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宫,承庆殿
“承乾明日你代朕去莱国公府去看看克明,他的身子骨是越来越差了,让殿中省多备些药材,你带着御医去。”
李世民一边示意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免礼,赐座,一边对李承乾说。
“诺,儿臣一定办好,请父皇放心,”。
看着李世民阴郁的脸,长孙无忌都房玄龄都知道新皇刚刚登基,渭水之盟让朝廷那些想看李世民出丑的势力更加是出工不出力。
他们仗着自己出身显贵,每日尸位素餐,让本来就不稳的朝局更加混乱。
李世民是个马上皇帝,带兵习惯了,可治理一个如此大的国家和带兵完全不是一回事,前几日在朝上,李世民让众大臣献计看如何让国家走出积贫积弱的局面。
这样将来才不会被强敌欺凌,这些大臣说的全是什么上古尧舜怎么让国家大治,圣人们是如何教育百姓克己守礼。
要么就是一言不发,反正就是没招,你是皇帝你看着办吧。
其实大臣中一部分人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他们在犹豫,毕竟不是李世民的嫡系,有的还是建成,元吉的旧部。
大家不知道新皇会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索性也就学别人一言不发了。
“你们都说说眼下朝局如此,如何能广开言路,让群臣各抒己见,落实新的安人理国的方针,实现政通人和的局面。”
李世民揉揉自己发胀的头,他已经一天一夜没有睡了,这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当然除非想当昏君,像李世民这样一心求治的君主自然希望能把这个残败的国家治理成国富民强了。
“陛下,臣以为现在的大臣中不乏治国理政的干才,他们之所以没有说话,是因为不知道陛下是否真心求治。
自古以来臣子进言,首看君王诚信和胸怀,自古因犯颜直谏而死的。
大臣也是不少的,毕竟大多数人还没有达到那种把朝廷和百姓放得比自身身家性命还重的地步。”长孙无忌说道。
房玄龄:“陛下,辅机说的有道理,想要广开言路,首先要给群臣吃个定心丸,谏者无罪,陛下如能逆耳忠言而不罪,那群臣必当争先进言,只不过,弊端还是有的。”
长孙无忌接道:“玄龄说的是党争,是啊,这是个问题,历朝历代从强盛走向灭亡,党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不可不防啊。”
李世民听了二人的话也在想广开言路,容易引起党争,闭塞言路国家怎么大治呢,就在他眼光扫到李承乾的时候,考教下太子,看看最近和师傅们学的怎么样。
“承乾,你对朝局是如何看的,对党争了解多少。”
李承乾起身上前:“父皇,房大人和舅舅所甚是,党争自东汉以来官员为了争取政治利益相互攻击。
东汉党锢之祸由宦官,士族,外戚的开始大量的百姓失去土地,土地兼并严重,造就了一批地主势力。
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更加频繁的战争,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虽然曹孟德的军屯和民屯制度在一定程度缓解了问题。
两晋的以来,军屯和民屯被破坏。五胡十六国争伐不休,那些地主的势力进一步的到了加强,形成了门阀。
再加上九品中正制选用的官吏多出身世家门阀,这也就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他们把控了国家的经济和国策的决定,所以世家子弟常常在私下说千年世家,百年王朝。”
“可恶,庶子安敢如此猖狂,朕看他们是藐视皇权。”
没等李承乾说完李世民砸碎了手中的茶盏大怒道,李承乾那就千年世家,百年王朝着实的刺激到了李世民。
“父皇息怒,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承乾你这混小子,有办法不早说,你要急死我们啊”
长孙无忌十分巧妙的掩护了李世民的尴尬。
“第一广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言,言者无罪,但弹劾的谏言要有证据。
第二我朝承继前隋的三省六部制,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
第三改革科举制,鼓励寒门子弟报考。
第四对待异的态度,对于来投的部族,一视同仁。
永嘉之乱就是前车之鉴。第四重新修订唐律,宽省刑法。第五改革税制,以农为本,不误农时。”
看着侃侃而谈的李承乾长孙无忌满意的拂了拂胡子,从李承乾在罗艺军中为质以来,李承乾的种种表现都被他看在眼里。
李承乾不念旧恶,宽仁为怀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尤其是秦王府众官员,在他们心中太子心胸开阔,不记旧仇将来自己在他手下日子不至于太难过。
而李承乾巧妙的将秦琼收入东宫在军队楔下一颗钉子也让那些存有非分之想的人多了几分顾虑,在长孙无忌看来这就是天分。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奏对也是十分满意,同时向房玄龄问:“承乾说的有些道理,玄龄你说呢”。
房玄龄“陛下,太子所言甚是,安人理国,事关重大,臣以为陛下宜兼听而慎取,勿要轻率抉择,免生后患。”
房玄龄的话李世民父子和长孙无忌都明白,李承乾的话没错,但这话不能由太子的口中说出来,得找个人当出头鸟,万一出现了党争等问题这也和李承乾无关。
长孙无忌:“房大人所言老城谋国。”
传旨:“着在京七品以上官员每人一道论安人理国之策,十日后,太极宫着议此事”。
承庆殿门外,李承乾向房玄龄施礼:“多谢房大人回护之意,承乾感激不尽”。
“殿下多礼了,臣不过进本分而已。”房玄龄对李承乾善意的笑了笑道。
令房玄龄想不到的是自己一时心善,不忍储君站在风口浪尖上,改变房家的命运。
李承乾对于房玄龄的善心存感激,房玄龄是个厚道的人今天帮了自己,那么房家兄弟的事自己也帮他一把算是对贞观名相的回报吧。
回到东宫的李承乾写了一封手谕:“梁国公之长子房遗直,为左卫率长使”。
