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工人由夷州出发,驶向吕宋岛,这些人都是之前建设基隆港的工人,如今一部分留在本地建造基隆城,一部分则是抽调出来,转向吕宋。
由于淘金的热潮,豪商组织了很多勘察队,这些队伍里,除了专业的勘察人员,其余皆是招募的私人武装。
王直的军队只是负责占据吕宋主要城市,至于荒山野岭的矿脉,就只由那些豪商的勘察队自行寻找了。
吕宋主要武装被击败,但山野间的土着还是不少,勘察任务到处都充满了危机,没有一支护卫队的话,根本就施展不开。
有着这些武装勘察队伍,吕宋的地盘逐步被开发,一个个矿脉被发现,而土着们亦是被步步紧逼,最终沦落为采矿工人。
而清理出来的地盘,也渐渐变成种桑养蚕之地,吕宋亦是转变成一块原料输送地,当然,这些都是几年后的事了。
吕宋的殖民规划稳步推进,王直也将主要事宜丢给了帕克俩,有这么多专业人士进行打理,还有豪商们的参与,根本就不需要他再盯着。
而王直的眼光,则是放在了夷州西面的岛屿上,澎湖列岛,这是位于夷州与大明之间的群岛,历来都是海盗活跃的据点。
此时的澎湖列岛便是由一股领头人物为泰老翁的海盗霸占,常年统治这一带海域,号称海上绿林。
当然,泰老翁这种级别的海盗,根本就不能跟以前的王直比,他只是在江浙海岸线这一带活动,抢一些型商队,收一收海上的保护费而已。
泰老翁在明史上并不出名,但他的一个手下就很响亮了,林阿凤,在原来历史上,王直落败之后的又一个海盗王。
在发展壮大之后,林阿凤将泰老翁取而代之,只不过后来被明军捣毁总部澎湖列岛,只能带着队伍南下。
林阿凤最终在吕宋岛与殖民的西班牙冲突,并大获全胜,并建立了短期的国家,只是后来被大明水师和复仇而来的西班牙两面夹击,最终落败逃离,失踪于历史长河郑
当然,如今有了王直的崛起,这些故事只能是不了了之,而眼下,王直的目光便放在了澎湖列岛。
之所以会关注这里,主要是前段时间,大明这边竟是开展新一轮的荡寇战役,胡总宪集中兵力,计划对澎湖列岛进行攻击。
而受到威胁的泰老翁,自觉不是大明对手,直接便致信大宋愿意归顺,只要大宋能够化解他的此次危机。
胡总宪这一次如此坚决要进攻澎湖列岛,主要还是收到了大明朝堂变化的影响,他的靠山严嵩倒了,若是不想被一并清洗,就必须要做出成绩来。
近些年的抗倭战斗都很顺利,如今大海盗都已经被逼得南下,江浙一带也就只有占据澎湖列岛的泰老翁实力最强了。
由于隔着一道海峡,澎湖列岛位置优越,泰老翁这些年倒也混的滋润,只是有不测风云,竟是被胡宗宪盯上了。
只要是海盗这一行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胡宗宪的名头,他们都私底下给其取了个胡阎王的名号。
泰老翁早就知道大宋这边对海盗的态度都很良好,只要主动归顺,一般都能被接纳。
之前没事时,泰老翁自然乐得在澎湖这边当自己的山大王,不过如今可就得选择靠山了。
“泰老翁真的要归顺我大宋?”看着眼前送信的林阿凤,王直问道。
王直对历史本就不怎么熟悉,自然不知道眼前的伙子就是日后能与他齐名的海盗王。
“陛下,此次我义父是诚心诚意要归顺的,除了大宋,我们也是无处可去。”林阿凤点头道。
“既然如此,你回去告诉泰老翁,全部搬到夷州岛这边来,我会安排毛海峰进行接待。”王直道。
“这个,我得回去跟义父商量一下。”林阿凤顿了下道。
“放心吧,如今夷州建设已经铺开,只要你们过来,必定会规划出一块地盘,专门进行安置。”王直继续道,给足对方筹码。
林阿凤很快便告辞,澎湖岛上如今人心惶惶,他必须得将消息带回去,让义父快些决定,是归顺还是另寻去处。
当林阿凤回来之时,澎湖岛对面的港口已经汇集大量战船,大明水师蓄势待发,而相对的,澎湖岛这边则是一片乱。
泰老翁正忙着组织海防,两千多号人驻扎在海岸线上,有的挖沟渠,有的搬运大炮,有的则是在海滩上布置陷阱。
作为海盗,在攻坚战里,泰老翁一直都是扮演者进攻者的角色,如今海防还是他第一次防守,因此现场秩序乱哄哄。
当林阿凤回到澎湖岛时,泰老翁便迫不及待地上前问道:“怎么样,谈的如何了?”
