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诗经·郑风】
椒房,是皇后所居殿名,亦称椒室,处于前殿之北,是名副其实的后宫。它与前殿、宣室位于同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去羽翼般分布着数十个尚且完好的宫殿,这些宫殿宛如臂腋,环抱椒房殿,这整片宫殿群便称之为掖庭。
如今中宫未立,皇帝身边仅有伏寿、宋都两个贵人。在身边奴仆宦者缺乏的情况下,为了节省资源,两个贵人都安排在了椒房殿的东西两阁。一来可以互相照顾,二来也能交流往来,不至于独居寂寞。
椒房殿东阁中,宋都正与皇帝说说笑笑,看着宋都被自己的一个笑话笑得花枝招展,皇帝心里没来由的一阵舒适惬意。自从穿越以来,总是忙于应付接二连三的大事,很少有这么全身心放松的时刻了。
两人坐了不多久,住在西阁的伏贵人在得知皇帝驾临椒房后,也赶过来觐见。
皇帝立即召见了她,只见伏贵人款款而至,她长的一团和气,眉宇端庄,没有宋都那样的灵气。虽然才十三岁的年纪,但一举一动无不遵循觐见的礼制,像个刻意装成熟的小大人。
“你来的正巧,刚想让太官令他们送膳食来,我们三个干脆就在一起用。”皇帝笑着招呼道。
伏寿嘴角牵起一抹微笑,随即拜谢道:“谢陛下。”
皇帝觉得无趣,面上的笑容逐渐淡了几分。
宋都见了,立即缠着伏寿道:“寿姐姐有没有给我带好吃的果脯?”
“在陛下面前,不许胡闹。”伏寿毫无威慑的小声责备道,最终还是在宋都的嬉皮笑脸中败下阵来:“我哪的果脯都被你吃完了,现在只给你带了蜜饯,你若是不愿意吃,那便算了。”
皇帝在一旁沉默的看着伏寿与宋都二人如姐妹般嘘寒问暖,尤其是伏寿,自始至终都是温言细语,态度和善,像个温柔的大姊,丝毫不以宋都偶尔犀利的言辞动怒。
他细细观察了之后,发现伏寿虽然外表老实忠厚,但并不愚笨,与宋都说话时率真情深,是个秀外慧中的人。
夕阳在窗棂上洒下一抹红艳的余晖,太官令孙笃这时带着人送来了膳食,三人无声的将各自的羹汤用完。
饭饱之后,伏寿的脸颊似是被灯火映照,浮现出一抹红色。她比大大咧咧的宋都要细心的多,适才悄悄观察,她发觉皇帝的气质、谈吐都与以往不一样,浑然是孩童一夜之间长大,变得成熟稳重。
她有十三岁了,入宫之前没少受过母亲的‘教导’,此时正出神的想着女儿家的心事,竟是不曾发觉宋都连声叫了她好几次。
“啊,什、什么?”
宋都仔细盯了伏寿好一会,说道:“寿姐姐你刚刚在想什么?你以前可从未这么走过神。”
伏寿像是做坏事被人撞见,支支吾吾,一时想不出合理的说辞来搪塞。无意间又撞上皇帝投来的眼神,那眼神深邃沉静,让伏寿愈加不知所措。
这时穆顺从外面走进来禀报:“万年公主求见。”
伏寿这才从窘迫中缓过来,见皇帝与宋都的注意力都不在她身上,她悄悄松了口气。
皇帝正想说些什么,便只听一阵玉石交击的叮当声从门边传来,一位身披袿衣,装扮华丽的女子走进殿中。她发梳堕髻,眉目姣好,长着一副瓜子脸,肤色白净,模样与皇帝有几分相似。既不似伏寿那般拘谨、也不像宋都那样活泼,整个人显得落落大方。
只是神情太过冷淡,倒还不如宋都叫人亲近。
万年公主对皇帝行过礼后,也不坐下,便往那一站,饶是宋都嬉笑惯了的,此时也规规矩矩的坐好。
皇帝知道她是孝灵皇帝的长女、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万年公主刘姜。她比皇帝大四岁,心智早熟,在后宫没有太后、皇后主持大局的情况下,万年公主刘姜俨然是掖庭的半个主人。
“隔着老远就能听见这里头的笑声,也不知你们在谈些什么。”刘姜看了眼故意装乖乖女的宋都,平静的说道:“是有什么好笑的故事么?”
皇帝心里头其实是有些敬畏刘姜的,不仅是因为刘姜拿得起主意来,更是因为刘姜在这三年里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气氛逐渐僵硬,皇帝干笑道:“不过是几个笑话罢了,不值一提。皇姐可曾用过膳?”
