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跟孙承宗两个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倒也不怎么算奇怪。因为最近二十年以来,别察哈尔部了,就算是整个蒙古,都已然不能再成为大明真正的对手了。别看他们时不时地还会给大明造成一些麻烦,可如今的蒙古各部,早已不复也先跟俺答汗之时的那种威猛了。真正给大明带来威胁的,如今确实也只有东北的女真人了。
不过别人不知道,朱友建可是一清二楚,别看蒙古人现在似乎疲软无力,但那只是表象而已。蒙古可是一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现在好像确实不行了,可那是因为一方面有女真这个大明的心腹大患在做对比,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他们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拥有着像铁木真,或者也先、俺答汗那样真正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与他们相比,林丹汗根本算不得什么,一个目光短浅,只知道为自己谋划利益的人而已。
不要把林丹汗跟他的那些个祖先们相比,就是把林丹汗跟在他之后的噶尔丹比一比,那他都是相差甚远。若是他真是一个英主,至少不会连察哈尔各部都统一不了,而已经被他兼并的各部也不会根本这么不服他了。
所以朱友建知道,林丹汗现在也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他觉得自己虽然对付不了后金,可对付大明这些软弱的南朝汉人,还是很有把握的。只要自己把手下的数万铁骑压到边境线,就汉饶那怂样,还不是自己要什么,他们就会给什么吗?
也正是林丹汗会有这样轻敌的想法,朱友建才觉得这是自己的机会。必须趁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打掉林丹汗觊觎大明的念头,让他知道大明不是他想惹就能惹的,如此他才不敢再有异动。同样,这也是为了大明今后能够全身心的对付女真人。要知道,如果大明在这种时候,都还能把林丹汗给摁住,那他会怎么想?只怕他只会觉得大明深不可测,自己根本不可能是大明的对手。
这样一来,即便是在今后大明跟女真人决战的时候,林丹汗也要考虑考虑,自己若是想趁火打劫的话,是不是真的有那个实力了。
反之若是大明此次无动于衷,坚壁清野,任凭林丹汗在长城沿线肆虐,甚至跨过长城沿线,突入大明腹地。那么就等于是告诉了林丹汗,大明怂了,不敢与他对抗。那么就算是林丹汗这次没能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可今后他就会如同此次一样,但凡只要大明出现了一点情况,他就会扑上来咬一口,不管好不好吃,能不能吃。
当然了,这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朱友建虽然视女真人为心腹大患,可他更知道,蒙古人才更是大明的一个需要重视的对手。因为别忘了,再有几十年,那位曾经让康熙都头疼不已,数次御驾亲征才平定的蒙古英主——噶尔丹就该登上这个舞台了!
不过这些事情他是无法跟他们明言的,不然朱友建就要被人们给当成神棍了。一个皇帝要是被看成了神棍,那才是危险了,大臣们心里会怎么想?
因此朱友建就算是要出兵,那也必须得从别的地方下手。略微一思索,朱友建向袁可立和孙承宗两人道:“两位先生,林丹汗确实只是疥癣之疾,可在朕看来,这有些事情是不能拖的。因为一旦拖的时间长了,疾未必便不会被拖成肘腋之患。这林丹汗就是如此。”
不等两人答话,朱友建就继续道:“如今我大明正值多事之秋,尤其是近来河南因黄河决口暴发的民乱,再加上皇太极屯兵宁锦,虎视眈眈。林丹汗此次寇边,未必便不是看到了这些情况,想要趁乱从中分一杯羹。我若示敌以弱,只怕敌之气焰会更加嚣张。此次我们退一步,以后若再有如此之时,也仍然要退一步吗?如此一步退,则步步退,主动权岂会还握于我手?故而朕以为,此时绝不能退,必须要硬顶上去,打掉林丹汗的幻想,让他明白,想要趁火打劫我大明,那就是白日做梦!”
朱友建这番话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袁可立跟孙承宗也不敢出言反驳。“还有,二位先生,大同城外那些被杀的军民也不能就这么白死了,他们的血绝不能白流!”
