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台言情 > 大明好伴读
    谢至再给弘治皇帝出谋划策之后,弘治皇帝第一时间便召集了内阁的智囊团开始着手完善此事了。

    在内阁三个大学士的仔细斟酌之下进一步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之后,直接便委托了户部着手处置此事。

    就在那些有着大量良田的庄户焦头烂额之际,朝廷新的政策出台了。

    无论是哪家需劳力收割地里粮食的,朝廷可组织人手帮忙,由朝廷出资雇佣这些劳力,而主家要为每十亩田人便要为之支付一石粮食。

    在这个时候,每亩地的收入是在两三石开外,朝廷每亩收取一石头只负责收割着实有些不便宜了。

    除却春耕种下去的,加上那么长时间的管理,怎么说都要比只收割所付出的辛苦要多多的。

    不过能收割回来,总比臭到地里,连本钱都丢了强吧?请朝廷出面负责收割总归还是要比较划算一些的。

    但总归是有吝啬的,不说是每亩一石,就是总共需一石也是不愿意出的。

    “一石?这么多,还不如去抢,与其有这一石粮食,自己就可收割了,明日便发动家丁都往地里去,每人每天都收三亩田回来,不收割回来,不准吃饭,不准睡觉。”

    其实各行各业都需要的是一个技巧,若是掌握不好这个技巧的话,就是吐了血也不见得能够做好。

    那些看家护院的家丁,看起来五大三粗的很是壮硕,但若是让他们去收割粮食的话,还真就不一定能够赶上那些瘦弱的佃户的。

    朝廷政策出台之后,便由户部派出官吏开始往各地驻扎。

    这些官员到了之后要先行组织可用的人手。

    有多少庄户出身,有多少伺候过庄稼的,这些都必须得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才是。

    在云中周边,多存在的是陶瓷,食油作坊,而在南地则开始又一些棉花作坊,丝绸作坊,茶叶作坊了...

    这些作坊所产的东西无论是什么,都在前面加了云中二字,而这些作坊所贯行的月钱乃至安家落户政策都与云中的如出一辙,劳力自是能够吸引过来。

    能把人吸引过来,那吸引个懂诀窍的人自然就不是难事了。

    有别人弄不出来的工艺,那弄出来的物件能差了吗?

    物件若是不差,自然也就能把口碑打出去了。

    人手被招募了一部分之后,便开始愿意往那些出粮的人家收割了。

    本来秋收已是迫在眉睫了,太迟了的话,那些庄稼成熟的太厉害可就都要落地了,自然是要抓点紧了。

    西安府刘家湾,田垄的一边是朝廷组织起来的人手,另一边负责收割的则是自个儿组织起来的家丁。

    两家都曾有子弟中了功名,房子在一块挨着,田也在一块挨着,平日里就明争暗斗的,现在收割用的人不同,自然也是要多几分较劲的。

    “刘兄啊,你这一日收割了多少?”

    “不多,到现在已有五十亩了,今日估计至少能收一百亩了,明日剩下那一百二十亩应该差不多就能够完成了。”

    “你这二百二十亩,得上交二百二十石吧?”

    “不错,是二百二十石。”

    “这二百二十石能养活多少人啊?够你们家一岁的口粮吧?本来就不用交税,现在却白白给了朝廷,多可惜。”

    两日之后,当刘家的二百亩良田全部装入粮仓后,那觉着给朝廷交粮有些可惜之人嫉妒了。

    他养的那些家丁就跟吃干饭的似的,五十余人,两日时间都没收了十亩,剩下还有一百七十余亩,若是这般算下去的话,他那剩下的那些粮食至少得将近一个月时间。

    他是能等了,可那些粮食又能等了吗?

    不过虽说是如此,他还是心疼那些白白交给朝廷的粮食,并未马上去找朝廷解决收粮问题。

    第三日的时候,直接亲自到田间监工了。

    那早收了粮食的那家伙知晓对家的粮食还没收上来,自是开心的很,搬了把椅子,直接坐在自己田里看对面的笑话了。

    “王兄啊,你这粮食还没收上来啊,得抓紧时间了,你这片地种的好像比我这里的还要早上那么十几日吧?若是再不收,一场大雨下来,恐都得趴在地上了,那损失得多大,可比给朝廷那一石多的多吧?”

    也别怪人家乌鸦嘴,这说的完全都是实情。

    被称作王兄那人,名王孝,面对摆放在面前的事实,对着讥笑还能如何说,只能是挥起手中的鞭子朝着自己手下的家丁打去。

    “快干,今日一人都必须收割上十亩来,收割不上来全都不准吃饭。”

    这王孝吝啬是有些吝啬,但却并不坏的,当初定下的数额没有完成,最后却也并未真的不让家丁吃饭睡觉。

    那些家丁是想加快,给自家主人长长脸面,但事实却是事与愿违了,不是他们想加快就能够加快的了的。

    一日之后,五十余个家豆流浃背忙活了一日,也就收割上了十亩。

    剩下的那些眼看着就要臭到地里面了。

    那姓刘瞧了一天,也乏味了,在临走之时,还特意叮嘱道:“王兄还是去找朝廷收割了吧?这般耽搁下去,恐很难全部收割上来了,到时候连两石都落不到自己手中了,而且因此也会被朝廷记恨上,往后说不准就得被朝廷穿小鞋。”

    其实不用说,朝廷肯定是有这个意思的,用朝廷收割,给了朝廷这一石粮食的,一切都好说。

    可若是宁可把粮食在地里发霉,也不用朝廷收割的,对于这样的另类,朝廷还真就要关切到眼中了。

    王孝虽当面没多说什么,但从地里回来便还是很快去找了负责此地粮食收割的官吏。

    此人名为于融,是弘治十三年刚刚中举的,现在翰林院中,是被户部借调来的。

    说来也是与谢至同科进士。

    现在做的这个事情需要的人可不少,户部就是把大大小小的人都派出去也很难填充的足。

    没办法了,在弘治皇帝同意之后,便着手从各处开始征调人手。

    有了弘治皇帝的旨意,征调起来自然也就容易很多了。

    王孝准备了礼物到了行辕之际,在门前已排起了长龙。

    刚开始朝廷出台这个政策的时候,那些拥有土地的人肯定是不服气,自己又不是没人了,收割上来那还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事吗?

    没亩地需一石粮食的话,还不如直接自己找人收割了呢。

    将近五日时间,他们终于发现了,他们人是有,也能把人派下去,可收割上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这粮若是放在那里,多会收割完了都行那也就罢了,他们大不了多等几日,多费些吃食。

    可现在那粮趴在地里,多耽搁一天便有一天的折损。

    没办法了,现在唯一的解决之法便是来寻求朝廷了。

    听说收割排名都是按照前后的报名顺序来办的,后面来报名的那都排出去老远了。

    因而唯一的可行办法便就是加紧来报名了。

    这个钦差油盐不进,无论多少重礼都不收,不接受插队,一切都得按照先后的报名顺序来。

    如此一来,有先见之明的提起找朝廷收割了的,那是赚到了。

    像那些比较吝啬的,先得试试自己能否收割了再想起找朝廷来解决的,那可就如王孝一样了。

    王孝在后面排了这么久都没能排上去,直接便开始往前挤着去找那些差役,想着要提前进去。

    这个举朝关注的大事情,别说是那些钦差不敢开后门了,就是那些差役也不敢随随便便放人进去。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