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在乾清宫暖阁内的地毯上,朱文奎垂着脑袋,静静的站在侧处。
不远处的龙书案,朱允炆正在批复着一些奏疏,朱文奎站的远,也看不清是哪里来的,只瞄了一眼,发现看得模糊便不在关心,只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的静立。
父子两人都在忙着,直到朱允炆放下手里的笔,这静止如画卷般的暖阁才算生动起来。
“双喜,唤人上菜吧。”
站起身,朱允炆绕过御案的同时拍了拍朱文奎的肩膀:“站着也不嫌累,坐吧。”
父子两人就着暖阁内那张旃檀木的小圆桌落座,菜还没有上来,双喜便给添了两碗热茶。
“看过你母后了?”
“是。”朱文奎简短的回答道:“母后的身体并无大恙,只是转季有些不适罢了,御医已经给母后开了调养的方子。”
“唔,那就好。”
这个当口已经陆续上了菜,朱允炆先给朱文奎盛了一碗饭:“那时候朕正在气头上,也不太好去你母后那,等过两天恢复了,朕便打算带你母后去郊外春游散散心透透气。”
伸手从朱允炆手里接过饭碗,朱文奎道了声谢,拿起筷子却没有夹菜,而是先应了朱允炆的话。
“母后一切都好,父皇平素里忧心国事要紧,母后那里儿臣自当多来近前侍应。”
“你不问问朕缘何生气吗。”朱允炆给自己也盛了一碗饭,夹了一块焖肉放进了朱文奎的碗里。
后者心提了起来,迟疑着,但还是很快稳住情绪:“父皇生气的缘故,儿臣略有耳闻,似是因为文圻吧,母后都跟儿臣说了。”
朱允炆夹菜的手没有丝毫吃顿,继续往自己碗里夹菜,而后埋头扒起饭来,含糊不清的哼声道:“朕就知道你母后会跟你说,谁让你是她亲生的。”
若是朱文奎说不知情,那根本就是一个完全经不起考证的谎言,也不合乎情理。
毕竟朱允炆这边才刚刚因为朱文圻的事情生过气,后脚朱文奎就被马恩慧召进了宫,甭管是真的染恙还是假的抱病,马恩慧都自然免不掉跟朱文奎提一嘴。
所以朱文奎心里有数,直接选择在朱允炆这里坦白。
“父皇、母后那...”
“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朱允炆开了口:“人都有私心,圣人还有私心呢,七十二门徒都还分个亲疏远近,扶持谁不扶持谁都具心底那杆秤。”
“可父皇登基以来,仅凭一颗公心持国,实为千古唯一的圣君。”
朱文奎小心翼翼的拍了句马屁,只看到朱允炆缓缓摇头。
“咱们父子俩不说这些虚的,也不论你母后的对错是非,你是做大哥的,等有空了,也替朕教教下面那些个弟弟妹妹。”
“儿臣心里省得,不过文圻那,毕竟也大了,自然会有主见。文圻似乎不太喜欢许阁老,倒也不算什么太大的过错吧。”
朱允炆放下了碗。
这一刻,暖阁里的气氛稍稍有些凝滞。
“你啊,就是太过于宽和了。”
良久,朱允炆叹了口气:“犯错就是犯错,不能因为他是你的弟弟,你就为其袒护张言,这样不对。”
这话听在朱文奎的耳朵里让其心中更是有些发悬。
当下便更不敢贸然开口了,便只顾着埋头吃饭。
“朕已经派人去了泉州,要好好申饬一番文圻,他啊年轻气盛,还是欠缺打磨,性格还不够稳重。”
这些话出自一个父亲口中,作为对孩子的评言是很恰当的,可朱文奎显然是不敢贸然接腔的。
“许不忌虽说有些毛病吧,好上纲上线,也比较任人唯情,但总的来说大体上还是过得去,政治上一贯过硬。
文圻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知府,这般妄自尊大的攻击当朝首辅,总感觉有这么点理政经验就比天下人更懂治国了?
半瓶子晃荡,丢人现眼。”
嘴里批评了朱文圻一番之后,朱允炆陡然话锋一转:“朕听双喜说,今天你在坤宁宫里,跪在床榻边给你母后喂粥呢?”
