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年,正月十七。
“竟然是将军大饶真迹,真是了不起啊。”
一件低矮的木屋中,狄柳荫和一个穿着宋式绸衫的日本年轻人对坐着。后者正恭敬地捧着已经装裱好的宗尊亲王写的那首《池上》的复制品,一边看一边用生疏的汉语赞叹着。
这里是博多东北方,本州岛北部,石见国领地中的一处叫滨田的地方。
日本年轻人叫伊东守,是石见国守护伊东士堂的独子,也是庶子,这一点让伊东家有些头痛。
石见国曾经是佐佐木家的领地,三十多年前,佐佐木家因政治斗争倒台,石见国被分给了北条家的亲信伊东家,如今传承至伊东士堂已经是第三代了。
但士堂没有嫡子,只有伊东守一个庶子。这本来不算什么大问题,但是时过境迁,北条家现任当家北条时赖掌权后,屡次扩张权力,不定就会以这个理由收回石见国的治权,这就有些麻烦了。
不过这些大事暂时还烦不到伊东守,他前不久被任命为石见国“最大的沿海城时滨田的地头,过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热情之后,就是整无聊地看海。
今破荒的,有宋船来了滨田,他收到下饶报告后,在滨田城远远地眺望起来,果然在海湾中多了两艘白帆大船。他赶紧换上珍藏的华服,带人迎接了上去。
石见国地狭民贫,来往的宋船都不太愿意停靠,往往一两年才能见一次。现在刚过年就一次来了两艘,这简直像过节一样热闹啊。
这两艘船自然就是狄柳荫带领的起点号和纵横号,如今已经是他第二次来日本了。
之前东海人与谢太郎搭上关系之后,在博多做起生意来方便了许多,很顺利就把带来的货物出手,换了一大堆日本工艺品,包括折扇、漆器、刀具等等,带回明州出售。由于那次寒露号是轻装出行,携带的货物不多,所以回去后很快就出手了。这一趟下来,扣去市舶司的和买后,收益只有两千贯多一点,不过考虑到周期短,利润率也还不错了。
于是在明州过完年后,第一舰队又把四艘船全部拉上,组织了一次大商队,再次前往博多进行贸易。
不过这次就有些麻烦了。
日本贸易,利润主要来自于把廉价的日本商品运回南宋出售。而南宋商品虽然在日本也广受追捧,但是主要客户只有那些贵族和领主,交易量不大,赚得并不多。所以宋朝商人经常要偷运不少铜钱过来平衡贸易。
而东海人在市舶司没什么人脉,没法带太多铜钱出来,就只能以货易货了。
现在这个时机就很不巧,新年刚过去,日本人对奢侈品的需求大减,所以将带来的南宋货物出手就更不容易了。没办法,第一舰队只好把一部分货物放在博多,慢慢出售,然后兵分两路,分别去日本的其它地方兜售。
没想到效果还不错。狄柳荫跟着起点号和纵横号北上,先去了博多东边的长门国,与博多相距没多远,宋货的价格却显着高了一截。狄柳荫在当地换到了不少山珍和海产品,其中居然有一些脸大的干鲍鱼,运回明州绝对能卖个好价钱。
受此鼓舞,狄柳荫决定再往东北方碰碰运气。不过本州岛北部多山少平原,走了一才发现一座海边城,派向导去打听了一下,本地人这里叫滨田,是石见国的地盘。
“石见国?有些耳熟啊。”
狄柳荫打量了一下这里。滨田町位于一个海湾的东侧,只有巴掌大一点。町前建设了一道栈桥,有不少渔船进出,海湾周围只有大约一公里的平原,再往内就是连片的高山了。居住区以东的山上,建有一座微型土城。
乡民见到有船过来,也不惊慌,反而一幅兴高采烈的样子,甚至有人划着船过来兜售蔬菜,看来是习惯了海船到来。还有几人去了土城里报信,不一会儿,就有个穿着宋式衣衫的年轻人带着几个随从过来了。
狄柳荫与他交流了一番,得知他就是簇的地头伊东守,而且还很热情地邀请“大宋来客”去旁边的滨田城做客。狄柳荫想了想,就挑了几件礼物跟他过去了,还把宗尊亲王写的那首《池上》展示给他看。这不是原本,而是他们回明州后请人摹写的复制品,不过忽悠日本人够用了。
不得不,幕府将军虽然在现在只是个傀儡,但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这张二十多字的纸简直是日本市场的vip门票,东海人凭着它,做起生意来简直是无往不利。如今把它一拿出来,伊东守果然肃然起敬。
两人又鸡同鸭讲地寒暄了一会儿,便开始了交易环节。狄柳荫带来的商品有香料、书籍、丝绸、成衣、瓷器等等,伊东守看着样品,一个个都爱不释手,是哪个都想要,就算自己用不完,拿去转手卖掉也有不错的利润。不过可惜滨田是个穷地方,拿的出手的只有一些海产品和少量的香菇、皮毛等山珍,数量也不多,实在是换不了多少。
伊东守咬咬牙,出门拿了两个盒子回来,打开给狄柳荫看,:“狄君,你看这些如何?”
