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长乐宫,李怡正坐在那里悠闲的喝着茶水,小乐子站在一旁,陪着贵妃娘娘说话,前段时间,小乐子回家省亲,由于其家乡远在岭南,这一走就是两个多月,昨天刚刚回到丰京。
自从两年前,李满仓与李怡得以姐弟相认,小乐子在其中立下大功,受到李怡的宠信,几年下来已经成为其心腹太监。
“娘娘,李公子来了。”
小乐子见到李勋走入房间,笑着对李怡轻声说道。
李勋哈哈大笑道:“小乐子,回家一趟,气色越发蓬勃,看来心情非常不错嘛!”
小乐子感叹道:“有五六年没回过家了,此次返乡,家中父母兄弟身体都很好,生活也是有了许多气色,奴才心里甚为欣慰。”
小乐子的出身也很苦,家中兄弟姐妹九人,他排行最末,八岁的时候便是被送到丰京,经同乡的一位太监介绍,净身入宫做了太监,原本也是个苦差事,只能说不愁吃喝,五年前的那场意外,让他成了李满仓与李怡姐弟相认的功臣,从此得到李怡的赏识与宠爱,如今已是尚药司主管太监,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勋笑道:“若是思念家人,可以把他们接到丰京来,吃的住的,我来安排。”
小乐子连连感谢,心中极为感动,他知道李勋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巴结他,自己不过是李怡身边的一介奴才,而李勋则是李怡的亲侄儿,谁高谁低不用言说,要说巴结,也是自己巴结李勋才是。
李怡笑眯眯看着李勋与小乐子两人在那里说话,并没有打断他们,对于李勋这个侄儿,几年下来,李怡是越发的喜爱了,觉得李勋虽然没有什么学文,长相气质也是一般,但是性格却是非常洒脱平易近人,极有人情味,在皇宫这种尔虞我诈的地方,这些是极为难得与少有的。
李勋来到李怡下手坐下,笑着问道:“姑母,唤侄儿前来,所为何事?”
李怡放下手中的茶杯,淡笑道:“江南之事你可有听说?”
“倒是有些耳闻,听说皇帝姑父准备对其用兵,却是不知真假。”
李勋探头小声说道,随即把来的路上与王忠相遇之事说了一遍。
李怡点了点头,淡声道:“皇上确实已经决定对郢州用兵,只是朝臣的意见还不统一,皇上正在协调劝说,昨天中午皇上到我这里来过,我特意询问了一番,政事堂的七位相国,已经被其说服,意见基本统一,出兵之日已经不远了。”
“姑母,你今天找我来,就是为了说这些?我身无一官半职的,这些事情跟我有何关?”
李勋摸了摸头,不明白姑母为什么要跟自己谈这些事情。
李怡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淡声道:“现在没有,并不代表以后也没有,上次你们在我这里吃饭,我说的话想来你也还记得,你父亲为人木讷老实,不善与人交际,他是指望不上了,年纪也大了,就在家中享受富贵吧!但是狗儿你还年轻,难道就此混吃等死不成?”
李勋全身一震,顿时明白了李怡的意图,姑母是想借着此次出兵之机,让自己参与进去,借军功以图官权。
李勋站了起来,拱手一拜,朗声说道:“男子汉大丈夫,岂能平庸度日。侄儿也想有番作为,还请姑母给侄儿这个机会。”
李怡看着李勋,眼中有着赞赏与欣喜之色,她要的就是李勋这种态度。
“你是我的亲侄儿,心中既有志向,当姑母的自当成全。”
李怡摆了摆手,示意李勋坐下,然后扫了四周一眼,小乐子立即明白其意,挥了挥手,让四周的太监宫女退下。
待房间只剩下李怡、李勋与小乐子三人,李怡看着李勋,低声说道:“皇上向来厌恶后宫干政,所以姑母也不能明着为你求职,我已经疏通了牧公,让他在皇上面前为你进言,昨日晚间,牧公派人传来消息,说此事已经在皇上面前提过,皇上态度不明,既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我猜测今天晚一些时候,皇上会到我这里来,就此事与我商谈,我招你前来,就是想要看看你的态度与志向,若你不愿从军犯险,姑母绝不会逼你,毕竟你是我们李家现在唯一的独苗,若你有事,满仓恐怕会恨我一辈子。”
李勋刚刚的热血已经冷却下来,经李怡这么一说,心中顿时紧张起来,这可是真正的战争,是要死人的。
“姑母,这次出兵,很危险吗?”
“瞧你那没出息的样子!”