这一刻,朱文奎只觉得心都要提到了嗓子眼,硬着头皮的应了下来。
“回父皇的话,母后宫里的凳子有些高,坐着的话母后饮粥不太舒服,所以儿臣这才跪在近榻,这样比较方便。”
“你是个孝顺孩子啊。”
朱允炆非常感动,夹了几筷,往朱文奎的碗里添菜:“打小就孝顺,心仁,淳佑厚道,也给一众弟弟妹妹立了个好榜样,就是有时候啊太老实,总循规蹈矩的,你现在大了,总也该适当的拿出些气魄来才行。”
对于朱允炆的教诲,朱文奎只顾着不停点头应是。
父子两人也不饮酒,这顿饭便吃的快上许多,没多久就把桌面上四盘小菜一扫而空,朱允炆又给朱文奎盛了一碗汤,等到吃饱喝足之后,朱允炆才抬手。
“行了,天色不早,也早点出宫回府吧。”
“是,儿臣告退。”
一句送客,让朱文奎周身上下顿觉一阵如释重负,跟自家老爹近前陪膳,这实在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一路紧着脚程走出皇宫,朱文奎上了承天门外候着自己的车辂,待进了温暖如室的车厢内,整个人便瘫靠在软座内。
他太紧张了。
整顿饭吃下来,朱允炆说的每一句话,弦外之音都是不少。
但到底是不是真如自己想的那般,现在朱文奎心里还是不敢下决心。
车辂顶着漆黑的夜色回了府,朱文奎才踏进宅门,府里的管家就凑了上来,手上还捏着一封信。
“殿下,杭州知府于谦给您写了封信。”
这让一直蹙眉的朱文奎马上振作起精神,急急一手抢过,边拆边向着后宅书房的方向走。
等进了书房,更是一把将门关紧,连紧跟着准备添茶倒水的小厮都赶了出去。
现在的朱文奎已是迫不及待的要一看究竟。
展开观瞧,朱文奎这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下官于谦谨呈殿下台启。
今晨读报,拜读阁老文章惊叹不已,文章立意高远,字字珠玑鞭辟入里,一篇文章便切中我大明盛景之缘来,更是对未来国朝之发展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意见。
如此佳文,也不难理解圣上爱才之余加其恩荣,然太子太师之衔颇为敏感,下官若预料不差,地方上必定大为震动,人心易浮,风言甚嚣尘上,如此,还望殿下谨慎处置。”
这封信写的中规中矩,让人挑不出一丁点的毛病,开头先盛赞了许不忌的文章写得好,毕竟夸赞许不忌的同时,就是在承认皇帝的功绩。
这是许不忌立于不败之地的地方。
而真正让朱文奎皱眉的地方在结尾处。
人心易浮,风言甚嚣尘上。
这么要紧的节骨眼,于谦给出的建议是谨慎处置。
何谓谨慎处置,无非一个等字。
显然,于谦是并不知道朱文圻给皇帝写信的事,更不可能知晓信中的内容。
那么这个建议就非常的合乎情理。
有的事急也没用,不如就安心等着。
毕竟说到底,眼下朱文奎的身份就是一个礼部尚书,在这种重大的政治问题面前,就不该发言。
也轮不到一个尚书来发言。
这就是规矩。
所以朱文奎便觉得头疼不已。
‘你就是有的时候太老实,总循规蹈矩的,现在大了,总也该适当的拿出些气魄来才行。’
吃饭时朱允炆的话适时的浮现在脑海之中。
那自己到底是循规蹈矩,还是直接站出来,旗帜鲜明的支持许不忌,向朱允炆、向全天下展露自己和进行一番政治作秀呢。
朱文奎这边还在纠结,一连数日愁眉紧锁。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泉州,朱文圻没有等到回信,却只等到了一名传旨的宦官和一旨措辞极其严厉的申饬。
在饬词中,朱允炆可谓是把朱文圻骂的极凶,就差亲自跑过来撸起袖子扇朱文圻两个大嘴巴子。
“殿下接旨吧。”
骂罢了,宦官合上丝帛,递给已是冷汗满面的朱文圻,末了还说了一句。
“皇爷交代了,泉州如非大事需要递呈御前的,殿下还是恪守本职的好。”
恪守本职,招呼好泉州的一亩三分地便是朱文圻的正事。
南京朝堂、中枢里的事,还轮不到你来插嘴置喙。
朱文圻唯唯诺诺的应了两句,接过丝帛看向南京方向,沉重的叹了口气。
父皇到底是老了,越来越喜欢听谄媚之言,耳音已经听不得半点质疑。
像许不忌这种人,何德何能敢领太子太师?
