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才是真的绝望,真不是什么所谓民智不开的绝望,颜李学派的均田绝望纯粹是物质上的绝望,眼瞅着人口蹭蹭地涨,怎么算,都觉得地不够、粮食肯定要不够吃的那种绝望。
相较于这种绝望,所谓的民智不开,所谓的群氓无慧,那就像是少女的悲秋。
因为,就算五十年前,大顺被“天启”,民智大开,竟比法革更激进,大谈圣西门讽刺的那些空洞的口号。
那么,那些生态崩溃区、盐碱区、黄河泛滥区,就立刻能过上此时北卡罗来纳州的农民,被英国绅士讽刺为“懒惰、晴天晒太阳、晚上喝酒、随便种点玉米就吃不完喂狗、想吃肉随便去河边草地打猎、想吃果子有的是浆果”的生活吗?
世界,是物质的。
包括那些把中国当成理想国的欧洲启蒙者,也无法理解几十年前大顺精英阶层的那种绝望。
后世有句话,叫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
而之前,大顺的人口,实际上占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还多,现在大约是五分之二。
在刘玉搞殖民扩张之前,实际上大顺这边的耕地,还不如后世的多。但人口,可不是四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
而且,大顺的问题真的很特殊。
比如说,松苏可以搞贸易,所谓“男耕女织,女工本为次业,而渐成主业,不产稻米,以布易之”。
但比如说陕西、湖南、湖北、河南这些地方。你就算易,从暹罗运来大米,再运到陕西河南的,这得什么价?
不是说,商业运输、自由贸易这些东西不对。而是说,在西欧那种海港众多、内海众多的地方这样的社会存在所诞生的社会意识,去理解大顺这种内陆横跨万里的帝国省份,是会出现偏差的。
古人说,何不食肉糜?
那么,放在几十年前的大顺,往往会产生“甘肃何不搓大黄易暹罗米”这样的堪比“何不吃蛋糕”的笑话——即便说后世的运输物流水平,一旦出了点问题,都可能出现菜荒,况于此时?
或者说,反过来想一下。若是交易这么容易,那么大明那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出来的官员,难道智商都低到这种程度,竟要把盐放开给商人,只求能够把粮食运往边疆?
延续到大顺,那些经历过明末战乱的大儒,一部分人真的是经历了深深的绝望。
刘玉活着的时候,嘲讽过颜李学派,说他们还号称他娘的通儒呢,还号称要由外而内精湛六艺呢,又是要农工百艺皆可称儒、又是六艺之中有“数”之一艺,竟然在谈均田的时候,连基本的数学都不会算,纯粹在那编数据。
可若仔细想想,只怕这就因为真的明白农工百艺皆可称儒、真的懂六艺之数,只是因为太懂,所以算了之后发现绝望,只能选择编数字以支撑他们的“均田乃天下第一仁政”的理念。
毕竟说,历史上这个学派南传,和被清廷鹰犬走狗追杀的门派内懂天文学的一人南逃避难有一定关系。要说这个学派在那纯粹胡咧咧说农工百艺都要学为通儒,似也说不过去。懂天文学,肯定要会数学;而且就后来来看,他们学派在农学上也确实不错。
甚至很早就有国际视野,历史上早在1736年就写过《忧西夷诗》,担心西洋人先传教、改信,然后突然发难效吕宋故事。
要说这么个学派,真不懂数学、基本的人口耕地的除法算人均土地面积,似乎也说不过去。
此时想想,只怕纯粹就是因为太懂了,所以数据根本不支撑自己的想法,又想搞均田,不得已胡编数字,甚至搞一些奇葩的“下等田百五十亩,细耕三十年后为上等田,再可多分三人”之类的话。
说他们绝望,是因为一个号称要做真君子、做通儒、通六艺的学派,在“均田乃天下第一仁政”这个问题上,既不君子、也不六艺,在那编造数据。
只能说,对一群“以苦为乐、苦极而终亡”的异端儒家学派来讲,最后到编数据、做假账、编算术的境地,那真的是绝望透顶了。
这种绝望是这样的:
如果说,现在有人明确告诉他们,将来依靠育种、化肥、空气固氮、杂交、转基因等技术,能让亩产超越千斤。他们也未必绝望。
问题是,没有先知告诉他们,未来是这样的。他们的认知下,算起来轮作套作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等等,最多也就亩产三石,那还得是上田加水浇田。
稍微一算,不绝望是不可能的。
这种几十年前,大顺精英的绝望,是所谓“宏大叙事”的、无关个体的那种绝望。