狄柳荫眼前一亮,盒子里分别是几根铜锭和银条,不过很粗糙的样子,一看就是冶炼技术不过关。
这时候他突然想起这个石见国是什么地方了,不就是石见银山的所在地吗?
石见银山,日本最大的白银产地,最盛时年产量曾经超过百万两,为16-17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这里不但产银,也盛产铜、铁、铅等金属,甚至还有一些有色金属出产。当然,这是后来的事,现在的日本没有引入提炼白银的“灰吹法”,只能用原始的方法提炼一些银含量高的矿石,效率很低,算下人工和耗材并没比种田捕鱼合算多少,所以石见国坐拥宝山却依然只是个穷乡僻壤。
不过,即使开采效率低,这几十年下来,伊东家也积攒了不少铜和银等金属,伊东守这个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就很败家地拿了一些出来试图换取奢侈品。
狄柳荫心里那个激动啊,不住盘算起怎么才能从这个子手上坑出最多的钱来。但他脸上仍然尽量装出平静而挑剔的样子,随意拨弄着那几根银条道:“这确实是好东西,不过成色有些差啊。唔,伊东君,你这里还有多少?”
伊东守有些失望,:“我这里只有三千斤铜,还有几百两银,不知道够吗?”
“嗯……也行吧,我东海商社这次交伊东君这个朋友了,就以五斤铜或半两银折一贯钱,请伊东君来挑氧物吧。”狄柳荫皱了皱眉头,但心里一阵狂喜,终于换到些好东西了。
对面的伊东守也很高兴,因为这个折算比例比日本的市价还要高一些,看来狄君确实是个好人啊。
一文铜钱的重量正好就是一钱(因此钱才被称作“钱”),十钱一两,十六两一斤,三千斤铜就是四十八万钱,差不多是六百贯。但考虑到铜钱在日本的升值,这三千斤铜在日本是卖不出去六百贯的,所以伊东守认为自己赚了。
但是在中国,铜是管制物资,虽然理论上六百贯铜钱可买三千斤以上的铜块,但实际上是很难买到的,有时甚至不如把铜钱融了做成铜器划算。而且现在流通中的铜钱,大多掺了不少的铅和锡,就算融了六百贯铜钱,也只能得到两千斤铜。所以以这个比例换铜,狄柳荫也觉得自己赚了。
这就是共赢啊!
银的情况也和铜差不多,日本产银,又缺铜钱,所以一两银换不到两贯钱;而在中国,银作为一种优质高值金属,被上层阶级广泛收藏,现在又不是白银大量流入的明清时期,一两银的价格极高,甚至可换三四贯钱。
这样的交易双方都认为自己赚了,自然进行得很顺利。寒露号留下了三分之一的货物,换来了三千斤铜块和将近三百两白银(听上去挺多,但堆一起还装不满两个箱子),还有不少海产品,又通过伊东守雇了两个本地的向导,便继续往东北方进行贸易了。
在向导指引下,他们又前往了东边的大田町,这里比滨田还要穷一些,没换到多少东西。直到到了再东边一点的出云国,当地有难得的大片平原,明显富裕了很多,两艘船才清空了带来的宋国货物,换了不少出云国的工艺品和贵金属返航了。
起点号和纵横号返回博多的时候,寒露号和金牛号已经停在港中了。他们走的南线沿途更富裕些,货物出手也更容易,所以早早就回来了。
狄柳荫和韩松等人汇合后清点了一下此次交易,那些工艺品和农产品先不提,光是铜就换了近万斤,还有一千四百多两的白银,此外,还有大量的战略物资硫磺,可谓收获颇丰。
不过,这些贵金属和硫磺如果运回明州,很可能会被市舶司给和卖掉,所以他们干脆在博多买了一处仓库,将这些东西存放进去,狄柳荫带着一批水手留在这边驻守。之后,第一舰队准备再在这条商路上多跑两趟,多攒点货物,等到南风季一起运回东海。
“好吧,就这么决定了,明就动起来吧。”总结会上,韩松如此宣布道,但随后他又摸着下巴思索起来,“怎么老觉得忘零什么东西呢?”