“皇上,可若是想要击退林丹汗,那就必须另外再派遣兵马,只靠宣大一线的守军,恐怕是难以胜任的。若是仅仅让他们守住大同,那倒是还可以,可若是让他们出城去与林丹汗一战,那估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孙承宗据实以道。
这也确实是句大实话,历经了两百多年的大明,跟之前的王朝一样,已经没有多少真正能够堪用的兵马了。现在让宣大守军去主动出击,攻打林丹汗的话,根本就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他们要真有这样的能力,早就已经会在林丹汗寇边的时候,便主动迎战,击退林丹汗才是。那样的话,朱友建此时接到的,就应该是宣大总督送来报捷的文书了,而不是现在的这么一封加急的战报了。
袁可立看了孙承宗一眼,接着道:“皇上,如今各处都吃紧,欲要击退林丹汗,只怕至少也要再出两三万兵马,汇合了宣大的兵马,这样才有可能。可如今能被抽调的兵马已经基本被抽光了,我们又该从哪里再寻得这许多兵马?”
其实兵马还是有的,在朱友建决定打林丹汗一个反击的时候,他心里就已经盘算好了要派哪支兵马前去了。这支兵马别看人数不多,但绝对是精锐,虽不敢是以一当十,但就算是对上了女真人,一对一他们也不会落下风的。
而且别看林丹汗手里有最少四五万的骑兵,可这些人白了不过是些没有盔甲的牧民,真正能算得上骑兵的,也就是林丹汗亲领的那万余骑,但他们的战斗力跟女真人相比,那也是绝对要差一大截的。对付这样的兵马,朱友建还真的是很有自信的。
“二位先生,如今各处确实都吃紧,可也不要忘了,这京师之中,还是有不少的兵马的啊!”朱友建笑着道。
“皇上,如今三大营全军南下平乱,上十二卫又被调出一半前出辽西。京师剩下的兵马,已然不多,哪里还会有多少兵……”袁可立到这里,立刻醒悟了过来。他转头看向孙承宗,只见孙承宗也是若有所思地点零头,两个人这会儿也已经想到了。
看着两饶样子,朱友建也知道两个人已经明白过来了,便开口道:“不错,朕就是要调上十二卫剩下的这一万多兵马出动,直奔大同。并且与宣大一线的兵马一起出击,打退林丹汗!”
到这里,朱友建微微顿了一顿,看了两个人一下,才继续道:“而且,朕还要御驾亲征!亲自去会一会这个林丹汗!”
自古以来,皇帝要御驾亲征都是一件大事,而且是足以让整个朝廷都震动的大事情。大明自立国以来,也就只有成祖皇帝先后五次亲征蒙古,宣宗皇帝亲征平定汉王之乱,英宗皇帝亲征瓦剌以及武宗皇帝亲征蒙古跟平定宁王谋反这几次皇帝御驾亲征的实例。而且英宗的亲征可是被瓦剌也先所俘虏,大明遭遇的“土木堡之变”到现在二百年过去了,都还让许多人为之色变。至于武宗皇帝的亲征蒙古,那虽然不能跟闹着玩儿一样,但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威慑力,双方加起来的损失连千人都不到,完全可以看做是一次武装游行而已。
至于有人会太祖皇帝朱元璋可是靠着一刀一枪亲自拼杀,得来的下,那也是御驾亲征。可也不要忘了,那些都是在他做皇帝之前,做了皇帝之后,他可真的没亲自去带兵打仗了。
如今隔了一百多年,大明又要冒出来一个想御驾亲征的皇帝。袁可立和孙承宗这会儿怎么会不吃惊?同样的,他们内心底里的潜意识当即就要出言阻止。不过还没等他们两个开口,朱友建就伸手阻止了两人,反而先开口道:
“两位先生不必劝朕,朕也知道,其实不光是你们,就是所有的朝臣,都是绝不会答应让朕亲征的。可也请袁师和孙师你们两位想一想,如今这朝堂之上,还有哪一位有能力可以真正领兵去与林丹汗一战的?黄虎山不在,李青又只是一个侍卫将军,没有统兵的经验。至于吴六奇跟燕客,一个身负京师九门的守卫重责,一个正在抓金吾左右跟羽林前后四卫的训练,也脱不开身。更何况他们两个跟李青一样,也没有单独领过兵。”
一言至此,朱友建又看了看袁可立和孙承宗两个:“实话,两位先生倒都是有着大帅之才,还都在辽东登莱前线统过重兵,且斩获颇丰,是可以让朕完全信赖的。但两位先生年事已高,朕实在不忍心让你们二位辛苦奔波。这样一看,整个朝中,可还有人可以一用么?”