绝望于:眼瞅着黄河南流数百年了,不断垫高、经常决口,都知道早晚黄河要北决重选河道由北入海,这意味着有大约2.5亿亩的黄淮华北耕地,可能会盐碱化和生态崩溃,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和一场延续几十年的、波及数千万人的大灾——历史上,黄淮的盐碱化和土地退化问题,延续了可不是几十年,而是百年。后世那篇《我的县长父亲》中的可敬的县长,忙着治沙、改碱、抗旱、种树,就是最终黄河北决百年之后的余波。
绝望于:怎么算,都算出来人口蹭蹭地涨,人均土地面积越来越少,早晚要到就算彻底均田都不太可能吃饱的普遍贫困。
绝望于:就算均田了,人口还是在涨,那以后怎么办?土地终究还是越来越少。
这种绝望,是18世纪的绝望。
后世,工业革命,催生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者,着眼于工业的未来,战天斗地,不会绝望,因为他们知道,工业化可以解决吃不上饭的问题。
而之前,一群地主中先行一步的精英,没见过工业时代,也不可能相信亩产千斤粮,囿于时代,终究绝望。
当刘玉出现,当大顺开始探索世界、抓住大航海时代的尾巴,问题其实仍旧没有解决。
实边,和解民倒悬,是两件事。
实边……人,是会自己生孩子的。
就说此时的澳洲,以“实边”、“占领”为目的,20万人足以,二百年后,便是自己生,也生的出上千万人。
亦或者此时的北美,以“实边”、“占领”问目的,100万人足以,有皮毛商人和人参贩子在阿拉巴契亚山扛着和阻碍本国移民,百年的缓冲期,一样千万人口。
但,解民倒悬,和这个是两码事。
如果要达成“百亩之田、五口之家”的农民也能过好日子的愿景,意味着,大顺最好是迁民2亿5000万人。即便说算上东北、南洋、西域的分流,也得朝海外移民一个亿至少。
这,和“实边”、“占领”、“殖民为生存空间”什么的,根本并不是一个难度。
甚至说,是差了两个数量级的难度——前提是,你得把那些中西部地区的百姓,也看成是同胞、最起码看成是人。
商业,不生产商品,只是商品的搬运工。
商业,不会商出来粮食,更不可能商出来耕地。
货币,是一半等价物,而不是物品本身。
世界,是物质的。并且可以确定,这不是个五饼二鱼千人饱真实存在的世界。
的确,欧洲在1800年后开始加速,法国终于在1855年消灭了最后一次饥荒。
这,仅仅是技术进步的力量?
问题是,法国3亿亩耕地,1855年3000万人口。
山东现在已经3000万人口了,也不过9000万亩耕地。
换句话说,提前100年,1755年,山东省1000万人口,且没有黄河改道之灾,在无大规模灾荒的情况下,会出现大范围饥荒吗?
3000万人口,3亿亩耕地,不饥荒,是很值得称赞的事吗?
反过来说,他妈的整个欧洲最好的农业条件、最好的耕地、3亿亩耕地到19世纪中期、太平军忠王都用蒸汽机轮船爆锤阎罗妖、智利硝石矿已经大规模开采了,才养了3000万人口终于不饥荒了,很骄傲吗?
换句话说,大顺现在假设飞升到1855年,法国都办世博会了的那一年的技术水平,按照这个比例,大顺需要30亿亩耕地才能保证3亿人不饥荒。
别说技术这玩意儿,不是点一下按钮就出现的,得需要积累。
就算是瞬间达成巴黎世博会时代的技术水平,也得40亿亩耕地才能保证不饥荒。
问题是,大顺有40亿亩耕地吗?
或者说,假如大顺现在有40亿亩耕地,之前那些精英们,会绝望吗?会选择接受刘玉的改革思路吗?
变革,都是发生在矛盾积累太多、旧的一套实在撑不住的时候。活得好好的,谁闲着没事干,有变革癖?
大顺没有40亿亩耕地。
至于农业技术,机械运用上和巴黎世博会那年的世界第一水平肯定差距极大,但亩产……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很多人为了编造英国的技术先进,纯粹就是坏,在那篡改数据——原始统计上,人家写的明明是1750年每英亩产小麦18蒲式耳、1850年每英亩产27蒲式耳。结果为了显示英国的技术发达,把英亩悄悄换成了亩,结果可能是自己算了算,要是换成亩,1750年亩产1000斤小麦,有点扯犊子,于是悄悄地把18改成了8,这样似乎好像可信一点,但到1850年仍旧保留了27,亦即亩产1500斤。
1850年都亩产1500斤小麦了,那以后人类都在干啥?170年间,人类反而倒退了?要知道,170年后2022年,河南夏粮小麦平均亩产900斤,再创大丰收、那是要连着上新闻的大事,在这编数据英国1850年小麦平均亩产1500斤?
