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的解缙,正处在人生中最黄金的岁数。
十八岁就高中解元,翌年戊辰科名列三甲,赐同进士,授庶吉士,神童美誉,就此响彻全国。
太祖皇帝召其入对,喜其才,留御前参赞机要,升翰林学士。
可以,解缙在十九岁的时候,就走到了许多士子一生都难以达到的政治高度。
少居高位,难免骄傲自满,解缙终究不是圣人,膨胀的解神童便自恃才高,对官场上的政治往来不屑一顾,没两年便在朝堂中得罪了一大批高官,兵部尚书沈倩弹劾解缙,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替解缙话,太祖皇帝只好将其贬至江西,同年,申饬解缙散漫无纪、缺乏涵养,罢其职,另解缙闭门读书,修身养性。
看起来,似乎一颗大明朝冉冉升起的新星就此陨落,实则,却是太祖皇帝对后者的一种保护,洪武后期,朝堂之上政治斗争以趋失控,太祖大兴诏狱,株连甚广,很多大臣经常因一个字没有对,都往往落得抄家灭门的下场,解缙又是出了名的大嘴巴,太祖在这个时候把他赶回家,存的便是为朱允炆留下一个有用之臣。
这其中道理,解缙这个蠢货,直到太祖大行之后才明白,一路服丧哭着进的应府。
“你就是解缙?”
满脑子往昔峥嵘岁月的解缙,甚至都不知道朱允炆已经进了谨身殿,等听到声音一抬头,正看到一个一身素服的年轻人,高坐在龙椅之上,居高临下的看着自己。
“臣、草民解缙,叩见陛下。”
解缙秃噜一下从椅子上跪了下来,低下脑袋,山呼万岁。
“起来吧。”
朱允炆打量着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怎么都无法将眼前这个人跟自己想象中的神童联系到一起。
这个人呐,相由心生。闭门修身十年,离了高官显位,在想让解缙找回当年那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状态自然是不现实的,此时的解缙,棱角早已在田间地头磨得差不多了,外观上看起来,更是朴实无华。
“朕听你是奉了太祖皇帝的手谕,来辅佐朕的?”
解缙心谨慎的落下半个屁股,听到朱允炆问话,又站了起来,一躬身,“回陛下的话,当年太祖谕草民归家修身,多读圣贤着作,假日新帝登基之时,便是草民一展所长之日。”
朱允炆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看来太祖对你倒是颇多赞赏,如今新朝方立,万象更始,朕确实不介意多提拔一些有用之臣,既然你你可一展所长,那朕便考考你。”
解缙复跪,“请陛下的示。”
“新朝伊始,朕当如何?”
“内稳朝局,外削诸藩。”
朱允炆眯起了眼睛,“如何内稳朝局,外削诸藩。”
“太祖大行,朝中百官俱都看着陛下,伏望新政,太祖严苛,纵是部院大臣也是朝不保夕,想要稳定朝局,非宽仁不可。”
新帝登基,先施仁政收下心,老套路。
朱允炆微蹙眉头,已有一分失望,“那外削诸藩呢?”
“九大塞王是太祖钦定,却并非个个都是拥兵自重之徒,据草民所知,谷王、辽王、肃王曾多次上折祈请改藩,为太祖拒,陛下御极,加恩下,自当于此时厚待亲王,想要改藩的,可酌情另选封国。”
朱允炆这才点零头,这倒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将边防塞王改藩内陆,他们自然就没了手握重兵的借口,他们就藩边塞,那些强兵,本来是为了防御蒙古余孽所设,并非藩王私兵,只是这些藩王以亲王之尊代行将事罢了,改了藩,部队又不跟着走。
没了兵权,不过一家老,屁的威胁都没有了。
“肃王、辽王、谷王,都是弱藩,九大塞王中,以宁王、秦王兵最广,以燕王兵最精,这三王怎么办?”
解缙以额贴地,“先秦王早薨,如今袭爵的乃是陛下之宗弟,冲龄之年,陛下多多恩赏即可,宁王久居塞外,后勤辎重皆赖朝廷,若封了大同,宁王八万兵马,就要饿死于长城之外,宁王多智,岂能看不到其中利害,草民敢以项上人头担保,宁王,绝不敢反!“
朱允炆终于正色起来,微微直起身子,“你起来,坐下话吧。”
解缙道谢,拱手道,“至于燕王,草民不敢欺君,草民谋算几年,并无良策,只得行堂堂正正王者之道。”
朱允炆哈哈大笑起来,“王者之道,你的意思,便是让朕以帝王之尊,强行调燕王回京,圈禁一生?”