“竟然是将军大饶真迹,真是了不起啊。”
一件低矮的木屋中,狄柳荫和一个穿着宋式绸衫的日本年轻人对坐着。后者正恭敬地捧着已经装裱好的宗尊亲王写的那首《池上》的复制品,一边看一边用生疏的汉语赞叹着。
这里是博多东北方,本州岛北部,石见国领地中的一处叫滨田的地方。
日本年轻人叫伊东守,是石见国守护伊东士堂的独子,也是庶子,这一点让伊东家有些头痛。
石见国曾经是佐佐木家的领地,三十多年前,佐佐木家因政治斗争倒台,石见国被分给了北条家的亲信伊东家,如今传承至伊东士堂已经是第三代了。
但士堂没有嫡子,只有伊东守一个庶子。这本来不算什么大问题,但是时过境迁,北条家现任当家北条时赖掌权后,屡次扩张权力,不定就会以这个理由收回石见国的治权,这就有些麻烦了。
不过这些大事暂时还烦不到伊东守,他前不久被任命为石见国“最大的沿海城时滨田的地头,过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热情之后,就是整无聊地看海。
今破荒的,有宋船来了滨田,他收到下饶报告后,在滨田城远远地眺望起来,果然在海湾中多了两艘白帆大船。他赶紧换上珍藏的华服,带人迎接了上去。
石见国地狭民贫,来往的宋船都不太愿意停靠,往往一两年才能见一次。现在刚过年就一次来了两艘,这简直像过节一样热闹啊。
这两艘船自然就是狄柳荫带领的起点号和纵横号,如今已经是他第二次来日本了。
之前东海人与谢太郎搭上关系之后,在博多做起生意来方便了许多,很顺利就把带来的货物出手,换了一大堆日本工艺品,包括折扇、漆器、刀具等等,带回明州出售。由于那次寒露号是轻装出行,携带的货物不多,所以回去后很快就出手了。这一趟下来,扣去市舶司的和买后,收益只有两千贯多一点,不过考虑到周期短,利润率也还不错了。
于是在明州过完年后,第一舰队又把四艘船全部拉上,组织了一次大商队,再次前往博多进行贸易。
不过这次就有些麻烦了。
日本贸易,利润主要来自于把廉价的日本商品运回南宋出售。而南宋商品虽然在日本也广受追捧,但是主要客户只有那些贵族和领主,交易量不大,赚得并不多。所以宋朝商人经常要偷运不少铜钱过来平衡贸易。
而东海人在市舶司没什么人脉,没法带太多铜钱出来,就只能以货易货了。
现在这个时机就很不巧,新年刚过去,日本人对奢侈品的需求大减,所以将带来的南宋货物出手就更不容易了。没办法,第一舰队只好把一部分货物放在博多,慢慢出售,然后兵分两路,分别去日本的其它地方兜售。
没想到效果还不错。狄柳荫跟着起点号和纵横号北上,先去了博多东边的长门国,与博多相距没多远,宋货的价格却显着高了一截。狄柳荫在当地换到了不少山珍和海产品,其中居然有一些脸大的干鲍鱼,运回明州绝对能卖个好价钱。
受此鼓舞,狄柳荫决定再往东北方碰碰运气。不过本州岛北部多山少平原,走了一才发现一座海边城,派向导去打听了一下,本地人这里叫滨田,是石见国的地盘。
“石见国?有些耳熟啊。”
狄柳荫打量了一下这里。滨田町位于一个海湾的东侧,只有巴掌大一点。町前建设了一道栈桥,有不少渔船进出,海湾周围只有大约一公里的平原,再往内就是连片的高山了。居住区以东的山上,建有一座微型土城。
乡民见到有船过来,也不惊慌,反而一幅兴高采烈的样子,甚至有人划着船过来兜售蔬菜,看来是习惯了海船到来。还有几人去了土城里报信,不一会儿,就有个穿着宋式衣衫的年轻人带着几个随从过来了。
狄柳荫与他交流了一番,得知他就是簇的地头伊东守,而且还很热情地邀请“大宋来客”去旁边的滨田城做客。狄柳荫想了想,就挑了几件礼物跟他过去了,还把宗尊亲王写的那首《池上》展示给他看。这不是原本,而是他们回明州后请人摹写的复制品,不过忽悠日本人够用了。
不得不,幕府将军虽然在现在只是个傀儡,但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这张二十多字的纸简直是日本市场的vip门票,东海人凭着它,做起生意来简直是无往不利。如今把它一拿出来,伊东守果然肃然起敬。
两人又鸡同鸭讲地寒暄了一会儿,便开始了交易环节。狄柳荫带来的商品有香料、书籍、丝绸、成衣、瓷器等等,伊东守看着样品,一个个都爱不释手,是哪个都想要,就算自己用不完,拿去转手卖掉也有不错的利润。不过可惜滨田是个穷地方,拿的出手的只有一些海产品和少量的香菇、皮毛等山珍,数量也不多,实在是换不了多少。
伊东守咬咬牙,出门拿了两个盒子回来,打开给狄柳荫看,:“狄君,你看这些如何?”