而如果不编数据,不故意篡改,或者稍微用点脑子、哪怕稍微能分清楚麦苗和韭菜——当然,这要求其实挺高的——就很容易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
如果大顺此时的平均亩产,达到英国第一次工业完成的1860年的平均水平,那么大顺可能要饿死大约一个亿的人口。
这很好算。
英国农业革命里有一个重要的改革,由三圃制,改为诺福克轮作制。
三圃制,是农业革命之前的。
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豌豆,第三年休耕,第四年再种小麦。
诺福克轮作制,是农业革命之后的。
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芜菁(就高鹗瞎鸡儿续的林妹妹吃的那种大头菜,芥菜疙瘩的亲戚),第三年种大麦或者小麦,第四年中驴喜豆。
也就是说,在诺福克轮作制下,小麦在1860年的平均英亩产,是1500斤,折合亩产大约是250斤——英国既不是两年三熟,也不是一年两熟,更不是一年三熟。
这样算来,1860年的英国,主粮——芜菁不是不能吃,但谁把芥菜疙瘩当主食——的年均亩产,也就125斤。
当然,可能1860年还是有点“不发达”。
那1900年,法国小麦每公顷平均亩产18HL,奇葩单位,HL是百升。按照76公斤每百升的小麦最低密度制粉标准,亦即大约换算为每公顷2736斤。
一公顷,是15亩。
换算可得,平均亩产小麦182斤。
作为左证,考虑到可能单位算错了,另一个数据,是【1910年,巴黎盆地的小麦,每公顷产24公担,是平均亩产的大约两倍】。
这个公担是200斤,这个很标准不用换算;而公顷公担什么的,都是米突制,法革之后最先搞得一套公制单位,以水和地球子午线做标准的无宗教和文化冲突的单位,这个公顷也很标准。
由此换算。
24乘200再除以15约为320斤。
基本可以和前面的平均亩产182斤相互印证。
也即,1910年,一战马上开打了,飞机都飞天上去了,法国的小麦平均亩产,也就180来斤。
嗯……也就那么回事。
所以,如果拿数据来看,也就那么回事。
但如果把“农业革命”、“科技革命”、“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抽象为一种标签化的东西,打入思想中,那就会犯很多很多的“标签化思维臆想”的错误。
一旦标签化,就会产生诸多错误的想法:标签化,然后臆想那时候欧洲马上都要打一战了,这亩产不得好几百斤?
去掉标签化,就会发现非常吓人的东西。
简单来说,就按照法国1910年的小麦亩产来算,就大顺此时的人口、此时的耕地……
真要是搞什么诺福克四轮制、搞什么圈地运动搞畜牧业、搞什么今年种埋明年种草养牛马……
大顺要是全国就这个鸡儿水平,照着一亿人的人口往下减吧。
这些数据对大顺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顺就算有“先知”,就算用硝石硫酸磷酸盐等作氮磷钾肥搞试验田……
真要工业化追到1913年弗里茨·哈珀搓化肥厂的水平,或者说工业化生产的水平,那纯粹就是扯犊子。
不可能。
当然,说找群工匠,搓个简单的、不计成本的发电机什么的,那难度不大。
可说搞什么化肥厂,照着100年走吧。
当然,农业技术并不是只靠化肥,还得水利、良种、科学种植等等、等等。
但化肥肯定是关键一环。
意思也就是说,刘玉用硝石之类的天然“化肥”,给大顺画了个大饼。或者说,化了一个工业化就是美好未来的大饼。
但实际上,他自己都知道,工业化不是一个“先知”就能完成的。几十年内也不可能出现。
所以,实际上也就剩下了现实里的唯一选项——移民,垦殖。
西欧的农业革命,在大顺,不是革命,是倒退。至少在此时,可以百分百的确定,就是倒退。
大顺这边会种地的,若赶上运气“好”,黄河泛滥之后留下的淤土,主粮亩产其实可以超越1910年的法国小麦平均亩产的——最简单的,小麦和豌豆套种,加两年三熟算平均。
也即是说,西欧式的农业革命对大顺而言纯粹没卵用;而工业革命,就算追到1910年,耕地亩产也就那样;除非憋到追平1913年的德国水平,那纯粹扯王八犊子,至少三四十年内没戏,真要追到1913年德国的水平就太吓人了。
换句话说,若不移民垦殖,就算全面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顺的粮食,还是不够吃。
而粮食不够吃、人口滋生的巨大“绝望”感,也就更容易理解的——换句话说,大顺如果在内部,现在就算彻底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大顺仍然要面临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况且,那些人“绝望”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啥叫第一次工业革命。
的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是,纺织厂能搓出来馒头不?钢铁厂能搓出来大米饭不?
如果不能,那么对于大顺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就没那么大——我已经是棉布产量世界第一了、我已经逼到欧洲各种出行政命令玩埋汰的了,那么主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到底在哪?
