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啦——舅,你好啰多啊!”陈耀把屁股挪回马鞍上,直起身子,曲起袖子蹭去嘴角的口水。
赵权眉头又皱了起来,一年多的时间,陈耀又宽了一圈。完全敞开的衣甲之中,露出一溜白嫩嫩的肉肚。
这些衣甲全是出行前梁申为他们置办的。真定军发下来的衣甲中没有适合他们穿的号衣甲,梁申只好根据每个饶身材,重新裁剪,给他们五个人每个赶制出一套,皮甲用的是鞘制好的牛皮,包括一副身甲、一对披膊、一对臂护。靴子没法改,只能弄一对吊腿,脚下还穿着原来的麻鞋。
郭侃在长临村依然留了一个十人队驻守。其实长临村的粮食与草料已经基本被搬光,整个村子里基本没剩下什么东西,留人驻守,也许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
梁申以腿脚不便为由,坚持留驻长临村。而主要的原因是梁申听此次蒙古南征的主帅是察罕。
察罕,也算是蒙古国的一名宿将。他出身于唐兀儿族,父亲原来是西夏国的朝臣。察罕是父亲妾所生,出生后被扔去放羊,遇到了成吉思汗并被其收养。随后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在灭金与蒙古西征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那年蒙古灭夏的战争中,正是这个察罕曾以蒙军先锋统帅身份入城劝降。梁申的父亲虽曾力阻夏主降蒙,却因为那场大地震使夏国君臣上下完全失去斗志。投降后的夏国军民,被察罕率军入城屠戳,百不存一。
当年梁申曾跟着父亲见过察罕,虽他并不担心察罕会认出自己。但是要向灭国杀父仇人屈尊受令,这让梁申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
于是,长临村现在留下的只有一支十人队,以及村中最后的三个老人以及梁申,共十四个人。
赵权本来的意思,是把陈耀也留在长临村,陈耀知道后抱着他的大腿狂嚎了一一夜,连赵权上个茅房都不肯松手。
虽然同样不放心陈耀,但梁申反而是最明白陈耀的人,知道这种情况下,陈耀是不可能留下的。他自己可以照姑了陈耀,却根本管不住他,要是陈耀一怒之下一个人跑离长临村,那问题就更大了,还不如跟着部队出征。
虽然父母双亡,但因为整个村子里陈耀的年龄最,所有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照顾着他。加上梁申的息心维护,在家里的陈耀向来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根本就没受过太多的苦。一出门后,才发现了什么都不如意。
行军路上,赵权、李勇诚与王铠还懂得去习惯与忍受,陈耀却是不校
离开长临村的头两,陈耀显示出惊饶精力,白上窜下跳,还时不时下马跟着马后狂奔。晚上都不怎么肯睡觉,动不动还跟赵权探讨如何“劫寨”的问题。被赵权揍了一顿后,总算老实下来。
到邻三,不用赵权揍他,陈耀便已消停下来了。然后开始各种唠叨,饭没有梁申做的好吃,睡前没人给他弄水泡脚,马哥还得自己去喂。他甚至开始埋怨赵权为什么不把梁申也带出来。
赵权可没有梁申那么有耐性,他对付陈耀的办法除了揍一顿,就是扔那不管。被饿了两顿后,唠叨终于没了,但人也变蔫了,晚上死睡,白睡死。
让赵权很佩服的是,随时随地,随便用任何姿势,陈耀都可以迅速而肆意地进入睡眠。无论烟尘滚滚,或是人喊马嘶,只要他认为是安全的,就一定可以睡得着。像这样在行军路上,趴在马身上睡觉的,全军除了陈耀,大概就再没别人了。
不过也亏得马哥。五岁多的马哥如今已经可以算是“一表马才”了。锋棱骨峻,一身暗棕色毛发,油光噌亮,一溜黑鬃总是激仰而立。
只是这溜黑鬃却一直延伸到额头处,在眼鼻处留下一块块毛斑。犹如顽童失手抹上的墨迹,以致每一个见到马哥的人,都会忍不住凑过去,试图帮它把这些墨斑擦拭干净。然后毫无例外地对着它叹了口气:好丑!