“义父,大宋那边愿意接受我们,不过前提是全部都搬到夷州那边去。”林阿凤道。
“这,这可是要咱们离开这几十年的基业啊。”泰老翁一脸的为难,很是不舍。
“义父,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里迟早咱们都会回来的。”林阿凤劝道。
“罢了,等到夷州那边后,我就告老退休,以后便由你来带领兄弟们吧。”泰老翁摆摆手道,一脸落寞。
有了泰老翁的首肯,澎湖岛上的人都开始快速收拾东西,拖家带口,朝着东面的海边转移。
而西面的防御依旧在进行,泰老翁可不会让对方过早发现这边的意图,而且即便是进行转移,还是得有人善后。
就在澎湖岛进行撤湍后一,大明这边的海港里,坐镇前方的胡总宪就已经接到了锦衣卫的消息。
“这泰老翁可真够敏捷的,这么快就跟王直那厮勾搭上了。”胡总宪眉头微皱,对插手进来的大宋有些忌惮。
胡总宪的担忧还是很必要的,若是此次袭击有大宋中途拦截,那结果可就惨了,大明水师这点实力,根本就不够看,这一点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大人,我认为王直还没那么快投入兵力,此时正是总攻良机。”一旁的徐渭道。
胡总宪单手托着下巴,陷入思虑之郑
由于淘金的热潮,豪商组织了很多勘察队,这些队伍里,除了专业的勘察人员,其余皆是招募的私人武装。
王直的军队只是负责占据吕宋主要城市,至于荒山野岭的矿脉,就只由那些豪商的勘察队自行寻找了。
吕宋主要武装被击败,但山野间的土着还是不少,勘察任务到处都充满了危机,没有一支护卫队的话,根本就施展不开。
有着这些武装勘察队伍,吕宋的地盘逐步被开发,一个个矿脉被发现,而土着们亦是被步步紧逼,最终沦落为采矿工人。
而清理出来的地盘,也渐渐变成种桑养蚕之地,吕宋亦是转变成一块原料输送地,当然,这些都是几年后的事了。
吕宋的殖民规划稳步推进,王直也将主要事宜丢给了帕克俩,有这么多专业人士进行打理,还有豪商们的参与,根本就不需要他再盯着。
而王直的眼光,则是放在了夷州西面的岛屿上,澎湖列岛,这是位于夷州与大明之间的群岛,历来都是海盗活跃的据点。
此时的澎湖列岛便是由一股领头人物为泰老翁的海盗霸占,常年统治这一带海域,号称海上绿林。
当然,泰老翁这种级别的海盗,根本就不能跟以前的王直比,他只是在江浙海岸线这一带活动,抢一些型商队,收一收海上的保护费而已。
泰老翁在明史上并不出名,但他的一个手下就很响亮了,林阿凤,在原来历史上,王直落败之后的又一个海盗王。
在发展壮大之后,林阿凤将泰老翁取而代之,只不过后来被明军捣毁总部澎湖列岛,只能带着队伍南下。
林阿凤最终在吕宋岛与殖民的西班牙冲突,并大获全胜,并建立了短期的国家,只是后来被大明水师和复仇而来的西班牙两面夹击,最终落败逃离,失踪于历史长河郑
当然,如今有了王直的崛起,这些故事只能是不了了之,而眼下,王直的目光便放在了澎湖列岛。
之所以会关注这里,主要是前段时间,大明这边竟是开展新一轮的荡寇战役,胡总宪集中兵力,计划对澎湖列岛进行攻击。
而受到威胁的泰老翁,自觉不是大明对手,直接便致信大宋愿意归顺,只要大宋能够化解他的此次危机。
胡总宪这一次如此坚决要进攻澎湖列岛,主要还是收到了大明朝堂变化的影响,他的靠山严嵩倒了,若是不想被一并清洗,就必须要做出成绩来。
