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这时候赶紧又给全旭下了一份文书,对战事作出判断部署:暂停广都,萧为势必派人来攻,到时以逸待劳,破之不难;
即便,萧为不来攻,继续坚守,那么也可以采取磐石战法,一步步向前移营,转营而前,每关口前移一步,益州刺史萧为的压力即会增大一分。
这种作战的方法最为稳妥。
宇文泰采取这种办法的原因关键还在于,这个时候,魏军的形势大好,没必要拿士兵顿兵坚城之下,冒着杀伤极大的危险去攻克成都。
毕竟,如今疆场之上有萧绎、有高洋、有陈霸先、王僧辩,也算是英雄交驰。
如今的形势,和他之前与高欢争霸的时候不同,那时候,只要关注北方战争场就足够,但如今这是对整个天下龙骧虎视,所以,全局的观念很重要。
取成都不能造成己方太大伤亡,稳妥是第一位的。
因为如果造成极大伤亡,就算拿下了成都,也是得不偿失,因为这种久在敌人之手的超大规模、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你拿下之后,你还需要兵力保持一定的威慑。
如果有极大伤亡,后续你就不得不继续补充兵力跟进。
而关中的队伍和形势都比较复杂。调独孤信的麾下补充进驻成都宇文泰肯定不会放心,这个到时候,万一独孤信来一个釜底抽薪,把皇帝接到四川,再造刘备。
那岂不是把宇文泰的脸都给丢光了。
但是,如果从关中宇文泰自己的麾下抽调兵马补充到四川,那么就会造成宇文泰的部伍在关中相较独孤信的弱势,现在情况复杂。
宇文泰不能掉以轻心。
毕竟国内国外,形势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内元宝炬、太子、独孤信、赵贵这些人他现在感觉都不算十分靠谱,至于将领们,那也不瞎。
将领们也知道帝室与宇文泰之间的纠葛。
所以,骑墙者不少。
目前,只不过是因为宇文泰在整个局势把控上比较强,所以他们是暂时需要宇文泰来扩张形势,但一旦形势稳定,只怕残酷的内部政治斗争将会开始。
所以,成都之事,宇文泰一再强调,缓步推进,磐石战法,不可过多杀伤士卒。
宇文泰的这种磐石战法,稳如磐石,坚卧不动,步步紧逼。眼下应该是最合适的,毕竟别的地方目前没有大规模战争爆发的迹象,所以,全旭应该是有能力,有时间来执行。
但宇文泰诏书到的时候,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
全旭连战连捷,信心大增,视益州刺史萧为蔑如也,他认为,既然魏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杀到成都城下,萧刺史冢中枯骨,尚何能为?
还有多强的抗击打能力?
魏军入川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势若风雨,兵锋之锐,如同秋风振落叶。这样的气势,足以令益州胆寒!
本来,魏军就已经对成都完成了战略大包围,陈兵成都城下,但是宇文泰电令扫清周围小据点,令成都失去支援,成为孤城。
这一点他也照办了。
现在,成都已经是一座孤城。
他决定,由自己亲率步骑两万人进逼成都,在距离城外数十里的岷江之北扎营。又下令在江上建造浮桥,以畅南北交通。又令尉迟迥、副将耿豪率领一万余人率中军屯于岷江之南。
两营之间相距二十余里,摆出了决战的姿态。从行军来看,这也算符合宇文泰的精神。但是江南、江北分别大营,全旭并无完全把握。
想到宇文泰一贯来料事如神,全旭立营之后,派人飞马出川,将具体部署以及军事草图禀报给宇文泰。
宇文泰接到全旭奏报,立即大为不爽。立即下诏申饬全旭:
“都跟你强调几千遍几万遍了,怎么一临阵就全都忘了?还搞这么乱?”
“咱们连兵而进,步步为营是不错,但是你不能轻敌,懂?”
“现在,你与尉迟、耿豪分兵,孤军深入,轻敌冒进,一旦有个闪失,彼此如何呼应救援?!”
“若萧为敌军以一部缠住你,再以主力攻击尉迟,你该如何?尉迟是主帅,若被击溃,你也就跟着完了!两军联兵又不相及,一损俱损,知之否?”