这个问题,刘玉的那套工商业的扭曲理论,给了大顺这群人一个答桉。
这个答桉,就是刘玉跑路前,李欗和刘玉密谈的那些话:
修铁路、造轮船、搞基建。
让粮食长腿,从海外跑到中原,让“人均粮食拥有量”这个概念有现实意义。
让长腿的人,从中原跑到海外,粮食不长腿、耕地不长腿,它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它。
而修铁路、造轮船、搞基建,就是大顺搞工业革命的……大义上的动力。
也即是说,大顺的工业革命,如果想要得到旧时代的精英阶层、至少说还能存着利民利天下的这些胸怀天下之辈的支持,能、也只能上来就照着重工业使劲儿。
因为,除了需要得到旧时代生产出的部分精英的支持,还要得到皇帝的支持。
而皇帝,不会在乎什么蒸汽机带动的纺车的,但却会在乎蒸汽机带动的浇田的水车。
蒸汽机是蒸汽机。它就是个牛、马、水排、风车。
纺纱机是纺纱机。
一袋子尿素、二斤良种,绝对比一块手表给旧时代带来的震撼大。
因为从上到下,脑子里最害怕的事,就是粮食问题。
引导变革的根本,终究也得把工商业藏在粮食问题当中。
那么,现在,大顺这边的粮食的问题,解决了吗?
并没有。
可以说,大顺现在面临的各种问题,按照刘玉的这套说法,本质上还是粮食问题。
包括说取消钞关子口、土地是否可以交易、要不要均田,等等、等等。
于未来,那是迁民、移民、工业化,先走哪个、后走哪个的问题。
于现实……
还是老马的那句话【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生产的形式,就是封建、资本等等这种社会关系。
这些特定的形式,以生产资料占有、地租、贡赋、工资等等方式,完成分配。
取消钞关子口、土地是否可以交易、要不要均田,等等这些,本身就是【分配】。
举个例子。
湖北现在的手工纺织业,通过手工劳动,在社会生产中,通过他们的棉布,分配到了一些粮食、盐等。
那么,现在你松苏的机械纺织业,借助海外原材料的优势,把湖北这些手工纺织者的【分配】给夺走了。
那你出钱给他们,让他们买粮食和盐吗?
就大顺已有的情况来看,别想了。当初刘玉改革,把贸易中心从珠江口转移到长江口,大几十万船夫、脚夫、买办、粤绣织工等等失业,选的可不是从新得利者那征税补偿,而是选了更便宜的方式——草薙。
现在大顺内部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可以这么理解:
一部分人,想要内地的土地。有钱,花钱买呗,反正允许买卖、地契交易、允许放贷、小农容易破产,这都正常。
一部分人,则也想要土地,不想交租子,而是除了交税之外都是自己的。朝廷不给,那就自己为自己主持公道,你李自成做得,我做不得?
一部分人,想要内地的市场。内地的市场又不是空的,既然湖北能有纺织业,显然她们得把布卖出去才行。但你们这些人太落后啦,不如我们用印度棉纱和蒸汽机的先进,我们要代表进步消灭落后,但是补偿安抚基本生存保障什么的我们是不会给的。
一部分人,则觉得这些机器严重伤害了他们的生存。你说我找木匠搓个织机倒是还行、攒攒钱买个铁轮脚踏机也行,可蒸汽机和织布机我哪买得起?既买不起,那就大家一起反抗,砸了得了,谁也别想有,否则都得饿死。
等等、等等。
最后,有没有个“折中”的方案,也即是说,国家的政治本身可以视作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下的妥协产物,有没有一种折中妥协的方案?
现在,大顺内部这么多的阶级、这么多的矛盾。
小农、佃农、地主。
手工业者、包买商、商业大资本。
雇工、工厂主。
游离在外的大的金融资本和已经成型的寡头财阀。
这里面,谁是软柿子?
捏谁,最容易?
捏谁,能走向未来?
这,基本就可以视作大顺现在想要继续改革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争论的根源。
再加上大顺的土地制度的问题。
而因为大顺这边皇权依仗的真正力量,是资本、军功贵族、实学派工商业力量、海军、殖民地利益者。
或者说,觉得还有必要改革的人,是这群人。
那么这个问题最后也就演化成一个最简单的选择:
是捏死小农?
还是捏死内地的租佃地主?
选了捏死小农,就彻底放开内外限制,资本、廉价商品、商业资本放贷的,靠铁路和火轮船一起涌入。
镇得住这三亿人的反抗即可。
选了捏死租佃地主,就得来一波疯狂至极的大变革,不惜打东西阋墙之战。
旧势力、传统力量,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团结来反抗,保证他们生存所需的社会条件——造反将直接由读书人引领。
不改?
李欗很清楚,他一死,大顺必彻底乱套。
他想给儿孙搏一搏。
所以,召回“先知”,其实就是李欗想要借刘玉的尸骨,做出选择:是捏死小农,还是捏死租佃地主。
选哪个都行。
因为刘玉是“先知”,不是思想家,所以他的话,矛盾之处极多、所作所为也是黑白掺杂。
比如,刘玉在松苏当初反动透顶的政策——女子来工场做工,工资开给公婆丈夫或者父母一半,而不是派人去家里宣传男女的平等、人身的自由、女子亦可工作养活自己什么的。
这件事,解读的方向,那就多了。
正着说也行。
反着说也行。
是捏小农,还是捏地主这事儿上,也一样。
都有尸骨可披。
李欗叫人万里迢迢把刘玉的棺材运回来,就是要在棺材前说出来自己的选择的。
相较于这种绝望,所谓的民智不开,所谓的群氓无慧,那就像是少女的悲秋。
因为,就算五十年前,大顺被“天启”,民智大开,竟比法革更激进,大谈圣西门讽刺的那些空洞的口号。
那么,那些生态崩溃区、盐碱区、黄河泛滥区,就立刻能过上此时北卡罗来纳州的农民,被英国绅士讽刺为“懒惰、晴天晒太阳、晚上喝酒、随便种点玉米就吃不完喂狗、想吃肉随便去河边草地打猎、想吃果子有的是浆果”的生活吗?