袁可立跟孙承宗互相对视一眼,齐齐向前迈了一步,拱手朗声道:“皇上,臣不怕辛苦,亦不畏寒暑,愿请旨替皇上走这一遭,还请皇上稳坐宫中,等臣捷报便是!”
看到两个老人为了大明,竟然要不辞劳苦,请命出征,朱友建心中也是很感动的,毕竟这两位可都是他十分敬重的老人。但他也很清楚,依照历史的轨迹,袁可立已经没剩几年的寿命了,而孙承宗看似健壮,活得也比袁可立要久,就算是最后,也是因为女真人攻破城池而自杀,壮烈殉国的。
但无论如何,两个人都已经是年逾六十的老人了,朱友建还想让他们能够多为自己保驾护航几年。所以无论如何,他现在都不会让他们两个外出奔波,让他们稳坐京师,替自己镇住朝局这才是正理。
可除了这两位老人,朝廷中真正能够领兵出征的,也就真的没有人了。总不能这个时候去把袁崇焕、洪承畴或者孙传庭卢象升他们中的谁调回来去统兵吧?所以遍观整个朝廷之中,真正有实战经验,且有统兵能力的,也就只有朱友建自己了。而且去对付林丹汗,朱友建觉得也只有自己最合适。
就算林丹汗手中所拥有的兵马比自己多,可朱友建却是一点也不虚。因为宣大沿线的兵马就有好几万,再加上朱友建带去的上十二卫的兵马,只要调度得当,对付林丹汗,那也是绰绰有余了。
“两位先生为国为民,这一番对朕的好意,朕也心领了。不过此事朕却不能答应,袁师、孙师,此番出征,还是朕亲自前去最为合适。”朱友建拒绝了两饶好意。
“皇上,万万不可啊!”袁可立立时劝阻,一撩官袍,就向朱友建跪了下来。孙承宗也跟着跪下道:“皇上,御驾亲征一事,还请万万不要再提。此事不要我们两个,就算是到了内阁跟朝堂上,也是决计不会通过的。”
当然是通不过了,自英宗“土木堡之变”以后,不管哪个皇帝冒出这种念头,都会立刻被朝臣们谏言阻止。不过当然了,之后的皇帝们也确实没谁愿意去御驾亲征的,除了一个武宗皇帝朱厚照。
而且他那还是跟大臣们扯了好长时间的皮,最后还是用了一个“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号,先斩后奏,带兵在群臣没得到消息之前便出城直奔应州,与蒙古鞑靼部进行了一场规模不的激战。
姑且不论武宗皇帝朱厚照这是不是胡闹,反正也能够看得出来,大明从那个时候的前后时间开始,朝臣们就已经对皇帝御驾亲征这种事情讳莫如深了。这会儿朱友建提出自己打算要御驾亲征,而且还又是打蒙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同意?往轻了,一旦朱友建敢在朝议上提出来,那么台下立刻就能跪倒一大片,还是那种皇上您不收回成命我们就不起来的那种。
要是往重了,那有关这次亲征的事情,朝臣们的劝谏若是不管用的话,不定在朝堂上跪死几个、撞死几个也不是没可能。因此朱友建只要还想维持朝堂的稳定,保证君臣之间表面上的和谐。那么,他的这次御驾亲征,要么就取消,要么就是如武宗皇帝一样,悄悄地进行,先斩后奏,造成既定事实。那么只要此战能够大获全胜,众多大臣们也就没办法再多什么,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朱友建现在把这件事提出来,告诉袁可立跟孙承宗两人,主要目的还是希望他们两个能帮自己把事情兜住,至少在自己到达宣府以前,不能让其他大臣们知道。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安心到前线去指挥战斗。
况且朱友建这么一走,朝堂上也总得有人坐镇。对于韩爌,朱友建一直是持用而不信的态度。现在自己这么出征了,真要是让韩爌一个人大权独揽,他也真的不放心。反而是袁可立跟孙承宗两个,这才是他真正的肱骨之臣,是他可以完全信任,把自己后背交给他们的人。
不过别人不知道,朱友建可是一清二楚,别看蒙古人现在似乎疲软无力,但那只是表象而已。蒙古可是一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现在好像确实不行了,可那是因为一方面有女真这个大明的心腹大患在做对比,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他们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拥有着像铁木真,或者也先、俺答汗那样真正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与他们相比,林丹汗根本算不得什么,一个目光短浅,只知道为自己谋划利益的人而已。
不要把林丹汗跟他的那些个祖先们相比,就是把林丹汗跟在他之后的噶尔丹比一比,那他都是相差甚远。若是他真是一个英主,至少不会连察哈尔各部都统一不了,而已经被他兼并的各部也不会根本这么不服他了。
所以朱友建知道,林丹汗现在也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他觉得自己虽然对付不了后金,可对付大明这些软弱的南朝汉人,还是很有把握的。只要自己把手下的数万铁骑压到边境线,就汉饶那怂样,还不是自己要什么,他们就会给什么吗?