“正是。”解缙回道,“燕王久居北地,抗击逆元,屡立战果,于国朝有大功,当厚赏,且燕王以上年岁,先秦王、晋王早薨,陛下怜燕王之体,不忍其在北地再受风寒,回京诊治,若健康无二,加节钺,改封江南。”
“若燕王骤反,何以平定?”
“陛下广施仁政,加恩亲王,于国是仁君,于家是慈父,陛下降旨而燕王拒,便是悖逆君父,叛贼逆子,人皆可诛之,陛下革去燕王宗亲之名,再令漠南卫所封断燕王北遁之路,宁、辽二王东西夹击,谷王扼其南下,顺疲敝,养不起四万精甲,彼时,陛下明颁恩旨,只诛首恶,不纠余凶,旬日,则燕王卫自取叛逆首级伏献陛下御前!”
朱允炆皱起的眉头散了开来,开怀大笑起来。
这个解缙,看来这些年韬光养晦倒是没白闲着,政治手腕到也算是懂了一些。
分化瓦解,拉一批打一个!
先搞定最有威胁的,在慢慢对付一群放松警惕的。
这个手段,已有三分火候。
真是纳闷,历史上的朱允炆,放着眼前那么好的人不用,怎么就偏听了齐黄两个货色,这两个臭皮匠,哦对了,还差一个方孝孺。
事实证明,三个臭皮匠,莫顶诸葛亮,便是眼前这个解缙都比不上啊。
杀了一批手无寸铁的弱藩有个屁用,还杀得一众塞王人心惶惶,你朱允炆拉的架势就是明晃晃告诉下人,我朱允炆要削藩啦,你们这些亲王都得死,连一丁点的含蓄都没有,合该众叛亲离啊。
当然,就算你众叛亲离,你能打赢也算本事啊。
你但凡赢一个回合,那些塞王也就认投让你贬为庶民了,你前后动用八十几万军队,愣是没打赢燕王四万人马,还让后者滚雪球一般,席卷河北山东,队伍越打越大,最后好家伙,人家留着儿子跟你大军纠缠在山东,还能自领一军偷了京师。
你真他喵的是个大废物带着仨废物。
“太祖在时,你便是翰林学士,如今,你便再入翰林院吧,先挂个名头,留朕身边参赞机要,待有合适的职位,再做安排吧。”
“臣,谢陛下隆恩!”
解缙仿佛一下换了一个人,精神头高涨了不知道多少,声音都朝气了起来。
这个官迷!
朱允炆哑然失笑。
十八岁就高中解元,翌年戊辰科名列三甲,赐同进士,授庶吉士,神童美誉,就此响彻全国。
太祖皇帝召其入对,喜其才,留御前参赞机要,升翰林学士。
可以,解缙在十九岁的时候,就走到了许多士子一生都难以达到的政治高度。
少居高位,难免骄傲自满,解缙终究不是圣人,膨胀的解神童便自恃才高,对官场上的政治往来不屑一顾,没两年便在朝堂中得罪了一大批高官,兵部尚书沈倩弹劾解缙,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替解缙话,太祖皇帝只好将其贬至江西,同年,申饬解缙散漫无纪、缺乏涵养,罢其职,另解缙闭门读书,修身养性。
看起来,似乎一颗大明朝冉冉升起的新星就此陨落,实则,却是太祖皇帝对后者的一种保护,洪武后期,朝堂之上政治斗争以趋失控,太祖大兴诏狱,株连甚广,很多大臣经常因一个字没有对,都往往落得抄家灭门的下场,解缙又是出了名的大嘴巴,太祖在这个时候把他赶回家,存的便是为朱允炆留下一个有用之臣。
这其中道理,解缙这个蠢货,直到太祖大行之后才明白,一路服丧哭着进的应府。
“你就是解缙?”
满脑子往昔峥嵘岁月的解缙,甚至都不知道朱允炆已经进了谨身殿,等听到声音一抬头,正看到一个一身素服的年轻人,高坐在龙椅之上,居高临下的看着自己。
“臣、草民解缙,叩见陛下。”
解缙秃噜一下从椅子上跪了下来,低下脑袋,山呼万岁。
“起来吧。”
朱允炆打量着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怎么都无法将眼前这个人跟自己想象中的神童联系到一起。
这个人呐,相由心生。闭门修身十年,离了高官显位,在想让解缙找回当年那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状态自然是不现实的,此时的解缙,棱角早已在田间地头磨得差不多了,外观上看起来,更是朴实无华。
“朕听你是奉了太祖皇帝的手谕,来辅佐朕的?”
