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侯景和萧衍打打谈谈,又媾和了。侯景的条件很简单,要求据有江右四州之地,另外,要求皇太子的长子宣城王萧大器送他渡江离去。这个条件,当然城内未必答应,因为萧大器是皇太子的皇太子,所以中领军傅岐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岂有贼举兵围宫阙而更与之和乎!”不过,萧衍父子此刻都已决意求和。他的争辩其实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侯景听到后,于是决定把条件将下一级,萧大器既然是皇太子的皇太子,身份尊重,不做人质也可以,萧大器的弟弟萧大款做人质总是可以的。于是,城内城外一致同意,萧大款做了人质。平心而论,这些行动都没有什么特异寻常不合理之处,唯一的不合理在于萧衍父子随后发布了一道命令:“敕诸军不得复进”父子俩下诏:“善兵不战,止戈为武,以景为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诸军事,豫州牧河南王如故。“随后,双方设坛于西华门外,城内遣仆射王克上甲侯韶吏部郎萧瑳与侯景麾下于子悦任约王伟登坛共盟。太子詹事柳津出西华门,景出栅门,遥相对,更杀牲歃血为盟。侯景趁皇帝下诏当儿,诸军不得复进的时候,果断派兵马去东城取了粮米。粮米一到,侯景兵马再无后顾之忧。于是,萧衍父子傻叉了,盟约的口水未干,而侯景的长围不解,专修铠仗,一会说道:“无船,不得即发,造船也需要时间啦。“一会儿又说“我哪知道我前脚渡江,你们会不会背后偷袭。“一会儿又把大款送回城内,还是坚持要求求宣城王出送;邀求稍广,了无去志。太子知其诈言,犹羁縻不绝。这对傻叉父子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无计可施,既不能出决死战,又拿侯景无可奈何。前南兖州刺史南康王萧会理前青冀二州刺史湘潭侯萧退西昌侯世子萧彧众合三万,至于马卬洲,侯景道:“请敕北军聚还南岸,你搞这些人堵在江上,我怎么退过长江。“太子也只得照办。这个时候,其实外军也不完全是不战之士,侯景颇忌惮永安侯萧确。毕竟江南这个地方,自古以来除了皇室脑残,民间还是颇多豪杰之士。萧确据说并不顾及侯景与皇室的盟约,而且他一眼就瞧出这盟约实际上就是扯淡,因此扼守不退。侯景因此引为口实,说道萧确拦路,所以,他无法渡江,请求萧衍将这个拦路虎调走,然后,他好跑路。萧衍极其听话,侯景早上才告知他对萧确不爽,傍晚,萧衍便立刻派遣吏部尚书张绾召确,次日,便以萧确为广州刺史,即令调离。不过,萧确这时候,萧确累启固辞,不入,上不许。萧确坚决不同意入城,也坚决不撤退,父亲邵陵王萧纶这时候也来劝说:“围城既久,圣上忧危,臣子之情,切于汤火,故欲且盟而遣之,更申后计。成命已决,何得拒违!“萧确长叹:“虽然陛下成命已决,不得拒违,但是侯景现在对于台城的围困一点点儿解围的迹象都没有,他如果入城,听命前去广州,那么这里的事儿就玩完了。”萧确坚持不走,萧纶大怒,道:“你皇爷爷的命令,你敢违抗?你现在就两条路,要么入城受命,要么死。”萧确不得已而入城受命。萧纶这时候好不容易凑了几百个鸡蛋,托萧确带进城去,犒劳一下他那可怜的老爸。此事可谓知父莫若子。萧衍本来拜佛,经常吃素,围城日久,他的御厨蔬茹皆绝。萧纶托萧确带来的这数百枚鸡蛋,可怜的萧衍手自料简,歔欷更咽,一边吃一边哭。此时,城外兵马简直不可胜数。湘东王绎军于郢州之武城;湘州刺史河东王誉军于青草湖;信州刺史桂阳王慥军于西峡口;就不说还有柳仲礼以及邵陵王萧纶的部队了,但是俱各托云俟四方援兵,淹留不进。湘东王萧绎的中记室参军萧贲,骨鲠之士,看着萧绎寻常时都是手不释卷,每天动辄都将圣贤讲话挂在嘴上,但是居然坐看父皇受难,拥兵不进。他心中有些不爽,这日和萧绎下棋的时候,萧绎食子拈棋而不下,萧贲语带双关:“殿下并无下意。“及至侯景与城内和谈,萧绎接到和谈诏书,第一件事便是准备奔回荆州。萧贲长叹:“以十万之众,未见贼而退,奈何!“萧绎见他叽叽歪歪,以言语刺人,找了个借口,把他给杀了。萧绎这一生之中,读书很多很多很多,可能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萧绎算是读书最多的人了,但是萧绎读书显然并没有读成一个好人,他读书也并没有读出良心。这个世界,读书,有时候能训练的未必是好人,读书有时候能把人读成傻子,有时候能把人读成冷血,有时候读得埋没良心。由此而言,读书也不一定全是好事。读书的第一好处,本来应该是分辨是非,但是很多人读着读着,反而糊涂了,变坏了,反而容易被洗脑。尤其是在社会变坏之际,很多为朝廷卖命的读书人,对于老百姓以及他人的苦难反而不屑一顾,甚至要求老百姓及他人为朝廷或者为自己去牺牲去死,对于对朝廷对自己的批评拒不接受。一旦社会上有反抗,他们就会要求反抗的声音臣服,甚至要求没有声音最好,甚至要求世界上唯有当朝权力存在的声音最好。他们只懂得残酷,只懂得你们说话必须符合我的心意,否则我就杀死你,让你消声。萧绎无疑读了很多书,但是读书读的多,却已经听不见逆耳的声音,所以,活该他日后被宇文泰消遣。读书而读得只允许自己听得进的赞美,而反对一切批评,以及不同的声音,这是很多读书人的共同的弊病,尤其是皇权下的读书人。这个时候的萧绎,对于父皇的被围困,对于父皇的垂死,他几乎不闻不问,但是对于一个以此来讽刺他的人,他却痛下杀手。这样的读书人,真是一个时代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