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台言情 > 天飞传
    话说三路北伐以后,刘铁骨随刘福通的军队逃回了安丰,而这时钟焚在张士诚的军队里,也遇到了一些生命危险。

    高邮战争以后,脱脱遭朝中奸臣算计,被元顺帝赐死,他所率领的“百万大军”,一时星散,群龙无首,张士诚乘机击溃了元军。然而,第二年淮东发生饥荒,饿殍遍野,张士诚攻下平江(今江苏苏州)后,就将都城从高邮迁到了苏州。

    这时张士诚南面有方国珍首鼠两端,一方面对元廷讨好,一方面又对朱元璋献媚;西部又有朱元璋趁机作乱,北方还有元朝不时派兵攻打过来,张士诚目前的处境可谓是非常艰难。

    一方面,至正十七年八月,元朝招安了方国珍,就让他派兵征讨张士诚。国珍率兄弟诸侄等以舟师5万进击士诚昆山州,士诚遣其将史文炳等御于明子桥,国珍七战七捷,士诚屡战屡败。方国珍自称越王,建立了大越证权。

    另一方面,除了方国珍以外,元廷又派湘西的苗军来攻打张士诚。杨正衡自称苗王,建立了大苗证权。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说是战神蚩尤的后代。而这些苗军的来历,就要从杨正衡、杨通贯父子说起。话说元至正初年,人民反抗元廷统治日盛,农民军力量日趋壮大。徐寿辉、张士诚、韩林、郭子兴等已各占一地。元廷为了平叛,开始重视利用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杨正衡、杨通贯父子虽僻居湘西南(今湖南邵阳),也想雄踞一方。于是就以杨通贯当初所统的那些“苗子”为基础,扩充兵马,组建了一支以苗民为主的数万人的军队。

    这年秋天,苗军兵分两支,一支由杨正衡统领,进攻粤西,一支由杨通贯统领,开往江浙。杨正衡军因寡不敌众,又缺乏粮草,结果全军覆灭,杨正衡也在阵前身亡。杨通贯所率苗军的力量却在逐渐壮大,引起元廷不安。由于元朝严格的民族政策和种族歧视,淮东都元帅余阙力陈顺帝:“苗蛮不当使。”于是顺帝强令苗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命余阙监视杨通贯,若“苗军有暴于境者,即收杀之,凛凛莫敢犯”。但是,张士诚势力得到发展,朱元璋迅速崛起,元廷迫不得已重新启用苗军。

    至正十五年九月,朱元璋派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部将张天佑等进攻集庆(今南京)。元廷忙派杨通贯随江浙行省右丞阿鲁恢率苗军赶去救援,苗军大败郭、张的红巾军。这时,张士诚的淮军攻占扬州,杨通贯又率军前往,败张士诚。

    至正十六年正月,张士诚攻占平江,威胁杭州,又准备进攻嘉兴。驻守杭州的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木耳求救于杨通贯,并许以升任参知政事。杨通贯带领少量精兵,夜袭张士诚军敌营,接着苗军全力出击,淮军措手不及而大败,“生擒其首,其徒溺死者无数”。张士诚又派其弟张士德率兵数万人转攻杭州,达识帖木耳弃城逃走,并传令杨通贯夺回杭州城。经数日猛战,“士德大溃,收拾残兵,十丧八-九”。八月,张士诚派张士信、史文炳率水兵数万,沿运河北上,兵临嘉兴城。杨通贯采用“诱敌深入”战法,将淮军诱至峡谷时,伏于俩岸的苗军把备好的火把投入敌船,恰逢南风大作,“大火焚烧至四十里不止,淮军死者甚众”,苗军趁机出动,大败淮军,“斩首七千,俘虏数千,张士信以伏水遁还”。苗军威震东南,壮大成20万之师。

    至正十七年,元廷升杨通贯为江浙行省右丞、骠骑将军,赐名“杨完者”,升其兄杨通照为湖广行省右丞、车骑将军,赐名“杨伯颜”。

    就在张士诚被方国珍和杨完者打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西面的朱元璋也趁机来添乱。

    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派耿炳文攻取长兴(属浙江),徐达攻取常州,吴良等攻取江阴(均属浙江)。张士诚的军队西面、南面都被堵住,势力逐渐衰落。不久,徐达率兵攻下宜兴,然后进攻常熟。张士德迎战失败,被前锋赵德胜活捉。张士德,小名叫九六,善于打仗,有谋略,能得将士的喜欢,浙西地区都是他打下来的。张士德被捉左,张士诚非常郁闷。朱元璋想留在张士德来招降张士诚。张士德派人偷偷地给张士诚送信,叫他投降元朝。

    收到张士德的信件以后,张士诚找来文武大臣商量对策,有人劝他降元,有人劝他降朱,张士诚几经权衡后,向杨完者和达识帖木耳求降,愿自降王号,臣服元朝。达识帖木耳为了利用张的力量牵制杨完者,答应保奏张氏为高管。元廷授张士诚为太尉,割浙西、淮东予之镇守,并命令方国珍退兵。