世界,是物质的。
包括那些把中国当成理想国的欧洲启蒙者,也无法理解几十年前大顺精英阶层的那种绝望。
后世有句话,叫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
而之前,大顺的人口,实际上占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还多,现在大约是五分之二。
在刘玉搞殖民扩张之前,实际上大顺这边的耕地,还不如后世的多。但人口,可不是四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
而且,大顺的问题真的很特殊。
比如说,松苏可以搞贸易,所谓“男耕女织,女工本为次业,而渐成主业,不产稻米,以布易之”。
但比如说陕西、湖南、湖北、河南这些地方。你就算易,从暹罗运来大米,再运到陕西河南的,这得什么价?
不是说,商业运输、自由贸易这些东西不对。而是说,在西欧那种海港众多、内海众多的地方这样的社会存在所诞生的社会意识,去理解大顺这种内陆横跨万里的帝国省份,是会出现偏差的。
古人说,何不食肉糜?
那么,放在几十年前的大顺,往往会产生“甘肃何不搓大黄易暹罗米”这样的堪比“何不吃蛋糕”的笑话——即便说后世的运输物流水平,一旦出了点问题,都可能出现菜荒,况于此时?
或者说,反过来想一下。若是交易这么容易,那么大明那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出来的官员,难道智商都低到这种程度,竟要把盐放开给商人,只求能够把粮食运往边疆?
延续到大顺,那些经历过明末战乱的大儒,一部分人真的是经历了深深的绝望。
刘玉活着的时候,嘲讽过颜李学派,说他们还号称他娘的通儒呢,还号称要由外而内精湛六艺呢,又是要农工百艺皆可称儒、又是六艺之中有“数”之一艺,竟然在谈均田的时候,连基本的数学都不会算,纯粹在那编数据。
可若仔细想想,只怕这就因为真的明白农工百艺皆可称儒、真的懂六艺之数,只是因为太懂,所以算了之后发现绝望,只能选择编数字以支撑他们的“均田乃天下第一仁政”的理念。
毕竟说,历史上这个学派南传,和被清廷鹰犬走狗追杀的门派内懂天文学的一人南逃避难有一定关系。要说这个学派在那纯粹胡咧咧说农工百艺都要学为通儒,似也说不过去。懂天文学,肯定要会数学;而且就后来来看,他们学派在农学上也确实不错。
甚至很早就有国际视野,历史上早在1736年就写过《忧西夷诗》,担心西洋人先传教、改信,然后突然发难效吕宋故事。
要说这么个学派,真不懂数学、基本的人口耕地的除法算人均土地面积,似乎也说不过去。
此时想想,只怕纯粹就是因为太懂了,所以数据根本不支撑自己的想法,又想搞均田,不得已胡编数字,甚至搞一些奇葩的“下等田百五十亩,细耕三十年后为上等田,再可多分三人”之类的话。
说他们绝望,是因为一个号称要做真君子、做通儒、通六艺的学派,在“均田乃天下第一仁政”这个问题上,既不君子、也不六艺,在那编造数据。
只能说,对一群“以苦为乐、苦极而终亡”的异端儒家学派来讲,最后到编数据、做假账、编算术的境地,那真的是绝望透顶了。
这种绝望是这样的:
如果说,现在有人明确告诉他们,将来依靠育种、化肥、空气固氮、杂交、转基因等技术,能让亩产超越千斤。他们也未必绝望。
问题是,没有先知告诉他们,未来是这样的。他们的认知下,算起来轮作套作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等等,最多也就亩产三石,那还得是上田加水浇田。
稍微一算,不绝望是不可能的。
这种几十年前,大顺精英的绝望,是所谓“宏大叙事”的、无关个体的那种绝望。
绝望于:眼瞅着黄河南流数百年了,不断垫高、经常决口,都知道早晚黄河要北决重选河道由北入海,这意味着有大约2.5亿亩的黄淮华北耕地,可能会盐碱化和生态崩溃,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和一场延续几十年的、波及数千万人的大灾——历史上,黄淮的盐碱化和土地退化问题,延续了可不是几十年,而是百年。后世那篇《我的县长父亲》中的可敬的县长,忙着治沙、改碱、抗旱、种树,就是最终黄河北决百年之后的余波。