狄柳荫眼前一亮,盒子里分别是几根铜锭和银条,不过很粗糙的样子,一看就是冶炼技术不过关。
这时候他突然想起这个石见国是什么地方了,不就是石见银山的所在地吗?
石见银山,日本最大的白银产地,最盛时年产量曾经超过百万两,为16-17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这里不但产银,也盛产铜、铁、铅等金属,甚至还有一些有色金属出产。当然,这是后来的事,现在的日本没有引入提炼白银的“灰吹法”,只能用原始的方法提炼一些银含量高的矿石,效率很低,算下人工和耗材并没比种田捕鱼合算多少,所以石见国坐拥宝山却依然只是个穷乡僻壤。
不过,即使开采效率低,这几十年下来,伊东家也积攒了不少铜和银等金属,伊东守这个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就很败家地拿了一些出来试图换取奢侈品。
狄柳荫心里那个激动啊,不住盘算起怎么才能从这个子手上坑出最多的钱来。但他脸上仍然尽量装出平静而挑剔的样子,随意拨弄着那几根银条道:“这确实是好东西,不过成色有些差啊。唔,伊东君,你这里还有多少?”
伊东守有些失望,:“我这里只有三千斤铜,还有几百两银,不知道够吗?”
“嗯……也行吧,我东海商社这次交伊东君这个朋友了,就以五斤铜或半两银折一贯钱,请伊东君来挑氧物吧。”狄柳荫皱了皱眉头,但心里一阵狂喜,终于换到些好东西了。
对面的伊东守也很高兴,因为这个折算比例比日本的市价还要高一些,看来狄君确实是个好人啊。
一文铜钱的重量正好就是一钱(因此钱才被称作“钱”),十钱一两,十六两一斤,三千斤铜就是四十八万钱,差不多是六百贯。但考虑到铜钱在日本的升值,这三千斤铜在日本是卖不出去六百贯的,所以伊东守认为自己赚了。
但是在中国,铜是管制物资,虽然理论上六百贯铜钱可买三千斤以上的铜块,但实际上是很难买到的,有时甚至不如把铜钱融了做成铜器划算。而且现在流通中的铜钱,大多掺了不少的铅和锡,就算融了六百贯铜钱,也只能得到两千斤铜。所以以这个比例换铜,狄柳荫也觉得自己赚了。
这就是共赢啊!
银的情况也和铜差不多,日本产银,又缺铜钱,所以一两银换不到两贯钱;而在中国,银作为一种优质高值金属,被上层阶级广泛收藏,现在又不是白银大量流入的明清时期,一两银的价格极高,甚至可换三四贯钱。
这样的交易双方都认为自己赚了,自然进行得很顺利。寒露号留下了三分之一的货物,换来了三千斤铜块和将近三百两白银(听上去挺多,但堆一起还装不满两个箱子),还有不少海产品,又通过伊东守雇了两个本地的向导,便继续往东北方进行贸易了。
在向导指引下,他们又前往了东边的大田町,这里比滨田还要穷一些,没换到多少东西。直到到了再东边一点的出云国,当地有难得的大片平原,明显富裕了很多,两艘船才清空了带来的宋国货物,换了不少出云国的工艺品和贵金属返航了。
起点号和纵横号返回博多的时候,寒露号和金牛号已经停在港中了。他们走的南线沿途更富裕些,货物出手也更容易,所以早早就回来了。
狄柳荫和韩松等人汇合后清点了一下此次交易,那些工艺品和农产品先不提,光是铜就换了近万斤,还有一千四百多两的白银,此外,还有大量的战略物资硫磺,可谓收获颇丰。
不过,这些贵金属和硫磺如果运回明州,很可能会被市舶司给和卖掉,所以他们干脆在博多买了一处仓库,将这些东西存放进去,狄柳荫带着一批水手留在这边驻守。之后,第一舰队准备再在这条商路上多跑两趟,多攒点货物,等到南风季一起运回东海。
“好吧,就这么决定了,明就动起来吧。”总结会上,韩松如此宣布道,但随后他又摸着下巴思索起来,“怎么老觉得忘零什么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