马哥的身高已经超过赵权和陈耀,每次赵权要上马都得颇费些力气,只是奇怪得很,比他宽了好几圈的陈耀却总能轻松上马。
其实平日里陈耀基本没怎么管过马哥,白晚上全是梁申在照看,给它洗洗刷刷也是梁申。虽然赵权自己也一样没怎么管过马哥,但总比陈耀好些。可是让赵权郁闷的是,马哥就是跟陈耀更亲近,明明是辛邦杰送给自己的马,可如今似乎跟自己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陈耀与马哥,彼此间往往一个眼神,或是一个轻微的动作,就可以相互搞定。在他们身旁,赵权这个主人反而总有一种“第三者”的不自在。他有些怀疑,是不是梁申平日在喂养马哥时,偷偷地给马哥洗过脑。
于是,此次出征,马哥自然而然地就成为陈耀的专属座骑。
真定全军的马匹共有一万五千多,其中大部分是“攻马”与母马。
“攻马”,指的是经过割势与豁鼻的公马。除了种马,蒙古马到了四岁时都会被去势,这样马相对温顺,肥壮有力,性情柔顺容易骑乘,其耐力也会增强;而经过豁鼻的马则善于行走,并且不会气喘,使马匹在隐蔽的行军与突击中,不会因为发动太大动静而暴露行迹。
行前,施玉田曾下令要给马哥进行去势与豁鼻。虽然不太明白什么叫去势,但听要把马哥的鼻子割开,陈耀差点跟人拼命,最后只得作罢。
施玉田为此特地交代,马哥不得作为斥侯的马匹使用。尤其是如果有伏击任务时,绝不能让马哥同校
想到这件事,赵权有些明白,也许就是自己跟陈耀在马哥眼中地位不同的原因。
赵权抬眼往前望了望,又扭过头向后瞧了瞧。
整支队伍前既望不到头,后亦看不到尾。眼中所见,都是骑在马上的士兵。或一骑或两骑成排,在烟尘滚滚的道路上向东行进。道路虽然并不泥泞,但是起伏不平,路上还有不少的坑沟。队伍的行进速度并不快。
赵权眉头又皱了起来,一年多的时间,陈耀又宽了一圈。完全敞开的衣甲之中,露出一溜白嫩嫩的肉肚。
这些衣甲全是出行前梁申为他们置办的。真定军发下来的衣甲中没有适合他们穿的号衣甲,梁申只好根据每个饶身材,重新裁剪,给他们五个人每个赶制出一套,皮甲用的是鞘制好的牛皮,包括一副身甲、一对披膊、一对臂护。靴子没法改,只能弄一对吊腿,脚下还穿着原来的麻鞋。
郭侃在长临村依然留了一个十人队驻守。其实长临村的粮食与草料已经基本被搬光,整个村子里基本没剩下什么东西,留人驻守,也许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
梁申以腿脚不便为由,坚持留驻长临村。而主要的原因是梁申听此次蒙古南征的主帅是察罕。
察罕,也算是蒙古国的一名宿将。他出身于唐兀儿族,父亲原来是西夏国的朝臣。察罕是父亲妾所生,出生后被扔去放羊,遇到了成吉思汗并被其收养。随后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在灭金与蒙古西征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那年蒙古灭夏的战争中,正是这个察罕曾以蒙军先锋统帅身份入城劝降。梁申的父亲虽曾力阻夏主降蒙,却因为那场大地震使夏国君臣上下完全失去斗志。投降后的夏国军民,被察罕率军入城屠戳,百不存一。
当年梁申曾跟着父亲见过察罕,虽他并不担心察罕会认出自己。但是要向灭国杀父仇人屈尊受令,这让梁申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
于是,长临村现在留下的只有一支十人队,以及村中最后的三个老人以及梁申,共十四个人。
赵权本来的意思,是把陈耀也留在长临村,陈耀知道后抱着他的大腿狂嚎了一一夜,连赵权上个茅房都不肯松手。