绝望于:怎么算,都算出来人口蹭蹭地涨,人均土地面积越来越少,早晚要到就算彻底均田都不太可能吃饱的普遍贫困。
绝望于:就算均田了,人口还是在涨,那以后怎么办?土地终究还是越来越少。
这种绝望,是18世纪的绝望。
后世,工业革命,催生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者,着眼于工业的未来,战天斗地,不会绝望,因为他们知道,工业化可以解决吃不上饭的问题。
而之前,一群地主中先行一步的精英,没见过工业时代,也不可能相信亩产千斤粮,囿于时代,终究绝望。
当刘玉出现,当大顺开始探索世界、抓住大航海时代的尾巴,问题其实仍旧没有解决。
实边,和解民倒悬,是两件事。
实边……人,是会自己生孩子的。
就说此时的澳洲,以“实边”、“占领”为目的,20万人足以,二百年后,便是自己生,也生的出上千万人。
亦或者此时的北美,以“实边”、“占领”问目的,100万人足以,有皮毛商人和人参贩子在阿拉巴契亚山扛着和阻碍本国移民,百年的缓冲期,一样千万人口。
但,解民倒悬,和这个是两码事。
如果要达成“百亩之田、五口之家”的农民也能过好日子的愿景,意味着,大顺最好是迁民2亿5000万人。即便说算上东北、南洋、西域的分流,也得朝海外移民一个亿至少。
这,和“实边”、“占领”、“殖民为生存空间”什么的,根本并不是一个难度。
甚至说,是差了两个数量级的难度——前提是,你得把那些中西部地区的百姓,也看成是同胞、最起码看成是人。
商业,不生产商品,只是商品的搬运工。
商业,不会商出来粮食,更不可能商出来耕地。
货币,是一半等价物,而不是物品本身。
世界,是物质的。并且可以确定,这不是个五饼二鱼千人饱真实存在的世界。
的确,欧洲在1800年后开始加速,法国终于在1855年消灭了最后一次饥荒。
这,仅仅是技术进步的力量?
问题是,法国3亿亩耕地,1855年3000万人口。
山东现在已经3000万人口了,也不过9000万亩耕地。
换句话说,提前100年,1755年,山东省1000万人口,且没有黄河改道之灾,在无大规模灾荒的情况下,会出现大范围饥荒吗?
3000万人口,3亿亩耕地,不饥荒,是很值得称赞的事吗?
反过来说,他妈的整个欧洲最好的农业条件、最好的耕地、3亿亩耕地到19世纪中期、太平军忠王都用蒸汽机轮船爆锤阎罗妖、智利硝石矿已经大规模开采了,才养了3000万人口终于不饥荒了,很骄傲吗?
换句话说,大顺现在假设飞升到1855年,法国都办世博会了的那一年的技术水平,按照这个比例,大顺需要30亿亩耕地才能保证3亿人不饥荒。
别说技术这玩意儿,不是点一下按钮就出现的,得需要积累。
就算是瞬间达成巴黎世博会时代的技术水平,也得40亿亩耕地才能保证不饥荒。
问题是,大顺有40亿亩耕地吗?
或者说,假如大顺现在有40亿亩耕地,之前那些精英们,会绝望吗?会选择接受刘玉的改革思路吗?
变革,都是发生在矛盾积累太多、旧的一套实在撑不住的时候。活得好好的,谁闲着没事干,有变革癖?
大顺没有40亿亩耕地。
至于农业技术,机械运用上和巴黎世博会那年的世界第一水平肯定差距极大,但亩产……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很多人为了编造英国的技术先进,纯粹就是坏,在那篡改数据——原始统计上,人家写的明明是1750年每英亩产小麦18蒲式耳、1850年每英亩产27蒲式耳。结果为了显示英国的技术发达,把英亩悄悄换成了亩,结果可能是自己算了算,要是换成亩,1750年亩产1000斤小麦,有点扯犊子,于是悄悄地把18改成了8,这样似乎好像可信一点,但到1850年仍旧保留了27,亦即亩产1500斤。
1850年都亩产1500斤小麦了,那以后人类都在干啥?170年间,人类反而倒退了?要知道,170年后2022年,河南夏粮小麦平均亩产900斤,再创大丰收、那是要连着上新闻的大事,在这编数据英国1850年小麦平均亩产1500斤?