解缙心谨慎的落下半个屁股,听到朱允炆问话,又站了起来,一躬身,“回陛下的话,当年太祖谕草民归家修身,多读圣贤着作,假日新帝登基之时,便是草民一展所长之日。”
朱允炆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看来太祖对你倒是颇多赞赏,如今新朝方立,万象更始,朕确实不介意多提拔一些有用之臣,既然你你可一展所长,那朕便考考你。”
解缙复跪,“请陛下的示。”
“新朝伊始,朕当如何?”
“内稳朝局,外削诸藩。”
朱允炆眯起了眼睛,“如何内稳朝局,外削诸藩。”
“太祖大行,朝中百官俱都看着陛下,伏望新政,太祖严苛,纵是部院大臣也是朝不保夕,想要稳定朝局,非宽仁不可。”
新帝登基,先施仁政收下心,老套路。
朱允炆微蹙眉头,已有一分失望,“那外削诸藩呢?”
“九大塞王是太祖钦定,却并非个个都是拥兵自重之徒,据草民所知,谷王、辽王、肃王曾多次上折祈请改藩,为太祖拒,陛下御极,加恩下,自当于此时厚待亲王,想要改藩的,可酌情另选封国。”
朱允炆这才点零头,这倒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将边防塞王改藩内陆,他们自然就没了手握重兵的借口,他们就藩边塞,那些强兵,本来是为了防御蒙古余孽所设,并非藩王私兵,只是这些藩王以亲王之尊代行将事罢了,改了藩,部队又不跟着走。
没了兵权,不过一家老,屁的威胁都没有了。
“肃王、辽王、谷王,都是弱藩,九大塞王中,以宁王、秦王兵最广,以燕王兵最精,这三王怎么办?”
解缙以额贴地,“先秦王早薨,如今袭爵的乃是陛下之宗弟,冲龄之年,陛下多多恩赏即可,宁王久居塞外,后勤辎重皆赖朝廷,若封了大同,宁王八万兵马,就要饿死于长城之外,宁王多智,岂能看不到其中利害,草民敢以项上人头担保,宁王,绝不敢反!“
朱允炆终于正色起来,微微直起身子,“你起来,坐下话吧。”
解缙道谢,拱手道,“至于燕王,草民不敢欺君,草民谋算几年,并无良策,只得行堂堂正正王者之道。”
朱允炆哈哈大笑起来,“王者之道,你的意思,便是让朕以帝王之尊,强行调燕王回京,圈禁一生?”
“正是。”解缙回道,“燕王久居北地,抗击逆元,屡立战果,于国朝有大功,当厚赏,且燕王以上年岁,先秦王、晋王早薨,陛下怜燕王之体,不忍其在北地再受风寒,回京诊治,若健康无二,加节钺,改封江南。”
“若燕王骤反,何以平定?”
“陛下广施仁政,加恩亲王,于国是仁君,于家是慈父,陛下降旨而燕王拒,便是悖逆君父,叛贼逆子,人皆可诛之,陛下革去燕王宗亲之名,再令漠南卫所封断燕王北遁之路,宁、辽二王东西夹击,谷王扼其南下,顺疲敝,养不起四万精甲,彼时,陛下明颁恩旨,只诛首恶,不纠余凶,旬日,则燕王卫自取叛逆首级伏献陛下御前!”
朱允炆皱起的眉头散了开来,开怀大笑起来。
这个解缙,看来这些年韬光养晦倒是没白闲着,政治手腕到也算是懂了一些。
分化瓦解,拉一批打一个!
先搞定最有威胁的,在慢慢对付一群放松警惕的。
这个手段,已有三分火候。
真是纳闷,历史上的朱允炆,放着眼前那么好的人不用,怎么就偏听了齐黄两个货色,这两个臭皮匠,哦对了,还差一个方孝孺。
事实证明,三个臭皮匠,莫顶诸葛亮,便是眼前这个解缙都比不上啊。
杀了一批手无寸铁的弱藩有个屁用,还杀得一众塞王人心惶惶,你朱允炆拉的架势就是明晃晃告诉下人,我朱允炆要削藩啦,你们这些亲王都得死,连一丁点的含蓄都没有,合该众叛亲离啊。
当然,就算你众叛亲离,你能打赢也算本事啊。
你但凡赢一个回合,那些塞王也就认投让你贬为庶民了,你前后动用八十几万军队,愣是没打赢燕王四万人马,还让后者滚雪球一般,席卷河北山东,队伍越打越大,最后好家伙,人家留着儿子跟你大军纠缠在山东,还能自领一军偷了京师。
你真他喵的是个大废物带着仨废物。
“太祖在时,你便是翰林学士,如今,你便再入翰林院吧,先挂个名头,留朕身边参赞机要,待有合适的职位,再做安排吧。”
“臣,谢陛下隆恩!”
解缙仿佛一下换了一个人,精神头高涨了不知道多少,声音都朝气了起来。
这个官迷!
朱允炆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