刘姜面色稍缓,回道:“来时已用过了,多谢陛下费心。”
有刘姜在,就连宋都也没了说话的劲头,四人之间说番话总要冷几次场。伏寿还在为先前的念头而忐忑,见天色渐晚,心里又是期待又是害怕,最终还是害怕占据了上风,草草说了几句后便借故告退。
这下可苦了宋都,她不像伏寿,身为客人,推辞一番就可以走。如今众人都在她的居所,她有心躲避刘姜,又能躲到哪里去?见刘姜还没有走的意思,宋都脑中灵光一现,想出了一个赶人的点子。
她用手捂嘴打了个哈欠,露出无精打采的模样。
这很快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他停下话头,关切的说道:“时候不早,你快些安歇吧。”
说完皇帝便站了起来,准备离去:“我下次再来找你。”
这可出乎宋都的意料之外,她本来只想借瞌睡让刘姜识趣离开,没想到刘姜还没动作,皇帝却要被她哄走了。宋都心里极为后悔,恨不得立即抱资帝,不让他离开。刘姜平日里最不喜欢有人玩弄心计,如果知道了宋都是在装困,还不知道要怎么责备她。
眼看着皇帝就要走了,宋都又是后悔又是不舍,表情十分复杂。
皇帝还道是宋都舍不得她,像兄长怜爱妹妹似得,特意伸手揉了揉宋都的脑袋,随即转身离开。他这一走,刘姜也跟着起身,淡淡的看了宋都一眼,那眼神让宋都不寒而栗,仿佛知道了什么一样。
椒房殿外的宫道上,皇帝与刘姜并肩走着,初升的月亮将光芒撒在宫宇槛瓦上,照出了亮堂的路、也照出了墙角的影。中黄门、卫士及郎卫们吊在后头、或持着灯笼走在前头,刻意留出一段距离给这对嫡亲姐弟谈话。
“陛下这几日倒像是换了副模样。”刘姜侧过脸来看向皇帝,意味不明的说道:“若不是从小一起长大,我刚才还以为认错了人。”
皇帝心里明白这个姐姐的城府与手腕,能在这几年皇室的风波中保全到现在,除了她本身就是一个不受重视的公主以外,自己明哲保身的能力也是原因之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朝廷尚且今非昔比,更何况于人?”
刘姜目光一缓,将视线移到两人跟前的影子上,说道:“陛下能有今日这样的变化,对汉室、对朝廷来说都是件好事。只不过,董卓在时,司徒王公曾对我等颇多维护,对朝廷也是尽心尽力。陛下这几日的行径,虽不说是错的,但未免对王公太过苛待了。”
王允曾经对皇帝与刘姜二人百般维护不假,但这并不代表皇帝就要顾念这个恩情,去容忍王允在朝廷上的一家独大。而刘姜毕竟是一个女子,不懂什么政治斗争、帝王心术,只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像皇帝在董卓一死立即就与王允作对的行为,在刘姜眼里无疑是过河拆桥,是她所不喜的。刘姜刚才就想跟皇帝说这些话,只是碍于伏寿与宋都两人在场,只好把话憋到了现在。
在得知董卓被杀的消息后,刘姜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平时对自己千依百顺的皇帝,让他重重的封赏王允,既能奖励诛董之功,又能报答回护之恩。
因为在刘姜的认知中,皇帝虽宽爱仁厚,但缺少主见,不是一个平天下的料子,既然如此,何不索性把朝政全托付给王允,让他为汉室效命?王允既有能力、又有名望、对朝廷忠心耿耿,有霍光辅佐昭帝的典故在,汉室复兴岂不是指日可待?
刘姜的这个想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的,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在王允的忠诚与能力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适时的放权,确实能够很好的保存汉室高高在上的威严,同时也能使皇帝处于一种超然的地位,让所有威胁都不会直接波及到皇帝。
而现在皇帝不是那个有德无能的刘协,自然不会甘心做出刘姜的选择,因为他有自己认为的路要走:“这天下,说到底还是我刘氏的天下。如今四海之内民不聊生,我既为天子,自当由我还复天平,岂能交由他人之手?”
皇帝停下了脚步,站在掖庭与前殿交接的门阙下,转身看向刘姜:“王允即便忠于国家,但他所为若是与我背道而驰、或是对我横加阻挠,哪怕他有诛董大功,对我等有回护之恩,朝廷之大,我也容不下他。”
“那陛下为何就不能给王公一个机会。”刘姜脱口道:“陛下与王公若是能君臣一心,岂不是万民之幸?”
