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夜星月语

第四百四十六章 百泉冻皆咽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朱标瞧着这批煤炭已经有点后世蜂窝煤的样子了,若是在研究几个月说不定也就成了,不过时不我待,已经入秋了,大批量制造也需要时间,既然有了差不多的,今年那就先用着吧。

    只要能让北方百姓较为舒服的度过今年的寒冬,相必收复民心的效果要远远比什么形式上的安民诏书强上千百倍,北方百姓对朝廷的认可也会更上一层楼。

    朱标欣喜之下赏赐了五百两银子给那些工匠,别说工匠们乐坏了,就一旁的工部尚书都有些羡慕了,五百两银子啊,按照他堂堂三品大员的俸禄都不知要攒多少年。

    朱标吩咐道:“即刻开始大规模制造吧,北方边军以及百姓都需要这些,工部其余的工作都暂且放一放,本宫过会儿会去同圣上请示的。”

    屋内众人当即应诺,朱标转身朝外面走去,刚入秋下午还是蛮热的,在屋里烤了这么久,实在有些干热

    那几名情绪激动的工匠还在不断磕头,太子爷的赏银无人胆敢克扣,到手后他们就是主动向上孝敬一点,剩下的也足够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儿孙也能交的起束修好好读书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天下人都知晓的,因为只有读书人才有当官做宰的途径,太平盛世了,谁不想自己出个状元郎。

    朱标与工部尚书一同出了屋,朱标接着吩咐道:“离京城近些的矿山便罢,远些的尤其是北方的不用运原煤到京城折腾,工部派遣匠人官员前去就地立场招工制煤。”

    工部尚书应了一声,随即有些迟疑道:“纵使制煤成本低廉,但如此大规模的开场招工,前期耗费的银子恐怕也不少。”

    朱标说道:“一会儿便会有旨意,从户部那边先取出五万两银子交给工部,这笔银子本宫也会派人看着,务必落实到实务上!”

    工部尚书知晓这是太子殿下在敲打他,当即回道:“殿下放心,工部定然不会有贪腐之徒!”

    朱标点头道:“如此便好,本宫一向看中工部,尔等切莫让本宫失望。”

    随后俩人一边谈论部署一边走向工部大堂,进去后就有差吏端来温水,朱标洗了洗手然后落座,煤炭研发暂且告一段落,不过朱标还是对工部不太满意。

    区区煤炭竟然就耗费了如此之久,可见工部内并没有太多优秀的人才,更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工部乃是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的部门,可目前来看思维有些僵化了,而且官员过多,工匠过少。

    朱标也不是没有想过专门设立一个科研部门,提升工匠地位,以金银官职刺激其创新力,不过贸然提升一批人的社会地位可不是简单的,官员士绅的反弹就是大问题。

    何况独立部门之后,科研所需的人力物力都不是那么容易弄到的,朝廷也没有那么多闲钱去投资前景不明的东西,所以还不如暂且依附工部这个资源充沛的大部门。

    分别落座后,朱标喝了一口刘瑾奉上的茶水,随后看着工部尚书吩咐道:“本宫会再从东宫库里出两万两,用于工部从大明各地招收优秀匠人,往后再有研发务必不能拖延这么久了!”

    工部尚书眼睛一亮,当即应道:“殿下放心,臣定然会广招好手。”

    朱标点头后又吩咐了几句,然后就起身准备离去了,工部尚书恭敬的把他送走,俨然一副对待财神爷的架势。

    朱标自然也清楚,而且也根本没有对这三万两要求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工部作为朝廷官署衙门,向民间招收匠人本就无需付出任何代价。

    最多也就是给个安家费罢了,他给的三万两无论怎么算都是绰绰有余了,多出来的那部分无疑就是给工部官员的奖励了,人情世故就是如此,你想要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草,总不能一味的甩鞭子抽。

    一路直奔谨慎殿,刘瑾身后的几名工部小官则是捧着几篮子煤炭,到了地方通禀之后,朱标就顺利的进了殿内,老朱同志一如既往的在处理一摞厚厚的奏章。

    朱标进屋拜见后,让身后的人把煤篮放在一旁,朱元璋自然也是颇为好奇的放下了手中的笔,自己儿子可是极少拿着东西来见他。

    纵然是在外得了什么奇珍异宝也都是直接送到内帤,从不会拿到他面前卖乖,放下笔后,饶有兴致地走下御阶,看了看黑乎乎的煤块,还拿绣着龙纹的靴子踢了踢。

    朱标含笑在旁看着,知道自己父皇是忘了这件事了,也对,毕竟都过去两年了,老朱同志日理万机,确实不大可能还记得了。

    朱元璋仔细思索一下还是没想起来,不就是质量颇为一般煤炭,跟过冬时候宫里的太监宫女们用差不多,不过他也知道自己儿子的性格,定然不会拿没有用的东西浪费时间。

    老朱沉吟着不说话,朱标见状也不再装深沉了,要不老朱面上挂不住了,就是这时候不说什么,等过年时候可就要折腾他了,那些麻烦事可都得让他上,弄不好还得被赶到凤阳祭祀皇陵。

    朱标光是想想都累的不行,赶忙说道:“父皇可还记得当年与儿臣商讨棉花的时候的事情,工部那边终于有成果了。”

    朱元璋听到这个提醒再联想棉花很快就想起来了,眼睛一亮欣然的附身抓起一块乌黑沉重的煤炭,掂了掂问道:“这一大块多少文钱?种地人家里可用得起?”

    朱标点头道:“用得起的,这一大块成本也不算高,因为主要原料用的是煤矿里的碎煤渣以及黄泥,开头这两年朝廷再补贴些,百姓们花上几文钱就能用的起了。”

    朱元璋顿时欣喜不已,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他是最知晓寻常百姓过冬有多难的,年幼时家中保暖的的被子里只装的起木棉、稻草、芦花等廉价又充实的保暖物品。

    然而,稻草粗糙,缝隙又大,装在被子里沙沙作响,异常难受,芦花听起来美妙,实则异常轻薄,一被子的芦花也不如一斤棉花保暖。

    …………………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