不远处的龙书案,朱允炆正在批复着一些奏疏,朱文奎站的远,也看不清是哪里来的,只瞄了一眼,发现看得模糊便不在关心,只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的静立。
父子两人都在忙着,直到朱允炆放下手里的笔,这静止如画卷般的暖阁才算生动起来。
“双喜,唤人上菜吧。”
站起身,朱允炆绕过御案的同时拍了拍朱文奎的肩膀:“站着也不嫌累,坐吧。”
父子两人就着暖阁内那张旃檀木的小圆桌落座,菜还没有上来,双喜便给添了两碗热茶。
“看过你母后了?”
“是。”朱文奎简短的回答道:“母后的身体并无大恙,只是转季有些不适罢了,御医已经给母后开了调养的方子。”
“唔,那就好。”
这个当口已经陆续上了菜,朱允炆先给朱文奎盛了一碗饭:“那时候朕正在气头上,也不太好去你母后那,等过两天恢复了,朕便打算带你母后去郊外春游散散心透透气。”
伸手从朱允炆手里接过饭碗,朱文奎道了声谢,拿起筷子却没有夹菜,而是先应了朱允炆的话。
“母后一切都好,父皇平素里忧心国事要紧,母后那里儿臣自当多来近前侍应。”
“你不问问朕缘何生气吗。”朱允炆给自己也盛了一碗饭,夹了一块焖肉放进了朱文奎的碗里。
后者心提了起来,迟疑着,但还是很快稳住情绪:“父皇生气的缘故,儿臣略有耳闻,似是因为文圻吧,母后都跟儿臣说了。”
朱允炆夹菜的手没有丝毫吃顿,继续往自己碗里夹菜,而后埋头扒起饭来,含糊不清的哼声道:“朕就知道你母后会跟你说,谁让你是她亲生的。”
若是朱文奎说不知情,那根本就是一个完全经不起考证的谎言,也不合乎情理。
毕竟朱允炆这边才刚刚因为朱文圻的事情生过气,后脚朱文奎就被马恩慧召进了宫,甭管是真的染恙还是假的抱病,马恩慧都自然免不掉跟朱文奎提一嘴。
所以朱文奎心里有数,直接选择在朱允炆这里坦白。
“父皇、母后那...”
“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朱允炆开了口:“人都有私心,圣人还有私心呢,七十二门徒都还分个亲疏远近,扶持谁不扶持谁都具心底那杆秤。”
“可父皇登基以来,仅凭一颗公心持国,实为千古唯一的圣君。”
朱文奎小心翼翼的拍了句马屁,只看到朱允炆缓缓摇头。
“咱们父子俩不说这些虚的,也不论你母后的对错是非,你是做大哥的,等有空了,也替朕教教下面那些个弟弟妹妹。”
“儿臣心里省得,不过文圻那,毕竟也大了,自然会有主见。文圻似乎不太喜欢许阁老,倒也不算什么太大的过错吧。”
朱允炆放下了碗。
这一刻,暖阁里的气氛稍稍有些凝滞。
“你啊,就是太过于宽和了。”
良久,朱允炆叹了口气:“犯错就是犯错,不能因为他是你的弟弟,你就为其袒护张言,这样不对。”
这话听在朱文奎的耳朵里让其心中更是有些发悬。
当下便更不敢贸然开口了,便只顾着埋头吃饭。
“朕已经派人去了泉州,要好好申饬一番文圻,他啊年轻气盛,还是欠缺打磨,性格还不够稳重。”
这些话出自一个父亲口中,作为对孩子的评言是很恰当的,可朱文奎显然是不敢贸然接腔的。
“许不忌虽说有些毛病吧,好上纲上线,也比较任人唯情,但总的来说大体上还是过得去,政治上一贯过硬。
文圻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知府,这般妄自尊大的攻击当朝首辅,总感觉有这么点理政经验就比天下人更懂治国了?
半瓶子晃荡,丢人现眼。”
嘴里批评了朱文圻一番之后,朱允炆陡然话锋一转:“朕听双喜说,今天你在坤宁宫里,跪在床榻边给你母后喂粥呢?”