    至正十七年七月,朱元璋连克徽州(今歙县)、建德(今东至)。元廷又派杨完者出兵,企图收复失地,但苗军连续几次兵败于李文忠、邓愈、胡大海之手,丧兵数万,损失惨重。张士诚和达识帖木耳却暗自高兴,因为杨完者是张士诚心腹之患,非常愿意借敌之手,除掉杨完者。

    至正十八年,达识帖木耳命杨完者出兵浙东,张士诚出兵淮南,合力攻打西边的朱元璋。杨完者以部将杨通泰、杨通知、李才富、肖玉率主力分四路开赴浙东,自己则坐镇杭州。张士诚佯装率兵十万与朱元璋作战,暗中却屯兵杭州城附近,当探知苗军已出兵远征,即迅速调集兵力攻击杭州,以达识帖木耳为内应,围攻杨完者。杨完者被张士诚打惨败,丢盔弃甲而逃,仅剩几个残兵败卒相随,不禁热泪盈眶仰天长呼:“此乃天要亡我,非士诚也!”杨完者自觉无颜见湘西父老,与其兄伯颜自缢身亡。徐义抢到杨完者头颅被张士诚封为左丞,饶介抢到杨伯颜头颅被张士诚封为右丞。张士诚打败杨完者后,与达识帖木儿在江浙地区权倾朝野、一手遮天起来,逐渐心生反-意,准备再次称王。

    不久,杨完者的部将率军回杭,征剿张士诚,张闻风潜逃。为了平息“杭州之变”,安抚苗军,元廷赠杨完者为潭国公,谥忠愍,赠杨伯颜为衡国公,谥忠烈。但这些并不能平息苗军的气愤,他们举起反元旗帜,归附了朱元璋的明军。

    明军大将胡大海招降了他们,这些人中有蒋英、李福等人,因他们的骁勇善战,被胡大海留置麾下留守金华,但蒋英等人都不是真心降服,时时密谋叛投张士诚。由于胡大海平时对他们诚心相待,蒋英十分犹豫,李福却鼓动说“胡参政虽然待我们十分优厚,但既要做大事,又怎么能顾及私恩呢?”于是他们设下了一个圈套:至正二十二年年3月,蒋英到衙署里邀请胡大海到八咏楼下观看射箭,大家相拥而出,胡大海正要上马,蒋英党羽中一个叫钟矮子的人拦马跪下,佯装哭诉说:“蒋英要杀我”,转移胡大海视线,胡大海转身回望蒋英,未及作答,蒋英突然从袖中抽出铁椎,好象是朝钟矮子,其实是朝胡大海砸去,正中其首,大海倒地后又被蒋英提刀断首,跨于马上,随后蒋英又杀了胡大海的一个儿子。苗兵在金华发动叛变,杀害了胡大海以后,李文忠派遣将领将蒋英、李福等人赶走,并亲自安抚苗兵其余部众。“金华之变”以后,苗兵复归入朱元璋麾下,蒋英等人后来也被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所杀,而李文忠的长子就是着名的李景隆。

    张士诚投降元朝以后,在此后的几年里,他打着官方的招牌,不断进行侵略,拥地达到二千多里。并且他据有天下最富庶的地区,是当时最富有的起义军。然而张士诚性格上存在着一些中庸思想,这导致他在政治抱负上没有太大的野心。然而在群雄争霸的大局之下,他的这种想法可能就是他今后人生悲剧的一大伏笔。

    张士诚虽然热衷于侵略江东的土地,但元朝毕竟还是归顺了,元朝交给他的事还是要办的。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元朝让张士诚讨伐刘福通部,张士诚命吕珍率军突袭安丰。

    安丰是一个好地方,当年刘福通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到亳州建立大宋证权的时候,遭到元军的激烈围剿,刘福通败走安丰,才在这里重新积聚起力量,形成了三路北伐的壮观局面;后来刘福通进攻汴梁失利,在他孤立无援的时候,再次败走安丰,在这里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遥控着北方红巾军与元军的战局。可谁曾想到,安丰既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后来竟也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刘福通在极艰难的形势下坚守安丰(今江苏盐城),时间达四年又九个月。此时的安丰城已是强弩之末,山穷水尽,弹尽粮绝。在盐城的刘福通走投无路的时候,苏州的张士诚不仅不念旧情,反而趁火打劫。张士诚所派的吕珍乃是一员大将,又有元朝在背后为其撑腰,进攻安丰简直势如破竹。吕珍的大军突至,刘福通死于乱军之中。三月,朱元璋率军攻打安丰,吕珍为常遇春所败,弃城逃跑。