李怡瞪了李勋一眼,随即说道:“具体战事行动,我一个妇道人家,自是不懂,不过听皇上的语气,此次出兵,应该是十拿九稳,轻而易举,所以我便动了心思,让你随军出战,以获军功。”
听了姑母的话语,李勋心思顿时活泛起来,又没有什么危险,又可以体验真实战争场面,想想都是让人兴奋难耐。
两人交谈了一会儿,有太监回禀,皇上赵智已经和诸位政事堂相国议事完毕,或许会来长乐宫,李勋于是告辞离去。
出了皇城,一眼便见到几名官员正站在门口,其中一名年近五十的男子,身材魁梧,面相刚毅,像是武将,正在那里来回走动,脸上有着焦虑之色。
“安公公,那名走动之人你可认识?”
李勋对着身边一名十三四岁的小太监低声问道,此人姓安,也是在长乐宫做事,像李勋这种外臣,每次进出皇城,身边都是要有太监跟随的,说是监督也不为过,皇城虽然是皇帝早朝以及政事堂办公的地方,但是皇帝的后宫也是在其内,但凡大臣进出,都是要有太监在旁跟随,以免走错了地方,坏了君臣之礼。
“这个人奴才倒是认识,乃是安国大将军黄。”
李勋点了点头,原来他就是黄,李勋听赵询谈及过此人。
黄出身河东名门黄氏,家族仕晋数百年,良将辈出,其祖父在僖宗一朝曾经贵为左相兵部尚书,其父在平宗时代做到了岭南节度使,最后入朝拜相,可谓显赫一时。
黄自幼熟读兵书,艰苦好学,但是为人性格木讷迟缓,说简单点就是很笨,总比别人慢几步,所以不受其父喜爱。
黄一直到了二十五岁,数次科举不中,最后得父门荫,受职正八品宣节校尉,总算是入了仕途。
天明九年,平宗率领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河北,结果大败,当时三十岁的黄,已经升为左武卫亚将,领军五千拼死断后,最终成功护送平宗返回丰京,因此大功,受封南开国县侯,左武卫大将军。
赵智继位之后,对黄颇为重用,二十年间,黄领军作战十余次,多有战功,承平三年,黄受封安国大将军,封爵南开国县公。
有意思的是,黄领军作战十余次,从未有过大胜,却也从未有过大败,但凡他领军作战,不是小胜,便是小败,因此世人皆戏称他为平庸将军。
自从两年前,李满仓与李怡得以姐弟相认,小乐子在其中立下大功,受到李怡的宠信,几年下来已经成为其心腹太监。
“娘娘,李公子来了。”
小乐子见到李勋走入房间,笑着对李怡轻声说道。
李勋哈哈大笑道:“小乐子,回家一趟,气色越发蓬勃,看来心情非常不错嘛!”
小乐子感叹道:“有五六年没回过家了,此次返乡,家中父母兄弟身体都很好,生活也是有了许多气色,奴才心里甚为欣慰。”
小乐子的出身也很苦,家中兄弟姐妹九人,他排行最末,八岁的时候便是被送到丰京,经同乡的一位太监介绍,净身入宫做了太监,原本也是个苦差事,只能说不愁吃喝,五年前的那场意外,让他成了李满仓与李怡姐弟相认的功臣,从此得到李怡的赏识与宠爱,如今已是尚药司主管太监,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勋笑道:“若是思念家人,可以把他们接到丰京来,吃的住的,我来安排。”
小乐子连连感谢,心中极为感动,他知道李勋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巴结他,自己不过是李怡身边的一介奴才,而李勋则是李怡的亲侄儿,谁高谁低不用言说,要说巴结,也是自己巴结李勋才是。
李怡笑眯眯看着李勋与小乐子两人在那里说话,并没有打断他们,对于李勋这个侄儿,几年下来,李怡是越发的喜爱了,觉得李勋虽然没有什么学文,长相气质也是一般,但是性格却是非常洒脱平易近人,极有人情味,在皇宫这种尔虞我诈的地方,这些是极为难得与少有的。
李勋来到李怡下手坐下,笑着问道:“姑母,唤侄儿前来,所为何事?”
李怡放下手中的茶杯,淡笑道:“江南之事你可有听说?”
“倒是有些耳闻,听说皇帝姑父准备对其用兵,却是不知真假。”
李勋探头小声说道,随即把来的路上与王忠相遇之事说了一遍。
李怡点了点头,淡声道:“皇上确实已经决定对郢州用兵,只是朝臣的意见还不统一,皇上正在协调劝说,昨天中午皇上到我这里来过,我特意询问了一番,政事堂的七位相国,已经被其说服,意见基本统一,出兵之日已经不远了。”
“姑母,你今天找我来,就是为了说这些?我身无一官半职的,这些事情跟我有何关?”