“趁着木有出事,见诏之后,立即撤军回广都,不得有误。”
聪明的宇文泰再一次把千里之外的事情就像视频一样拉到眼前,分毫不差。全旭这种江南、江北扎营的方法,看着像是好棋,但是实际上臭不可闻。
后世,当然有最终成功的所谓清军江南、江北大营,但是江南江北大营也是被李秀成屡次攻破的。
但现在的萧为在成都城内,大军还是根本未伤的。
和宇文泰一样,他之前也是不敢贸然出战,怕折损有生力量,耽误守城兵力部署,同时,也在等着全旭或者尉迟迥犯错。
高明的将军总在等待对手犯错,这不,全旭在累胜之威的情况下,终于暴露出了小小的错误。
高手相争,哪怕是微小的错误也很致命。
全旭毕竟从来没有带队对这种超大城市进行过攻伐,所以小有失误也在所难免。
长安距离成都实在是太远了。宇文泰告诫全旭的文书还在半路之时,萧为就已经向全旭发起了猛烈的反击,萧为,这位益州刺史,萧纪甚至把儿子萧圆肃的位置都摆在他之下的大梁战将、宗室。
他想用实践证明他也不是吃素长大的,在军事上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如果说宇文泰的文书判断有什么误差的话,那么就是萧为几乎是照着宇文泰的文书描述开始了进攻,但并没有照着宇文泰的文书具体部署来布置进攻,萧为确实主动出击了。
宇文泰担心的是萧为可能重兵进攻尉迟迥和耿豪,尉迟迥毕竟年少而为主帅,军事经验欠缺,有可能失败从而波及全旭失败。
但萧为木有宇文泰这么聪明,他出招比宇文泰来看确实是有差距的。
如果是宇文泰,一定会潜行攻伐尉迟迥,但是萧为却布置重兵攻击的是全旭,当他看到全旭露出破绽后,急令一部万余人死死地将尉迟迥牵制在江南,让其无法来援。
对尉迟迥,萧为唯唯诺诺,但对全旭,萧为投入了数万的军事力量进行进攻。
兵法: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
在两支联兵的部队中间,我们怎么判断我们应该攻击的是军事强大的一支,还是先攻击军事弱小的一支呢?
一般来说,是选择先攻击弱者的;如果攻击强者,胜利了可能弱者也会望风而下;但是战争从来就不是一场决胜负;而且攻击强者除非具有绝对一击必胜的把握,否则不胜的话,你放弃强者再进攻弱者你会发现弱者似乎都变强了。
攻击弱者就不一样,胜算大的多得多,而且,弱者与强者联军的话,你攻击弱者胜,也是瓦解强者的部分力量,如果强者的弱联军多,逐一击破,则最后强者也会变弱。
这是军事的一般规则。
萧为显然没有好好认真读过《管子》: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
其实看看尉迟迥就明白了,入蜀以来,迭克弱敌,现在已经变得不可小觑。
但无论萧为军事上的见识如何不及,至少他抓住了全旭的这次错漏,萧为自己身先士卒,令萧圆肃留守,率副将袁从率领精兵数万,分为二十余部,同时向全旭所部发起猛攻........
即便,萧为不来攻,继续坚守,那么也可以采取磐石战法,一步步向前移营,转营而前,每关口前移一步,益州刺史萧为的压力即会增大一分。
这种作战的方法最为稳妥。
宇文泰采取这种办法的原因关键还在于,这个时候,魏军的形势大好,没必要拿士兵顿兵坚城之下,冒着杀伤极大的危险去攻克成都。
毕竟,如今疆场之上有萧绎、有高洋、有陈霸先、王僧辩,也算是英雄交驰。
如今的形势,和他之前与高欢争霸的时候不同,那时候,只要关注北方战争场就足够,但如今这是对整个天下龙骧虎视,所以,全局的观念很重要。
取成都不能造成己方太大伤亡,稳妥是第一位的。
因为如果造成极大伤亡,就算拿下了成都,也是得不偿失,因为这种久在敌人之手的超大规模、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你拿下之后,你还需要兵力保持一定的威慑。
如果有极大伤亡,后续你就不得不继续补充兵力跟进。
而关中的队伍和形势都比较复杂。调独孤信的麾下补充进驻成都宇文泰肯定不会放心,这个到时候,万一独孤信来一个釜底抽薪,把皇帝接到四川,再造刘备。
那岂不是把宇文泰的脸都给丢光了。
但是,如果从关中宇文泰自己的麾下抽调兵马补充到四川,那么就会造成宇文泰的部伍在关中相较独孤信的弱势,现在情况复杂。
宇文泰不能掉以轻心。
毕竟国内国外,形势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内元宝炬、太子、独孤信、赵贵这些人他现在感觉都不算十分靠谱,至于将领们,那也不瞎。
将领们也知道帝室与宇文泰之间的纠葛。
所以,骑墙者不少。
目前,只不过是因为宇文泰在整个局势把控上比较强,所以他们是暂时需要宇文泰来扩张形势,但一旦形势稳定,只怕残酷的内部政治斗争将会开始。
所以,成都之事,宇文泰一再强调,缓步推进,磐石战法,不可过多杀伤士卒。
宇文泰的这种磐石战法,稳如磐石,坚卧不动,步步紧逼。眼下应该是最合适的,毕竟别的地方目前没有大规模战争爆发的迹象,所以,全旭应该是有能力,有时间来执行。
但宇文泰诏书到的时候,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
全旭连战连捷,信心大增,视益州刺史萧为蔑如也,他认为,既然魏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杀到成都城下,萧刺史冢中枯骨,尚何能为?