这一刻,朱文奎只觉得心都要提到了嗓子眼,硬着头皮的应了下来。
“回父皇的话,母后宫里的凳子有些高,坐着的话母后饮粥不太舒服,所以儿臣这才跪在近榻,这样比较方便。”
“你是个孝顺孩子啊。”
朱允炆非常感动,夹了几筷,往朱文奎的碗里添菜:“打小就孝顺,心仁,淳佑厚道,也给一众弟弟妹妹立了个好榜样,就是有时候啊太老实,总循规蹈矩的,你现在大了,总也该适当的拿出些气魄来才行。”
对于朱允炆的教诲,朱文奎只顾着不停点头应是。
父子两人也不饮酒,这顿饭便吃的快上许多,没多久就把桌面上四盘小菜一扫而空,朱允炆又给朱文奎盛了一碗汤,等到吃饱喝足之后,朱允炆才抬手。
“行了,天色不早,也早点出宫回府吧。”
“是,儿臣告退。”
一句送客,让朱文奎周身上下顿觉一阵如释重负,跟自家老爹近前陪膳,这实在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一路紧着脚程走出皇宫,朱文奎上了承天门外候着自己的车辂,待进了温暖如室的车厢内,整个人便瘫靠在软座内。
他太紧张了。
整顿饭吃下来,朱允炆说的每一句话,弦外之音都是不少。
但到底是不是真如自己想的那般,现在朱文奎心里还是不敢下决心。
车辂顶着漆黑的夜色回了府,朱文奎才踏进宅门,府里的管家就凑了上来,手上还捏着一封信。
“殿下,杭州知府于谦给您写了封信。”
这让一直蹙眉的朱文奎马上振作起精神,急急一手抢过,边拆边向着后宅书房的方向走。
等进了书房,更是一把将门关紧,连紧跟着准备添茶倒水的小厮都赶了出去。
现在的朱文奎已是迫不及待的要一看究竟。
展开观瞧,朱文奎这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下官于谦谨呈殿下台启。
今晨读报,拜读阁老文章惊叹不已,文章立意高远,字字珠玑鞭辟入里,一篇文章便切中我大明盛景之缘来,更是对未来国朝之发展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意见。
如此佳文,也不难理解圣上爱才之余加其恩荣,然太子太师之衔颇为敏感,下官若预料不差,地方上必定大为震动,人心易浮,风言甚嚣尘上,如此,还望殿下谨慎处置。”
这封信写的中规中矩,让人挑不出一丁点的毛病,开头先盛赞了许不忌的文章写得好,毕竟夸赞许不忌的同时,就是在承认皇帝的功绩。
这是许不忌立于不败之地的地方。
而真正让朱文奎皱眉的地方在结尾处。
人心易浮,风言甚嚣尘上。
这么要紧的节骨眼,于谦给出的建议是谨慎处置。
何谓谨慎处置,无非一个等字。
显然,于谦是并不知道朱文圻给皇帝写信的事,更不可能知晓信中的内容。
那么这个建议就非常的合乎情理。
有的事急也没用,不如就安心等着。
毕竟说到底,眼下朱文奎的身份就是一个礼部尚书,在这种重大的政治问题面前,就不该发言。
也轮不到一个尚书来发言。
这就是规矩。
所以朱文奎便觉得头疼不已。
‘你就是有的时候太老实,总循规蹈矩的,现在大了,总也该适当的拿出些气魄来才行。’
吃饭时朱允炆的话适时的浮现在脑海之中。
那自己到底是循规蹈矩,还是直接站出来,旗帜鲜明的支持许不忌,向朱允炆、向全天下展露自己和进行一番政治作秀呢。
朱文奎这边还在纠结,一连数日愁眉紧锁。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泉州,朱文圻没有等到回信,却只等到了一名传旨的宦官和一旨措辞极其严厉的申饬。
在饬词中,朱允炆可谓是把朱文圻骂的极凶,就差亲自跑过来撸起袖子扇朱文圻两个大嘴巴子。
“殿下接旨吧。”
骂罢了,宦官合上丝帛,递给已是冷汗满面的朱文圻,末了还说了一句。
“皇爷交代了,泉州如非大事需要递呈御前的,殿下还是恪守本职的好。”
恪守本职,招呼好泉州的一亩三分地便是朱文圻的正事。
南京朝堂、中枢里的事,还轮不到你来插嘴置喙。
朱文圻唯唯诺诺的应了两句,接过丝帛看向南京方向,沉重的叹了口气。
父皇到底是老了,越来越喜欢听谄媚之言,耳音已经听不得半点质疑。
像许不忌这种人,何德何能敢领太子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