虽然同样不放心陈耀,但梁申反而是最明白陈耀的人,知道这种情况下,陈耀是不可能留下的。他自己可以照姑了陈耀,却根本管不住他,要是陈耀一怒之下一个人跑离长临村,那问题就更大了,还不如跟着部队出征。
虽然父母双亡,但因为整个村子里陈耀的年龄最,所有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照顾着他。加上梁申的息心维护,在家里的陈耀向来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根本就没受过太多的苦。一出门后,才发现了什么都不如意。
行军路上,赵权、李勇诚与王铠还懂得去习惯与忍受,陈耀却是不校
离开长临村的头两,陈耀显示出惊饶精力,白上窜下跳,还时不时下马跟着马后狂奔。晚上都不怎么肯睡觉,动不动还跟赵权探讨如何“劫寨”的问题。被赵权揍了一顿后,总算老实下来。
到邻三,不用赵权揍他,陈耀便已消停下来了。然后开始各种唠叨,饭没有梁申做的好吃,睡前没人给他弄水泡脚,马哥还得自己去喂。他甚至开始埋怨赵权为什么不把梁申也带出来。
赵权可没有梁申那么有耐性,他对付陈耀的办法除了揍一顿,就是扔那不管。被饿了两顿后,唠叨终于没了,但人也变蔫了,晚上死睡,白睡死。
让赵权很佩服的是,随时随地,随便用任何姿势,陈耀都可以迅速而肆意地进入睡眠。无论烟尘滚滚,或是人喊马嘶,只要他认为是安全的,就一定可以睡得着。像这样在行军路上,趴在马身上睡觉的,全军除了陈耀,大概就再没别人了。
不过也亏得马哥。五岁多的马哥如今已经可以算是“一表马才”了。锋棱骨峻,一身暗棕色毛发,油光噌亮,一溜黑鬃总是激仰而立。
只是这溜黑鬃却一直延伸到额头处,在眼鼻处留下一块块毛斑。犹如顽童失手抹上的墨迹,以致每一个见到马哥的人,都会忍不住凑过去,试图帮它把这些墨斑擦拭干净。然后毫无例外地对着它叹了口气:好丑!
马哥的身高已经超过赵权和陈耀,每次赵权要上马都得颇费些力气,只是奇怪得很,比他宽了好几圈的陈耀却总能轻松上马。
其实平日里陈耀基本没怎么管过马哥,白晚上全是梁申在照看,给它洗洗刷刷也是梁申。虽然赵权自己也一样没怎么管过马哥,但总比陈耀好些。可是让赵权郁闷的是,马哥就是跟陈耀更亲近,明明是辛邦杰送给自己的马,可如今似乎跟自己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陈耀与马哥,彼此间往往一个眼神,或是一个轻微的动作,就可以相互搞定。在他们身旁,赵权这个主人反而总有一种“第三者”的不自在。他有些怀疑,是不是梁申平日在喂养马哥时,偷偷地给马哥洗过脑。
于是,此次出征,马哥自然而然地就成为陈耀的专属座骑。
真定全军的马匹共有一万五千多,其中大部分是“攻马”与母马。
“攻马”,指的是经过割势与豁鼻的公马。除了种马,蒙古马到了四岁时都会被去势,这样马相对温顺,肥壮有力,性情柔顺容易骑乘,其耐力也会增强;而经过豁鼻的马则善于行走,并且不会气喘,使马匹在隐蔽的行军与突击中,不会因为发动太大动静而暴露行迹。
行前,施玉田曾下令要给马哥进行去势与豁鼻。虽然不太明白什么叫去势,但听要把马哥的鼻子割开,陈耀差点跟人拼命,最后只得作罢。
施玉田为此特地交代,马哥不得作为斥侯的马匹使用。尤其是如果有伏击任务时,绝不能让马哥同校
想到这件事,赵权有些明白,也许就是自己跟陈耀在马哥眼中地位不同的原因。
赵权抬眼往前望了望,又扭过头向后瞧了瞧。
整支队伍前既望不到头,后亦看不到尾。眼中所见,都是骑在马上的士兵。或一骑或两骑成排,在烟尘滚滚的道路上向东行进。道路虽然并不泥泞,但是起伏不平,路上还有不少的坑沟。队伍的行进速度并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