“我倒是想给他机会,可他偏偏一意孤行。更何况……”皇帝喟然叹道,语气里流露出遗憾与慨然,甚至有些讥讽:“有人未必愿意给他这么个机会。”
看着皇帝逐渐走远的身影,刘姜伫留在原地,因刚才那一番话而陷入了沉思。
椒房,是皇后所居殿名,亦称椒室,处于前殿之北,是名副其实的后宫。它与前殿、宣室位于同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去羽翼般分布着数十个尚且完好的宫殿,这些宫殿宛如臂腋,环抱椒房殿,这整片宫殿群便称之为掖庭。
如今中宫未立,皇帝身边仅有伏寿、宋都两个贵人。在身边奴仆宦者缺乏的情况下,为了节省资源,两个贵人都安排在了椒房殿的东西两阁。一来可以互相照顾,二来也能交流往来,不至于独居寂寞。
椒房殿东阁中,宋都正与皇帝说说笑笑,看着宋都被自己的一个笑话笑得花枝招展,皇帝心里没来由的一阵舒适惬意。自从穿越以来,总是忙于应付接二连三的大事,很少有这么全身心放松的时刻了。
两人坐了不多久,住在西阁的伏贵人在得知皇帝驾临椒房后,也赶过来觐见。
皇帝立即召见了她,只见伏贵人款款而至,她长的一团和气,眉宇端庄,没有宋都那样的灵气。虽然才十三岁的年纪,但一举一动无不遵循觐见的礼制,像个刻意装成熟的小大人。
“你来的正巧,刚想让太官令他们送膳食来,我们三个干脆就在一起用。”皇帝笑着招呼道。
伏寿嘴角牵起一抹微笑,随即拜谢道:“谢陛下。”
皇帝觉得无趣,面上的笑容逐渐淡了几分。
宋都见了,立即缠着伏寿道:“寿姐姐有没有给我带好吃的果脯?”
“在陛下面前,不许胡闹。”伏寿毫无威慑的小声责备道,最终还是在宋都的嬉皮笑脸中败下阵来:“我哪的果脯都被你吃完了,现在只给你带了蜜饯,你若是不愿意吃,那便算了。”
皇帝在一旁沉默的看着伏寿与宋都二人如姐妹般嘘寒问暖,尤其是伏寿,自始至终都是温言细语,态度和善,像个温柔的大姊,丝毫不以宋都偶尔犀利的言辞动怒。
他细细观察了之后,发现伏寿虽然外表老实忠厚,但并不愚笨,与宋都说话时率真情深,是个秀外慧中的人。
夕阳在窗棂上洒下一抹红艳的余晖,太官令孙笃这时带着人送来了膳食,三人无声的将各自的羹汤用完。
饭饱之后,伏寿的脸颊似是被灯火映照,浮现出一抹红色。她比大大咧咧的宋都要细心的多,适才悄悄观察,她发觉皇帝的气质、谈吐都与以往不一样,浑然是孩童一夜之间长大,变得成熟稳重。
她有十三岁了,入宫之前没少受过母亲的‘教导’,此时正出神的想着女儿家的心事,竟是不曾发觉宋都连声叫了她好几次。
“啊,什、什么?”
宋都仔细盯了伏寿好一会,说道:“寿姐姐你刚刚在想什么?你以前可从未这么走过神。”
伏寿像是做坏事被人撞见,支支吾吾,一时想不出合理的说辞来搪塞。无意间又撞上皇帝投来的眼神,那眼神深邃沉静,让伏寿愈加不知所措。
这时穆顺从外面走进来禀报:“万年公主求见。”
伏寿这才从窘迫中缓过来,见皇帝与宋都的注意力都不在她身上,她悄悄松了口气。
皇帝正想说些什么,便只听一阵玉石交击的叮当声从门边传来,一位身披袿衣,装扮华丽的女子走进殿中。她发梳堕髻,眉目姣好,长着一副瓜子脸,肤色白净,模样与皇帝有几分相似。既不似伏寿那般拘谨、也不像宋都那样活泼,整个人显得落落大方。
只是神情太过冷淡,倒还不如宋都叫人亲近。
万年公主对皇帝行过礼后,也不坐下,便往那一站,饶是宋都嬉笑惯了的,此时也规规矩矩的坐好。
皇帝知道她是孝灵皇帝的长女、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万年公主刘姜。她比皇帝大四岁,心智早熟,在后宫没有太后、皇后主持大局的情况下,万年公主刘姜俨然是掖庭的半个主人。
“隔着老远就能听见这里头的笑声,也不知你们在谈些什么。”刘姜看了眼故意装乖乖女的宋都,平静的说道:“是有什么好笑的故事么?”
皇帝心里头其实是有些敬畏刘姜的,不仅是因为刘姜拿得起主意来,更是因为刘姜在这三年里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气氛逐渐僵硬,皇帝干笑道:“不过是几个笑话罢了,不值一提。皇姐可曾用过膳?”