    有野史传闻,刘福通其实并不是死在安丰,而是被朱元璋派人溺死于江船之上,然而这种说法其实不靠谱。别说刘福通不是朱元璋杀的,就算是朱元璋杀的,他也不会承认。为什么呢,朱元璋后来杀了那么多人都敢承认,为什么就是不敢承认杀了刘福通呢?因为当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徐寿辉鸠占鹊巢,陈友谅杀掉徐寿辉后从此背上了一世反贼的骂名,而朱元璋的明军当时还是属于大宋证权领导,朱元璋如果承认杀害刘福通,性质就和陈友谅类似,这将于他的声誉威名有损,而他当时领导的明军立足未稳,恐怕会有人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骂他忘恩负义,所以说做人千万不能忘恩负义。

    明朝不愧是一个写小说的朝代,连正史中都会留下一些意想不到的悬念,比如张士诚手下的幕僚上班时间写小说,竟写出了两部四大名着,张士诚平时疏于管理,此前作战时又屡战屡败,这次打安丰之战居然雄起,一举把乱世枭雄刘福通给杀了,也可以传作是一段奇闻。

    总之,不管刘福通的死有没有悬念,一定跟朱元璋无关,并且根据《明史》记载,刘福通确实是死于安丰之战。

    张士诚派吕珍攻打安丰的时候,鈡焚也随吕珍出战。后来刘福通被杀后,安丰沦陷。

    命运的轮转总是这么不期而遇,在海棠花落尽的时候,刘铁骨和钟焚再次见面了,只是此时两个人的处境却非常尴尬。钟焚作为战胜方士兵,曾有意帮刘铁骨逃脱,刘铁骨却对他说道:“刘福通待我恩重如山,恩公既死,我也不愿苟活。我们是一支正义之师,我们可以被杀戮,但是绝不会被打倒。”

    钟焚说道:“你只知道天下大义,难道忘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况且你若死,我也不能苟活。你我当年结拜兄弟,曾指苍天后土为证,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铁骨又对钟焚说了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你要好好活下去,替我照顾好妻子家眷。”说完拔剑自刎而死。

    钟焚挥泪如雨,脑中一直想的是刘铁骨的那句话,“好死不如赖活”,“好死不如赖活”。“对,对,对,好死不如赖活...你是好死,我要赖活。”说完将刘铁骨的尸骨掩埋了。

    张士诚以前从海上往大都送粮十一万石,每年都送这么多。自从打败刘福通以后,张士诚更加骄横,让他的部下歌功颂德,要求元朝廷封他为王,元朝廷没有答应。元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张士诚自立为吴王,按照王的身份地位设置属官,在城里另外建造了府第,并且他也不再向元廷进贡粮食了。

    穷人出身的张士诚在早期勤政爱民,大力减轻税赋,让饱受战乱、苛政之苦的百姓过了一阵好日子,然而,他是个小富即安的人,随着他渐渐坐稳了割据东南的“吴王”位子,他便骄奢淫逸起来。建造了“香桐”和“芳惠”两座楼阁,专门安置四处搜罗来的美女,供他淫乐。再比如苏州“锦帆路”,当年是一条河,张士诚用锦绣丝绸做船帆,泛舟河上游玩,便有了现在这样一个路名。张士诚一心享乐,朝政交给了弟弟张士信。偏偏张士信和张士诚一个样,“性荒淫,务酒色”,虽然当着丞相,却无心公事。哥哥将朝政“承包”给他,他又“转包”给黄敬夫、蔡彦文和叶德新三个文人。这三位每天醉心于舞文弄墨,也都不是干实事的料,于是自上而下,贪腐成风。

    朱元璋的地盘就在张士诚的旁边,张士诚多次派兵进攻常州、江阴、建德、长兴、诸全,都没有取胜,只好退回;而朱元璋派邵荣攻湖州,胡大海攻绍兴,常遇春攻杭州,也没能攻下。廖永安被张士诚俘虏,谢再兴叛变投降张士诚,正赶上朱元璋与陈友谅相持不下,也没有能力管张士诚的事。陈友谅也派人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但是张士诚想当个旁观者,表面上答应了陈友谅,最后还是没有行动。等到朱元璋攻下武昌,消灭了陈友谅,率领军队回到南京,就命令徐达等人谋划攻却东地区。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大军压境,东吴左右膀臂皆失,平江(苏州)成为孤城,面临南西北三面被围之势。朱元璋派人送信招降张士诚,张士诚不予回信,屡次突围决战,都被打败。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张士诚见城中粮余渐尽,便率上万亲军冒险突围,结果为常遇春所败,复逃入城中。九月,徐达展开总攻,百道攻城,东吴军终于不支,城陷。在齐云楼下积柴薪,与张士诚诸妾登楼,自缢前令人纵火焚楼。时值日暮。大英雄张士诚真是日暮途穷,独自呆坐室中良久,望着齐云楼的大火若有所思。然后,他投带上梁,上吊自杀。

    听说张士诚自缢,钟焚宁死不作亡国奴,以身殉国,冲进火楼字焚而死。

    此时,我的耳边又想起了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生产石灰的场景的描蓦,也是钟焚和刘铁骨朴素的一生的写照。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