近些年的抗倭战斗都很顺利,如今大海盗都已经被逼得南下,江浙一带也就只有占据澎湖列岛的泰老翁实力最强了。
由于隔着一道海峡,澎湖列岛位置优越,泰老翁这些年倒也混的滋润,只是有不测风云,竟是被胡宗宪盯上了。
只要是海盗这一行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胡宗宪的名头,他们都私底下给其取了个胡阎王的名号。
泰老翁早就知道大宋这边对海盗的态度都很良好,只要主动归顺,一般都能被接纳。
之前没事时,泰老翁自然乐得在澎湖这边当自己的山大王,不过如今可就得选择靠山了。
“泰老翁真的要归顺我大宋?”看着眼前送信的林阿凤,王直问道。
王直对历史本就不怎么熟悉,自然不知道眼前的伙子就是日后能与他齐名的海盗王。
“陛下,此次我义父是诚心诚意要归顺的,除了大宋,我们也是无处可去。”林阿凤点头道。
“既然如此,你回去告诉泰老翁,全部搬到夷州岛这边来,我会安排毛海峰进行接待。”王直道。
“这个,我得回去跟义父商量一下。”林阿凤顿了下道。
“放心吧,如今夷州建设已经铺开,只要你们过来,必定会规划出一块地盘,专门进行安置。”王直继续道,给足对方筹码。
林阿凤很快便告辞,澎湖岛上如今人心惶惶,他必须得将消息带回去,让义父快些决定,是归顺还是另寻去处。
当林阿凤回来之时,澎湖岛对面的港口已经汇集大量战船,大明水师蓄势待发,而相对的,澎湖岛这边则是一片乱。
泰老翁正忙着组织海防,两千多号人驻扎在海岸线上,有的挖沟渠,有的搬运大炮,有的则是在海滩上布置陷阱。
作为海盗,在攻坚战里,泰老翁一直都是扮演者进攻者的角色,如今海防还是他第一次防守,因此现场秩序乱哄哄。
当林阿凤回到澎湖岛时,泰老翁便迫不及待地上前问道:“怎么样,谈的如何了?”
“义父,大宋那边愿意接受我们,不过前提是全部都搬到夷州那边去。”林阿凤道。
“这,这可是要咱们离开这几十年的基业啊。”泰老翁一脸的为难,很是不舍。
“义父,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里迟早咱们都会回来的。”林阿凤劝道。
“罢了,等到夷州那边后,我就告老退休,以后便由你来带领兄弟们吧。”泰老翁摆摆手道,一脸落寞。
有了泰老翁的首肯,澎湖岛上的人都开始快速收拾东西,拖家带口,朝着东面的海边转移。
而西面的防御依旧在进行,泰老翁可不会让对方过早发现这边的意图,而且即便是进行转移,还是得有人善后。
就在澎湖岛进行撤湍后一,大明这边的海港里,坐镇前方的胡总宪就已经接到了锦衣卫的消息。
“这泰老翁可真够敏捷的,这么快就跟王直那厮勾搭上了。”胡总宪眉头微皱,对插手进来的大宋有些忌惮。
胡总宪的担忧还是很必要的,若是此次袭击有大宋中途拦截,那结果可就惨了,大明水师这点实力,根本就不够看,这一点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大人,我认为王直还没那么快投入兵力,此时正是总攻良机。”一旁的徐渭道。
胡总宪单手托着下巴,陷入思虑之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