也正是林丹汗会有这样轻敌的想法,朱友建才觉得这是自己的机会。必须趁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打掉林丹汗觊觎大明的念头,让他知道大明不是他想惹就能惹的,如此他才不敢再有异动。同样,这也是为了大明今后能够全身心的对付女真人。要知道,如果大明在这种时候,都还能把林丹汗给摁住,那他会怎么想?只怕他只会觉得大明深不可测,自己根本不可能是大明的对手。
这样一来,即便是在今后大明跟女真人决战的时候,林丹汗也要考虑考虑,自己若是想趁火打劫的话,是不是真的有那个实力了。
反之若是大明此次无动于衷,坚壁清野,任凭林丹汗在长城沿线肆虐,甚至跨过长城沿线,突入大明腹地。那么就等于是告诉了林丹汗,大明怂了,不敢与他对抗。那么就算是林丹汗这次没能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可今后他就会如同此次一样,但凡只要大明出现了一点情况,他就会扑上来咬一口,不管好不好吃,能不能吃。
当然了,这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朱友建虽然视女真人为心腹大患,可他更知道,蒙古人才更是大明的一个需要重视的对手。因为别忘了,再有几十年,那位曾经让康熙都头疼不已,数次御驾亲征才平定的蒙古英主——噶尔丹就该登上这个舞台了!
不过这些事情他是无法跟他们明言的,不然朱友建就要被人们给当成神棍了。一个皇帝要是被看成了神棍,那才是危险了,大臣们心里会怎么想?
因此朱友建就算是要出兵,那也必须得从别的地方下手。略微一思索,朱友建向袁可立和孙承宗两人道:“两位先生,林丹汗确实只是疥癣之疾,可在朕看来,这有些事情是不能拖的。因为一旦拖的时间长了,疾未必便不会被拖成肘腋之患。这林丹汗就是如此。”
不等两人答话,朱友建就继续道:“如今我大明正值多事之秋,尤其是近来河南因黄河决口暴发的民乱,再加上皇太极屯兵宁锦,虎视眈眈。林丹汗此次寇边,未必便不是看到了这些情况,想要趁乱从中分一杯羹。我若示敌以弱,只怕敌之气焰会更加嚣张。此次我们退一步,以后若再有如此之时,也仍然要退一步吗?如此一步退,则步步退,主动权岂会还握于我手?故而朕以为,此时绝不能退,必须要硬顶上去,打掉林丹汗的幻想,让他明白,想要趁火打劫我大明,那就是白日做梦!”
朱友建这番话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袁可立跟孙承宗也不敢出言反驳。“还有,二位先生,大同城外那些被杀的军民也不能就这么白死了,他们的血绝不能白流!”