李勋摸了摸头,不明白姑母为什么要跟自己谈这些事情。
李怡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淡声道:“现在没有,并不代表以后也没有,上次你们在我这里吃饭,我说的话想来你也还记得,你父亲为人木讷老实,不善与人交际,他是指望不上了,年纪也大了,就在家中享受富贵吧!但是狗儿你还年轻,难道就此混吃等死不成?”
李勋全身一震,顿时明白了李怡的意图,姑母是想借着此次出兵之机,让自己参与进去,借军功以图官权。
李勋站了起来,拱手一拜,朗声说道:“男子汉大丈夫,岂能平庸度日。侄儿也想有番作为,还请姑母给侄儿这个机会。”
李怡看着李勋,眼中有着赞赏与欣喜之色,她要的就是李勋这种态度。
“你是我的亲侄儿,心中既有志向,当姑母的自当成全。”
李怡摆了摆手,示意李勋坐下,然后扫了四周一眼,小乐子立即明白其意,挥了挥手,让四周的太监宫女退下。
待房间只剩下李怡、李勋与小乐子三人,李怡看着李勋,低声说道:“皇上向来厌恶后宫干政,所以姑母也不能明着为你求职,我已经疏通了牧公,让他在皇上面前为你进言,昨日晚间,牧公派人传来消息,说此事已经在皇上面前提过,皇上态度不明,既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我猜测今天晚一些时候,皇上会到我这里来,就此事与我商谈,我招你前来,就是想要看看你的态度与志向,若你不愿从军犯险,姑母绝不会逼你,毕竟你是我们李家现在唯一的独苗,若你有事,满仓恐怕会恨我一辈子。”
李勋刚刚的热血已经冷却下来,经李怡这么一说,心中顿时紧张起来,这可是真正的战争,是要死人的。
“姑母,这次出兵,很危险吗?”
“瞧你那没出息的样子!”
李怡瞪了李勋一眼,随即说道:“具体战事行动,我一个妇道人家,自是不懂,不过听皇上的语气,此次出兵,应该是十拿九稳,轻而易举,所以我便动了心思,让你随军出战,以获军功。”
听了姑母的话语,李勋心思顿时活泛起来,又没有什么危险,又可以体验真实战争场面,想想都是让人兴奋难耐。
两人交谈了一会儿,有太监回禀,皇上赵智已经和诸位政事堂相国议事完毕,或许会来长乐宫,李勋于是告辞离去。
出了皇城,一眼便见到几名官员正站在门口,其中一名年近五十的男子,身材魁梧,面相刚毅,像是武将,正在那里来回走动,脸上有着焦虑之色。
“安公公,那名走动之人你可认识?”
李勋对着身边一名十三四岁的小太监低声问道,此人姓安,也是在长乐宫做事,像李勋这种外臣,每次进出皇城,身边都是要有太监跟随的,说是监督也不为过,皇城虽然是皇帝早朝以及政事堂办公的地方,但是皇帝的后宫也是在其内,但凡大臣进出,都是要有太监在旁跟随,以免走错了地方,坏了君臣之礼。
“这个人奴才倒是认识,乃是安国大将军黄。”
李勋点了点头,原来他就是黄,李勋听赵询谈及过此人。
黄出身河东名门黄氏,家族仕晋数百年,良将辈出,其祖父在僖宗一朝曾经贵为左相兵部尚书,其父在平宗时代做到了岭南节度使,最后入朝拜相,可谓显赫一时。
黄自幼熟读兵书,艰苦好学,但是为人性格木讷迟缓,说简单点就是很笨,总比别人慢几步,所以不受其父喜爱。
黄一直到了二十五岁,数次科举不中,最后得父门荫,受职正八品宣节校尉,总算是入了仕途。
天明九年,平宗率领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河北,结果大败,当时三十岁的黄,已经升为左武卫亚将,领军五千拼死断后,最终成功护送平宗返回丰京,因此大功,受封南开国县侯,左武卫大将军。
赵智继位之后,对黄颇为重用,二十年间,黄领军作战十余次,多有战功,承平三年,黄受封安国大将军,封爵南开国县公。
有意思的是,黄领军作战十余次,从未有过大胜,却也从未有过大败,但凡他领军作战,不是小胜,便是小败,因此世人皆戏称他为平庸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