而如果不编数据,不故意篡改,或者稍微用点脑子、哪怕稍微能分清楚麦苗和韭菜——当然,这要求其实挺高的——就很容易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
如果大顺此时的平均亩产,达到英国第一次工业完成的1860年的平均水平,那么大顺可能要饿死大约一个亿的人口。
这很好算。
英国农业革命里有一个重要的改革,由三圃制,改为诺福克轮作制。
三圃制,是农业革命之前的。
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豌豆,第三年休耕,第四年再种小麦。
诺福克轮作制,是农业革命之后的。
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芜菁(就高鹗瞎鸡儿续的林妹妹吃的那种大头菜,芥菜疙瘩的亲戚),第三年种大麦或者小麦,第四年中驴喜豆。
也就是说,在诺福克轮作制下,小麦在1860年的平均英亩产,是1500斤,折合亩产大约是250斤——英国既不是两年三熟,也不是一年两熟,更不是一年三熟。
这样算来,1860年的英国,主粮——芜菁不是不能吃,但谁把芥菜疙瘩当主食——的年均亩产,也就125斤。
当然,可能1860年还是有点“不发达”。
那1900年,法国小麦每公顷平均亩产18HL,奇葩单位,HL是百升。按照76公斤每百升的小麦最低密度制粉标准,亦即大约换算为每公顷2736斤。
一公顷,是15亩。
换算可得,平均亩产小麦182斤。
作为左证,考虑到可能单位算错了,另一个数据,是【1910年,巴黎盆地的小麦,每公顷产24公担,是平均亩产的大约两倍】。
这个公担是200斤,这个很标准不用换算;而公顷公担什么的,都是米突制,法革之后最先搞得一套公制单位,以水和地球子午线做标准的无宗教和文化冲突的单位,这个公顷也很标准。
由此换算。
24乘200再除以15约为320斤。
基本可以和前面的平均亩产182斤相互印证。
也即,1910年,一战马上开打了,飞机都飞天上去了,法国的小麦平均亩产,也就180来斤。
嗯……也就那么回事。
所以,如果拿数据来看,也就那么回事。
但如果把“农业革命”、“科技革命”、“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抽象为一种标签化的东西,打入思想中,那就会犯很多很多的“标签化思维臆想”的错误。
一旦标签化,就会产生诸多错误的想法:标签化,然后臆想那时候欧洲马上都要打一战了,这亩产不得好几百斤?
去掉标签化,就会发现非常吓人的东西。
简单来说,就按照法国1910年的小麦亩产来算,就大顺此时的人口、此时的耕地……
真要是搞什么诺福克四轮制、搞什么圈地运动搞畜牧业、搞什么今年种埋明年种草养牛马……
大顺要是全国就这个鸡儿水平,照着一亿人的人口往下减吧。
这些数据对大顺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顺就算有“先知”,就算用硝石硫酸磷酸盐等作氮磷钾肥搞试验田……
真要工业化追到1913年弗里茨·哈珀搓化肥厂的水平,或者说工业化生产的水平,那纯粹就是扯犊子。
不可能。
当然,说找群工匠,搓个简单的、不计成本的发电机什么的,那难度不大。
可说搞什么化肥厂,照着100年走吧。
当然,农业技术并不是只靠化肥,还得水利、良种、科学种植等等、等等。
但化肥肯定是关键一环。
意思也就是说,刘玉用硝石之类的天然“化肥”,给大顺画了个大饼。或者说,化了一个工业化就是美好未来的大饼。
但实际上,他自己都知道,工业化不是一个“先知”就能完成的。几十年内也不可能出现。
所以,实际上也就剩下了现实里的唯一选项——移民,垦殖。
西欧的农业革命,在大顺,不是革命,是倒退。至少在此时,可以百分百的确定,就是倒退。
大顺这边会种地的,若赶上运气“好”,黄河泛滥之后留下的淤土,主粮亩产其实可以超越1910年的法国小麦平均亩产的——最简单的,小麦和豌豆套种,加两年三熟算平均。
也即是说,西欧式的农业革命对大顺而言纯粹没卵用;而工业革命,就算追到1910年,耕地亩产也就那样;除非憋到追平1913年的德国水平,那纯粹扯王八犊子,至少三四十年内没戏,真要追到1913年德国的水平就太吓人了。
换句话说,若不移民垦殖,就算全面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顺的粮食,还是不够吃。
而粮食不够吃、人口滋生的巨大“绝望”感,也就更容易理解的——换句话说,大顺如果在内部,现在就算彻底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大顺仍然要面临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况且,那些人“绝望”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啥叫第一次工业革命。
的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是,纺织厂能搓出来馒头不?钢铁厂能搓出来大米饭不?
如果不能,那么对于大顺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就没那么大——我已经是棉布产量世界第一了、我已经逼到欧洲各种出行政命令玩埋汰的了,那么主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到底在哪?