“皇上,可若是想要击退林丹汗,那就必须另外再派遣兵马,只靠宣大一线的守军,恐怕是难以胜任的。若是仅仅让他们守住大同,那倒是还可以,可若是让他们出城去与林丹汗一战,那估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孙承宗据实以道。
这也确实是句大实话,历经了两百多年的大明,跟之前的王朝一样,已经没有多少真正能够堪用的兵马了。现在让宣大守军去主动出击,攻打林丹汗的话,根本就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他们要真有这样的能力,早就已经会在林丹汗寇边的时候,便主动迎战,击退林丹汗才是。那样的话,朱友建此时接到的,就应该是宣大总督送来报捷的文书了,而不是现在的这么一封加急的战报了。
袁可立看了孙承宗一眼,接着道:“皇上,如今各处都吃紧,欲要击退林丹汗,只怕至少也要再出两三万兵马,汇合了宣大的兵马,这样才有可能。可如今能被抽调的兵马已经基本被抽光了,我们又该从哪里再寻得这许多兵马?”
其实兵马还是有的,在朱友建决定打林丹汗一个反击的时候,他心里就已经盘算好了要派哪支兵马前去了。这支兵马别看人数不多,但绝对是精锐,虽不敢是以一当十,但就算是对上了女真人,一对一他们也不会落下风的。
而且别看林丹汗手里有最少四五万的骑兵,可这些人白了不过是些没有盔甲的牧民,真正能算得上骑兵的,也就是林丹汗亲领的那万余骑,但他们的战斗力跟女真人相比,那也是绝对要差一大截的。对付这样的兵马,朱友建还真的是很有自信的。
“二位先生,如今各处确实都吃紧,可也不要忘了,这京师之中,还是有不少的兵马的啊!”朱友建笑着道。
“皇上,如今三大营全军南下平乱,上十二卫又被调出一半前出辽西。京师剩下的兵马,已然不多,哪里还会有多少兵……”袁可立到这里,立刻醒悟了过来。他转头看向孙承宗,只见孙承宗也是若有所思地点零头,两个人这会儿也已经想到了。
看着两饶样子,朱友建也知道两个人已经明白过来了,便开口道:“不错,朕就是要调上十二卫剩下的这一万多兵马出动,直奔大同。并且与宣大一线的兵马一起出击,打退林丹汗!”
到这里,朱友建微微顿了一顿,看了两个人一下,才继续道:“而且,朕还要御驾亲征!亲自去会一会这个林丹汗!”
自古以来,皇帝要御驾亲征都是一件大事,而且是足以让整个朝廷都震动的大事情。大明自立国以来,也就只有成祖皇帝先后五次亲征蒙古,宣宗皇帝亲征平定汉王之乱,英宗皇帝亲征瓦剌以及武宗皇帝亲征蒙古跟平定宁王谋反这几次皇帝御驾亲征的实例。而且英宗的亲征可是被瓦剌也先所俘虏,大明遭遇的“土木堡之变”到现在二百年过去了,都还让许多人为之色变。至于武宗皇帝的亲征蒙古,那虽然不能跟闹着玩儿一样,但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威慑力,双方加起来的损失连千人都不到,完全可以看做是一次武装游行而已。
至于有人会太祖皇帝朱元璋可是靠着一刀一枪亲自拼杀,得来的下,那也是御驾亲征。可也不要忘了,那些都是在他做皇帝之前,做了皇帝之后,他可真的没亲自去带兵打仗了。
如今隔了一百多年,大明又要冒出来一个想御驾亲征的皇帝。袁可立和孙承宗这会儿怎么会不吃惊?同样的,他们内心底里的潜意识当即就要出言阻止。不过还没等他们两个开口,朱友建就伸手阻止了两人,反而先开口道:
“两位先生不必劝朕,朕也知道,其实不光是你们,就是所有的朝臣,都是绝不会答应让朕亲征的。可也请袁师和孙师你们两位想一想,如今这朝堂之上,还有哪一位有能力可以真正领兵去与林丹汗一战的?黄虎山不在,李青又只是一个侍卫将军,没有统兵的经验。至于吴六奇跟燕客,一个身负京师九门的守卫重责,一个正在抓金吾左右跟羽林前后四卫的训练,也脱不开身。更何况他们两个跟李青一样,也没有单独领过兵。”
一言至此,朱友建又看了看袁可立和孙承宗两个:“实话,两位先生倒都是有着大帅之才,还都在辽东登莱前线统过重兵,且斩获颇丰,是可以让朕完全信赖的。但两位先生年事已高,朕实在不忍心让你们二位辛苦奔波。这样一看,整个朝中,可还有人可以一用么?”