刘姜面色稍缓,回道:“来时已用过了,多谢陛下费心。”
有刘姜在,就连宋都也没了说话的劲头,四人之间说番话总要冷几次场。伏寿还在为先前的念头而忐忑,见天色渐晚,心里又是期待又是害怕,最终还是害怕占据了上风,草草说了几句后便借故告退。
这下可苦了宋都,她不像伏寿,身为客人,推辞一番就可以走。如今众人都在她的居所,她有心躲避刘姜,又能躲到哪里去?见刘姜还没有走的意思,宋都脑中灵光一现,想出了一个赶人的点子。
她用手捂嘴打了个哈欠,露出无精打采的模样。
这很快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他停下话头,关切的说道:“时候不早,你快些安歇吧。”
说完皇帝便站了起来,准备离去:“我下次再来找你。”
这可出乎宋都的意料之外,她本来只想借瞌睡让刘姜识趣离开,没想到刘姜还没动作,皇帝却要被她哄走了。宋都心里极为后悔,恨不得立即抱资帝,不让他离开。刘姜平日里最不喜欢有人玩弄心计,如果知道了宋都是在装困,还不知道要怎么责备她。
眼看着皇帝就要走了,宋都又是后悔又是不舍,表情十分复杂。
皇帝还道是宋都舍不得她,像兄长怜爱妹妹似得,特意伸手揉了揉宋都的脑袋,随即转身离开。他这一走,刘姜也跟着起身,淡淡的看了宋都一眼,那眼神让宋都不寒而栗,仿佛知道了什么一样。
椒房殿外的宫道上,皇帝与刘姜并肩走着,初升的月亮将光芒撒在宫宇槛瓦上,照出了亮堂的路、也照出了墙角的影。中黄门、卫士及郎卫们吊在后头、或持着灯笼走在前头,刻意留出一段距离给这对嫡亲姐弟谈话。
“陛下这几日倒像是换了副模样。”刘姜侧过脸来看向皇帝,意味不明的说道:“若不是从小一起长大,我刚才还以为认错了人。”
皇帝心里明白这个姐姐的城府与手腕,能在这几年皇室的风波中保全到现在,除了她本身就是一个不受重视的公主以外,自己明哲保身的能力也是原因之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朝廷尚且今非昔比,更何况于人?”
刘姜目光一缓,将视线移到两人跟前的影子上,说道:“陛下能有今日这样的变化,对汉室、对朝廷来说都是件好事。只不过,董卓在时,司徒王公曾对我等颇多维护,对朝廷也是尽心尽力。陛下这几日的行径,虽不说是错的,但未免对王公太过苛待了。”
王允曾经对皇帝与刘姜二人百般维护不假,但这并不代表皇帝就要顾念这个恩情,去容忍王允在朝廷上的一家独大。而刘姜毕竟是一个女子,不懂什么政治斗争、帝王心术,只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像皇帝在董卓一死立即就与王允作对的行为,在刘姜眼里无疑是过河拆桥,是她所不喜的。刘姜刚才就想跟皇帝说这些话,只是碍于伏寿与宋都两人在场,只好把话憋到了现在。
在得知董卓被杀的消息后,刘姜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平时对自己千依百顺的皇帝,让他重重的封赏王允,既能奖励诛董之功,又能报答回护之恩。
因为在刘姜的认知中,皇帝虽宽爱仁厚,但缺少主见,不是一个平天下的料子,既然如此,何不索性把朝政全托付给王允,让他为汉室效命?王允既有能力、又有名望、对朝廷忠心耿耿,有霍光辅佐昭帝的典故在,汉室复兴岂不是指日可待?
刘姜的这个想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的,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在王允的忠诚与能力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适时的放权,确实能够很好的保存汉室高高在上的威严,同时也能使皇帝处于一种超然的地位,让所有威胁都不会直接波及到皇帝。
而现在皇帝不是那个有德无能的刘协,自然不会甘心做出刘姜的选择,因为他有自己认为的路要走:“这天下,说到底还是我刘氏的天下。如今四海之内民不聊生,我既为天子,自当由我还复天平,岂能交由他人之手?”
皇帝停下了脚步,站在掖庭与前殿交接的门阙下,转身看向刘姜:“王允即便忠于国家,但他所为若是与我背道而驰、或是对我横加阻挠,哪怕他有诛董大功,对我等有回护之恩,朝廷之大,我也容不下他。”
“那陛下为何就不能给王公一个机会。”刘姜脱口道:“陛下与王公若是能君臣一心,岂不是万民之幸?”
“我倒是想给他机会,可他偏偏一意孤行。更何况……”皇帝喟然叹道,语气里流露出遗憾与慨然,甚至有些讥讽:“有人未必愿意给他这么个机会。”
看着皇帝逐渐走远的身影,刘姜伫留在原地,因刚才那一番话而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