这个问题,刘玉的那套工商业的扭曲理论,给了大顺这群人一个答桉。
这个答桉,就是刘玉跑路前,李欗和刘玉密谈的那些话:
修铁路、造轮船、搞基建。
让粮食长腿,从海外跑到中原,让“人均粮食拥有量”这个概念有现实意义。
让长腿的人,从中原跑到海外,粮食不长腿、耕地不长腿,它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它。
而修铁路、造轮船、搞基建,就是大顺搞工业革命的……大义上的动力。
也即是说,大顺的工业革命,如果想要得到旧时代的精英阶层、至少说还能存着利民利天下的这些胸怀天下之辈的支持,能、也只能上来就照着重工业使劲儿。
因为,除了需要得到旧时代生产出的部分精英的支持,还要得到皇帝的支持。
而皇帝,不会在乎什么蒸汽机带动的纺车的,但却会在乎蒸汽机带动的浇田的水车。
蒸汽机是蒸汽机。它就是个牛、马、水排、风车。
纺纱机是纺纱机。
一袋子尿素、二斤良种,绝对比一块手表给旧时代带来的震撼大。
因为从上到下,脑子里最害怕的事,就是粮食问题。
引导变革的根本,终究也得把工商业藏在粮食问题当中。
那么,现在,大顺这边的粮食的问题,解决了吗?
并没有。
可以说,大顺现在面临的各种问题,按照刘玉的这套说法,本质上还是粮食问题。
包括说取消钞关子口、土地是否可以交易、要不要均田,等等、等等。
于未来,那是迁民、移民、工业化,先走哪个、后走哪个的问题。
于现实……
还是老马的那句话【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生产的形式,就是封建、资本等等这种社会关系。
这些特定的形式,以生产资料占有、地租、贡赋、工资等等方式,完成分配。
取消钞关子口、土地是否可以交易、要不要均田,等等这些,本身就是【分配】。
举个例子。
湖北现在的手工纺织业,通过手工劳动,在社会生产中,通过他们的棉布,分配到了一些粮食、盐等。
那么,现在你松苏的机械纺织业,借助海外原材料的优势,把湖北这些手工纺织者的【分配】给夺走了。
那你出钱给他们,让他们买粮食和盐吗?
就大顺已有的情况来看,别想了。当初刘玉改革,把贸易中心从珠江口转移到长江口,大几十万船夫、脚夫、买办、粤绣织工等等失业,选的可不是从新得利者那征税补偿,而是选了更便宜的方式——草薙。
现在大顺内部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可以这么理解:
一部分人,想要内地的土地。有钱,花钱买呗,反正允许买卖、地契交易、允许放贷、小农容易破产,这都正常。
一部分人,则也想要土地,不想交租子,而是除了交税之外都是自己的。朝廷不给,那就自己为自己主持公道,你李自成做得,我做不得?
一部分人,想要内地的市场。内地的市场又不是空的,既然湖北能有纺织业,显然她们得把布卖出去才行。但你们这些人太落后啦,不如我们用印度棉纱和蒸汽机的先进,我们要代表进步消灭落后,但是补偿安抚基本生存保障什么的我们是不会给的。
一部分人,则觉得这些机器严重伤害了他们的生存。你说我找木匠搓个织机倒是还行、攒攒钱买个铁轮脚踏机也行,可蒸汽机和织布机我哪买得起?既买不起,那就大家一起反抗,砸了得了,谁也别想有,否则都得饿死。
等等、等等。
最后,有没有个“折中”的方案,也即是说,国家的政治本身可以视作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下的妥协产物,有没有一种折中妥协的方案?
现在,大顺内部这么多的阶级、这么多的矛盾。
小农、佃农、地主。
手工业者、包买商、商业大资本。
雇工、工厂主。
游离在外的大的金融资本和已经成型的寡头财阀。
这里面,谁是软柿子?
捏谁,最容易?
捏谁,能走向未来?
这,基本就可以视作大顺现在想要继续改革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争论的根源。
再加上大顺的土地制度的问题。
而因为大顺这边皇权依仗的真正力量,是资本、军功贵族、实学派工商业力量、海军、殖民地利益者。
或者说,觉得还有必要改革的人,是这群人。
那么这个问题最后也就演化成一个最简单的选择:
是捏死小农?
还是捏死内地的租佃地主?
选了捏死小农,就彻底放开内外限制,资本、廉价商品、商业资本放贷的,靠铁路和火轮船一起涌入。
镇得住这三亿人的反抗即可。
选了捏死租佃地主,就得来一波疯狂至极的大变革,不惜打东西阋墙之战。
旧势力、传统力量,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团结来反抗,保证他们生存所需的社会条件——造反将直接由读书人引领。
不改?
李欗很清楚,他一死,大顺必彻底乱套。
他想给儿孙搏一搏。
所以,召回“先知”,其实就是李欗想要借刘玉的尸骨,做出选择:是捏死小农,还是捏死租佃地主。
选哪个都行。
因为刘玉是“先知”,不是思想家,所以他的话,矛盾之处极多、所作所为也是黑白掺杂。
比如,刘玉在松苏当初反动透顶的政策——女子来工场做工,工资开给公婆丈夫或者父母一半,而不是派人去家里宣传男女的平等、人身的自由、女子亦可工作养活自己什么的。
这件事,解读的方向,那就多了。
正着说也行。
反着说也行。
是捏小农,还是捏地主这事儿上,也一样。
都有尸骨可披。
李欗叫人万里迢迢把刘玉的棺材运回来,就是要在棺材前说出来自己的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