袁可立跟孙承宗互相对视一眼,齐齐向前迈了一步,拱手朗声道:“皇上,臣不怕辛苦,亦不畏寒暑,愿请旨替皇上走这一遭,还请皇上稳坐宫中,等臣捷报便是!”
看到两个老人为了大明,竟然要不辞劳苦,请命出征,朱友建心中也是很感动的,毕竟这两位可都是他十分敬重的老人。但他也很清楚,依照历史的轨迹,袁可立已经没剩几年的寿命了,而孙承宗看似健壮,活得也比袁可立要久,就算是最后,也是因为女真人攻破城池而自杀,壮烈殉国的。
但无论如何,两个人都已经是年逾六十的老人了,朱友建还想让他们能够多为自己保驾护航几年。所以无论如何,他现在都不会让他们两个外出奔波,让他们稳坐京师,替自己镇住朝局这才是正理。
可除了这两位老人,朝廷中真正能够领兵出征的,也就真的没有人了。总不能这个时候去把袁崇焕、洪承畴或者孙传庭卢象升他们中的谁调回来去统兵吧?所以遍观整个朝廷之中,真正有实战经验,且有统兵能力的,也就只有朱友建自己了。而且去对付林丹汗,朱友建觉得也只有自己最合适。
就算林丹汗手中所拥有的兵马比自己多,可朱友建却是一点也不虚。因为宣大沿线的兵马就有好几万,再加上朱友建带去的上十二卫的兵马,只要调度得当,对付林丹汗,那也是绰绰有余了。
“两位先生为国为民,这一番对朕的好意,朕也心领了。不过此事朕却不能答应,袁师、孙师,此番出征,还是朕亲自前去最为合适。”朱友建拒绝了两饶好意。
“皇上,万万不可啊!”袁可立立时劝阻,一撩官袍,就向朱友建跪了下来。孙承宗也跟着跪下道:“皇上,御驾亲征一事,还请万万不要再提。此事不要我们两个,就算是到了内阁跟朝堂上,也是决计不会通过的。”
当然是通不过了,自英宗“土木堡之变”以后,不管哪个皇帝冒出这种念头,都会立刻被朝臣们谏言阻止。不过当然了,之后的皇帝们也确实没谁愿意去御驾亲征的,除了一个武宗皇帝朱厚照。
而且他那还是跟大臣们扯了好长时间的皮,最后还是用了一个“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号,先斩后奏,带兵在群臣没得到消息之前便出城直奔应州,与蒙古鞑靼部进行了一场规模不的激战。
姑且不论武宗皇帝朱厚照这是不是胡闹,反正也能够看得出来,大明从那个时候的前后时间开始,朝臣们就已经对皇帝御驾亲征这种事情讳莫如深了。这会儿朱友建提出自己打算要御驾亲征,而且还又是打蒙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同意?往轻了,一旦朱友建敢在朝议上提出来,那么台下立刻就能跪倒一大片,还是那种皇上您不收回成命我们就不起来的那种。
要是往重了,那有关这次亲征的事情,朝臣们的劝谏若是不管用的话,不定在朝堂上跪死几个、撞死几个也不是没可能。因此朱友建只要还想维持朝堂的稳定,保证君臣之间表面上的和谐。那么,他的这次御驾亲征,要么就取消,要么就是如武宗皇帝一样,悄悄地进行,先斩后奏,造成既定事实。那么只要此战能够大获全胜,众多大臣们也就没办法再多什么,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朱友建现在把这件事提出来,告诉袁可立跟孙承宗两人,主要目的还是希望他们两个能帮自己把事情兜住,至少在自己到达宣府以前,不能让其他大臣们知道。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安心到前线去指挥战斗。
况且朱友建这么一走,朝堂上也总得有人坐镇。对于韩爌,朱友建一直是持用而不信的态度。现在自己这么出征了,真要是让韩爌一个人大权独揽,他也真的不放心。反而是袁可立跟孙承宗两个,这才是他真正的肱骨之臣,是他可以完全信任,把自己后背交给他们的人。