还有多强的抗击打能力?
魏军入川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势若风雨,兵锋之锐,如同秋风振落叶。这样的气势,足以令益州胆寒!
本来,魏军就已经对成都完成了战略大包围,陈兵成都城下,但是宇文泰电令扫清周围小据点,令成都失去支援,成为孤城。
这一点他也照办了。
现在,成都已经是一座孤城。
他决定,由自己亲率步骑两万人进逼成都,在距离城外数十里的岷江之北扎营。又下令在江上建造浮桥,以畅南北交通。又令尉迟迥、副将耿豪率领一万余人率中军屯于岷江之南。
两营之间相距二十余里,摆出了决战的姿态。从行军来看,这也算符合宇文泰的精神。但是江南、江北分别大营,全旭并无完全把握。
想到宇文泰一贯来料事如神,全旭立营之后,派人飞马出川,将具体部署以及军事草图禀报给宇文泰。
宇文泰接到全旭奏报,立即大为不爽。立即下诏申饬全旭:
“都跟你强调几千遍几万遍了,怎么一临阵就全都忘了?还搞这么乱?”
“咱们连兵而进,步步为营是不错,但是你不能轻敌,懂?”
“现在,你与尉迟、耿豪分兵,孤军深入,轻敌冒进,一旦有个闪失,彼此如何呼应救援?!”
“若萧为敌军以一部缠住你,再以主力攻击尉迟,你该如何?尉迟是主帅,若被击溃,你也就跟着完了!两军联兵又不相及,一损俱损,知之否?”
“趁着木有出事,见诏之后,立即撤军回广都,不得有误。”
聪明的宇文泰再一次把千里之外的事情就像视频一样拉到眼前,分毫不差。全旭这种江南、江北扎营的方法,看着像是好棋,但是实际上臭不可闻。
后世,当然有最终成功的所谓清军江南、江北大营,但是江南江北大营也是被李秀成屡次攻破的。
但现在的萧为在成都城内,大军还是根本未伤的。
和宇文泰一样,他之前也是不敢贸然出战,怕折损有生力量,耽误守城兵力部署,同时,也在等着全旭或者尉迟迥犯错。
高明的将军总在等待对手犯错,这不,全旭在累胜之威的情况下,终于暴露出了小小的错误。
高手相争,哪怕是微小的错误也很致命。
全旭毕竟从来没有带队对这种超大城市进行过攻伐,所以小有失误也在所难免。
长安距离成都实在是太远了。宇文泰告诫全旭的文书还在半路之时,萧为就已经向全旭发起了猛烈的反击,萧为,这位益州刺史,萧纪甚至把儿子萧圆肃的位置都摆在他之下的大梁战将、宗室。
他想用实践证明他也不是吃素长大的,在军事上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如果说宇文泰的文书判断有什么误差的话,那么就是萧为几乎是照着宇文泰的文书描述开始了进攻,但并没有照着宇文泰的文书具体部署来布置进攻,萧为确实主动出击了。
宇文泰担心的是萧为可能重兵进攻尉迟迥和耿豪,尉迟迥毕竟年少而为主帅,军事经验欠缺,有可能失败从而波及全旭失败。
但萧为木有宇文泰这么聪明,他出招比宇文泰来看确实是有差距的。
如果是宇文泰,一定会潜行攻伐尉迟迥,但是萧为却布置重兵攻击的是全旭,当他看到全旭露出破绽后,急令一部万余人死死地将尉迟迥牵制在江南,让其无法来援。
对尉迟迥,萧为唯唯诺诺,但对全旭,萧为投入了数万的军事力量进行进攻。
兵法: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
在两支联兵的部队中间,我们怎么判断我们应该攻击的是军事强大的一支,还是先攻击军事弱小的一支呢?
一般来说,是选择先攻击弱者的;如果攻击强者,胜利了可能弱者也会望风而下;但是战争从来就不是一场决胜负;而且攻击强者除非具有绝对一击必胜的把握,否则不胜的话,你放弃强者再进攻弱者你会发现弱者似乎都变强了。
攻击弱者就不一样,胜算大的多得多,而且,弱者与强者联军的话,你攻击弱者胜,也是瓦解强者的部分力量,如果强者的弱联军多,逐一击破,则最后强者也会变弱。
这是军事的一般规则。
萧为显然没有好好认真读过《管子》: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
其实看看尉迟迥就明白了,入蜀以来,迭克弱敌,现在已经变得不可小觑。
但无论萧为军事上的见识如何不及,至少他抓住了全旭的这次错漏,萧为自己身先士卒,令萧圆肃留守,率副将袁从率领精兵数万,分为二十余部,同时向全旭所部发起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