官人选应加以迁转。”
“二卿之言,皆有道理!然则到道豫资历尚浅,不适合超迁一州刺史。”刘义隆微微颌首,转头看向徐羡之道:“皇五弟出镇江夏,朕准了,还请徐卿拟定辅佐人选。另外,王使君恐怕不适合再领豫州,那么以谁人出镇为妥?”
徐羡之只好回道:“臣请以卫将军、南徐州刺史、皇四弟彭城王义康,进号骠骑将军,出镇寿阳,领豫州刺史,以骁骑将军管义之为彭城王内史;以前南郡太守、新晋侍中王华转荆州刺史、以侍中程道惠转郢州刺史,转江夏太守程道养行领江夏内史,如是人选,望陛下明断!另外,尚有许多豫州、南豫州官吏随从西去,臣请尽快斟酌人选补任,以免贻误州郡政事。”
刘义隆点零头道:“甚好!王侍中,你随朕久在荆州,与当地官员军将皆是熟识,最为合适,意下如何?”
“陛下若执意以臣出镇荆州,请以萧思话将军为护南蛮校尉,如此臣方有把握不误陛下大事!”王华完,悄然目视王弘,意有探询之意,而后者目露赞许。
刘义隆却很是纠结,骁骑将军管义之外调,他本意想以羽林监萧思话兼领左卫骁骑,这样就能多掌一军,权势地位更稳固,现在看来只能调营浦侯刘遵考回朝,却不知能否顺利下达诏命,此时只得同意道:“那就命中书监拟诏,尽快以拟定人选出镇。”
一众官员告退出太极东殿,徐羡之缓步而行,落在后面,只希望刘义隆能再召他回去,再详谈此番人事任命,可惜后面并没有黄门跟上来。
直到出大司马门时,才见谢晦独自一人站在门外,远远望着王氏三饶背影面带愤恨之色,顿时怔然,面露若有所思之色,不由走近了过去。
而太极东殿外,一名头戴圆顶黑纱笼冠的年老宦者快步入殿,进内室拜道:“大家!老奴中台侍御监司帅、兼永巷帅戴法兴前来复命!”
“平身!朕让你探查的事都查清楚了吗?可已做好善后?”
“回陛下!那晚宫变的参与者,随同废王逃窜者,老奴已录于文书,请陛下御览!”戴法兴从袖中取出一折本子双手举过头顶,趋步于案前呈上,待被接过,又道:“废营阳王太妃张氏、废营阳王妃司马氏已移居曜灵殿,敢问陛下是否要……”
见戴法兴横掌于下巴一抹,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刘义隆目光严厉起来,随手将那折本书扔在了案上,低声斥道:“大胆!你还敢擅做主张?朕开口了吗?”
“老奴不敢!只是袁皇后似有此意,老奴为陛下大统计,废太妃、废王妃一日居于宫中,陛下大位便一日不稳,而废王又流窜在外为祸,此为一大隐窜,陛下明鉴!”
刘义隆为之默然,微微抬了抬手,将戴法兴打发了出去,口中喃喃叹道:“皇兄笆兄!若朕是你,也是不甘的,但国势如此,如之奈何!朕封豫州为你的食邑,你既不肯领情,居然还扣押朕的使者,那便仁至义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