“承乾明日你代朕去莱国公府去看看克明,他的身子骨是越来越差了,让殿中省多备些药材,你带着御医去。”
李世民一边示意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免礼,赐座,一边对李承乾说。
“诺,儿臣一定办好,请父皇放心,”。
看着李世民阴郁的脸,长孙无忌都房玄龄都知道新皇刚刚登基,渭水之盟让朝廷那些想看李世民出丑的势力更加是出工不出力。
他们仗着自己出身显贵,每日尸位素餐,让本来就不稳的朝局更加混乱。
李世民是个马上皇帝,带兵习惯了,可治理一个如此大的国家和带兵完全不是一回事,前几日在朝上,李世民让众大臣献计看如何让国家走出积贫积弱的局面。
这样将来才不会被强敌欺凌,这些大臣说的全是什么上古尧舜怎么让国家大治,圣人们是如何教育百姓克己守礼。
要么就是一言不发,反正就是没招,你是皇帝你看着办吧。
其实大臣中一部分人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他们在犹豫,毕竟不是李世民的嫡系,有的还是建成,元吉的旧部。
大家不知道新皇会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索性也就学别人一言不发了。
“你们都说说眼下朝局如此,如何能广开言路,让群臣各抒己见,落实新的安人理国的方针,实现政通人和的局面。”
李世民揉揉自己发胀的头,他已经一天一夜没有睡了,这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当然除非想当昏君,像李世民这样一心求治的君主自然希望能把这个残败的国家治理成国富民强了。
“陛下,臣以为现在的大臣中不乏治国理政的干才,他们之所以没有说话,是因为不知道陛下是否真心求治。
自古以来臣子进言,首看君王诚信和胸怀,自古因犯颜直谏而死的。
大臣也是不少的,毕竟大多数人还没有达到那种把朝廷和百姓放得比自身身家性命还重的地步。”长孙无忌说道。
房玄龄:“陛下,辅机说的有道理,想要广开言路,首先要给群臣吃个定心丸,谏者无罪,陛下如能逆耳忠言而不罪,那群臣必当争先进言,只不过,弊端还是有的。”
长孙无忌接道:“玄龄说的是党争,是啊,这是个问题,历朝历代从强盛走向灭亡,党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不可不防啊。”
李世民听了二人的话也在想广开言路,容易引起党争,闭塞言路国家怎么大治呢,就在他眼光扫到李承乾的时候,考教下太子,看看最近和师傅们学的怎么样。
“承乾,你对朝局是如何看的,对党争了解多少。”
李承乾起身上前:“父皇,房大人和舅舅所甚是,党争自东汉以来官员为了争取政治利益相互攻击。
东汉党锢之祸由宦官,士族,外戚的开始大量的百姓失去土地,土地兼并严重,造就了一批地主势力。
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更加频繁的战争,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虽然曹孟德的军屯和民屯制度在一定程度缓解了问题。
两晋的以来,军屯和民屯被破坏。五胡十六国争伐不休,那些地主的势力进一步的到了加强,形成了门阀。
再加上九品中正制选用的官吏多出身世家门阀,这也就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他们把控了国家的经济和国策的决定,所以世家子弟常常在私下说千年世家,百年王朝。”
“可恶,庶子安敢如此猖狂,朕看他们是藐视皇权。”
没等李承乾说完李世民砸碎了手中的茶盏大怒道,李承乾那就千年世家,百年王朝着实的刺激到了李世民。
“父皇息怒,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承乾你这混小子,有办法不早说,你要急死我们啊”
长孙无忌十分巧妙的掩护了李世民的尴尬。
“第一广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言,言者无罪,但弹劾的谏言要有证据。
第二我朝承继前隋的三省六部制,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
第三改革科举制,鼓励寒门子弟报考。
第四对待异的态度,对于来投的部族,一视同仁。
永嘉之乱就是前车之鉴。第四重新修订唐律,宽省刑法。第五改革税制,以农为本,不误农时。”
看着侃侃而谈的李承乾长孙无忌满意的拂了拂胡子,从李承乾在罗艺军中为质以来,李承乾的种种表现都被他看在眼里。
李承乾不念旧恶,宽仁为怀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尤其是秦王府众官员,在他们心中太子心胸开阔,不记旧仇将来自己在他手下日子不至于太难过。
而李承乾巧妙的将秦琼收入东宫在军队楔下一颗钉子也让那些存有非分之想的人多了几分顾虑,在长孙无忌看来这就是天分。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奏对也是十分满意,同时向房玄龄问:“承乾说的有些道理,玄龄你说呢”。
房玄龄“陛下,太子所言甚是,安人理国,事关重大,臣以为陛下宜兼听而慎取,勿要轻率抉择,免生后患。”
房玄龄的话李世民父子和长孙无忌都明白,李承乾的话没错,但这话不能由太子的口中说出来,得找个人当出头鸟,万一出现了党争等问题这也和李承乾无关。
长孙无忌:“房大人所言老城谋国。”
传旨:“着在京七品以上官员每人一道论安人理国之策,十日后,太极宫着议此事”。
承庆殿门外,李承乾向房玄龄施礼:“多谢房大人回护之意,承乾感激不尽”。
“殿下多礼了,臣不过进本分而已。”房玄龄对李承乾善意的笑了笑道。
令房玄龄想不到的是自己一时心善,不忍储君站在风口浪尖上,改变房家的命运。
李承乾对于房玄龄的善心存感激,房玄龄是个厚道的人今天帮了自己,那么房家兄弟的事自己也帮他一把算是对贞观名相的回报吧。
回到东宫的李承乾写了一封手谕:“梁国公之长子房遗直,为左卫率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